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局部解剖

合集下载

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

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
•颌面部局部解剖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 合称。
鼻下点:为鼻小柱与上唇的 连接点 7.口裂:为上下唇之间的横行 裂隙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 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11.颏前点:为颏部最前点
•颌面部局部解剖
咬肌:咬肌后上部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前下部覆以咬肌筋膜, 该筋膜浅面自上而下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 管,面神经下颊支和面神经下颌缘支横过。
•颌面部局部解剖
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 重要的神经、血管主要位于:
①腮腺内; ②从腮腺边缘呈辐射状露出; ③腮腺深叶深面。
•颌面部局部解剖
主要的动力性皱纹线如下
v 1)额纹:抬头纹,位于眉和眉间与前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与额肌纤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v 2)眉间纹: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为该肌收缩 所致。
v 3)鼻根纹:鼻根部,横向排列,为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v 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 和横行两组:
v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 脉、颈外动脉;
v 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颌面部局部解剖
腮腺浅叶周缘神经血管的排列
(1)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 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 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颌面部局部解剖
12.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 突起,
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 检查下
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 约1cm可 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颌面部局部解剖

颌面部局部解剖

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
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
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
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
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
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
后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
之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
此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
下缘为界。
精品课件
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 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 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 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 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 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 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 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 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 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 后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精品课件
❖ (2)小三停:系指鼻下点至口裂点、口裂点至 颏上点(颏唇沟正中点)、颏上点至颏下点又将 面下1/3分为三个基本相等部分,其中上1/3为 上唇高度,下2/3为下唇及颏的高度。男性上 唇约24mm,下唇及颏约50mm,女性少4mm。
❖ (3)侧三停:以耳屏中心为顶点,分别向 发际中点、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做连线, 形成三个夹角,其夹角差小于10°则符合颜面 美的要求。
连时,或颈淋巴组织整块切除涉及“腮腺床”时,
应特别谨慎,避免损伤“腮腺床”的重要血管、神
经。
精品课件
面侧深区
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的深面,也即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的范 围。
(一)境界: 前:上颌骨后面; 后:腮腺深叶; 内:翼外板; 外:下颌支。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

(四)咬he关系、he与牙弓关系:临床上, 常以正中he作为判断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的 基准。在正中he时,上下切牙间中线应位 于同一矢状面上;上颌牙超出下牙颌的外侧, 即上前牙覆盖于下前牙的唇侧,覆盖度不超 过3mm,上后牙的颊尖覆盖于下后牙的颊 侧。牙弓关系的异常可表现为:he 关系的 异常,如反he、开he、深覆he 。
专业课程设置: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 学;口腔生物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 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 腔病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口腔临床药物 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口腔材料学.
临床专业: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病; 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腔牙 病);口腔正畸科;口腔修复科;
口腔医学教育:
国外:1839年美国巴尔第摩牙医学院—招生2人. 国内:1917年:华西协和医科大学牙医学院—川医.
1934年:上海震旦大学牙医学院,1952与上海 牙医专科学校合并—上二医.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牙医专科学校—四医大. 1943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北医.
现状: 36个口腔医学院系,42个卫校设有口 腔系.
(4)牙髓(pulp):牙髓是位于牙髓腔内
的一种疏松结缔组织,除根尖孔外,其周围 被牙本质所包围,牙髓包含有细胞、纤维 和基质。
牙髓腔:位于牙体的中部,是一个与牙 体外形相似但又显著缩小的空腔。腔的 周围为牙本质覆盖,腔内被牙髓组织充 满,髓腔朝向根颈及牙冠的一端扩大成 室称为髓室,朝向牙根的一端缩小成管 称为根管,又名髓管,根管末端开口处, 称为根尖孔,此孔为牙髓至牙周间隙的 通道。
(2)牙本质(dentin):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 体,在牙本质中央髓腔内充满牙髓组织。 牙本质色淡黄,稍有弹性,硬度比釉质低, 比骨组织稍高。牙本质含的无机物约为重 量的70%,有机物为20%,水为10%。 牙本质由基质和牙本质小管组成,牙本质 小管中有来自造牙本质细胞的细胞突,通 过此进行营养代谢。

口腔解剖学-第四章颌面部骨要点

口腔解剖学-第四章颌面部骨要点

①下颌管距骨内板较外 板近。
②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 较后缘近。(除下颌孔及
其下方1-2mm外)
下 颌

