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中,语言描写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知识点
《草船借箭》是一篇古代故事,被列入了中国五年级语文课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注意以下知识点:
1.人物角色: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角色,分别是诸葛亮、刘备和孙权。
学生可以了解这三位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中的表现。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第三次蜀汉时期,即三国时期。
学生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3.军事行动:《草船借箭》讲述了诸葛亮如何利用自然地理特点,成功地从孙权手中借箭。
学生可以注意参战双方的兵力分布、作战策略以及地理条件对作战的影响。
4.细节描写:故事中有一些细节描写,如伪装成农民、在草船上画箭、借箭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细节了解角色的机智和智谋。
5.意义和启示:故事中有许多值得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地方,如信任的重要性、合作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等。
学生可以思考这些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以上是《草船借箭》的一些可能的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课堂笔记

主题: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课堂笔记一、课文解析1. 课文内容概要:《草船借箭》讲述了周瑜借箭的故事。
周瑜借箭时,利用了对方的骄傲自大心理,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借到了箭,并成功地击败了敌人。
2. 课文中的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二、语文知识点1. 成语解析:课文中出现了不少成语,如“打草惊蛇”、“借尸还魂”等。
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用法。
2. 修辞手法:课文中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文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周瑜借箭的策略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 朗读和讲解: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朗读,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四、课后作业1. 课文赏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 作文练习:以“周瑜借箭”为题,要求学生进行作文练习,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自己理解的周瑜的智慧和勇气。
五、课文延伸1. 古代战争策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古代战争策略,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周瑜的借箭策略。
2. 了解三国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三国故事,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六、教学心得1. 整体评价:《草船借箭》是一篇优秀的古文读物,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不仅能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2. 教学反思:在后续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知识储备。
七、课文教学案例1. 通过讲解周瑜借箭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类似的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
举例可以是在团队合作、解决矛盾、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2. 通过课文中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周瑜、孙权等人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常用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常用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常用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词鉴赏:《草船借箭》中使用了大量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生需要理解并领会其中的诗意和意境。
2. 地理知识:故事中提到了长江,学生需要了解长江的起源、流经的地区以及长江在
中国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
3. 历史背景:《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篇故事,学生需要了解三国时期的
背景知识,如三国的分立、各个势力的对峙等。
4. 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出现了三位重要的人物,刘备、孔明和黄忠。
学生需要了解
他们各自的特点、形象和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5. 阅读技巧:学生需要培养阅读的技巧,如理解课文的主题、掌握重点内容、归纳概
括等,将来能够独立分析理解更复杂的文章。
6. 写作训练:通过阅读《草船借箭》,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人
物形象的分析、或者叙述自己的阅读体会等,提高写作能力。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阅读课时的指导、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和作业练习等途
径进行掌握和巩固。
语言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语言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语言描写是指用语言来描述事物、场景或人物等的特征和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元素之一。
语言描写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特点:
1.形象生动:语言描写通过具体的词语、形象的叙述和细腻的描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事物、场景或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2.感性表达:语言描写不仅要传达事物的外在形态,还要表达作者的感性体验和情感态度,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和情感上的沉淀。
3.刻画细腻:语言描写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描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将事物、场景或人物的特征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用:
1.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语言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创作手法之一,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情感色彩和艺术性,更加生动、形象。
2.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语言描写能够使读者更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场景或人物,从而提高阅读的乐趣和兴趣。
3.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描写不仅能够描绘外在形态,还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心理特征,从而深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鲜明。
4.反映社会生活:语言描写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和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语言描写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创作手法之一,它
的特点和作用既体现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受性,又反映了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关怀。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
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
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
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
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
《草船借箭》写作技巧

《草船借箭》写作技巧
语言描写。
好的语言描写,能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作风、身份和个性特征,给读者“闻其言,见其人”的感觉。
本文就成功地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展开矛盾冲突,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
如第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毒计陷害诸葛亮,通过描写双方的“舌战”,形象地刻画出了周瑜的面善心毒,胸藏杀机,为自己的计谋得逞而喜形于色,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不露声色。
那么,怎样进行语言描写呢?
1.语言描写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要能表现人物的品质。
3.语言描写的形式要灵活。
4.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特点及文化修养等。
例如《人盲心不盲》中的一段语言描写:“这个阴沟盖我们一定要把它盖妤。
我们虽不从这儿走,但还是有很多人从这儿过,万一跌进去该多危险啊!”这段话充分体现了盲人叔叔一“想着他人的美好心灵。
《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

《草船借箭》的人物语言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注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
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
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
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
语言坚定果断。
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
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
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
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
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
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
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
语气骄横,咄咄逼人。
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
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
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实验小学 王欣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 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 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 甘受惩罚。”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 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பைடு நூலகம்
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 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 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 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 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