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教案

合集下载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沂蒙山小调》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

3. 歌曲的歌词解释。

4. 歌曲的演唱技巧。

5. 歌曲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和演奏。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和演奏技巧。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演唱和演奏。

4.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

2.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含义。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唱。

4. 示范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奏。

5. 练习:让学生单独演唱和演奏,教师指导并进行纠正。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演唱和演奏中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歌曲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图、歌词、背景介绍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示范演奏。

3. 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示范演奏。

4. 乐谱:《沂蒙山小调》的乐谱,供学生练习演唱和演奏。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分析歌曲旋律和歌词。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和演奏,学生跟随练习。

3. 第三课时: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7、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112 学生能够理解《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113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如气息控制、发声方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12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准确把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演唱出歌曲的韵味。

21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221 歌曲中装饰音、滑音等技巧的掌握。

222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融入情感,实现声情并茂。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等知识。

32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3 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演唱,逐渐掌握歌曲的演唱要领。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过程41 导入411 播放一段沂蒙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营造氛围。

412 提问学生对沂蒙山的了解,引出课题《沂蒙山小调》。

42 歌曲欣赏421 初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422 再次聆听,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和情感表达。

43 歌曲学唱431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逐句教唱。

432 针对难点部分,如装饰音、滑音等,进行重点练习。

44 歌曲分析441 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音阶、调式等。

442 探讨歌曲的歌词内涵,体会其反映的生活和情感。

45 歌曲表现451 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第一篇: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小调集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

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

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

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1、复习(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2、新课讲授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鱼咬尾。

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

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风格及其体裁2、能力目标: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和其有关的知识点。

三、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四、授课过程:1、导入:欣赏《沂蒙山小调》回答:哪个地区的民歌?曲名是什么?学生回答:《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教师总结,介绍作品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

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

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

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

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

《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下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

当时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

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知识目标:唱会《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并能为本歌曲创编(改变)歌词。

教学重点: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共10分钟)1、(放沂蒙山风光介绍片)边放老师边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大山里看看,听听来自大山里的声音。

你们听,多美。

”(2分钟)。

2、那么同学们,这段熟悉的旋律也曾经回荡在了2010年全运会的开幕式上(播放视频),播放完毕。

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段旋律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首歌曲到底有什么背景呢?(2分钟)。

3、(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东人自己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4、(出示课件),介绍歌曲背景。

(2分钟)5、同学们听,彭丽媛老师为我们唱起了《沂蒙山小调》(放视频)(3分钟)6、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唱歌曲。

二;学唱歌曲(共18分钟)1、(看乐谱听歌曲两遍),第二遍小声跟唱。

(4分钟)2、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把前两段乐谱唱一遍。

第二遍我们加歌词跟琴唱(弹琴伴奏)。

同学们唱得很棒,但是老师为大家提个小小的建议,这首歌曲是山东民歌,我们能不能学歌唱家那样把山歌的味道唱得再浓一点儿。

(老师示范)“人人……哎”,“风吹…..地儿哎”,我们现在在山上歌唱,我们要唱给的所有人听,是不是要亲切地喊出来呢(老师示范),所以要突出“哎”;儿化音是为了把我们山东民歌唱得更加有味道(老师示范)。

(5分钟)3、下面同学们可以带上刚才老师教大家的方法去唱了。

(跟琴再唱一遍)。

(2分钟)4、好,同学们,我们学唱了几遍之后请同学们再次看乐谱,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发展规律(出示课件)。

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边唱边找(把每一个要出示的音唱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说自己看出的规律。

《沂蒙山小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沂蒙山小调》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演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2.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意义;3. 通过唱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学唱;2.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3. 分享《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视频;4. 学生分组演唱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家乡或者与家乡有关的事物。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并播放一段歌曲的音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唱歌词(20分钟)教师分段教唱歌词,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和音高。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音和情感的表达,并解释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3. 了解背景(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讲解《沂蒙山小调》是中国古代民歌,歌颂了沂蒙山区人民的坚强和不屈精神。

同时,讲解这首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创作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 观看音乐视频(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沂蒙山小调》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首歌曲,并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力量。

5. 分组演唱(25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演唱。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一些表演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提高演唱的水平和效果。

四、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练习歌曲,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演唱活动。

同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体会和感受的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沂蒙山小调》的理解和情感;2. 开展集体朗诵《沂蒙山小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沂蒙山的情况,并与学生一起研究沂蒙山的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聆听、演唱等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

3、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

2、教学难点(1)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演唱展现出来。

(2)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乐谱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美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沂蒙山地区的了解,引出《沂蒙山小调》。