③下颌管距下颌下缘较牙槽缘近。
2、牙力轨道和肌力轨道
牙力轨道:在下颌骨牙槽窝底部周围,骨松质包绕 该处并形成轨道,斜向后上方,通过下颌支而达髁 突,称牙力轨道,咀嚼肌通过这一轨道传至颅底。
肌力轨道:咀嚼肌收缩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形 成肌力轨道,此轨道见于下颌角区,也见于喙突 向下伸延至下颌骨体。
二、鼓部
三、乳突部:外侧面
乳突部内侧面
乳 突 部 下 面
四、岩部:后面
岩 部 前 面
岩 部 下 面
小结
1. 上颌骨 2. 下颌骨
思考题
1. 试述上颌骨的形态结构。 2. 下颌骨的形态结构及薄弱部位。
近垂直的长方形骨板
•两突—喙突、髁突 •两面—内、外两面 •四缘—上、下、前、后两缘
两突
喙突(肌突) 为颞肌和咬肌附着
髁突(关节突)
•下颌头 横嵴 前斜面 后斜面
•下颌颈 关节翼肌窝
•下颌切迹
前面观









后: 前后径5mm~8mm 内外径18mm~24mm
垂直部—鼻腔的后外侧壁
外侧面有翼腭沟, 与上颌骨体内面和 蝶骨翼突前面的沟 围成翼腭管
上缘有眶突和蝶突, 两突间有蝶腭切迹 (与蝶骨体下面围 成蝶腭孔)
水平部与垂直部连 接处有锥突
六、蝶骨
蝶骨位于颅底中央,分蝶骨体、小翼、大 翼和翼突四部分。
(一)蝶骨体:内有蝶窦。上面:垂体窝、鞍 结节、交叉沟、鞍背、后床突、颈动脉沟。下 面:蝶嘴。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1. 颌面部的概述- 颌面部是人体头部的一部分,包括颌骨、面骨、口腔、牙齿和相关的组织结构。

-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

2. 颌骨的解剖- 颌骨是颌面部的骨骼基础,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

- 上颌骨位于上颌部,通过连结上齿槽骨形成上颌骨裂,与其他头颅骨骼相连。

- 下颌骨位于下颌部,是唯一能活动的颅骨,通过关节与颅底相连。

3. 面骨的解剖- 面骨位于颌骨下方,包括颧骨、眶骨、鼻骨等。

- 面骨的结构与颌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面部的外形。

- 面骨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面部的外貌特征。

4. 口腔的解剖- 口腔是颌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腔腔隙、口腔黏膜、舌、牙齿等。

- 口腔黏膜覆盖口腔内部的黏膜组织,具有保护口腔组织的功能。

- 舌是口腔中的肌肉器官,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等功能。

5. 牙齿的解剖- 牙齿是口腔中的硬组织结构,用于咀嚼食物和发音。

-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牙冠露在口腔中,牙根嵌入牙槽骨中。

- 牙齿的种类包括前牙、犬牙、前臼齿和后臼齿等。

6. 相关组织结构- 颌面部还包括颌面肌肉、颌面血管、颌面神经和颌面淋巴系统等。

- 颌面肌肉参与咀嚼、表情和发音等活动。

- 颌面血管供应颌面部的血液,颌面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 颌面淋巴系统参与免疫反应和废物排出等功能。

以上是《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的简要内容介绍。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了解颌面部的解剖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口腔
第二节 口腔
❖ 口腔的生理功能:
-- 消化、感觉、辅助呼吸、构音和辅助发音。
❖ 口腔的界限:
-- 前壁:上下唇——经口裂通向外界 -- 后界:腭垂、腭咽弓、舌根——通向口咽部 -- 两侧:颊部 -- 上壁:腭 --下壁:舌下及口底
❖ 分界:
-- 口腔前庭及固有口腔
第二节 口腔
一、口腔前庭解剖标志点:
第二节 口腔
舌 背 上 的 乳 头
第二节 口腔
六、口底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一、牙齿的发育与萌出
牙齿的发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乳牙从胚胎 第2个月开始发生,到3岁多牙根完全形成。恒牙在 胚胎第4~5个月开始发生,到20岁左右才完全形成 。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牙齿萌出的特点
1.牙齿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一致 2.牙齿萌出有比较恒定的时间性,但范围较宽 3.左右同名牙同时岀龈 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 5.牙齿数量比较恒定,乳牙共20颗,恒牙28-32颗。
与牙周组织相交通。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五、牙周组织
1.牙龈 2.牙槽骨 3.牙周膜 4.牙骨质
2.下颌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颌内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 血供相对比上颌少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Leabharlann 下颌体:重要解剖标志:
颏孔
颏结节
下颌骨下缘
上部为牙槽突,内外 骨板均由较厚的骨密 质构成。下缘圆钝坚 实,为下颌骨骨质最 致密处。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
下颌支:
重要解剖标志: 下颌孔 髁突 喙突 乙状切迹 下颌角
第一节 颌面部
(三)颧骨
1.左右各一,近似菱形,位于颜面的外上部。为上颌骨与颅 骨间的重要支架,对构成面型起重要作用。分颊面、颞面 和眶面三面。

