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的介入栓塞治疗
介入化疗加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致重度脾肿大疗效观察

介入化疗加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致重度脾肿大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致重度脾肿大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11例接受介入化疗加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致重度脾肿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对11例患者行介入化疗加部分脾栓塞,使肿大脾脏萎缩,减少了对周围脏器压迫(尤其是胃肠道),从而明显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结论该方法创伤少、费用低、见效快,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易于接受。
【关键词】介入化疗;部分脾栓塞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度脾肿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疾病,起病缓慢,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格检查或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脾肿大或白细胞异常而获诊。
患者就医时以脾肿大为最突出表现,往往为巨脾,常达脐或脐以下。
由于肿大的脾可压迫周围脏器,尤其在压迫胃肠时,可出现左上腹坠胀、疼痛、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虽然化疗较为有效,可以使病情趋于稳定,部分患者经化疗后血象、骨髓象均能恢复正常,但仍伴有明显脾脏肿大,伴有胀痛的脾脏肿大还可继发脾功能亢进,难以缓解,并由此而引起明显的贫血。
由于大手术的治疗费用高,创伤大,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近年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医院介入科开展了介入化疗加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重度脾肿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0~65岁。
1.2临床表现患者均有明显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低热、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
1.3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嗜酸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增多。
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为主,中晚幼及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
b超:脾厚度7.6~8.5cm,其下缘达脐下4.2~7cm。
诊断为脾重度肿大。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体部右移,胃体部大弯侧可见一明显的腔外受压切迹,左上腹部密实。
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效果分析

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效果分析固原市人民医院 756000摘要:目的:探究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这期间本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患者47例,均采用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方法,分析干预后患者的肝纤维相关指标、血常规变化、门静脉宽度变化以及脾脏大小变化等。
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比干预前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应用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有着极佳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了各项临床指标,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适宜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肝硬化患者一般在临床上会出现很多并发症,例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以及脾功能亢进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常通过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利用影像学,将导管插入到脾动脉后,注入适量特制的小栓塞颗粒,对脾脏部分起到栓塞作用,可以使得相应部位达到缺血、梗死以及固缩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脾功能亢进情况,接下来,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患者47例作为试验样本,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0.00±3.33)岁。
纳入标准:患者依据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
排除标准:患者配合度不佳,有中途退出的风险。
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掌握患者脾脏的具体情况,使用造影剂、明胶海绵以及庆大霉素制成悬混状,经导管注入,观察血流情况,评估栓塞面积,达到50%~70%停止,进行数字减影,拔管包扎。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方法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方法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脾脏疾病或者控制脾脏出血。
以下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患者位于手术台上,并接受全身麻醉。
2. 医生通过在大腿或腕部的血管插入导管,将导管推入脾动脉以接近目标位置。
3. 通过X 射线或血管造影技术,确保导管的位置正确。
4. 一旦确定位置准确,医生注入血管造影剂,以清晰地显示脾动脉和其分支。
5. 医生使用一种特殊的栓塞物质(例如聚乙烯丙烯酸栓塞颗粒)或者线圈将脾动脉远端的一个或多个分支进行栓塞。
6. 在栓塞完毕后,医生再次进行血管造影以确保栓塞效果。
7. 在确定栓塞效果满意后,医生缓慢取出导管,进行止血措施,观察患者病情。
8. 患者通常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并进行相关的抗感染或止痛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介入治疗方法,只能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患者在接受该手术前,应与医生详细讨论手术风险和利益,并进行适当的准备和后续治疗。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

脾动脉栓塞手术临床护理脾栓塞术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性小,易恢复等优点.由于外科脾切除术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出血,目前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开展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门脉高压是指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
门脉血流量增加或门脉血流阻力增加均可导致门脉高压。
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本文以一年内来院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采取了脾动脉栓塞治疗为例,介绍此病例的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是国内唯一以“现代”、“进展”为主要特点的普通外科专业杂志,遵照编委会顾问、中科院院士、普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提出的“在‘现代’中获得启迪,读‘进展’后有所创新”的办刊特点,既迅速向国内介绍国外普外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同时又及时反映国内普通外科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的及时交流,发挥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普通外科学术动态的载体作用。
1 前言门脉高压症是指因由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症[1]。
病因可分为肝前肝内型和肝后型三种。
其中肝内型如肝硬化最常见。
很多患者还伴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2011年来我院治疗的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此类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 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2-63岁,其中4例患者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通过食管内窥镜检查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9例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2]。
2.2治疗方法术者在B超和X线透视观察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插人导管超选择性地进人脾动脉近脾门处,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颗粒和造影剂的混悬液,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巨脾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l 资 料 和 方 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给予 抗生 素及 激素 3 , 防感染 , ~7d 预 减轻 栓塞 反应 , 必要 时予 止痛 药 。
1 5 疗 效 判 定 .
