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合集下载

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

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

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必要资源之一。

它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污染、水质变差、水体缺水等问题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水资源的状况,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各国需要开展水资源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的概念和意义综合评价是一种对水资源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研究。

它不仅包括了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的评估,还包括了对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评估。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水资源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保护和优化水资源的利用。

综合评价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关键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它可以为防治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水体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找出污染问题的具体源头和内容,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再者,它可以为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对水环境的评估,可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指导各类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水资源综合评价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和整合。

评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

包括有矿泉水、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相关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并建立水资源数据库。

2、水资源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水资源的分析和评估,了解水资源的总量、质量、分布状况等信息,并深入了解当前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而制定相关的对策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水资源利用评估。

评估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在此基础上评估并制定未来水资源的合理和科学的利用方案。

同时也要研究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为水资源的更好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4、水资源保护评估。

评估水资源的保护状况,包括制定水资源污染防治方案,防治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生态保护等方案。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调查课题背景·假期中我们进行了“五水共治”的环保社会调查,我们特将调查的水域定为杭州贴沙河和古新河,也在河畔进行了多次调查。

一、关于“五水共治”1. 五水共治简介:五水共治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

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

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

2. 实行“五水共治”的成果:2014年8月9日,第九届横渡钱塘江游泳比赛成功举办。

钱塘江畔江风习习,随着人群中一阵阵呼喊,2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泳爱好者纷纷跃入江中。

江水涌动,劈波斩浪,这个清晨,属于这些“泳者”。

“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说,要通过“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自从我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省内多条河道经过系统治理,变得愈发清澈,臭河、垃圾河在慢慢消失,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群众跃入江河中戏水游泳,共享治水后带来的各种欢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水共治”的成果正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慢慢显现。

二、关于贴沙河贴沙河作为杭州城内的千年古河、护城河,开凿于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泄钱塘江潮水,护卫杭城。

古时候因泥沙聚集于河滩上,曾与相邻几条河流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

1907年沪杭铁路贴沙河东面贯城而入,人们设立火车站在清泰门内,同时拆了城门及城墙一段,所以贴沙河河道现在位于市区。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九章水资源配置第一节概述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

水资源配置将流域水资源循环系统与人工用水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相适应并互相联系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进行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为手段,在现状供需分析和对各种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措施进行组合及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生成、评价和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为基础,结合“需水预测”、“节约用水”、“供水预测”、“水资源保护”等有关部分进行,其所提出的推荐方案应作为制定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的基础。

水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准年供需分析、方案生成、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方案比选和评价、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等。

水资源配置在多次供需反馈并协调平衡的基础上,一般进行二至三次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次供需分析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若一次供需分析有缺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供需分析,即考虑强化节水、挖潜配套以及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抑制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若二次供需分析仍有较大缺口,应进一步加大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及节水的力度,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的,应考虑实施跨流域调水,并进行三次供需分析。

加快推进居民阶梯水价改革——温岭市阶梯水价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推进居民阶梯水价改革——温岭市阶梯水价的调查与思考
4 6 I 问道市县 I 茬 2 0 1 D I 目 跻 商 轻 Z 0 H 期 E J f A N G E C O N O M Y
温 岭市 阶梯水 价 的调 查 与 思考
陈宗明 李云方 崔晓萍
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 水 电油气 ” 等领域 ( 含2 0 吨) 、 2 0 吨 以上 ; 一、 二、 三级阶梯水价比例为 l : 1 . 5 : 的价 格改革 , 以资源型 为首的水价 改革主要方 向是 实施 3 , 第一 级基价按合表居 民生活用水价格降低 0 . 1 0 元/ 吨标 居 民用水阶梯水价 。截至 目前 , 全 国仅有 3 0 %的设 市城 准执行 。
过程 中积 累了一些经验 , 也在 实际操作 中遇 到一些技术 费 , 导致 每户抄表水量 较大 , 大多超过 了阶梯 的第二 、 三
难题和特 殊因素 引发 的矛盾纠纷 , 因此 还需要结合温岭 级水量 , 水费加价压力很大 。出于维稳角度考虑 , 温岭保 经济社会 发展不 同阶段 的不同社会现 状 , 不断改善 阶梯 持 了阶梯水价 , 但调 整了阶梯水价 的水量基数和加 价比 水价 制度 以达到在 全市 范 围内全面 推广 阶梯水 价的 目 例, 第一级水量基数提高到 2 0 吨及以内, 第二 级水量基数
市建立了阶梯水价制度 。温岭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 2 0 0 8 年5 月, 温岭重新 调整 了阶梯 水价的水 量基数
县级城 市 , 政 府和各部 门都十分重视对 水资源的节 约保 和 加价 比例 。随着城市化 的推进 , 温岭一些城 中村改造 护和有效利用 , 早在 2 0 0 6 年就开始探索推行阶梯水价制 后村 民住房 比较宽余 , 出租私房逐 渐增多 , 成为失土农 民 度, 阶梯水价对 温岭居 民增强节约用水 意识确实起 到了 的主要收入 来源 , 但供水企业无 法对每个房客进 行单独 很好的约束作用 。我们在逐步完善补 充阶梯水价制度的 设 表计量收 费 , 只 能以房东为一户 一表计量 阶梯 水价收

