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合集下载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红细胞原因
血液疾病(如贫血, 地中海贫血)和 血液疾病相关的异常,会导致红血 球在衰亡时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从而引起黄疸.
黄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常见症状
肤色黄染, 尿液变深, 粪便颜色变浅, 粘膜(眼球或口唇)也可能变黄.
诊断要点
身体检查, 检查血液和尿液中胆红素水平, 检查肝功能, 腹部超声.
结论和要点
1
黄疸有很多原因
包括肝病,胆汁淤积和血液疾病应注意黄疸症状并及早就医.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中医治疗黄疸的原则是标本兼治,以个体化治疗为主.
3
护理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黄疸的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应该尽可能地调节身体,避免损伤.
连翘解毒丸
疏散肝胆,解毒退黄. 适用于肝胆 胰脾疾病引起的黄疸.
黄疸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饮食安排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 保持健康
合理运动和休息规律,维护充足睡眠时间,预防暴饮暴食和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
3 避免损伤
哮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肝脏炎等疾病加重,或感冒发热期间注意保暖,避免 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
黄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和/或排泄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引起的. 胆红素积累在血液和组织中时会 导致黄疸的表现.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内原因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 肝病), 肝脏损伤和其他唤醒肝脏 细胞死亡的因素, 会导致肝细胞 破坏, 从而引起黄疸.
胆道原因
胆管阻塞(如胆管结石, 胆管肿瘤) 会阻止胆汁流向小肠, 导致胆红 素的从肝脏进入小肠的过程被打 断, 因而胆红素积累在身体内.

中医内科学课件-黄疸

中医内科学课件-黄疸

中医内科学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 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脾运失职所产生之湿, 则由内生。其病机是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 溢。
中医内科学
病位在脾、胃、肝、胆,脾胃运化失健,既易使外湿内阻中焦,又 可使湿自内生;胆汁的正常排泄有赖于肝之疏泄,肝失疏泄可致胆 汁疏泄失常,发生黄疸。黄疸的病理属性有寒有热,与脾胃阳气盛 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 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湿热兼疫毒而致者,则发为急黄。
【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发黄为主。目白睛发黄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常伴胁痛腹胀、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
2.病史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接触肝炎病人、使用药物及胁 痛、癥积等病史。
3.相关检查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 胆红素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肝功能、肝炎病毒、腹部B超、CT、 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病因病机】
黄疸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 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
1.感受湿热
中医内科学
疫毒湿热之邪自口而入,蕴结于中焦,湿郁热蒸,胆汁外溢,使身 目小便俱黄。若湿热夹时邪疫毒重伤人,其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 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危重证候,称为急黄。
2.饮食所伤
预防调护中医内科学?平时注意食物饮水的卫生及营养均衡调情志劳欲适度丌熬夜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丌直接接触黄疸病人及使用病人的飠具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中医内科学——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

中医内科学——黄疸一、概念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4.化源不充,血不荣色三、诊断要点l.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

2.有肝炎接触史、服用对肝有损伤药物史,或酗酒史等。

3.相关血液生化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四、鉴别诊断1. 萎黄相同点:症状: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

病机: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不同点:萎黄:症状:皮肤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

病机:重在血虚。

黄疸:症状:目睛发黄。

病机:重在血败。

2.黄胖病相同点:症状:皮肤色黄之症。

病机:气血耗伤之相类病机。

不同点:黄胖:病因: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

病机:以致血虚不华于色。

表现: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

黄疸:病因:湿邪、疫毒。

病机:胆汁泛溢、气血之败,血不华色。

表现:身、目、小便黄。

五、辨证要点1.阳黄、阴黄、急黄、虚黄2.湿热轻重阳黄——湿热所致,有偏重于热、偏重于湿之分,辨湿、热之重轻。

3.阴黄之寒湿与淤血阴黄——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

六、治疗原则阳黄——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

阳黄证无论湿热之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阴黄——依据寒湿或血瘀的病机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之法。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

黄疸的中末期治疗应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以防黄疸转生积聚、鼓胀,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七、分证论治阳黄1.热重于湿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可兼见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胁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苦寒以清利三焦之热;大黄——通导阳明之积,使湿热从大小便而去。

中医内科学重点:黄疸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黄疸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黄疸知识点总结黄疸为医疗卫生招聘历年考试中医内科学的重点高频考点,今天为考生整理中医内科学重点-黄疸知识点总结。

一、黄疸基本概念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二、病因1.外因:外感湿热,疫毒。

2.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

三、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

四、诊断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症积等病史五、分证论治1.阳黄(1)热重于湿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剂:菌陈蒿汤。

(2)湿重于热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不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剂:菌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辨证要点:身目发黄,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剂: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辨证要点: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神昏谵语,烦躁抽搐。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剂:千金犀角散。

2.阴黄(1)寒湿阻遏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菌陈术附汤。

(2)脾虚血亏辨证要点: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大便溏薄。

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黄疸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黄疸