2、知识讲解(1)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诞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意义。

(2)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聆听欣赏(1)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

(2)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变化以及歌词表达的情感。

4、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节奏等问题。

(3)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和谐统一和情感的投入。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层次,如欢快、抒情等部分。

(2)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

6、拓展与创新(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沂蒙山小调》,如合唱、轮唱等。

(2)鼓励学生为歌曲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综合性的表演。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强调《沂蒙山小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演唱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3. 歌曲的歌词解释,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5. 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2.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通过演唱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

3. 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沂蒙山小调》乐谱、歌词和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特点,分析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4. 歌词解释:解读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演唱技巧教学: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七、课堂练习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练习,相互交流和指导。

2. 合唱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演唱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并演唱《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2、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体会歌曲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用箫演奏《沂蒙山好风光》。

师:老师先给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大家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
生:《沂蒙山小调》。

师:《沂蒙山小调》又叫做《沂蒙山好风光》。

2、介绍沂蒙山以及《沂蒙山好风光》的创作背景。

师:你们有谁知道沂蒙山在我国的哪个省?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

我给你们几个选项:A.四川 B.山西 C.山东D.河北(你可以求助现场同学,也可以让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生:山东省
师:非常好。

有没有同学去过沂蒙山?给我们介绍一下沂蒙山。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沂蒙山。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胜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

沂蒙山上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层层的梯田,一间间石头垒成的小屋子,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这首作品作于1940年,这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是群众基础好,而且隐蔽、安全。

当年山东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还有文工团也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好风光》就是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

生:什么是“黄沙会”?
师:好,有同学问了“什么是黄沙会?”。

这个黄沙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指使,利用迷信活动猖狂破坏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反动组织,为了消灭这股反动势力,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了与黄沙会的斗争,文工团也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团员自己写词,利用山东卖唱人的曲调经过加工而成。

这首歌曲共分为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
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3、同学朗读原《反对黄沙会》的歌词。

师:我这里有原来这首歌的歌词,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朗读歌词: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

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自从起了黄沙会,大家小户遭了殃。

牛角一吹嘟嘟响,拿起刀枪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弄鬼把人害,烧香磕头骗钱财。

八路神兵从天奖,要把那些害人虫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得解放,男女老少喜洋洋。

师:这首歌曲一经传出,很快就传遍了各地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喜爱。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新的精神。

建国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这首歌的曲调和前两段歌词,又增加了歌唱党的领导,歌唱新生活的内容,便成了今天广为流传的《沂蒙山好风光》。

二、欣赏、学唱《沂蒙山好风光》
1、唱谱子
师:下面我们先来唱一唱谱子,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旋律上一共分为几句?
生:唱谱子,分为四句。

2、老师范唱
师:下面再听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你来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歌词上又可以分为几句?
生:2句、4句.
师:分4句的同学你看一看“人人都说沂蒙山好”能分开吗?“人人”主语,“说”谓语动词,“沂蒙山好”宾语,主谓宾全有,是完整的一句,所以说不能分开。

两句旋律对一句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二。

3、学生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第一段词,大家模仿一下儿化音和滑音。

生:唱第一段词。

师:我们刚才说“人人都说沂蒙山好”不能分开,那么老师在说这句词的时候少了什么?
生:衬词。

师:那么省略了衬词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省略了衬词旋律就不优美了……
师:衬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三。

我们再唱一唱第二、三段,体会我们上面所概括的特点。

生:演唱。

师:你们刚才唱的时候两句词的最后一个字唱了几拍?
生:6拍,5拍。

师:这叫做一字多音,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我们这首歌曲的特点之四。

下面你们听老师唱一遍谱子,看看有没有变化?
生:结尾少了两个音。

师:这首歌曲每一句末都有一个以尾音为轴的环绕进行,这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五。

这样的进行使歌曲更具抒情性,更加委婉动听。

4、分组演唱
师:下面我们分4组来演唱一下,一个组演唱一段词,我们比一比哪组唱的有山东风味儿。

生:演唱。

5、汉字接龙游戏
师:我们今天欣赏并学唱的这首歌曲是非常优美的,我们就以“优美”为第一个词来做一个汉字接龙的游戏。

生:优美——美丽……
师:我们玩的这个游戏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相接。

师:那大家看一看我们的谱子和我们做的这个游戏有什么联系?
生:也是首尾相接。

师:这样的首尾相接在音乐中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鱼咬尾”,这也是民间音乐的一种长见的旋律发展手法。

这是我们这首歌曲的特点之六。

6、完整演唱
三、总结
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它,热爱它,使之弘扬和发展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