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犯罪心理学知识整理

一、绪论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心理学概念:【狭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定义】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
3.研究对象:【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4.对犯罪和犯罪人概念的不同解读:【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差异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上应该更灵活,范围更广。
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包括:犯罪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一般违法人(实施违反刑法,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管理)、虞犯(有可能犯罪的人。
如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参加不良组织、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人格有严重缺陷)、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6.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
【分类】①动机内容: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等②复杂程度:单一型和集合型③意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④过程特征:渐变型和突发型⑤道德性:道德型和非道德性7.研究课题:犯罪心理结构what、犯罪心理结构成因why、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how、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应用)8.注意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以心理学为基本依据,并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犯罪人是以犯罪为中轴点前后延伸;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为预防,矫正犯罪心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01426 犯罪心理学 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部分单选题(1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1.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犯罪心理学的9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
男性犯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
中年犯罪:年龄25岁~55岁。
6.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为。
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①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
(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
)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
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
(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
(如:愤怒失手杀人。
)8.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犯罪心理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心理活动和相关因素。
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与刑事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犯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心理学就是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客观性原则(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并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身心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系统性原则(犯罪心理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个性观原则(考虑其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个性与共性相同原则、伦理性原则。
理论流派犯罪生物学派理论:创始人: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犯罪人论》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主要观点:天上犯罪人论,返祖现象,隔代遗传,犯罪人分类。
后来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体型说(谢尔顿,克瑞齐梅尔,瘦长型、矮胖型、斗士型);内分泌说;染色体变异说(杰克布);脑电波说。
意义:生物学派将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片面归结于人的生理原因是及其片面的,因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它采用的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创立了刑事人类学派理论,对于犯罪学和心理学是功不可没的。
社会学派理论:模仿论:(塔尔德,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模仿出来的,下层*上层,农村*城市,农民*贵族),不同接触论(萨瑟兰《犯罪学原理》,犯罪是在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相互影响而学习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A、反社会意识B、错误的法律意识C、犯罪动机D、不良兴趣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A、普遍性B、整体性C、开放性D、隐密性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A、良知冲突B、角色冲突C、利益冲突D、趋避冲突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B、人格C、气质D、情绪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A、本能论B、追求完美论C、挫折-攻击论D、潜意识理论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A、互补性B、习惯性C、倾向性D、强制性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A、合理化作用B、投射作用C、认同作用D、转移作用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A、常态心理犯罪B、诈骗型犯罪C、愚昧型犯罪D、贪污受贿型犯罪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B 龙勃罗梭C 埃宾D 汉斯格罗斯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B 柏拉图C 埃宾D 汉斯格罗斯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B 犯罪目标C 不良的个性D 社会环境1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A 随机冲动性强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17、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18、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B意志的两级性)。
A年龄因素 B意志的两级性 C参与错误的活动 D有害的行为习惯19、(A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A 犯罪动机 B犯罪工具 C犯罪目标 D犯罪方法20、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心理的宏观预测(A犯罪发展趋势的预测)。
A犯罪发展趋势的预测 B初犯心理的预测 C再犯心理的预测 D惯犯心理的预测二、是非题1、犯罪人格是一种人格类型,就是犯罪人人格。
( x)2、犯罪行为具有内隐性和相对独立性。
(x)3、保险诈骗是金融诈骗的一种。
(o)4、信仰性犯罪是指基于对政治、宗教的错误认知或反社会信仰引起的犯罪。
(o)5、恐怖主义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中没有政治性特征。