浙江温岭沿岸表层水体质量分析与评价

浙江温岭沿岸表层水体质量分析与评价

无 机氮( H一 、 O一 、 O一 )DN 和无机磷 ( I) N N N 3N N 2N ( I ) DP 等。 取样和分析方法均按 《 海洋监测规范)G 13 82 0 ) ( B 77 —0 7进
行。
2结果与讨论
21D . O的分布 特征
20 — 0 8 温岭潮 间带水体 中 D 、O 、 I 、I 0520 年 O C D DP DN 含量的变化范围及平均值见表 1结果显示潮间带水体 D 。 O
了整个水 体质量近年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 明, 温岭潮间带水体富营养化指数逐年增高 , 富营养化范围呈上升趋势 , 有机污染
程度 亦呈 上升趋势 。 关键 词 : 潮间带 ;富营养化 ;污染
中图分类号 : 84 X 3 文献标识码 : A
A ayi a dAses n f h ut r o eW ae ai n ls n ssme t eC l eZ n trQu ly s ot u t
i e l go hj n rvn e nW ni f ei gP o ic n Z a
X u—eg Q N Mig l U G ofn , I n-i
( r eE vrn na Mo i r gC ne f ig o S A, igo 3 4 , hn) Mai n i me t nt n e t o n b , O Nn b 0 0 C ia n o l o i r N 1 5
1 材料 与方法
在温岭沿岸潮间带( 大港湾 、 隘顽湾 、 乐清湾 ) 进行采样监测 , 每年的 6 、 月 、0 月 8 1 月进行 , 各监测区域 及监测站位如图 1 所示。20 — 08 0 5 20 年对该水域连续进行定点监测( 站位设置每年均相同, 采样层次均为

关于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在研究的过程中,增进了与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友谊。对于领导能力,发言能力都有所提高。培养了个人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每个组员都能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提出建议和意见,并且为这个集体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家都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朝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除了研究课题得到结果之外的另一个巨大的收获。”
[图文]关于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热 【字体:小 大】
关于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2455 更新时间:2008-12-26
大班-小班--
200817C1
小组成员--
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本应是有多余的水喝,但在2004年我们遭遇了缺水情况,这叫人难已置信,而且水价也在上涨,这次的报告让我认识到当前形势地严峻性,我们应该想出方案去解决。
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感触很深,对于水,我应该节约,不能随意浪费了。”
张辉同学说:
“通过两人、三个星期的努力,开题报告终于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回首以前共同打拼的日子,我感受到自己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回报。
温岭陆域总面积925.8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仅47.9平方公里,素有“四山一水五分四”之称,尽管温岭建有太湖、湖漫、花芯、桐岭等中小型水库,但温岭全部山塘水库的总库总量也只有7669万立方米,仅相当于黄岩长潭水库的十分之一,但由于地貌因素,水库后备基地缺乏,难建大型水库,又由于人为因素使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现在温岭的局部区域已出现缺水,水库日出水量逼近最大负荷,高温天气用水量32万吨,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和珍惜水资源,不但温岭人民生产生活受影响,且辞生态环境也会遭破坏。
由以上的亲身经历得出人们对水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小组寻找到了几个节水的小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实际作用。也了解了很多其他的知识,如温岭的地理位置,年降水,月降水。(1)如用洗菜浇花,用洗脸水拖地;(2)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罐子,可以节省很多水等等。认识了自己的故乡——温岭。觉得很有意义。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时间:2007-11-21 来源:作者:温岭市人民政府令第 89 号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更新时间:2005-10-17 返回目录《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王建平二○○五年四月十九日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