《牙科医学》课程颌面部结构详解

《牙科医学》课程颌面部结构详解

《牙科医学》课程颌面部结构详解1. 颌面部解剖结构概述颌面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颌、下颌、面部骨骼、口腔、鼻腔、眼眶等结构。

在牙科医学领域,对颌面部结构的深入了解对于诊断、治疗和修复牙齿及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面部上方,是构成上颌的关键骨骼。

上颌骨分为两个部分:上颌骨体和上颌骨额突。

上颌骨体前部为上颌窦,后部为上颌尖牙窝。

上颌骨额突呈三角形,外侧为上颌骨额突外侧板,内侧为上颌骨额突内侧板,底为上颌骨额突底板。

上颌骨内含上颌窦,上颌窦的开口位于上颌骨体的上颌窦裂孔处。

上颌骨内侧有上颌神经、上颌动脉等结构。

3. 下颌骨下颌骨是颌面部最大的骨骼,呈弓形,位于面部下方。

下颌骨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

下颌体前部为下颌窝,后部为下颌尖牙窝。

下颌支外侧为下颌骨髁突,内侧为下颌神经沟。

下颌骨内含下颌腺,下颌腺的开口位于下颌支的内侧。

下颌骨后部为下颌管,下颌管内含舌咽神经、下颌动脉等结构。

4. 面部骨骼面部骨骼包括颧骨、腭骨、泪骨、鼻骨、筛骨等。

颧骨位于眼眶外侧,呈三角形,对面部轮廓具有重要作用。

腭骨位于上颌骨后方,分为左右两块,内侧为上颌骨腭突。

泪骨位于眼眶内侧,分为泪骨上颌和泪骨下颌。

鼻骨位于眼眶下方,构成鼻梁。

筛骨位于颅骨底部,分为前筛骨、中筛骨和后筛骨。

5. 口腔结构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包括口腔黏膜、牙齿、口腔腺等结构。

口腔黏膜分为牙龈、舌黏膜、唇黏膜等。

牙齿分为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

口腔腺包括唾液腺、舌下腺、唇腺等,分泌唾液,有助于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6. 鼻腔结构鼻腔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包括鼻腔前部、鼻腔中部和鼻腔后部。

鼻腔前部有鼻翼、鼻孔等结构,鼻腔中部有鼻黏膜、鼻甲等结构,鼻腔后部有鼻咽部。

鼻腔内衬黏膜,分泌黏液,有助于过滤、加温和湿润吸入的空气。

7. 眼眶结构眼眶是眼睛的支架,包括眼眶骨和眼眶软组织。

眼眶骨分为上眶骨、下眶骨、内眶骨和外眶骨。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牙周病
总结词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破坏,常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 动等。
详细描述
牙周病的主要病因是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吸烟、糖尿病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治疗牙周病的方法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以及牙周手术、正畸治疗等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总结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疾病,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言语
口腔颌面部结构参与发音和语言形成 ,通过舌头、牙齿、嘴唇等部位协同 作用,产生清晰和特定的语音。
发声
发声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再 经过口腔颌面部的调制,形成不同的 音调和音色。
表情与微笑
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状态,如喜悦、悲伤等。
微笑
微笑是口腔颌面部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展示友好和亲近的情感,增强人 际交往的效果。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 现和处理口腔问题,预防口腔疾病的 发生。
牙齿美白与矫正
牙齿美白
牙齿矫正
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牙齿变白,常用 的牙齿美白方法有冷光美白、激光美白等 。
通过矫治器对牙齿施加外力,使牙齿逐渐 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改善牙齿排列不齐、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等问题。
隐形矫正
肌肉
口腔颌面部肌肉主要包括咀嚼肌 和表情肌,对维持面部形态、咀 嚼、言语和表情等功能具有重要
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和翼外肌等,主要负责咀嚼动作

