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合集下载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集会)会谈(多人商谈)必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上海卷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上海卷

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15分)鼠,特别是家鼠,本是令人痛恨的动物,然而它在十二生肖的乐队中却有拉首席小提琴的荣耀。

古人用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子”位的鼠永远打头。

鼠与人类关系密切,有关鼠的童谣在旧时深受儿童喜爱。

流行于京津一带的《小耗子偷油》,今天五十岁左右的人都会有印象;而《猫拿耗子》中“耗子大爷”的形象更带有几分老北京市民的懒散与穷讲究,十分可爱。

不过,最为儿童神往的莫过于“老鼠娶亲”的民间传说,几乎流行于全国。

春节前后,有关生肖的年画、剪纸,不仅是成年人点缀年节气氛的物品,更是儿童进入童话世界的向导。

在浙江绍兴一带,人们常称年画为花纸。

鲁迅《狗·猫·鼠》一文忆及童趣有云:“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清代梁玉绳《清白音集·嫁鼠词自注》:“俗传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

”民间布玩具多有表现这一题材者,颇受儿童欢迎(如图)。

旧时流行的玩具,用手帕折叠为鼠,或用布缝制而成者,都曾是儿童的宠物。

作为生肖,老鼠在民间艺术如剪纸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清光绪间山东掖县“十二生肖童子”之一的鼠。

但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老鼠题材者就不多了。

元代钱选《桃枝松鼠图卷》所绘并非家鼠,明宣宗朱瞻基则有《苦瓜鼠图卷》,画的分明是家鼠了。

文学作品中,鼠的形象在《诗经》中早见,如《魏风·硕鼠》、《庸风·相鼠》等。

唐代曹邺的《官仓鼠》以鼠喻贪污之官吏,有《硕鼠》遗意。

唐代王度的《古镜记》写鼠妖为魅,开后世鼠婚故事之先河。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至八十三回,写无底洞中的老鼠精逼唐僧成亲,是鼠婚故事的发展。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阿纤》一篇,写人鼠恋爱,生动传神,但以鼠为妇,恰如许仙爱上了雷峰塔下的白蛇,终不如狐妖花魅更具浪漫色彩。

高中作文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 北京卷 上海卷

高中作文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 北京卷 上海卷

2002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总分60分)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

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

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上海卷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0分)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

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

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

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

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

2002年高考试卷

2002年高考试卷

2002年高考试卷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

B. 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C. 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

D. 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

B. 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 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 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3.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 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 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 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 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 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美关系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你比他只是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这几天我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 一再多少往往。

B. 再三多少常常。

C. 一再稍微常常。

D. 再三稍微往往。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基础1.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美国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D.融解窥视遏止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题。

篇1: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一种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亦作“婉晚”。

迟暮。

(1)词的上片写景极具特色,请从色彩和动静的角度加以赏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试题有新意,命题时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下面就考生答题情况作些分析:第9题.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

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

(4分)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的试题,能比较综合地考查考生的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

试题的得分率为0.74,区分度0.34。

从答卷看,考生的答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能结合具体的例子,紧扣成语运用中的此类现象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并根据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语言表达比较清楚。

下面是三例考生的答案:·以上广告语是以成语为基础,改写几个同音字而成。

对于做此广告的人来讲,或许会使消费者记忆深刻,但这样运用成语,不仅会使一些正读书的学生误以为“真”,把原先正确的成语写错,理解错,而且,久而久之,会使成语这一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为“打油诗”,不利于成语代代传诵。

·以谐音的形式篡改成语中的用字现今已成为时尚。

其实,这是对于我们文化的玷污,篡改后虽能以新奇招来众人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对原成语含义的破坏。

且这也误导了许多许多仍处于初学的孩子,这不仅是对华夏语言文化精华的不负责任,更有误人子弟之嫌。

·这些化用成语的广告语,一是运用了成语独特的“四字格”形式,兼具了节奏感、音乐美并符合大众视听的对偶的审美要求;二是这样的成语运用对记忆有很强的亲切感,易使人很快地记住这些广告语;三是将广告宣传内容通过谐音等方式融入其中,巧妙地构思活用,真正起到宣传作用。

以上三点,广告语中对成语的有机化用,非常有助且有效。

(2)文意理解不准确,分析、评价不到位,语言表达也不够清楚。

例如:·首先这些广告语是广告商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在吸收了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后,却造就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广告语,我感到十分寒心;其次,这与许多消费者缺乏文化素养也有一定关系。