(x)6、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
(o)7、群体犯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的主体。
(o)8、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的犯罪属于过失犯罪。
(o)9、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犯罪征兆的主要表现之一。
(o)10、测谎技术的结果是百分之百可靠的。
(x)三、填空题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____犯罪客体_____、____犯罪主体______、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犯罪心理结构形态的变化,一般要经历:___潜在____ 、____恶变_____、 ___衰减______等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3、犯罪的主体因素主要有:____生理因素______、___心理因素_______、____行为因素______。
4、恐怖主义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恐怖性、_____政治性_____、___组织性_______、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5、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特殊模式有:___习惯型_______、___朦胧型_______、__变态型________。
6、情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盲目性____、___冲动性_______、____情绪性______、残暴性。
(书上P320有8个,于是我就凌乱了!O..O)7、犯罪行为的发生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_____合理化作用_____、___投射作用______、___认同作用______、___反向作用_______。
8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同填空题第一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____惯犯____与累犯,偶犯与___初犯______。
10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___渐变型____、___突变型_____、__机遇型______。
11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恶性化______阶段、____定型化______阶段、___职业化_____阶段。
12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为:_______异常水平的自尊心_______、_____较低的挫折承受力_________、______不稳定性__________。
13、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____自首心理_____、____潜逃心里______、____对抗心理______。
14、对罪犯进行______心理诊断 _______是进行心理矫治的前提。
15、虞犯指的是_____最有可能犯罪的人___________。
四、简答题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哪五种类型?同第七题2、心理学角度简述过失犯罪心理和故意犯罪心理的区别。
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心理根据不同、动力、品质、原因、结构形式、结构成分、状态、机制3、审讯阶段审讯人员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心理策略主要有哪三种?自由交谈声东击西四面出击4、、试述宣泄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
情绪发泄占主导地位理智感减弱或丧失缺乏权衡得失的正确判断缺少预谋犯罪心理和犯罪活动5、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结构①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②畸形的享乐观③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④强烈的虚荣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为习惯特征:①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③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6简述吸毒者的心理特征:⑴动机简单⑵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定⑶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⑷自我控制力差⑸依赖性强7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集合型动机犯罪。
8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 1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3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4犯罪动机的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明显9、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有:1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2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3暗示与模仿的诱发作用4权威与服从的统制作用5依附与安全的催化作用五、名词解释1、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3、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4、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5、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六、案例分析1、 2007年,广西鹿寨县人民医院病房里躺着一个脚戴镣铐的特殊伤病员,半闭着双眼,低垂着脑袋,他就是情场败阵的某劳改农场管教干部——关新发。
关新发24岁,端庄文雅,自小勤学奋进,颇受女性喜爱。
当他踏入中学校门时,一个本屯从小相识的女同学关新凤闯进了他的怀抱,两人情投意合,形影不离,可谓是一对青梅竹马,在学习上相互勉励。
数年寒窗终于双双熬出了头,两年前关新发考取了管教干部,当上了人民警察,女友关新凤获得了师专文凭,当上了中学教师,同学们对他俩的美好前程无不羡慕。
可是,正当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时,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彼此之间的理解得不到平衡,恋情开始慢慢地出现了鸿沟,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今年春,女友关新凤正式提出分手,中断爱情关系。
这犹如晴天霹雳,失恋的痛苦极大地刺激着关新发的身心,精神萎靡不振,工作躺倒不干。
场领导看在眼里,伸出热情的手,找他谈心,劝导他慎重对待个人问题,阐明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希望他在工作、生活中寻觅新的知音。
可是领导语重心长、肺腑之言对他无济于事,好几个月沉浸在伤心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去年秋天的某日他由劳改农场回到寨沙中学找女友关新凤做最后一次“挽救”爱情工作。
双方在激烈的舌战中,关新发面对着难以挽回的爱情,无法控制自己的理智,做出了人生悲惨的选择,持刀将关新凤活活砍死。
自己感到罪责难逃,自杀未遂,关新发的所作所为,演了一幕恋情上执法犯法的可耻悲剧,等待他的将是无情的审判。
请结合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可以从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2、现年35岁的王宪伟两年前由部队转业到地方,王宪伟通过关系,留在了大连市其“朋友”的单位,从中学到了一些“生财之道”。
去年10月,王宪伟认识了温州市某开发公司来大连考察开发房地产工程的吴某,即以其搜集到的解放军某部在大连的军用地产资料和有关文件为诱饵,与对方开始了转让25万余平方米军用地产的谈判。
今年5月,王宪伟与其“朋友”又伪造了解放军某总部管理局的委托书、中校军官身份证,私刻了单位公章、财务专用章,并以“委任”的驻“大连办事处主任”的身份,与对方签订了《土地转让合同》和《联建军协议书》,分三次收取定金186万余元。
10月底,被害方识破了骗局。
接到报案后,大连市公安局沙河口分局经侦大队与马栏村派出所联合作战,将王宪伟抓获归案,追缴部分赃款赃物。
在大量的书证、物证面前,王宪伟终于交代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签订虚假合同诈骗巨款的违法犯罪事实。
接到报案后,大连市公安局沙河口分局经侦大队与马栏村派出所联合作战,将王宪伟抓获归案,追缴部分赃款赃物。
在大量的书证、物证面前,王宪伟终于交代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签订虚假合同诈骗巨款的违法犯罪事实。
试用学过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试分析该诈骗犯的心理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