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以及评板、辩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主题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同学们曾学过他的作品吗?(初中曾学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写一个普通小市民

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全称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顺便谈一下法国文学。法国文学在世界举足轻重,是因为有以下几位作家:

十四至十六世纪是欧州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的法国文学以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为代表,代表作长篇小说《巨人传》(1532—1562)。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莫里哀、高乃依、拉辛。莫里哀(1622—1673)是十七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代表作《伪君子》。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1636)。让·拉辛(1639—1699)的《安德洛马刻》(1667)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曾以悲剧诗人和史诗诗人闻名,主要成就却在哲理小说,代表作《老实人》。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代表,《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他的艺术理论体现启蒙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高成就。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爱弥儿》(1762)、《忏悔录》(1781—1788)。

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雨果、大仲马(1802—1870)、乔治·桑(1804—1876)等。雨果这时期的代表作为:诗集《东方集》、剧本《克伦威尔》、小说《巴黎圣母院》。

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法国,奠基人是斯丹达尔(1783—1842)和巴尔扎克(1799—1850),代表作分别为《红与黑》和91部小说的合集《人间喜剧》(重要作品《欧也妮·葛朗名》、《高老头》、《夏倍上校》等)。梅里美(1803—1870)和福楼拜(1821—1880)的代表作分别为中篇《高龙巴》(1840)和长篇《包法利夫人》。雨果(1802—1885)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是长篇《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漂亮朋友》。罗曼·罗兰(1866—1944)早期代表作是长篇《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后期代表作是长篇《母与子》(又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3)。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遗产》(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勋章到手了》(1885)等。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著名的长篇小说《一生》(1883),以19世纪四十年代为背景,通过少女约娜对幸福生活幻想的破灭,孤苦度过一生,描写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肆无忌惮地冲击一切,使夫妻、母子关系受到践踏;使封建贵族的文化、道德遭摧残和践踏,女仆梦莎丽是唯一有德有同情心的人物,《一生》是一部深入细致地剖析人物心理的长篇名著。《俊友》(也译《漂亮朋友》,1885)是莫泊桑长篇中的杰作。通过善耍手腕、厚颜无耻、追逐名利的杜瓦洛依靠熟识世风和不择手段,终于爬到上层社会成为政界和新闻界的要人,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以及对外进行掠夺和野蛮的扩张。小说对资本主义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顶峰,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小说。

当然,由于作家受自然主义感染,故而使一部分作品看起来精彩,实际上瑕瑜互见。如在《一次郊游》中,尚有自然主义的“真实”支配着整个作品情节的倾向;而在《孤独》和《小客栈》中,有时还流露出宿命论思想。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讯先生推崇。鲁讯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教师板书课、作者并释题: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三、整体感短,理清思路:

(一)听录音,正字音。

(二)诵读、思考: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体现“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结构(图表法、括号法,结构法、线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结构法。

方案二:线索法。

借项链(1—36)

项链

丢项链(37—64)

赔项链(65—82)

识项链(83—100)

注意:两种方案中“赔项链”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点学生诵读序幕部分(1—6),思考:

1、玛蒂尔德为何“痛苦”、“苦恼”、“伤心”?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第1、2段,第3段开头两句,第6段开头第1句。

2、对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美丽动人,但出身低微,无钱无地位,与友交往,自惭形秽。

3、找出玛蒂尔德七种“梦想”的内容,并一言以概之。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笑听客人密谈。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4、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分角色朗读7—36段(陈述、路瓦栽、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各1人,共4人),思考:

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

3、36段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其见到自己中意的项链的激动,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将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刻画得非常充分。

(三)默读37—100段,思考:

1、第38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2、第84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反映了玛蒂尔德也有其善良、诚实的一面,说明了她己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四)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在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2、重新评价。

①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②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③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为了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奋斗的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也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让学生见仁见智,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审美主体的独特个性。)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兼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辩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己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六、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学生乙: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看出。

学生丙:《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然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解说:学生的观点均有道理,应多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比较中得真知。)