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市水利局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建设规划、财政、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各镇、街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强化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二章水资源规划第八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环境灾害,应当统一制定规划。

温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

温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

第四章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第一节概述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是调查现状水利工程各水源供水情况、各用水户用水情况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状况。

对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水资源利用消耗率进行分析计算,以反映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调查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

对地表水过量引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建国以来,温岭市内兴建了以蓄水工程为主体的,提、引水工程和地下水井相结合的一大批水利工程。

至2002年统计,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有:1.蓄水工程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建成库容1000万m3以上中型水库湖漫、太湖2座,总库容5949万m3,兴利库容4031万m3;100-1000万m3的小(一)型水库花芯、桐岭2座,总库容1010.5万m3,兴利库容795.8万m3;10-100万m3小(二)型水库18座,总库容565万m3;总库容10万m3以下的山塘131座,库容259.147万m3;合计7666万m3,兴利库容5588万m3。

具体见第二章表2-5。

2.引水工程温岭市区域的引水工程都是些小型的堰坝,这些堰坝工程对径流的调节性能差,但是它们是那些无水库水源供应的农村、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温岭市水利志》,温岭市堰坝共33座、其中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有4座,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有16座。

全市一般年份可引水234.31万m3,灌溉面积7413亩,旱年可引水133.38万m3,灌溉面积6503亩,丰水年可引水334.91万m3,灌溉面积7473亩。

长潭水库引水:温岭市属长潭水库金清灌区,处于灌区末端。

从水库电站尾水渠道到温岭市松门总长86.4 Km,经过黄岩境内渠(河)长50 Km。

1995年长潭水库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总量25万m3,向椒江、路桥、黄岩、温岭(泽国镇、新河镇)供水,在路桥设一提水泵站,管路长8.8 Km,送温岭(泽国镇、新河镇)日供水量为2万m3,于1995年10月1日试通水,1996年开始供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一、水资源分区1. 水资源分区目的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

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

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

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

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

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19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

土地面积188.8 Km 2。

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

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

二、评价原理和方法 1.评价原理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而不计及地下水。

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的储量虽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但多年平均而言是一个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计算地下水储量的变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表示。

对于某一个而言 P i =R i +E i ±ΔW gi …………(1) 对于多年平均情况,由于Σ±ΔW gi ≈0,则P =R +E (2)式中P i 、R i 、E i 和ΔW gi 分别代表某一年的降水、径流、蒸发和地下水储量变化,P 、R 和E 代表降水、径流和蒸发的多年平均值。

但是当地下水资源开始被采用后,地下水的消耗不限于通过潜水蒸发、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简单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

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引起潜水蒸发的减少,也引起地下水对河流补给的减少,也会引起地表水体入渗量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将(2)式分解为:P =R s +R g +E s +E g +U g (3)式中下标s 代表地表水、下标g 代表地下水、U 代表地下潜流量。

由于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P r 是河川基流量R g ,和地下潜流U g 之和即:P r =R g +E g +U g (4)一个区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即:W =P-E s (5)将(3)式代入得W =R s +R g +E g +U g ………………………(6) 将(4)式代入得W =R s +P r ………………………(7) 因R s =R -R g ,代入(7)后得水资源总量计算通式W =R +P r -R g (8)式中:W 为水资源总量,R 为河川径流量,P r 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 g 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水平衡框图如图3-1。

图3-1 区域水平衡计算框图2.评价方法根据多年平均情况的水量平衡方程式P=R+E中,降水和径流可以通过雨量站、水文站直接观测获得,而陆面蒸发E只能用多年平均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差间接求得。

由于陆面蒸散发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变化相对降雨、径流而言更为均匀。

因此,在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先勾绘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量等值线,再将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与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等值叠加相减,求得同一地点的径流深后,再勾绘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再利用泰森多边形法求得各分区河川径流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根据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的水均衡原理求得。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通过计算排泄量代替,其排泄量即主要为水文站实测径流中的基流量部分,通过分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推求。

而平原地区则通过计算总补给量的方法求得。

其主要补给量包括水稻田生长期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旱地降水、20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灌溉入渗补给量。

给定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就是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用地下总排泄量代替)之和。

