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发布课件

合集下载

前庭性偏头痛

前庭性偏头痛
先扩张后收缩—脑血流量改变—脑组织缺血缺氧—激活三
叉血管反射;)
2、三叉血管系统激活:(无菌性炎性渗出反应;双侧
前庭张力不平衡;)
3、血浆外渗;
4、神经介质释放;
5、血管痉挛;
6、遗传因素;
7、离子通道基因缺陷等。
VM发作的常见诱因:
月经 睡眠不足 过度紧张及压力劳累 特别食物(红酒、奶酪、味精) 感觉刺激(耀眼夺目的光,强烈刺激,噪声) 前庭刺激可诱发偏头痛,例如温度实验
√ 2、很可能的VM
√ • A. 至少5次中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至72小时 • B. 仅符合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一项B或C(偏头痛病史 或发作时的偏头痛表现) • C. 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诊断或其他ICHD诊断
前庭性偏头痛


头 痛 病
VM
庭 性


曾经有痛
追问
小贴士:
•神经科医生不懂前庭外周疾病 不容易看明白头晕病人; •耳科医生不懂头痛和脑血管其病他 也不容易看明白头晕病人;
预防性治疗
小贴士: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 持续使用至少1年。
钙通道维Te阻拉x滞帕t 剂米:、氟桂利嗪
其他: 乙酰唑胺
药物
三环抗抑郁药: 去甲替林、奥氮平
抗癫痫药
Text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比索洛尔、美托洛尔
规律 运动
前庭康复训练
规律 饮食睡眠
避免已 知诱因
非药物治疗
前庭性偏头痛
vestibular migraine
你遇到过这几种表现的眩晕病人吗?
反复发作的眩晕伴头疼
被诊断为梅尼埃病十余年无听力减退
反复发作的眩晕病史,但是每次休息后可 自愈,或是用药后马上好转,发作间隔期 无明显身体不适或行走不稳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生活质量下降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会导致患 者出现头痛、失眠、情绪低落等 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工作效率降低
由于身体不适和精神压力,患者 的工作效率会明显下降,甚至无
法正常工作。
自杀风险增加
抑郁障碍患者本身存在自杀风险 ,而偏头痛的加入可能进一步增
加这一风险。
03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发病机制
心理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和认知行 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 ,以减轻心理压力和抑 郁症状。
康复管理方案
1 2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包括 抗抑郁药、抗偏头痛药等。
非药物治疗
推广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针灸等,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3
康复训练
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 ,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社会适应。
实践经验
许多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对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诊 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偏头痛与抑郁 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 果。
共识目的和意义
提高认识
通过共识,提高医生对偏 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的认 识,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
偏头痛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 力减退、思维迟缓等认知功能受损表现。
情感症状
偏头痛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易怒、情绪波动等情感症状。 抑郁障碍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等典型抑 郁症状。
睡眠障碍
偏头痛患者可能出现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等问题。抑 郁障碍患者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睡眠过多等睡眠障碍 。
认知行为模式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

• B. 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C. 头痛符合以下四项中的至少2项:
– 1. 单侧
– 2. 搏动性
– 3. 中重度
– 4. 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造成尽量避免类似活动(如步行或爬楼梯)
• D. 头痛发作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一条:
– 1. 恶心和/或呕吐
– 2. 畏声和畏光
• E. 不符合ICHD-3其他诊断
2020/12/15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
8
1972年,Drachman和Hart对头晕的分类
头晕
1972年
眩晕 晕厥前
特异性症状,感觉环境在旋转,各方向皆有, 头活动后加重
一过性、马上要失去知觉、晕倒的感觉
失衡和/或不稳 不稳或不安全感,无旋转,站立和行走困难
非特异的头重脚轻 头或环境有“游泳”、漂浮、晕或摇摆感
– 伴有至少2项以下特性的头痛:单侧、搏动性、中重度、日常体力活 动加重症状
– 畏光和畏声 – 视觉先兆
• D.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诊断或其他ICHD诊断。
2020/12/15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
7
• A. 至少5次中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至72小时
什么样的“晕”是符合VM 诊断中的“V-前庭性晕”
• 1.2.1.1 典型先兆伴头痛 • 1.2.1.2 典型先兆不伴头痛
– 1.2.2 脑干先兆偏头痛 – 1.2.3 偏瘫性偏头痛 – 1.2.4 视网膜偏头痛
2020/12/15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
13
ICHD-3(测试版)中的1.1和 1.2
• 1.1 无先兆偏头痛
• A. 至少5次符合B-D的发作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