高中语文 《项链》教案

项链 教学目标 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里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 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玛蒂尔德既有着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同为世界文学是上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名篇《我得叔叔于勒》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于勒一生有贫穷到发财又到沦落。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项链》,也是取材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这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要求的高度"。不过,我们今天重在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二、走进作者 简介莫泊桑,当时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们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散,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故事情节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 明确: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b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明确:懊恼地丢-- 哭起来-- 迟疑地提出要求 -- 似郁闷不安忧愁-- 迟疑而焦急地借-- 跳搂亲跑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他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明确:她懂得一个穷人的艰难生活了。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注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f她是怎样还债的? 明确: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刷洗杯盘洗衣倒垃圾提水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明确:内心的坦然 3、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由她的"梦想"引起,题中指明这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们跳出阶级论,思考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明确: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爱豪华的心理,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得到艳羡,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她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弱点,也是人性的弱点。 作者在文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

2017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优秀教学设计

《项链》 教材分析 《项链》是一篇散文,描述了小娃娃在海边拾海螺、拾贝壳、做项链,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用诗意的语言来表现,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本课图文并茂,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适合学生朗读。识字教学应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蓝、又、黄”等11个生字,会写“白、的”等4个字,学习2个偏旁“ 、禾”。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边的美丽和小娃娃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学习2个偏旁“ 、禾”。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边的美丽和小娃娃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实物、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贝壳项链图,提问:这是什么? 2.提问:看一看这是用什么做的项链?你还见过哪些项链?学生说一说。 3.教师做动作要求学生说句子。相机出示“挂”,学习“挂”的读音。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项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同桌互读,纠正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4.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5.学习“蓝、又、笑、着、向、和、贝、娃、活、金”。 (1)指名读生字,齐读。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高一语文课文教案大全 好的教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

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高一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项链教案设计

10、项链 莫泊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2、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本文的结构艺术。 教学难点 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二、作者简介 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母亲颇有文学修养,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871年,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俄)、欧?亨利(美)并成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三、整体感知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以及评板、辩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主题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同学们曾学过他的作品吗?(初中曾学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写一个普通小市民

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全称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顺便谈一下法国文学。法国文学在世界举足轻重,是因为有以下几位作家: 十四至十六世纪是欧州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的法国文学以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为代表,代表作长篇小说《巨人传》(1532—1562)。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莫里哀、高乃依、拉辛。莫里哀(1622—1673)是十七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代表作《伪君子》。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1636)。让·拉辛(1639—1699)的《安德洛马刻》(1667)被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曾以悲剧诗人和史诗诗人闻名,主要成就却在哲理小说,代表作《老实人》。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代表,《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他的艺术理论体现启蒙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高成就。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爱弥儿》(1762)、《忏悔录》(1781—1788)。 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雨果、大仲马(1802—1870)、乔治·桑(1804—1876)等。雨果这时期的代表作为:诗集《东方集》、剧本《克伦威尔》、小说《巴黎圣母院》。 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法国,奠基人是斯丹达尔(1783—1842)和巴尔扎克(1799—1850),代表作分别为《红与黑》和91部小说的合集《人间喜剧》(重要作品《欧也妮·葛朗名》、《高老头》、《夏倍上校》等)。梅里美(1803—1870)和福楼拜(1821—1880)的代表作分别为中篇《高龙巴》(1840)和长篇《包法利夫人》。雨果(1802—1885)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是长篇《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漂亮朋友》。罗曼·罗兰(1866—1944)早期代表作是长篇《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后期代表作是长篇《母与子》(又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3)。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Unit 5 Why do you like koalas 一、考点、热点回顾 【重点单词】 __________ adj. 可爱的,机灵的 __________ adj. 懒惰的 __________ adj. 聪明的 __________adj. 美丽的,美好的 __________ n. 种类 __________v & n. 睡觉 __________adj. 友好的 __________ adj. 害羞的 ___________ v. 拯救 __________ v. 忘记,遗忘 __________ n. 危险 ___________ prep. 超过,多于 【重点短语】 ________ 有点,稍整天 _________ 很,非常 _________ 对…友好 ________ …中之一 _____________ 处于危险之中 ____________ 砍到 【重点句型】 1.让我们去看熊猫吧。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the pandas___________. 2.你为什么想看它们 _________ do you _________ _________ see them 3.我非常喜欢老虎。 I _________ tigers __________ __________. 4.难道她不美丽吗 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_ 【重点语法】:形容词和疑问副词why的用法 (1).形容词的概念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特点等 (2).形容词的位置 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时,要放在名词的前面 eg:I have a lovely dog. 但是如果形容词修饰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时,要放在这些不定代词的后面。如: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bike.这辆自行车出毛病了。 (3).形容词的用法 除了可以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以外,有些形容词还可以和定冠词连用,表示一类人或事物,这时,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如: rich(富裕的)--the rich(富人) old(老的)--the old(老人) We should help the poor.我们应该帮助穷人。 2.疑问副词why的用法 1.由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why的意思是“为什么”,是个疑问副词,由它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是用来询问原因的,其答语由because 引导。如: -Why does he go to the hospital他为什么去医院 -Because he is ill.因为他病了。 2.why还可以用于向别人提出建议,句型为“Why don't you+动词原形”或“Why not+动词原形”意为“为什么...不呢”如: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五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五篇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导语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人教版语文六上56单元表格式教案(卓越课堂模式)