2 8例 患者 中 , 血性 贫血 4例 , 性 难 治 性 特 溶 慢 发 性血小 板 减少性 紫癜 (TP 3 , 炎后 肝硬 化伴 I )例 肝
l / lg L。3例 随访 4年 , 血红 蛋 白 Hb维 持 在 9 3 . ~
1 . / 2 4 g L。
导管 , 行脾 动脉 造影 后 , 据脾 动脉走 向来 决定选 用 根 导 管 。如从腹 腔动 脉 发 出 后 凸面 向上 或水 平 走 向 , 最 好选用 R S导管 , 凹面向上则 用 c b a 管 。沿脾 or导 动 脉到脾 门 , 超选 择插 入脾 中 、 再 下极 动 脉分别 进行 栓塞, 根据栓 塞面 积要求 , 需退 管至 脾 门开 1继 续进 2 1
岁 。术 前 C i - u h分级 A 级 4例 , hl p s d B级 2 4例 。
1 2 栓塞材 料 的制作 .
血性 贫血 患者 以术 后 3个 月 红细胞 数值 变化作 为疗
效 判定指 标 。
成 品 明胶 海绵 经 高 压 消 毒 后 , 中剪 成 1mm 术
×1mm×1mm 颗粒 , 塞 时选 用 明胶 海绵 颗 粒 与 栓
庆大 霉素 1 6万 u、 地塞 米 松 1 0mg和 造影 剂 混 合 ,
采用 低压 流控方 法释 放 。
1 3 介入 方 法 . 经右 股动 脉人路 , 人 5 、o r 置 ~6FRS c ba或 RH
L, 1例 术 后 3个 月 随访 由 5 1g L恢 复 至 正 常 值 . /
脾栓塞术后的观察及临床护理

脾栓塞术后的观察及临床护理脾脏在人体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一个免疫器官,也起着促进髓外造血灭活衰老的细胞的功能,还能调节门脉压。
过去采用外科切脾,将导致激素缺乏淋巴细胞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作用下降。
IgM减少使静脉来的抗原不能形成抗体。
故易产生脾切除后的严重感染。
脾部分栓塞术是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准确的置入脾动脉的主干,并用明胶海绵块,每块缓慢的漂浮进入脾脏的供血动脉内部,阻断部分脾脏的血供使脾部分区域梗死核机化,产生脾切除效应。
用于治疗各类型脾功亢进,部分血液病、肝癌、门脉高压等,同时又保留了部分脾脏,维持了机体重要免疫功能,该技术具有损伤小,手术适应症宽,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经确诊为原发性肝癌56例,其中男35例,女2l例。
平均年龄55岁。
均行肝癌介入治疗l一3次,同时脾栓1次。
肝炎后肝硬化48例,平均年龄50岁。
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平均年龄43岁。
这133例患者均有明显脾大,食道静脉曲张65例,腹水21例,肝脏病变患者术前血象检查白细胞(1.7-3.3)109/L。
1.2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有肝癌的患者先行动脉插管灌注或栓塞治疗然后再行脾栓。
而单纯脾亢的患者则只行脾动脉栓塞术。
2 护理2.1 PSE术后穿刺点的护理。
本组病例中,血液病29例,肝硬化脾亢48例均为血小板减少,PSE前血小板57×109/L凝血机制差。
PSE后腹股沟穿刺部位应用沙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
2.2 穿刺侧的肢体要伸直,不能屈曲,以免由于肢体活动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卧床时间较其他介入治疗要长,一般为24-48小时。
2.3 PSE术后不良反应护理2.3.1 发热:每例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术后第一天至第十一天出现体温38-39℃,持续时间为一周至三周,应定时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应做降温处理。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独建库;李冠海;杨金炜;刘献茹;马小桔【摘要】@@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消除脾功能亢进和控制出血是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导致脾功能亢进所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的主要目的.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05~2008-05由各种原因引起的4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栓塞治疗情况进行总结.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 43例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8~66岁,平均45.6岁.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3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8例.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13例,食管静脉曲张21例,8例有少量腹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按Child分级法,肝功能A级31例,B级12例,无C级患者.B型超声示脾脏厚度4.0~7.5 cm,平均5.6 cm;肋下3~15 cm.【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脾动脉栓塞术【作者】独建库;李冠海;杨金炜;刘献茹;马小桔【作者单位】471031,河南洛阳,150医院介入中心;471031,河南洛阳,150医院介入中心;471031,河南洛阳,150医院介入中心;471031,河南洛阳,150医院介入中心;471031,河南洛阳,150医院介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1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