水质评价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

地表水水质评价是以2002年为基准年进行现状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进行水质变化趋势评价,以及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评价。

地下水质评价的对象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及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水质现状、近期地下水质变化趋势及地下水污染分析。

第二节降水一、基本资料温岭境内现有大溪、泽国、金清闸、温岭、松门5个雨量站,大溪雨量站建于1960年;泽国雨量站建于1956年;金清闸雨量站建于1931年;温岭雨量站建于1933年;松门雨量站建于1957年;雨量站的资料,都具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

详细资料见表3-1。

表3-1 温岭市雨量测站概况表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在对水资源量进行计算之前,先将各站降雨资料进行整理,统一取1956~2000年。

面雨量计算,用泰森多边形法和面积加权的方法计算1956~2000年逐年水资源分区平均面降雨量。

全市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详见附图。

21二、水汽来源与降水成因温岭市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水汽来源与输送主要是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

由于地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春夏季节南北冷暖气流交绥频繁,常有大雨、暴雨发生。

春季是冬夏季风转变的季节,太阳辐射逐渐加强,极地大陆性气团开始衰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日益旺盛,盛吹东南风,气旋活动频繁,常形成锋面降雨,称为“春雨”。

春末夏初,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和北方冷空气相对峙,冷暖空气交锋常形成大面积锋面雨,并产生气旋波,缓慢东移出海,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俗称“梅雨”,梅雨期是该市主要雨季。

盛夏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天气晴热,局部地区多雷阵雨。

此外还受台风雨的影响,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减弱,而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由于受到地形影响,极锋有时呈半静止状态,形成连日不断的阴雨,在九、十月间产生一些强度不大,历时较长的秋季降水。

温岭还受另一个天气系统——台风的影响。

台风是发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热带气旋。

5~10月温岭为台风影响期,受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伴随大暴雨,如遇冷空气入侵,则加大暴雨,易酿成洪涝灾害。

冬季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温岭雨雹天气。

三、降水的年际变化根据温岭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表明,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一般在8年左右,各站历年降水量系列存在一定的趋势变化,1956~1979年与1956~2000年系列比较,各雨量站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经分析各站短系列统计参数和长系列统计参数的代表性比较,以1956~2000年长系列为最好。

温岭年平均降水量1609.4mm(1956~2000年),年最大降水量2514.9mm(1990 年),年最小降水量1050.6mm(1979年);比值2.39。

年最小降水量松门站(1986年)仅为853.4mm。

年差比可达3倍以上。

温岭市平均年降雨量详见表3—2。

四、降水的年内分配温岭降水空间分布,西北部大于东南沿海,山丘区大于平原区。

降水的年内分配受季风进退迟早,台风活动影响,分配很不均匀。

70%左右集中在汛期,以八月为最大,多年平均达221.lmm,以十二月为最小,多年平均为50.9mm。

按降水成因划分,属台风雨主控区。

降水在年内呈双峰型,第一个雨峰常出现在5~6月,主要受春雨和梅雨影22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23响。

第二个雨峰出现在8~9月份,主要由台风雨形成。

两个雨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相当,均为26%左右。

多年平均最大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一般在50%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

在台风雨主控区内,如遇台风影响少,或“空梅”年份降雨亦会出现单峰。

表3-2 温岭市各年平均降雨量表 单位:mm对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进行排频统计计算,结果见表3-3。

表3-3 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频率表 X=1609.4mm , C V =0.20,C S /C V =2.0第三节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据温岭市1965~2002年的蒸发资料,温岭市蒸发空间分布恰与降水相反,随地形高度的增加及随向内陆风力的减小而减小,东部沿海平原大,西北部及山丘区小。

蒸发时间分布与季节月份气温高低密切相关,夏季大,冬季小。

最大为七月(气温最高),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31.5mm,多于降水量(130.0mm),最小为二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8.9mm,年际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2.5mm,温岭站最大年(1959年)蒸发量达1512.3mm,最小年(1952年)仅697.5mm,年差比达2.2倍。

历年蒸发量见表3-4。

表3-4 温岭市历年蒸发量表单位:mm24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干旱指数越大表示气候越干旱,干旱指数越小,表示气候越湿润。

东部沿海区由于降水量偏小使得干旱指数略大,为相对干旱区;西南和西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干旱指数略小,为相对湿润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