第五单元导读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赞。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数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地批判;他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进鲁迅先生。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及赞扬。每一篇文章都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静静地读,细细地想,走进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写19个生字。 2、学习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有的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有的采用倒叙的写法,一开始就把所要写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刻画人物形象;有的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品格;有的运用对比,抒发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和怀念,饱含深刻的哲理。 3、4篇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可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 4、根据收集的资料,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单元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学法提示 1、本组课文以是“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应该多方面搜集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为更好的学习本组课文做准备。 2、阅读课文时,运用自己具备的理解能力,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3、抓住课文中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体会感受闰土的特点及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4、认真学习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篇讲读课文可以安排5课时,两篇阅读课文安排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安排3课时,共计11课时。 学习准备 学习本单元时,可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第二学期《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作者:莫泊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叙事时间的分析,理解马蒂尔德可怜的一生 2、通过对悲剧命运的分析,了解造成悲剧的社会性原因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情节设置的巧妙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梳理情节 课文自然分段 1、介绍人物(1-6) 2、收到请柬(7-29) 3、借项链(30-52) 4、失项链(53-85) 5、赔项链(86-106) 6、识项链(107-128) 提问:既然文章围绕项链展开,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展现人物性格,极其的虚荣; 2、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1、提问,真正高兴的是哪个时间截点? 2、提问,对于马蒂尔德的一生,你有什么感受? 3、提问,造成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是否有其他原因?

(1)社会的原因 (2)丈夫的原因 整个社会状态皆是虚荣的 4、文章最后马蒂尔德的高兴和得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5、为什么要设置情节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 教学反思 曾经上过很多次《项链》,但我认为,今天的效果比较好。比较好的原因确实在于学习的结果。 要深刻体会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何体会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及悲剧命运?在学生都认为文本很浅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挖深,以什么为线索? 我注意到了叙述时间和马蒂尔德的情绪表达,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果然有了一定的切入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学生对“从悲痛到平静”的理解,他们会感受到,并非是马蒂尔德不愿意去舞会,她非常想去,然而,得不到丈夫的资助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平静”的话语其实是一种讽刺和挑衅——“谁的妻子比我打扮得好,就让谁去!”,果然,男性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因此,做了一件衣服。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其他词语也有了新的解读,例如“她陶醉在被人艳羡的云雾里”,有学生说,云雾这一词不仅写出了马蒂尔德虚荣被满足的陶醉感,其实也暗示着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云雾”罢了,很有见地! 另外,对“失望”这一词学生们也读出了他们的见解: 失望是因为马蒂尔德不想露出穷酸样而引起的,为了保持她在舞会上的形象,她只能走得远点去“躲避”!