表情肌主要分布在眼裂、口裂和 鼻孔周围,能够表达情感和形成
面部表情。
血管与淋巴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一)面部分区 一 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 分为以下各区: 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 .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 为视器所在。 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 .鼻区:上界鼻根点, 鼻底, 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 连线,为鼻所在。 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 .唇区:上界鼻底, 为唇面沟, 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 为口所在。 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 .颏区:上界为颏唇沟, 侧界为口角的垂线, 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 缘为界。 缘为界。
(2)重力性皱纹线: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肌 重力性皱纹线: 重力性皱纹线 皮下脂肪逐渐减少、
肉松驰、 肉松驰、骨萎缩和皮肤弹性减弱松弛下垂所 上睑部皮肤下垂形成“肿眼泡” 致。上睑部皮肤下垂形成“肿眼泡”;下睑 因眶隔萎缩、眶内脂肪疝出, 因眶隔萎缩、眶内脂肪疝出,使皮肤臃肿下 形成“眼袋” 垂,形成“眼袋”。
4.腮腺 . 腮腺位于腮腺间隙内,略呈楔形, 腮腺位于腮腺间隙内,略呈楔形,
(2)小三停:系指鼻下点至口裂点、口裂点至颏 小三停:系指鼻下点至口裂点、 小三停 上点(颏唇沟正中点 颏唇沟正中点)、 上点 颏唇沟正中点 、颏上点至颏下点又将面 分为三个基本相等部分, 下1/3分为三个基本相等部分,其中上 为上 分为三个。 唇高度,下2/3为下唇及颏的高度。男性上唇约 为下唇及颏的高度 24mm,下唇及颏约 ,下唇及颏约50mm,女性少 ,女性少4mm。 。 (3)侧三停:以耳屏中心为顶点,分别向发际 侧三停: 侧三停 以耳屏中心为顶点, 中点、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做连线, 中点、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做连线,形成 三个夹角,其夹角差小于10° 三个夹角,其夹角差小于 °则符合颜面美的 要求。 要求。
腮腺咬肌区
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 腮腺咬肌区。 织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织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一)境界 一 境界 前界:咬肌前缘;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 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内侧界:咽旁间隙; 内侧界:咽旁间隙; 外侧:皮肤。 外侧:皮肤。
1.鼻根、鼻尖和鼻背: .鼻根、鼻尖和鼻背: 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 .鼻底和鼻孔: 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 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 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 .鼻小柱和鼻翼: 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 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 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 .鼻面沟: 沿此沟作手术切口, 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 瘢痕不明显。 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 .唇面沟: 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 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 此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 况的指征。 况的指征。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 .鼻唇沟: 合称。 合称。 鼻下点: 鼻下点:为鼻小柱与上唇的 连接点 7.口裂:为上下唇之间的横行 .口裂: 裂隙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 .口角: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 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9.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 .颏唇沟: 横形凹陷。 横形凹陷。 10.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11.颏前点:为颏部最前点 颏前点: 颏前点
层次及内容
由浅入深依次为: 由浅入深依次为: 1.皮肤。 .皮肤。 含颈阔肌上部, 2.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 . 腮腺区:耳前淋巴结、耳大神经; 腮腺区:耳前淋巴结、耳大神经; 咬肌区: 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 导管。 导管。 3.腮腺咬肌筋膜 来自颈深 . 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 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 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 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 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为一, 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 咬肌筋膜, 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表面 直达该肌前缘。 直达该肌前缘。
面部比例及其他关系
1.面部水平比例 指面部长度的比例,即三停, . 指面部长度的比例,即三停, 又可分为: 又可分为: (1)大三停:沿眉间点、鼻下点作横线,可将 大三停: 大三停 沿眉间点、鼻下点作横线, 面部分成水平三等分。 鼻位于面中1/3, 面部分成水平三等分。眼、鼻位于面中 ,口 腔位于面下1/3。颅面畸形主要表现为面上1/3 腔位于面下 。颅面畸形主要表现为面上 及面中1/3比例失调 比例失调; 及面中 比例失调;牙颌面畸形主要为面中 1/3及面下 比例异常。 及面下1/3比例异常 及面下 比例异常。
