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开心阅读。
花灯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
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
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
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
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
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
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
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
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
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
九月登高吃花糕。
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
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
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
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
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
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
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
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
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
部编版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
动中寓静地描写了令人向往的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依次写了接受任务、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诱敌上山和英勇跳崖。
B.《七律·长征》一诗中,“长征”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C.《草原》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D.《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4分)(1)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合适的温度、必要的水分、足够的光和热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外阅读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外阅读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
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
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
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
我怕它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
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
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
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选文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2)“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里的“生”应选解释( )A.出生,诞生。
B.活,跟“死”相对。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常见的,不熟悉的。
(3)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的正误。
①“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是比喻句。
②“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是比喻句。
③“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不是比喻句。
(4)选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我”在荒岛上________的经过。
(5)“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节选)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是粗糙多骨的。
她整日地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
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
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
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
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
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
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
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
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
”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
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
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
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臂?(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忙碌——________ 满足——________讲究——________ 悠闲——________(2)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我能行。
腊月酒王忠范①每年腊月,我就喜欢喝东北老家自酿的腊月酒。
腊月酒其实就是黄米酒,是用东北特产大黄米酿制而成的,充满粮食的味道。
因为这酒是农家腊月自酿的,又没啥酒力,谁都能喝点,家家腊月里的餐桌上都有这酒,所以黄米酒也叫腊月酒。
②农历冬月底,进入猫冬时节,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开始酿制黄米酒。
我家的黄米酒由祖父一人酿制,他不让别人插手,说弄不好会走味的。
他先是淘洗好黄米,接着放进锅里,掌握好火候慢慢煮。
熬成粥状时,黄米变得黏稠稠的金亮亮的,再装进大盆,整整焖上半天一夜。
然后打开酿酒的泥缸,把黄米粥、开水和提前半年做好的酒曲按比例放进去,扣上圆盖,封得严严实实。
这样发酵半个月到20天,黄米酒就基本酿成了。
③到了开启的日子,人们都管黄米酒叫腊月酒了。
祖父笑眯眯地掀盖通风、过滤,屋子里顷刻飘满了酒香。
一家人围着观看,都要尝上一口。
腊月酒色泽纯净,醇香柔和,鲜爽却绵长,没辣味,大人小孩都能喝。
若拌些白糖,入口浓厚沾唇,甜甜酸酸,更是新鲜绵润了。
开启酒缸这天,不管谁家都要请同姓的本家长辈和左邻右舍的老人来品新酿的腊月酒。
大家围坐在黄泥火盆旁,浅饮慢酌之间讲年景、唠家常、说乡事,亲亲近近,热热火火。
晚辈们轮流敬酒,或说吉祥祝福的话,或唱福寿歌,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
④以后,腊月里每一天晚餐,家家或多或少都喝腊月酒,添情助兴,(营造制造)过年的氛围。
下酒菜多种多样,但必有热腾腾香喷喷的年猪肉。
这叫:“腊月酒,年猪肉,日子越过越富有。
”主食是黏豆包。
黏豆包圆圆鼓鼓又黏稠筋道,象征团圆、和睦。
那叫:“腊月酒,黏豆包,团圆和睦过年好。
”⑤等到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的时候,家家都喝腊月酒,因为腊月酒具有土地的(厚重隆重)与久远,象征日子和顺、生活甜美。
祖父端起酒杯时总要说合辙押韵的祝词:喝杯腊月酒,喜气心中流,老少齐争春,又是好年头……春溶于酒,酒浓于情,饮得全家人激情满怀欢欢乐乐,阵阵笑声飞出门外,碰得灯笼杆上的大红灯笼飘飘闪闪。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开心阅读。
回忆访问叶挺将军(节选)叶挺将军出狱第四天早晨——一九四六年三月八号,我遵照约定,来到重庆中三路二六三号中共代表团驻地访问他。
我在门前停立片刻,便拾级而上。
满墙红绿色的“欢迎叶挺将军出狱”的大字标语……登上台阶,往左一拐,约莫走过十五米的距离,就来至楼前。
一位值勤同志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叶将军昨夜四点才睡,请稍等!”片刻后,当我被引向楼下右首一间客厅时,叶将军却已经先我站在客厅的门口。
他年龄不足五十,身穿浅灰西服,说话还带有明显的广东腔,和蔼地趋前和我热烈握手。
我敬佩地仔细观察着站在我面前的将军。
颀(qí)长的个儿,炯炯的眼色,抖擞的精神,朴实的仪表,谦逊的作风,这是将军给我的最初印象。
就是他,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晨,国民党部队向新四军发起进攻时,手持二十响驳壳枪,亲临指挥,和国民党进行了肉搏战,一直持续到天黑。
就是他,曾在阵前高呼:“党中央和毛主席信任我们。
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我们坚决战斗下去,就是剩下最后一人一枪,也要和卖国贼打到底……”正是在这次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非法逮捕。
谈到将军的“囚犯”生活。
将军感触颇深地说:“这是和外界隔绝的一段时间。
书报、杂志读得极少。
”“囚犯嘛!”将军笑声朗朗。
谈到这儿,我插问了一句:“叶将军,您不是写过一首《囚歌》吗?”“是唠!”将军紧接着答道,随之他便陷入了沉思。
我们知道,在《囚歌》后半首中,将军写下了这样一些火一样的句子:“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将军站起来,往前踱了几步,回答我提出的“有关当局和将军谈过话没有”的问题时说:“我告诉他们,在我还没有获得自由以前,一切条件都不能考虑。
”将军的话语,充表明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他看了看时间,接着说:“今年三月四日,邵力子先生陪我坐一部小汽车到中共代表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怀素写字①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
④【名】命名,起名。
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②至薄暮________③是汝家________④何不入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以:________日中:________及:________盘盂:________沧沧凉凉:________孰:________汝: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②方:________③欲:________④还:_____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威武不屈的方志敏①方志敏烈士在1935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才36岁。
为了共产主义,方志敏烈士奋斗了一生。
②1935年1月24日,方志敏在战斗中不幸被俘。