2019前庭性偏头痛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导读随着《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及《中华内科杂志》刊登,前庭性偏头痛(V M)这种“曾经的”相对少见、比较疑难、眩晕为主的疾病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 S A&TI SC2019)的眩晕论坛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戚晓昆教授对最新版的《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

1、前庭性偏头痛概念及机制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候的一种可以诊断的独立疾病体。

VM概念的提出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的。

1917年,Boenheim首次提出“vestibular migraine”,即VM概念。

1984年Kayan和Hood首次对偏头痛和眩晕关系进行描述。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再次提出VM这一概念,但仍未被广泛认可。

直到Neuhauser在2011年首次将VM作为独立疾病体,自此得到广泛接受。

2012年,Barany学会和IHS共同制定了VM概念及其诊断标准,后被2013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试行版(ICHD—Ⅲβ)、2018年ICHD-Ⅲ所采用。

来自德国的Brandt等人对23915例头晕病因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VM占到了头晕病因的第四位(11.8%)。

戚晓昆教授2012年的研究显示,VM占有眩晕主诉患者病因的第三位(8.4%)。

VM是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VM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后,导致复发性眩晕的第2大常见病因。

目前VM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假说:皮质扩布抑制、神经递质异常、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缺陷、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及遗传基因异常等。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ppt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ppt
1.完全可恢复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烁的光、斑点或线) 和/或阴性发作(如视野缺损)
2.完全可恢复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 现(如麻木)
3.可完全恢复言语障碍 C. 至少符合以下2条:
1.至少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时间≥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 连出现≥5分钟
2.每个症状≥5分钟并且≤24小时 3.在先兆期或先兆症状随后60分钟之内出现符合 1.1 无先兆性偏
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2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至少以下一条,但没有运动障碍:
1.完全可恢复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 光幻觉)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
2.完全可恢复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 现(如麻木)
3. 可完全恢复的言语障碍 C.至少符合以下2条: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和C B.周期性发作,个别患者呈刻板性,强烈恶
心 和呕吐持续1小时至5天 C.发作期间呕吐至少4次/小时至少1小时 D.2次发作间期症状完全缓解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儿童周期综合征 腹型偏头痛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腹部疼痛发作持续1-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腹部疼痛具备以下所有特点:
时后自行缓解。 C.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和听力、前庭功能
正常 D. 脑电图正常
偏头痛并发症 慢性偏头痛
A. 符合1.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C-D的头痛, 每
月发作超过15天,3个月以上
B. 不能归于其它疾病
诊断
•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 续时间,伴随症状,先兆表现和活动的影响
亮线等,单眼盲或双眼的一侧偏盲;感觉异常 为面-手分布;言语障碍 • 持续时间: 5-20分钟,不超过60分钟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要点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 》要点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要点一、前言偏头痛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患。

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首次倡导使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这一术语作为此类病人的诊断,从而取代了所有之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VM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制定我国VM的诊疗专家共识。

二、流行病学在一般人群中,VM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年患病率为0.9%;社区内40~54岁女性VM年患病率达5%,在偏头痛病人中,VM的患病率为10.3%~21%。

三、发病机制VM的遗传学是异质的、不确定的、复杂的。

VM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有学者提出一些理论来进行阐述。

VM的发病基础既和大脑相应皮层过度兴奋有关,也和传导束及外周前庭器官被激活有关。

总的来说,VM的发病基础可能是离子通道缺陷和CSD,这和遗传易感性有关。

四、临床表现1. 症状(1)前庭症状的形式:VM的前庭症状主要为发作性的自发性眩晕,包括内部眩晕(自身运动错觉)及外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漂浮错觉);其次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眩晕或不稳,为数不少的病人也可表现姿势性不稳,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视觉性眩晕或头晕,另有病人表现为头部活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

