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1)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会欣赏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注释、译文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相关内容。

3.音频:搜集与古诗相关的音乐、朗诵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followed by a slow reading and explanation of the difficult words and phrases,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s.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背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示儿》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的文本,标注出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b.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b.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c.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组朗读古诗,互相交流感受。

b.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古诗的情景。

4.巩固(10分钟)a.学生进行古诗填空练习,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但是,对于这些较为深奥的古诗,他们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2.朗读法: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秋夜的宁静或战争的残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选入了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文字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理解不深,对古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进行解释。

3.能够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解释。

2.古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3.对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古诗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对古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感受古诗的美。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3.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与古诗相关的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朗读和背诵(10分钟)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4.解释生僻词语(10分钟)对古诗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5.讲解历史和文化背景(10分钟)讲解古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艺术风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艺术风格。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分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让学生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

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 月是故乡明 1 梅花魂 1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1. 识字写字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诗。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的古诗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对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读写结合法:通过朗读、默写、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源。

2.教材:准备教材,以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标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这三首诗的文本,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1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乡村景象,都重点塑造了乡村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形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课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描写了乡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大意是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线,农家男女各忙各的事情,各有各拿手的当家本事,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的大意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便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让我们感到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后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泼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稚”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单元导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2.齐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往事。

3.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三首古诗,走进宋代孩子们的世界。

【设计意图:开篇出示主题单元导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很有帮助。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领悟学法1.研究诗题,走近诗人。

(1)板书课题,引导理解“杂兴”意思。

(2)简介诗人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组诗。

2.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结合诗句意思,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供”,辨析多音字“供”:表示供给、供应、提供意思时读第一声;表示敬奉、陈述案情、口供意思时读第四声。

出示几组词语供学生辨析:供不应求供销供给供奉供词随文指导书写“昼、耘、桑”:“昼”字是半包围结构,上宽下窄,横画要立稳;“耘”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瘦长,右边的“云”要舒展,左窄右宽;“桑”字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木”字要立稳。

(3)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再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请用上这些方法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同桌讨论、交流。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点拨: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结合插图发挥想象,从而描绘出诗中所写的乡村景象。

预设: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4.边读边想象,体会其中的乐趣。

(1)学生齐读诗句,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呢?请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读到这句诗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个画面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进一步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表现的童真童趣。

5.有感情齐读古诗,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更重要的是要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法,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三、迁移学法,自主学习《稚子弄冰》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读“稚”,注意读好翘舌音。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幼小的孩子玩冰块。

(3)交流作者信息: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出示学习提示: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③议一议:这首诗主要写的谁?写他做了什么事?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情趣?(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特别指导“钲”的韵母是后鼻音,“磬”字读第四声,“晓”的书写,左窄右宽,右边的上面部分没有一点。

(3)交流难懂的词句。

①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②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3.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表现的情趣。

(1)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这种情趣?点拨: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4.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这首诗充满了无限情趣,请你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注意写出“稚子”的情趣。

【设计意图:学生领悟了学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迁移学法,从而形成能力。

】四、运用学法,学习《村晚》1.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课题,关于诗人的资料。

提示:雷震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运用学法,自学诗歌。

提示: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③议一议:诗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④写一写: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1)说大意时,对没有讲清楚的地方作简要的指导。

(2)说说你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趣。

(3)展示短文,体会诗中表现的童趣。

4.教师小结: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画面。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由于三首诗表现的都是童真童趣,已经有了前面两首诗的学习指导,在学这首诗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来学习,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能力。

】五、指导背诵、默写1.指导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气背诵这三首诗。

2.出示一份《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默写作业,学生纠错。

3.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这首诗。

4.选取样本讲评,学生纠错,重新默写。

【设计意图:背诵、默写也需要通过几个层次的操作,才能将这两项学习内容落到实处,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课程所要求的背诵和默写任务。

】【板书设计】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学种瓜稚子弄冰敲冰锣童趣村晚吹短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