消除脾功能亢进和控制出血是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导致脾功能亢进所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的主要目的。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05~2008-05由各种原因引起的4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栓塞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3例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8~66岁,平均45.6岁。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3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8例。
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28例

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28例目的:对脾动脉插管部分采用脾栓塞方法进行脾功能亢进治疗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探析。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疾病患者,临床中通过Seldinger穿刺方法实现脾动脉插管,并采用部分性脾栓塞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以进行效果评价分析。
结果:28例患者经手术治療12周后,脾脏明显减小,术后4周、12周脾脏厚度均小于治疗前,肋下长度均短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12周患者白细胞与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脏缩小与外周血象明显升高变化,治疗有效率为100%,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突出。
结论: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且对患者的不利影响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脾动脉插管;部分脾栓塞;脾功能亢进临床中,脾功能亢进患者多表现为脾脏肿大,同时伴有血细胞指数降低以及贫血、出血等症状,容易出现反复的感染发生[1],对患者健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通常情况下,对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治疗有内科和外科治疗两种形式,但是,由于内科治疗很难完全实现患者病症控制[2],而外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风险比较大[3],因此导致患者疾病治疗难度比较大。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对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中逐渐引进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方法[4],通过对患者实施部分性脾栓塞手术,结合内外科治疗的综合优势,实现患者病症治疗控制,效果比较明显。
本文将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情况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脾功能亢进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属于肝炎引起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白细胞平均值为(2.59±1.21)×109/L,血小板平均值为(49.12±13.43)×109/L,其中,男19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31~65岁,平均(48.7±5.4)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保留髓质、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与脾小体
• 2、 半极性脾栓塞术(破裂、肿瘤)
•
导管或微导管至脾脏内分支-微粒(500-1000um)、钢圈
•
上极、中极、下极、部分
• 3、 动脉干脾栓塞术(破裂、动脉瘤、盗血综合症)
•
导管至脾动脉主干-钢圈、塞子
精选ppt
13
脾亢-部分性栓塞治疗
栓塞皮精质选、pp保t 留髓质
• 脾脏重量:长+ 宽+ 厚:13.4+ 8.6+ 3.0(男) 155.8g
•
13.1+ 8.0+3 .0 (女) 138.4g
•
精选ppt
4
脾脏-组织学
皮质-红髓(皮):占体积60%以上
过滤 储存
• 脾被膜下:小梁周围与白髓之间,内含大量血液细胞
•
脾索与脾窦(血窦)
• 脾索:网状组织支架 + 淋巴(巨嗜 浆 血)细胞
• 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多为继发性
•
继发性脾亢:脾大
•
实验室血细胞减少,贫血、感染、出血
•
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脏淤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脾脏肿大
•
慢性感染(血吸虫、疟疾),病原体侵犯脾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脾大
•
脂类代谢异常如高歇病和尼曼匹克病,脂质异常沉积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
异常细胞侵入脾脏实质造成脾功能亢进如淋巴瘤
脾脏疾病与相关疾病 介入栓塞治疗
韩新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
精选ppt
1
脾脏疾病-介入治疗
精选ppt
2
脾脏疾病-介入治疗
精选ppt
3
脾脏-形态学
• 脾脏形态:个体差异大
•
个人形态受周围器官功能改变
•
(胃充盈、结肠扩张)
• 脾脏体积:个体差异大
•
个人体积受功能状态影响
•
(血压增高 + 进食后↑ 远动 + 饥饿↓)
•
原发性脾亢:脾脏不大 脾异常破坏血细胞和血小板
