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额外预防(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
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 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 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手卫生; 2.个人防护用品;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4.患者安置; 5.医疗设备/仪器清洁消毒; 6.环境清洁消毒; 7.织物清洁消毒; 8.安全注射。
接触可能为无菌组织的时候必须戴无菌手套
即使感染性的组织 接触不同病人或者同一个病人的不同无菌部位必须
更换手套
在接触病人粘膜组织或者破损皮肤时必须戴干 净的手套
即使该组织被感染 接触粘膜或破损皮肤前
处理被污染的设备时需戴清洁手套
在可能接触病人潮湿部位或没有破损的皮肤时, 应使用合适的手套
一般
。
医用外科口罩
,在感染性疾病科以及发
热门诊等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特别提醒
侵入性操作,应该戴外科口罩
外层防水 内层吸潮 中间过滤
纱布口罩
不属于医疗器械 不作为PPE使用
N95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N95口罩只说明使用了N95滤材,口罩的过滤效 率达到N95要求,但不是医用防护口罩。
手卫生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 经济方法——洗手!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 规则,可减少医院感 染20-30%。
手卫生
USA率先制定了“手卫生指南”。 WHO已在2005年10月10日也正式颁布了“手
卫生指南(高级手稿)”。 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于2009年12
隔离衣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 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隔离衣应后开 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标准预防[完整版本]
![标准预防[完整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85251bd0912a216147929bc.png)
口罩(Masks) 防护眼镜( Goggles) 面罩(Face shields)
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 径,采取额外的隔离措施,包括:
◆ 接触隔离 ◆ 空气隔离 ◆ 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 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体的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采 取的额外预防措施(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 隔离)。
标准预防
◆ 标准预防的概念
◆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 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
手卫生指征
不合格的手部清洁会导致手污染
皂液量的多寡 皂液是否含有抗菌成份 戒指和假指甲的影响 洗手时间长短
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方法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洗手揉搓的步骤进 行揉搓。
整个手消毒过程需20-30秒,应揉搓双 手至完全干燥以保证最大消毒效能。 若20秒之内手已完全干燥表明手消毒 剂用量不够。
2007年,美国CDC与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 问委员会(HICPAC)在1996年版《医院隔离 预防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共同编 写了《隔离预防指南2007——防止感染因子在 医疗机构内传播》。
HICPAC隔离预防指南包含2个部分:
第1部分是预防措施面向所有病人,不关心其诊 断是否有传染性,均实施“标准预防”;
第2部分是针对有传染性或疑似有传染性的病人 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体,按其途径采取 相应的隔离。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隔离用品的使用⏹隔离技术目的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和方法,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
一、隔离的管理要求⏹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
二、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1、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区域划分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极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房等。
⏹隔离要求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2、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三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隔离要求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
2021年医院新冠肺炎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版)考核试题及答案

2021年医院新冠肺炎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版)考核试题及答案XX医院发布了《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考试试题,共40题,每题2.5分。
以下是其中的部分试题:1.新冠肺炎应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
2.定点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管理要求包括上岗前应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防控需要,可选择增加血常规、抗体检测和胸部CT检查,定点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应实行全闭环管理,固定通勤车辆和驻地,住宿应单人单间。
3.新冠肺炎防控应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物资“入口关”。
4.对住院患者做好健康监测,出现新冠感染疑似症状及时发现处置。
5.医疗机构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的依据,应结合新冠病毒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6.六步洗手法,搓揉双手时间应不少于15秒。
7.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内容不包括年龄。
8.对发热门诊患者、门急诊疑似新冠感染患者,不是必须进行核酸检测。
9.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不包括接种疫苗。
10.进入医疗机构的儿童应当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
11.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
12.诊疗环境优先选择自然通风。
B、缓冲区C、清洁区D、医护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13.在进入病区前,陪护人员必须持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14.各病区应合理确定病床使用比例,病床间距不得小于0.8米,禁止加床。
15.护士站和治疗准备室应设置在潜在污染区。
16.预检分诊和引导患者去发热门诊的人员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并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佩戴工作帽、手套和隔离衣。
17.在门诊区域接触佩戴口罩的患者医务人员应选择防护用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和手套。
18.接诊、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的诊疗区域,其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应合理增加消毒剂浓度和消毒频次。
(附件C)接触、飞沫、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接触、飞沫、空气传播预防措施一、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1.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后、接触病人前后均需立即洗手。
2.使用蓝色“接触隔离”标志。
3.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4.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手上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5.离开患者周围环境前,需除去手套,并立即彻底洗手,并确保双手没有接触可能受污染的表面或物品,以防感染播散。
6.进行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如扶抱、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需穿隔离衣。
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7.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10.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11.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12.尽量限制探视人群,探视者应穿隔离衣并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3.生活垃圾应放入黄色垃圾袋,医疗垃圾应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
14.使用后的被服、污衣,应置于黄色垃圾袋,并遵循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
15.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设备仪器时,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
16.每日对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清洁消毒1-2次,遇到污染随时进行消毒。
17.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消毒。
二、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1.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后、接触病人前后均需立即洗手。
2.使用粉色“飞沫隔离”标志。
3.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同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4.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并定期更换。
5.工作人员与患者近距离(1米内)操作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预防、额外预防(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一、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患者的常规感染控制措施。
基于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除了汗水)、不完整皮肤、黏膜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与上述物质直接接触而采取的基本感染控制措施,即为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医疗设备/仪器的清洁消毒、环境的清洁消毒、织物的清洁消毒、安全注射、职业防护,以及进行椎管内或硬膜下腔插或注射等特殊腰椎穿刺操作时(如脊髓造影、腰椎穿刺、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等)应佩戴外科口罩。
二、额外预防
额外预防是相对于标准预防而言的,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诊或疑似感染或定植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所采取的额外预防。
基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额外预防分为三类,即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其隔离措施:
(一)对接触传播的隔离
1.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
2.间接接触传播:即易感者通过接触已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
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应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措施:
(1)入室前护士应佩戴手套、穿隔离衣。
(2)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需要转运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如要外出检查,须告知相应部门做好消毒准备。
(3)不能实现单人病房的传染病患者,原则上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条件不允许可以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规范执行手卫生。
(二)对飞沫传播的隔离
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一米以内)传播。
是指感染者(传染源)在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将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在短距离(≥5μm)内的空气中扩散,进入易感人群的眼睛、口腔、鼻咽喉黏膜等而发生传播。
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飞沫传播隔离预防措施:
(1)入室前护士应佩戴口罩,在接触该患者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规范执行手卫生。
(2)门诊预检分诊时应指导患者遵守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引导至专用诊室或诊室的分隔间。
(3)加强通风。
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1米以上。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如要外出检查,须告知相应部门做好消毒准备。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4)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条件受限时,原则上优先安置重度咳嗽
且有痰的患者;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的感染源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5)当需与其他不同感染源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时,原则上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
(6)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佩戴相应得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对空气传播的隔离
空气传播是长期停留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颗粒(≤5μm)或含有传染因子的尘埃引起的病原微生物在空气当中播散可以被同病房的宿主吸入或播散到更远的距离。
如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还要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措施:
(1)门诊预检分诊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引导至专科隔离诊室。
(2)入室时应戴经过认证的N95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呼吸防护器。
可能的话,易感的医务人员不应护理这些可以有疫苗预防的空气传播疾病。
(3)保障通风设施和空气流通。
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
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4)限制病人活动范围。
尽可能避免转移病人,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