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游戏导入:师备一些能浮沉的小方块,放到水中,会怎样?演示:有浮有沉引出《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初步认识浮力展示材料:乒乓球、橡皮、塑料瓶、泡沫、铅笔、蜡烛、卵石、钩码。
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些物体如果放在水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组内交流记录)生交流猜想,其它组补充不同意见。
实验验证:先交流实验前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
重点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不同的物体,谈感受。
三、探究水的浮力引导学生质疑。
1、探究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上来。
猜一猜:轻重、实空、浮力(如果学生想不到的话可引导: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泡沫为什么不能落到地上?(被手托着)手给了它一个向上托起的力,所以它不能掉落,把它放入水中,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能也有一种力量在托着它呢?)感受浮力:用手轻轻地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边压边仔细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轮流做一下)。
生交流手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水的浮力。
(板书)2、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会不会也受到水的浮力。
猜测-设计实验验证提示:教师在测力计下面挂一个钩码,测力计有什么变化?假如我用手托着钩码,给钩码一个向上的力,测力计又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一下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可以先用测力计挂住钩码,弹簧被拉长了,再把钩码浸入水中,如果弹簧变短了,就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如果不变短,就说明不受水的浮力。
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那为什么还有的物体会沉入水中呢?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水的浮力来解决问题,交流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呢。
老师展示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欣赏。
五、谈收获,延伸拓展盘点收获。
老师表演小魔术。
把水中下沉的胡萝卜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盐水中,胡萝卜上浮。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2. 物体浮沉的条件3. 实验探究浮沉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浮沉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块、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分组合作。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教学环节2】2.1 讲解: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2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环节3】3.1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2 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教学环节4】4.1 分享: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浮沉现象。
4.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教学环节5】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5.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沉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一些浮沉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知识。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8.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小学科学三上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1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教材展示了部分观察、实验材料,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一个自由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
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1. 重点认识水有浮力和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橡皮、木块、泡沫、铁钉、粉笔、水槽、尺子、钩码、橡皮筋等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乒乓球,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那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入水底。
(沉入水底的乒乓球里塞满了橡皮泥)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师打开,原来其中一个乒乓球里面塞了满了橡皮泥。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导入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二、猜测实验,探究问题1.探究浮沉现象(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浮有沉)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材料有橡皮、木块、泡沫、铁钉、粉笔、橡皮、钩码)(2)学生分组活动。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沉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浮沉现象: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浮沉条件的判断: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沉条件的规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浮沉现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完整版】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太平中心校教师马云保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经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面对人生浮沉。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认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知道水有浮力。
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突破: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学生已有经验,利用实验认识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法感知水的浮力;利用自主实验,体会下沉物体确实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学习单、实验器材(石头、充气气球、地瓜、红小豆、胶带鸡蛋、弹簧秤、水槽)。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2分钟)“大黄鸭漂浮在水面上”,教师将石头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大黄鸭”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操作,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浮沉,为新课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合作探究(20分钟)活动一:感知水中的浮沉现象地瓜、充气气球、胶带鸡蛋、红小豆猜一猜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实验结论师:你的猜想都对了吗?教师借机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有根据的猜想不一定正确,需要实验来验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有根据的猜想还需要实验验证。
活动二:认识水的浮力首先,提出问题:充气气球为什么上浮?第二,猜想假设:(学生猜想,教师指导)。
第三,实验验证:用手摁一摁水面上的充气气球,感受向上的托力。
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欣赏你从图片当中发现了什么?找生回答。
师:有的物品会下沉,有的物品会上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看到这个课题,你对浮沉都有哪些认识呢?生活中又有哪些浮沉现象呢?既然浮沉现象在生活中这么常见,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研究浮沉现象,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物品,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二、实验探究(一)探究浮沉现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物品放进水里,会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一起来利用生活经验来猜一猜,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学具袋,各组取出材料,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告诉老师。
(二)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师:老师把大家猜测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对图钉、橡皮筋、的沉浮各组有争议,还有的不能确。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生1:小图钉,小心别扎到手。
生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生3:注意别把水溅到桌面上师: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忘了。
下面你们就开始做实验吧!师: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多找几个小组汇报)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科学家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三)探究水的浮力1. 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木块、橡皮筋、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多找学生汇报)2. 小实验:师: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气球,你们将皮球放入水槽中: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生1:我觉得我往下按球,球偏要往上顶我的手。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第一章:浮沉现象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现象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奥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浮沉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采用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浮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浮沉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二章:物体的浮沉条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物体浮沉的条件:密度、体积、形状等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浮沉条件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体浮沉的条件。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浮力原理的解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原理。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浮力原理的定义和公式。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的应用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解释浮力原理。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浮沉现象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科学应用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浮沉现象应用的思考和探究。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浮沉现象应用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

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内讨论物体沉浮的变化,更一步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周围哪些运用到了浮力。例如:(潜水艇、水上步行、选种等。 )
学生交流,回答
引导学生把运用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五、总结
利用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浮力问题。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案例名称
《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三年级
提供者
张丽红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感受浮力
1、感知浮力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利用塑料瓶加水改变沉浮。(其他办法的材料老师准备,让学生到前面演示。)
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让学生动手操做,亲身感受一下)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具体讲讲死海的浮力大的特点。(死海传说的故事。)
讨论结果在全班内汇报。
三、通过分析假设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二)科学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1)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2)选择一个浮在水面的物体(如塑料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沉下去
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二,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当好学生助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课。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和假想;
2.能通过对比实验定性地描述放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现象,认识到放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
力;
4.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放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理解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
1.学生准备:水槽、钩码、木块、玻璃球、小石块、瓶子、橡皮、尺子、刀子、钉子、泡沫塑料、皮筋、木板、气球、实验报告单等。
2.教师准备:课件、潜艇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我们在河边或者湖边玩耍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比如木头、泡沫等,可当我们捡起石块扔到水里的时候,却发现石块并没有浮在水面上而是沉入了水底,这是为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认识浮沉现象。
(1)同学们,看一看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想一想这些物品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沉入水底?
(2)提出自己的猜想,把猜想填入记录表。
(3)把物品放入水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记录表(一)
学生疑问:“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呢?”
2.探究水的浮力。
(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体验浮力:浮在水中的木块与气球,用手向下压一压,会有什么感觉?
(2)探索发现: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托举的力量。
(3)概括小结: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托起的力,叫水的浮力;浮力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3.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视频播放《捞铁牛》的故事,想一想:和尚是如何把铁牛捞上来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 设计实验方案(可参考课本33页图片资料的提示),全班交流实验方案,主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温馨提示:先在空气中用皮筋挂起钩码,并测量出皮筋的长度,然后把钩码放入水中测量皮筋的长度。
(3)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
实验记录表(二)
问题:皮筋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无论物体在水中浮着或是沉下去,都要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浮力的应用。
挑选种子的方法:将种子放入清水中,饱满的种子沉在水底,被虫子钻过的种子或瘪籽却漂浮在水面。
只需捞出飘浮的种子就达到了选种目的。
2. 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你了解哪些?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如:游泳、划船、救生衣。
3.课下查资料,了解潜水艇沉浮自如的奥秘。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遵循“观察——猜想——实验——发现”的科学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开展研究,学生感到好奇有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使用建议:1.观察沉浮现象选择实验材料时,一些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尽量不要在学生的实验中出现,以免增大学生的探究难度。
2. 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由于学生年龄小,会做定性分析即可,不要做定量分析,因为使用测力计会增加教学难度;如果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有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