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有感
读《礼记。中庸》有感 (4)

读《礼记。
中庸》有感 (4)
《礼记·中庸》是一部宝贵的经典,从古至今仍备受尊敬。
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以及在生活中应牢记的道理。
它涉及到伦理、法律、教育、思想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中庸之中,我广受启发,也受益良多。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有正直的操守,遵守正义,不让自己偏离正道。
当我们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就要果断行动,而不要因为看不到立刻的回报而犹豫,甚至放弃去行善。
其次,它教导我们要有礼貌、知恩图报,力求学习新知识和内容,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开阔,不要因现实的压力而被束缚,而要勇于去闯荡不熟悉的领域,尽自己所能去征服这个世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它教导我们要心怀感恩,孝敬长辈,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做到睿智宽容,裏外通达,正气昭著,量和而行。
修身齐家,要以家庭的全面发展为主,以对家庭以及国家的贡献为目标,团结和协作,共享美好。
通过阅读《礼记·中庸》,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道理和哲理,它激励我持守正义,克己奉公,坚守不屈,奋发图强,以达成自己的理想。
中庸之中所蕴含的奥秘无穷,让我深深感受到内心深处对于真理的憧憬。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引言朱熹是中国宋代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外学界,朱熹的思想及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朱熹观书的视角出发,探讨朱熹思想对我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悟。
正文在朱熹的著作中,有一本《四书章句集注》,这是朱熹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进行的集注。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朱熹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一个学者,朱熹不单纯地对古代经典进行了解读,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思想内涵,并在其注解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责任。
其次,朱熹的思想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
朱熹在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这让我意识到,学术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注重实践验证和实际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此外,朱熹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视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同时,也提出了“止于至善”的要求。
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和成果,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者。
最后,朱熹的观书之道也启迪了我个人对待知识的态度。
朱熹在书中谈到要“吸收百家之所长”,强调不拘一格、广泛涉猎各种学问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到,知识没有界限,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挑战。
结论通过读朱熹的著作,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朱熹的思想和观点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个人修养和知识态度。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道德修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第二十章读后感

《中庸》第二十章读后感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而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看古文,很自然回去找翻译,结果发现这段文字翻译千迥万殊,好吧,那我妄不如按自己的意思去理解。
“达道”指的是最高的道义,而这些道义或说道理体现在古代社会中有五种人际关系,我们用三种最重要的德行去实现它们。
现代社会中也是大概相似的吧,而智、仁、勇概括得很好,可以想见具备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只是说完整,没有说完美,现代人若有残缺,大概是在仁、勇两方面。
这三者很重要的是能实践中统一起来,缺损了便无了意义。
这里两个“一也”表现的是目标的一致性,个人条件不同、心态不同,但最终目标相同,结果就会相同,似乎有些唯心,但现实中很多事情做不成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守不住目标。
“力行近乎仁”这话很有意思,“仁”不是仁爱吗?这是心态,跟做有什么关系?其实有大大的关系。
许多人看上去很善良,似乎是天生的,本来就如此,那么这种善良是值得商榷的,是危险而善变的。
就像你同情别人的痛苦,但你若未曾经历过类似的痛苦,你的同情就是虚妄的。
富人中慈善家很多,这并不是说富人更有爱心,要知道真正懂得穷人的永远是穷人的孩子。
也就是说我所理解的“力行”是两层意思:一是经历,一是实践。
我不得不说我很赞同这短文,“知耻近乎勇”,这似乎是最该给现代人讲的,要说他们不勇敢,处处怯懦妥协,就要指明出他们不知耻。
这是真的,你问一个人,勇敢不勇敢,似乎好判断,问他什么是廉耻,似乎已无太明确的标准。
“笑贫不笑娼”的小三、“我爸是XX。
”、学术造假、学者官本位。
随便举一下,我们谈论这些的时候,已经很少拿出“耻”这个武器了,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太考虑它了。
中国经典《中庸》的出色观后感作文

中国经典《中庸》的出色观后感作文《中庸》是中国古时候论述生活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3、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今天我们在这给大伙整理了一些中国经典《中庸》的出色观后感作文,大家一块儿看看吧!中国经典《中庸》的出色观后感作文1话说,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干什么事掌握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
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干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
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通过学习、深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
行是实践,明是认知。
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商不及。
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擅长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
一个人在学习上遇见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期积累,常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
了解赏析其他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
中庸的立身之道。
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了解保护自我,我们的利益大于所有,第一守护我们的利益,再去管他人。
有些人说自己非常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
了解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违背道德是有益的。
中庸之道,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以取巧之心去面对。
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
携带真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中国经典《中庸》的出色观后感作文2小故事里的大道理——读《中庸》有感今天,我在《国学经典超有趣:漫画版·中庸》中看到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名叫《蜀鄙之僧》。
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有感读国学经典有感1我熟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也就是说: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儿子也闹着要去,她就哄儿子要听话,回来给他杀猪吃。
当她回来时,曾子当真要杀猪。
可她上前制止,说是骗儿子的。
曾子就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向父母学,今天你欺骗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
”曾子杀了猪,给儿子煮肉吃。
下载文档在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故事。
记得二年级的期末时,妈妈答应我,只要我专专心心做事,认认真真学习,考好了就给我买全套《笑猫日记》和我喜爱的玩具。
当成绩单拿下来时,妈妈毫不犹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
在学校里,我借了课外书来看,到了该还时,如果看完了,按时归还;如果没看完,我一定会去申请再延长几天,看完后立即归还。
现在,我身在学习部,身为老师的助手,光信用还不够,还应该多一份信任。
每天不但要把学习功课做好,还要把班上该做的事做好,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信任。
《徙目立信》的故事就是我最好的学习例子。
同学们,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共同努力吧!你帮我,我帮你,心灵诚,品行美!读《国学经典》有感7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
《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
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庸》有感
中庸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
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
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
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天下太平了。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到:“子张,子夏哪个更贤一些?”孔子回答到:“子张过分,子夏不够,过分与不够且不是一样。
”显然,孔子遵循的就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在我看来就是将万事万物分成三分:过,中,不至。
遵循中和的境界,才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
中庸之本就是“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有一句俗语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许这就是对中庸最好的解释之一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好走向极端,不知适可而止,不符合中庸之道。
有些人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但毕竟欲望难止,最终只能放弃对中庸的选择。
子路曾问老师什么是真正的强?孔子教导他:“强分为体力与精神两种,但真正的强却体现在精神上,而精神力量的强正体现在中庸上,体现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如孔子所说的“中立不倚之道”。
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安于现状,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上位的人,不欺辱下面的人;处于下位的人不巴结上面的人。
且要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社会上就不会有抱怨出
现。
孔子曰:“君子立身处世就如同射箭,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怨自己箭术不够”。
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
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将近五年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
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
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
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
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