郁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
黄。若湿热夹时邪疫毒袭人,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伤
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黄。

2.内伤伙食劳倦 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污染不洁,损伤脾

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发黄。过食生冷 或长期饥饱失常,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均可导致脾胃寒湿内生,困

邪人营血,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治疗时还应注意热重者应顾护阴液,不

可利湿太过伤阴:湿重者应化湿护阳,不可苦寒太过伤其阳。
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如橘,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恼,脘腹痞满,

纳呆食少,口干口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

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 34.1μmol/L),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 、结膜、体液等黄染。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但<34.1μmol/L时无 肉眼黄疸,称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
黄疸的论述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其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东汉张仲京《五匯安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将黄疸分为“黄疸 、谷疸、酒疸、女劳疸”五种,以月贝家所傅,从湿得之”,强调湿邪是黄疸 的主要病因,提出黄疸的具体治法与方剂,创立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 大黄汤等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中代韩祗和《伤寒做官论·明黄证》除论述黄 疽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论一代朱丹溪创制了治疗阴黄的茵陈附子干 姜汤。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指…身热,不大便,友页有,治用仲景茵 陈蒿汤。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结五苓散。身热大小便如常而 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皮肤凉又地欲卧水中,而呕,脉几 细无力前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对于黄疸临床辨证治目有提纲撃领的作 用。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 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清沈金 鳌《沈氏用生书·黄疸》有"天行疫,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的记载,对黄疽的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中医内科学-黄疸(本科十三五教材)

中医内科学-黄疸(本科十三五教材)

(二)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均不黄,常伴头昏倦怠,眩晕耳鸣, 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辨证论治】
(一)急黄
疫毒炽盛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 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 脉弦滑或数。
急黄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若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 寒化,则可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倘若湿浊瘀 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可伤及肝脾,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图8-2黄疸病因病机演变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鼓胀等病史。 4.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 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从色泽而言,黄疸色泽鲜明,神清 气爽,为顺证,病轻;颜色晦滞,烦躁不宁,为逆证,病重。若色泽逐渐加深, 提示病势加重;色泽逐渐变浅淡,表明病情好转。
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阳黄、急黄、 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若阳黄治疗不当,病状急剧加重,侵犯营血, 内蒙心窍,发为急黄。
黄 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 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 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 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 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以及蚕豆病、钩 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黄疸中医内科学