(2)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不同的VM病人,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数发作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很少超过72小时。

每次发作时间少于5分钟、小于1小时以及24小时的比率,分别约占18~23%,21.8~34%,21~49%。

(3)与头痛的关系: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发作。

(4)其他症状:2. 体征在VM发作间期,病人多无相应的异常体征,相对而言,平滑跟踪的纠正性扫视及位置性眼震较为多见,其它异常的表现依次为摇头诱发性眼震、凝视诱发性眼震以及前庭眼反射(VOR) 抑制失败等。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1)

前庭性偏头痛ppt课件(1)

201
9/7/
18
头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长征医院眩晕门诊1年1783例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脑血管、脑膜血管、静脉 窦,血管周围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节 后颅窝—CI-C2根—脊神经节 三叉神经颈复合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尾端+ CI-C2后角 经脑干交叉—丘脑 机制: 三叉神经节及其纤维受刺激—P物质、CGRP、其他神经肽释放增加—
201in a Helsinki University otorhinolaryngology clinic.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131:996-1000.
9/7/
18
头痛
9
神经-耳科联合头晕门诊
加拿大多仑多大学
812例中,女性63.2%,平均年龄49.6岁;男性36.8%,平均年龄 51.9岁
提纲
相关概念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的演变 鉴别诊断 治疗
相关联概念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 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 MV) 良性发作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 ,BRV) 良性发作性前庭病(benign recurrent vestibulopathy) 成人良性发作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 in adult) 偏头痛等位症(migraine equivalent) 偏头痛相关性头晕( migraine-associated dizziness, MAD) 偏头痛相关性眩晕(migraine-associated vertigo, MAV) 偏头痛关联性眩晕(migraine-related vertigo, MRV)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全文)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全文)

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全文)1 前言早在19世纪,一些神经病学家就已发现偏头痛与眩晕之间的关联,但仅在100多年后,才对偏头痛引起的眩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在过去的30年内,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分类已渐成型,可累及1%的普通人群。

尽管如此,但因缺乏广泛认可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故而影响了临床和研究中对患者的识别。

为此,Barany学会(从事前庭研究的基础科学家、耳鼻喉学家及神经病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授权了一个分类小组以研究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分类的形式按照国际头痛疾患分类的形式。

Barany学会分类委员会之前发布过前庭症状定义的专家共识,作为对前庭疾患分类的首次尝试及准备。

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令其在前庭及头痛领域获得广泛认可。

因此,本分类的草稿在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偏头痛分类分委员会中进行了讨论。

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此类冲突广泛存在于所有医学分类工作中,因为特异性高的标准不可避免地会排除确实存在该状况的患者(假阴性),而敏感性高的标准会纳入不存在此状况的患者(假阳性)。

经讨论,删除了曾提出的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保留了前庭性偏头痛及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Barany学会和IHS讨论产生的其他变动包括对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行更严格的规定以及强调排除鉴别诊断。

最终通过的诊断标准是IHS分类委员会和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

这些诊断标准将纳入有望于2014年发布的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3)的附录中,其中的新疾患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有效性。

此外,前庭性偏头痛的分类也是正在纂写中的Barany学会前庭疾患分类的一部分。

新版的ICHD-3将仅纳入前庭性偏头痛,而Barany分类将同时纳入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2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曾用术语:偏头痛关联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