•
(血细胞结构先天缺陷、自身免疫破坏)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自体免疫性溶贫、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原发性脾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
精选ppt
9
脾亢-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
• 全脾切除-亢进功能、免疫功能 - 均消失
•
半极切除-亢进功能、免疫功能 - 部分保留
•
紧急状态(大失血),释放血细胞到循环血液
• ③ 滤血:血液过滤器。血液中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血细胞
•
被脾脏吞噬消化
•
破血:血液细胞在脾窦存留与巨噬细胞接触:衰老、受损或异常细胞被吞噬消化
• ④ 免疫:抗原在脾脏引起有力的细胞、体液免疫反应
• 最大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25%,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
精选ppt
5
脾脏-血液循环
• 腹腔动脉
•
↓
• 脾动脉-小梁动脉-中央动脉-髓动脉-Cap-脾索
•
↓
↓
↓
• 胰腺动脉 胃短动脉 笔毛动脉-Cap–脾索
• 中央动脉直径40-200um: 动脉周围淋巴鞘与脾小体
精选ppt
6
脾脏疾病-介入治疗
脾脏功能有4种
• ① 造血:胚胎期造血器官。在成体脾中仍有造血干细胞,严重缺血时恢复造血功能, ② 储血:血细胞储存库,血细胞浓集于脾索、脾窦
•
中央动脉分支-髓动脉-鞘毛细血管-末端毛细血管
• 脾窦:管径12-40um
皮髓交界区–边缘区:宽80-120um
免疫启动
髓质-白髓 (芯): 占体积20%
免疫
• 围绕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淋巴组织
•
动脉周围淋巴鞘与淋巴小结(脾小体)
• 淋巴鞘:围绕小动脉呈圆柱状排列 T细胞的胸腺依赖区
• 脾小体:位于淋巴鞘的一侧 B细胞
• 4)外伤性脾破裂和脾出血
• 5)门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
配合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栓塞术
• 6)肝癌或肝炎、血常规异常
•
无法抗癌、免疫或抗病毒治疗
精选ppt
11
脾亢-介入栓塞治疗
栓塞治疗适应症:
• 7)内科治疗无效的一些血液病
•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Fra bibliotek多症•
原发性脾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细胞和体液免疫中心
• 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肿瘤易于发生和发展
•
促吞噬素(Tuftsin) 是美国Najjara教授1970年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
•
脾是体内Tuftsin唯一来源
•
Tuftsin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
•
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提高吞噬、游离及细胞毒功能
•
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 抗感染作用:脾脏产生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
•
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高达46%
•
(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精选ppt
7
脾脏疾病-介入治疗
• 脾脏 - 可有可无?
•
脾脏不是生命器官?
•
生命-生死-攸关!
今天 ? 明天 !!
• 脾脏 – 质地松脆 易于破裂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8)肝移植脾动脉盗血综合症 - 栓塞脾动脉主干
• 9)脾动脉动脉瘤
• 10)高歇病与霍奇金病
• 11)脾脏肿瘤
精选ppt
12
脾亢-介入栓塞治疗
栓塞方法
• 1、 部分性脾栓塞术(亢进)
•
导管至动脉脾门处 - 微粒(50-150um)- 漂流
•
避开胰腺动脉分支
•
栓塞皮质:消除亢进、建立盔甲
•
附属于肝脏、胰腺 – 易于受累
• 脾脏 – 功能易于亢进 体积易于增大
•
破血作用亢进 相对亢进(血细胞变形)
•
免疫功能亢进
精选ppt
8
脾脏-功能亢进(脾亢)
• 脾静脉窦扩张,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网状内皮细胞增多
•
脾脏破坏脆弱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增加
•
血液再生不足以代偿,周围血液循环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3) 胸腔积液 (左)- 脓胸
• 4) 盘状肺不张(左)- 肺炎
• 5) 疼痛
- 2)~5)
• 6) 脾囊肿
- 巨大无菌囊肿 - 脓肿
• 7) 坏死性胰腺炎
14
•
部分性脾栓塞-髓质留存
晋 城 市 医 院
2011-5-6
精选ppt
15
脾脏功能亢进-部分性栓塞治疗
保留免疫功能
精选ppt
16
部分性脾栓塞术后-髓质残留
栓塞术后3月复精查选-pp髓t 质与下极存留
17
脾亢-介入栓塞治疗
栓塞治疗并发症:
• 1) 脾脓肿
- 膈下脓肿
• 2) 局限性肠郁张 – 广泛性肠麻痹
•
手术条件高-血象、肝功、PT
•
创伤巨大-
•
并发症多-脾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40%↑)
•
感染率58倍、爆发性感染(46%)
•
肿瘤
•
血小板↑ 易栓症
•
肝功能↓
精选ppt
10
脾亢-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适应症:
• 1)血小板明显减少:易出血、顽固出血不易止
• 2)白细胞明显减少:易感染、顽固性感染不易控
• 3)儿童巨脾和脾亢, 实行部分性脾栓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