黄疸中医内科学

中成药
选择具有祛黄、护肝作用的中成药 ,如甘草酸制剂、茵栀黄制剂等。
西药
根据黄疸的病因,选用相应的西药 治疗,如病毒性肝炎可选用抗病毒 药物。
针灸推拿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可改善黄 疸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辨病与辨证结合
病情监测与评估
在中医辨证的同时,需辨明病名、病因、病 机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黄疸的中医辨证
阳黄
以湿热为主,伴有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情况,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胃湿 热型、热迫大肠型和热入营血型。
阴黄
以脾虚寒湿为主,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郁脾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黄疸的中医治疗原则
1 2
清热解毒
针对阳黄,以清除湿热为主,可用茵陈蒿汤、 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健脾和胃
2023
黄疸中医内科学
目 录
• 概述 •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 病例分享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黄疸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黄即眼睛巩膜呈现黄色;身黄即皮肤黏膜呈现黄色 ;小便黄即尿液呈现黄色。
黄疸分类
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以湿热内蕴、胆汁外溢为多见, 可由湿邪内蕴、脾虚肝郁、瘀血阻滞等因素引起;阴黄以脾 虚寒湿、瘀血阻滞为多见,可由脾胃虚寒、肝气郁结等因素 引起。
总结:中药治疗急性黄疸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黄疸
01
02
总结词:成功案例
详细描述:对于重症黄疸患者,采用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 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如清热解毒、活血 化瘀、利湿退黄等,以达到改善肝功 能、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同时配合 西医的保肝、退黄、抗病毒等治疗措 施,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疸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疸
针对引起黄疸的病因,如肝炎 、胆道疾病等,采用相应的药
物或手术治疗。
退黄药物
使用一些具有退黄作用的西药 ,如苯巴比妥、糖皮质激素等 。
光照疗法
对于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 射治疗,帮助降低血清胆红素 水平。
血液净化疗法
对于严重黄疸,采用血液透析 、血浆置换等方法,清除体内
过多的胆红素。
日常调理与预防
03
黄疸的治疗
中医治疗
01
02
03
04
中药治疗
根据黄疸的类型和病因,采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
茵陈蒿汤、逍遥散等。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特定的穴位,调节气 血,改善黄疸症状。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促进气血流通 ,缓解黄疸。
食疗
根据病情,推荐相应的食物, 如绿豆、冬瓜等,辅助治疗黄
疸。
西医治疗
病因治疗
肝内胆管阻塞
由于肝内胆管阻塞,导 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 素逆流回血液,引发黄
疸。
肝炎
肝炎时肝细胞受损,导 致胆红素摄取、转化和 排泄能力下降,引发黄
疸。
溶血性疾病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 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引发黄疸。
02
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黄疸的症状
巩膜黄染
眼球的白色部分出现黄色,这 是黄疸的典型表现。
粪便色浅
黄疸时,粪便颜色可能变浅, 甚至呈白陶土色。
皮肤发黄
黄疸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呈现 黄色,通常先从面部开始,逐 渐扩散至全身。
尿液深黄
尿液颜色加深,呈现浓茶色。
食欲减退
黄疸可能导致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等症状。
黄疸的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升高
通过血液检测,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是诊 断黄疸的主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三黄特征 (1)阳黄:黄色鲜明如橘,伴发热、口渴、苔腻。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畏寒、苔白腻 (3)急黄:黄疸急重,其色如金,伴高热烦渴,神昏
谵语,衄血尿血发斑。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目黄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源流
第一部分:概述
一、《内经》首先提出了黄疸病名并阐述 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 .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
• 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 17.1~34.2 μmol/L)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西医学黄疸分类
按黄疸发生的机理
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胆红素代谢失常) 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影
《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 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垢 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中医内科论》及《金匮要略》对黄疸 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伤寒论》 将黄疸的病因归结为 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四个方面,尤 其强调湿热与寒湿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 强调“黄家所得,从 湿得之”的病因学,提出了“但利其小便”、 “当以汗解之”、“当下之”、“于寒湿中求 之”等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源流
第一部分:概述
三、《诸病源候论》 在黄疸阴阳属性的分类上,首先引入 “阴黄”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急黄”
四、《丹溪心法》 强调黄疸都是湿热为患,不必分五种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第三部分:诊断
黄疸诊断依据
4、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
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 即出现黄疸。
(正常值5.1~17.1μmol/L)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黄疸诊断依据
5、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 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Gilb中er医t内综科学合讲义征第四章黄疸 溶血性贫血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黄疸诊断思路
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超声检查
胆管扩张
病因不明
ERCP及其 他检查
查明病因
炎症 结石 肿瘤
无胆管扩张
ERCP 肝穿 治疗实验
非梗阻性 慢性特发 急、慢性 胆汁淤积 性黄疸 肝炎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黄疸鉴别诊断
响胆红素的排泄)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有关酶的先天性缺乏,
不能完成正常代谢)
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 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瘀胆性) 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黄疸诊断思路
黄疸病因待查
病史及体检
实验室检查
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溶血性黄疸实验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病机小结: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病机的演变: 疫毒之邪 湿从热化 湿从寒化 血败不华
急黄 阳黄 阴黄 虚黄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第三部分:诊断
黄疸诊断依据
1.黄疸的三大主症(目黄、尿黄、身 黄),尤其是关键体征(目黄) 2.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 酗酒史、家族史 3.理化检查:肝功、血常规、溶血实验、 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学检查。
西医学范围
第一部分:概述
按黄疸发生的机理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西医学范围
第一部分:概述
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 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瘀胆性) 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病因病机
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4.化源不足,血不荣色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素体脾胃虚弱 肾精不充
气血亏损 黄疸
肝失所养 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病机小结: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1.主要病邪:湿邪 2.基本病机: ①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②化源不足,血败不华.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4.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肝胆和脾胃 5.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第三部分:鉴别诊断
黄疸与萎黄
鉴别点 相同点
病机 不 临床 同 表现 点
黄疸
萎黄
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 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重在湿邪阻滞 病机在血虚 或血败不荣 不荣
关键在目睛发 皮肤萎黄不

华且目睛不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黄疸鉴别诊断
第三部分:鉴别诊断
黄疸与黄胖
鉴别点
黄疸
黄胖
相同点
病机 不 同 临床 点 表现
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 血耗伤的相似病机
重在湿邪阻滞 或血败不荣
气血耗伤源于肠 中钩虫匿伏 蚕食 气血 ,血虚不华
关键在目睛发 黄
面部肿胀色黄 , 肌肤色黄带白, 但目睛不黄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黄疸辨证要点
辨黄疸种类
第五部分:辨证论治
阳黄:湿热所致,其黄色鲜明如橘,伴有发热、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其 黄色晦暗,伴有脘腹痞满、畏寒神疲、气短乏 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源流
第一部分:概述
五、《景岳全书》创立了“胆黄”之说 《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说“盖胆伤则胆气败,而 胆液泄,故为此证。”
六、《瘟疫论》及《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的概念 《沈氏尊生书·黄疸》篇中说“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 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病因病机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 脾阳素虚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湿从寒化,胆汁 浸渍于肌肤
病因病机
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积聚日久不消
胆汁失于常道外溢
黄疸
瘀血砂石阻滞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源流及研究进 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 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四章黄疸
定义--症状特点
1、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其证候特征,其中尤 以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2、 发黄的程度、明亮度、病程,可反映邪正之 盛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