敌人如获至宝,马上在南昌豫章公园召开“庆祝大会”。
③这一天,南昌城守卫森严,方志敏戴着脚镣手铐,威武地站在一辆囚车上。
他环视四周,只见无数个枪口,正威逼着会场上的人群。
④当敌人把他推到台上示众时()他开口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很高兴还能和大家见面()能和大家讲话()⑤人们眼流热泪,惊异地望着他,敌人吓呆了。
⑥“我们中国,”方志敏大声说,“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剥削,国已不国,民不聊生。
要救中国,要为人民谋生存,只有实现共产主义!”⑦“拉回去,拉回去!”敌人吓得慌了手脚。
⑧方志敏又继续大声说:“希望你们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努力奋斗!”⑨敌人胆战心惊地把方志敏推进囚车,“庆祝大会”就这样收场了。
(1)给第④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词语。
惊异:________胆战心惊:________(3)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4)“我们中国,”方志敏大声说,“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剥削,国已不国,民不聊生。
要救中国,要为人民谋生存,只有实现共产主义!”这段话是对方志敏的________描写。
这段描写说明了________2.课外阅读,我能行!梦结束的地方有人做过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也大约有500人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这个数字属实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因攀登珠峰而遇难的勇士阎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独居的家,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的登山者的世界: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照、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
他用13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姻,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无限风光,唯有触天者才领略得到吧!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米的一座山峰。
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心动魄吧?如宝石般闪烁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这一定非常浪漫。
朋友却一本正经地摇头:“完全不是这样,冰天雪地的山头能有什么吸引力?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诗人塑造的仙境。
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狂暴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就这些。
”真就这么令人失望吗?答案如此肯定。
那么,为什么还要登山呢?不要命似的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英雄气概?挑战极限的能力?我费解而焦急地望着朋友。
朋友悠悠地说:“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
”那是个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
这梦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
_________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_________在书本里,_________充满了诱惑。
明白了吗?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1)在短文第五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或者就B.不管即使也C.无论还是都D.无论哪怕都(2)①短文第三自然段中“这一定非常浪漫”,这里的“浪漫”指的是什么?②“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中的“不浪漫”指的又是什么?(3)既然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攀登呢?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4)假如你是登山者,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你可能会说什么?(5)假如珠穆朗玛峰能说话,它会对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登山者说什么?(6)读短文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布局的?为什么详写采访登山者?3.阅读理解。
山中的老杏树①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②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③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④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⑤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1)课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2)请你概括课文的内容。
(3)本文是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这样的文章你还学过哪些?4.阅读芳草地。
我的老师他,已是我初中两年的语文老师。
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语文课。
他西装革履地迈着大步走向讲台,“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郑!”大家都为这洪亮的声音鼓起掌来。
随后,他走出教室,不知道去了哪儿,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不会是太紧张了吧?”“不可能吧,我觉得可能是去拿什么东西了,难道语文书忘记带了?”正在这时,郑老师进来了。
他的手里捧着一盆花。
同学们更加困惑了。
他说:“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有谁闻到了花香?闻到了的同学可以举手。
”有三四个同学举了手。
“再仔细闻闻。
”又有几个人举起了手。
他看了看同学们,脸上很失望似的瞧这花多美丽多香你们都没闻到吗有的同学用力地吸,有的甚至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吸。
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其实,我由于患了感冒,根本没闻到。
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也随着大多数人举了手。
好几个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只剩下一个女同学了。
郑老师走到她身边,把花凑到她的鼻子那边,说:“你再仔细闻闻。
”那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真的没闻到。
”她的脸羞得红扑扑的,但她却始终没举起手来。
郑老师露出了开心又严厉的表情。
他用力地扯花瓣,可花儿怎样也没有落下来。
大家似乎都恍然大悟,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啊!是假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
郑老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真理。
真理,就如同那花儿一样,并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都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一概地随波逐流。
自信一点儿!说不定自己才是对的。
”郑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沉思了很久。
他的语句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他的“真理观”永远是指引我前进的明灯!(1)这位语文老师以“________”为教学内容,为我们上了一节“________”课。
(2)老师为引导学生们辨别花是否有香气,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不包括( )。
A.先入为主B.大肆渲染C.以身示范D.故作失望(3)“七嘴八舌”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同学们内心的________。
(4)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5)读画横线的部分,文中“________”这个词语能形容“我”此时的心理和行为。
(6)结合文章的主题,请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并谈谈自己更换的理由。
题目:________我的理由是:________(7)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土月饼”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
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的。
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土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了香喷喷的芝麻。
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馅就露出来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
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连掉下来的渣都一点点舔掉。
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
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铺在一个大筛子里,然后不停地搅动、翻转,以便尽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发掉,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
米粉带回家,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的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
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圆形的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
我们把双手洗净,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米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
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
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
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
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了,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美味无比!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