前庭性偏头痛A 至少5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5min-72h;B 既往或目前存在符合ICHD诊断标准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C 50%的前庭发作时伴有至少一项偏头痛性症状:①头痛,至少有下列两项特点: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②畏光及畏声;③视觉先兆;D 难以用其他前庭或ICHD疾患更好地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诊断
鉴别诊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3. 发作的诱因
睡眠剥夺、应激、不规律饮食、暴露于闪烁光 线或异味等刺激以及女性月经等因素可诱发眩晕 发作,食物和天气变化也可诱发症状发作,但在 国外有可能被高估。诊断性治疗可作为诊断VM的 重要参考,但当药物治疗有效时,首先应该排除 安慰剂效应或抗焦虑抑郁等合并用药的效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诊断
2018年ICHD-3仅将明确的VM诊断标准加入到附录中(见表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诊断
前庭症状影响但尚未阻止日常活动程度者定为中度, 阻止日常活动者定为重度。正如Bárány 学会对前庭症状 的分类,符合VM诊断的前庭症状包括: ①自发性眩晕 包括内部眩晕(自身运动的错觉)及外 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浮动的错觉); ②位置性眩晕:头位变动后发生;VM 也会出现位置性 眩晕,但大部分病人会合并其他形式的眩晕,单纯的位 置性眩晕仅占少数; ③视觉诱发的眩晕:由复杂或大型活动性视觉刺激诱发; ④头部活动诱发的眩晕:在头部活动时发生; ⑤头部活动诱发伴恶心的头晕,头晕的特点是感觉到空 间定向受损,其它形式的头晕目前尚未纳入VM 的诊断 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2. 体征
在VM发作期,异常体征的比率相对较高,病 人可出现眼球震颤。此种眼震与前庭外周性异常、 前庭中枢性异常,或者混合性异常的眼震没有显 著性区别。约70%病人会发生病理性眼震,包括自 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其中位置性眼震的发生 率为40%,扫视性跟踪异常率为20%。这些发现表 明了50%的病人有中枢性前庭功能障碍、15%的病 人有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另有35%病人的受累部 位不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与头痛的关系
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 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 发作。总体而言,VM的首次眩晕发作通 常出现于头痛发作后数年,此时病人头 痛的程度与既往相比通常已呈明显减轻 的趋势,眩晕替代偏头痛成为影响病人 工作生活的主要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2. 体征
在VM发作间期,病人多无相应的异常体征, 相对而言,平滑跟踪的纠正性扫视及位置性眼震 较为多见,其它异常的表现依次为摇头诱发性眼 震、凝视诱发性眼震以及前庭眼反射(VOR)抑制 失败等。异常的神经-耳科体征并非一成不变,多 次随访能够显著提高发现异常眼动的概率。还有 一些病人表现为持续性位置性眼震以及在旋转试 验中出现明确的优势偏向。此外,VM病人也有 VOR时间增加的现象。最常见的眼球运动异常是中 枢性位置性眼球震颤。
✓VM病人以女性为主,其男女比例为1:1.5~5。 VM可于任何年龄发病,女性平均发病年龄 为37.7岁,男性为42.4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1. 症状
➤ 前庭症状的形式 ➤ 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 ➤ 与头痛的关系 ➤ 其他症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
不同的VM病人,前庭症状的持续时间 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数发作时间为 数分钟到数小时,很少超过72小时。每次 发作时间少于5分钟、小于1小时以及24小 时的比率,分别约占18~23%,21.8~34%, 21~49%。每次发作时间超过1天的比率, 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别较大,早年Neuhauser 等的单中心研究报道接近30%,新近的多中 心研究报道为7%左右。与BPPV有所不同, VM病人位置性眩晕单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一
➤ 前庭症状的形式
VM的前庭症状主要为发作性的自发性 眩晕,包括内部眩晕(自身运动错觉)及 外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漂浮错觉);其次 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眩晕或不稳,为 数不少的病人也可表现姿势性不稳,部分 病人可表现为视觉性眩晕或头晕,另有病 人表现为头部活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其他症状
国外的资料报道畏光惧声在VM发作期的发生 率相对较高,但国内目前缺乏相应的资料。约 有20%~30%的病人出现耳蜗症状,听力损害 多为轻度且不会进一步加重,其中约20%的病 人双耳受累。VM病人,晕动症的发生率明显 高于其他前庭疾病。约半数VM病人合并不同 程度的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与VM互相影响, 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VM病人可出现发作性 或持续性的姿势性症状,有时需要与精神心理 性头晕相鉴别。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行病学
✓在一般人群中,VM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 年患病率为0.9%;社区内40~54岁女性VM 年患病率达5%,在偏头痛病人中,VM的患 病率为10.3%~21%。VM在耳鼻喉科门诊就 诊病人中占4.2%~29.3%;在头晕门诊中占 6%~25.1%;在头痛门诊中占9%~11.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与 感觉障碍学组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 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 借鉴国外最新诊断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 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我国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 以期规范和促进国内VM的诊疗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