口腔面颈部局部解剖学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又称颜面部,指上起发际, 面部,又称颜面部,指上起发际, 下达下颌骨下缘, 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 之间的部位。 之间的部位。 。 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 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 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 三等分。 颜面部分为上 、 和下1/3三等分。 和下 三等分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 两部组成, 和下1/3两部组成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 和下 两部组成, 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 向面上1/3 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 、面下 向面上 和颅部拓宽和加深。 和颅部拓宽和加深。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 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 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 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 .面侧深区: 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 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 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 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 外以下颌支为界。 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 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10.额面区:上界为发际, .额面区:上界为发际, 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11.颞面区:后界为发际, .颞面区:后界为发际, 下界为颧弓上缘, 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 线。
腮腺鞘浅层密切连于腺而附 于颧弓,深层附于颅底,而且 于颧弓,深层附于颅底, 增厚形成茎突下颌韧带, 增厚形成茎突下颌韧带,介于 腮腺与下颌下腺之间。 腮腺与下颌下腺之间。 具有下列特点: 具有下列特点: 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①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 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 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 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翼颌间隙相 所以腮腺的化脓性炎症, 通。所以腮腺的化脓性炎症,脓液 不易向浅层穿破, 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 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 ②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并发 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 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为 若干小叶, 若干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 脓灶, 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 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 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
主要的动力性皱纹线如下
1)额纹:抬头纹,位于眉和眉间与前 额纹:抬头纹, 额纹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 额发际之间,横向排列,与额肌纤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方向垂直,为额肌收缩所致。 2)眉间纹: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眉间纹: 眉间纹 两眉之间,垂直走向,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下部皱纹常向两侧略呈八字形展开,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 与眉间肌纤维方向垂直,为该肌收缩 所致。 所致。 3)鼻根纹:鼻根部,横向排列,为 鼻根纹: 鼻根纹 鼻根部,横向排列,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纵行降眉间肌收缩所致。 4)眼睑纹:上睑纹中部垂直,内、 眼睑纹: 眼睑纹 上睑纹中部垂直, 外侧部分别向内、外上方辐射; 外侧部分别向内、外上方辐射;下睑 纹垂直方向或稍斜向外下, 纹垂直方向或稍斜向外下,为环形眼 轮匝肌收缩所致。 轮匝肌收缩所致。
③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 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 并发出索状纤维束, 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前 下壁软骨部的裂隙(Santorini 下壁软骨部的裂隙 fissure)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 中 腮腺内的小动、 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 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 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 腺区的耳前淋巴结。 腺区的耳前淋巴结。故化脓性感染 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 .眶下区:上为眶下缘, 邻鼻区, 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 部的垂线, 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 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 .颧区:上为颧弓上缘, 为颧骨下缘, 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 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 .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 后界为咬肌前缘, 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 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 .腮腺咬肌区: 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 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 为胸锁乳突肌、乳突、 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 腹的前缘, 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5)鱼尾纹:外眦附近,皱纹粗细不等, 鱼尾纹:外眦附近,皱纹粗细不等, 鱼尾纹 放射状排列, 放射状排列,为环形眼轮匝肌收缩所 致。 6)鼻唇沟纹:构成鼻唇沟外侧缘, 鼻唇沟纹:构成鼻唇沟外侧缘, 鼻唇沟纹 系上唇外上方呈放射状排列的表情肌 收缩所致。 收缩所致。 7)颏纹:颏部,横向排列,是颏部 颏纹: 颏纹 颏部,横向排列, 肌收缩所致。 肌收缩所致。 8)唇纹:位于上、下唇皮肤表面, 唇纹: 唇纹 位于上、下唇皮肤表面, 唇中部者呈垂直状,两侧者上、 唇中部者呈垂直状,两侧者上、下唇 皱纹分别向外上或外下斜行, 皱纹分别向外上或外下斜行,在口角 附近呈放射状排列。 附近呈放射状排列。 9)颊纹:颊部,鼻唇沟纹外侧,略 颊纹: 颊纹 颊部,鼻唇沟纹外侧, 与鼻唇沟纹平行。 与鼻唇沟纹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