56-60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56-60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课程教案 授课题 目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相应章 节 授课时 间 20 1 年月日第周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掌握“用数格子方法和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 点 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教学难 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 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解 教具仪 器 堂堂网课件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1.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2.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强调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3.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cm2 ,请你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 4.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可以在图上标一标、画一画,想好后再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多。 5.小组讨论、交流。 ①先在叶子上画出所有的方格线,发现满格的一共有18格,所以它的面积一定大于18cm2, 不是满格的也有18格,这片叶子的面积一定小于36cm2,因此,这片叶子的面积在18cm2 至36cm2之间,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②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cm2,因此,叶子的面积大约是30cm2。 ③用转化的方法,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0cm2, 因此,叶子的面积大约是30cm2。 6.概括:今后我们再遇到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怎样估计它的面积呢?(可以通过数方格确定图形面积的范围,然后再估算图形的面积,也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估算。) 如果要想估计得更准呢? (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分别估出不是满格的面积,最后再加起来。)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教学

高一语文教案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埭头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专题内涵解说: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人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十六七岁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在这里汇成了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处在青少年阶段的高一学生,应该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语文学习正是青少年实现精神成长的路径,只要学生敞开心扉,用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去对话,去感悟,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本专题在设计上强调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 “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 “体悟人生”选择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 “设计未来”从未来层面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青春成长中,需要有陪伴自己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积累与运用”安排“寻觅青春经典”的课外阅读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尽早拥有一本或一组“青春经典”,从而为自己的青春生命增添“智慧软件”。 二、教学目标(其中前三项为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4、学生能够养成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5、学生能够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尝试过诗歌写作实践。 6、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 三、课时安排: 整个专题建议在8课时内完成,教师根据下面的建议表,制定出具体计划。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教案 Period 5 Let’s spell Read and write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能了解及会发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 2.能听出字母组合th的音并写出有关的单词。 3.理解书上重点句子某月某日做了什么事情,如Their eyes are open on April 26th.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句型:Their eyes are open on April 26th. 的掌握及强调在明确的日期前要用介词on。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 1.Review these words: one ,first···(基数词与序数词教师可与同学们分开说) 2.Read let’s talk p41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 (一)Learn“Let’s spell”. 1. Read listen and chant.: th(注意让学生听懂不同的发音) 2. Listen,circle and say. mother maths father thin brother fifth this birthday there three that third Can you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f? 3. Choose , write and say. (可选上)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 Read and write: Two new kittens 1.Ss: Read the passage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项链》.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项链》 《项链》 [学习导航]: 一、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二、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莫泊桑的小说以结构精巧见长,结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起伏、抑扬、伏笔、铺垫、顺序、首尾技巧等,品读《项链》时,要着重欣赏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巧妙的结尾和伏笔技巧。 三、《项链》的主题素有争议,我们可以通过品读文本、了解作者、探寻时代背景、比较阅读等途径来理解。在自学过程中,要坚持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取舍、学会反思。 自学思考: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A佳肴()B赝品()C裙褶()D寒伧() 2、下面是几个很容易写错的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A、油nì() B、租lìn() C、těng()写 3、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的分别是国的,国的,国的。 4、莫泊桑(1850—1893):后半叶法国杰出的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短篇小说代表作、,。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材料的内在联

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很显然,本文的情节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字字珠玑:在下列短语的划横线处填一个动词(限用一个字)。 项链——项链——项链——项链 2.小说情节非常曲折,但小说仅有曲折是不够的,或者说仅有出人意料是不够的。一篇优秀小说的情节除了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更要能够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要安排好伏笔。我们来研究一下,小说情节的安排哪些地方在“情理之中”。“项链假的”合乎情理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3分)1) 2) 3) 其实,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也是有伏笔的,我们不妨做一回福尔摩斯,判断一下 玛蒂尔德可能是什么时候丢的项链,当然,要从字里行间去“侦破”。(3分) 三、阅读理解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项链》语文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项链》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项链》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等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都见过项链吗,你们见过的项链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2. 有哪些同学见过大海呢?大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 你们有谁知道大海的项链长什么样子吗?请在本子上描画出来。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蓝蓝的又长又软笑着涌向沙滩贝壳海螺娃娃快活金色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正音:“着”是翘舌音、“金”是前鼻音,“向”是后鼻音。) (3)说说记字方法。(娃和挂) 4.认识禾木旁 6.指导书写

一年级数学56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6~10的理解和加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理解和加减法”、“8、9的理解和加减法”、“10的理解和相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理解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增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自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内容:6-10的理解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实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动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单元课时安排:约20课时 1、6、7的理解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理解和加减法 5课时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