【VIP专享】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VIP专享】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A. B. 10C0C. . AD.D.A..99B. B. A.98C.B. D9.7CC.A.“.” DD.A..96 BB..A9.5C“”.B. D9.4C. C. D.A.DA.9. 3B. B. C92.C). AD. .9AD1. “.B‘’?. ”B. A9.0C“”.”. A. A.8D7B. . B. 86C. AA.D.D. .8BB5.<.< 8C4C.. AD..D8. 3BCA... DA8..2“” B.BA.8.1C“”. B. AD.8.0C.B. AD7.9.C(). B. AD.7.8C.B. D77.C“C”.. AD.D. .76B“”C. . A.D. 75BC.. A. DA..74 BB. . A7.3C“”.B. 7D2“./C”C“.”. AD.D. . 71BC.. A.D7.0“”B“C”.“.A” . DA6..9“” ABB... 68BC“”..A6.7C“D”..B. D6.6C. D.DC. . B. A6. 5C. A. D. 6B4. C. A. D. 63CB..A. DA6..2“?” BB.A. . 61C.B. AD.6.C0. B. D5.•9CC. . AD.D.A.5.8B“”. B. A.57C. B. D5.6CC. . AD.D. . 55BC.. A.D.54BC. . A.DA..53B. B. 52CC. . AD.D.A.5. 1B. B. A.50C.B. D49.C“C”. .A. DD.A.B.4.8 B. A.47C.B. 4D6.“C”C“.”. AD.D. . 4A5B. . B. A.44C.B. AD.4.3C.B. D4.2CC. . AD.D.A.4.1“B” .B. 40C. AD.D. .39BC. . A.DA.3.8B“”. B. A3.7C“”. B. DA36. C“”. B.AD3. 5.C(). AB..D.34BC.. 33CD.. AD.D.. 32BC.. A.D.31B“C”.. A.D.30BC. . A.D. 29BC. . A.D. 28B. C. A.D. 27BC. . AA.D.1.2961B(1). B.1921C59. CA.1D92.14B7C. . A.D. 23BC. . A.D.22B“C”. . A.D. 21CBA.. D2. 0C“”.QAB.. 1D9.“??CB?..” A.D. 18BC.. A.DA..17B. B. 16C. D.DC.. B. A1. 5 D. C. B. A1. 4C. A.D.C13.B1.9 A. D.2102 B.D. C. B. A1. 1 D. C. B. A1.0A. B. C. D. “”“” 9 D. C. B. A.8 D. C. B.C. A7.“” A. D6.CB.. A. D.5B. D. C. B. A.4 D. C. B. A.3 D.“C.“”B.“A” .“” 2C. A. D.1B[.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
《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
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
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
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
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
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精美文档
3
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 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 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 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 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 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 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 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0.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 。(1 分) 11.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4 分)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1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 F.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1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 (2 分) 14.作者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并有自己的风格,这与他长期接受水墨画和 的文化传统熏陶是分不开的。(1 分) 15.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60 字左右)(5 分)
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
(1 分)
精美文档
1
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 (2 分)
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
(2 分)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 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
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
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
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
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
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三)阅读下文,完成 10—15 题(19 分)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 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 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 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 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 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 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 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
2002 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10 分)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
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
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 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
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
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
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和下句。(任选两句)(2 分) ,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微风燕子斜。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3 题(8 分) 甲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乙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坚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 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 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 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0.乙文中的“少陵”是指 (人名)(1 分) 2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 (1 分)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核。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6—9 题(15 分)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
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
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
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
精美文档
5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 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4 分)
23.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 乙文所指对象是 (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4—27 题。(17 分)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 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 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 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 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 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 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 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 分)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 不旬日必见( ) 已而道平生( ) 25.“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
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 中有 166 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 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 凝神。还有一些其他用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6.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 。(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7.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的序号(3 分) ①名正言顺 ②开天辟地 ③图穷匕见 ④钩心斗角 ⑤画蛇添足 ⑥精卫填海 ⑦黔驴技穷 ⑧卧薪尝胆 ⑨落花流水 出自 的成语: ⑤ ⑦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8.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 到 ,较为详尽地说明了 (4 分) 9.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 现象做具体分析。(4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