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植物根的生长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第2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材分析:《植物根的生长》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2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后的第三课时教学。
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这对后续内容如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学习具有奠基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初一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上看,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资源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较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欠缺,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大,但缺乏一定的耐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通过设计这么不同以往常规的学习体验,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能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 描述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能力目标:1. 通过肉眼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爱惜植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尖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教学材料:萌发的黄豆种子,放大镜,显微镜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食物:萝卜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所吃的是萝卜的哪一部份呢?萝卜的根有些什么结构?萝卜的根为什么会生长得这样旺盛?回答: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出课题。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欲望,使学生在疑问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新课一、根的作用二、根尖的结构与功能1.根尖的结构无论是一颗小白菜还是一棵生长几千年的松树,他们都是由一粒种子萌发成长的。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根据资料分析得出:再渺小的力量,团结起来,作用 也是非常惊人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忽略自己在 集体中的作用。
拓展:【生活常识】为什么移栽植物时,要带一坨 土
课堂小结 根尖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 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1.根冠细胞: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 作用(保护) 2.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 作用(分裂、分化) 3.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 作用(伸长) 4.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其表皮细胞向外凸起, 形成根毛。 作用(吸收水和无机盐) 随堂练习 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作业布置:课本 70 页思考题 1、2、3、4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植物根的生长》
称
“植物根的生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学习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根尖结构的知识是在细胞水平上学习的,较为抽
象,必须借助于显微镜。
知规律,感知、明白、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
重点,展开用心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
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
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带给学习目标,
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
等,学生应用心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 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 培养。学生的自学潜质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 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1.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初一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试题

初一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试题1.当绿豆种子萌发出2cm幼根时,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等距离轻轻画4条横线,继续将其置于适宜条件下使之生长。
经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可知,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答案】C【解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
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分生区。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故选:C2.据分析,一颗小小的黑麦可以长出1400条根。
植物的根生长的原因是A.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B.分生区细胞的分化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C.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成熟区细胞的生长D.根尖以上部分的细胞分裂和生长【答案】A【解析】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因此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的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不断长长的缘故。
故选:A3.在根尖的结构中,使根尖不断增加新细胞的结构是A.分生区B.根冠C.伸长区D.成熟区【答案】A【解析】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根冠具有保护作用,成熟区开始出现细胞分化,生有根毛,内部出现导管,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初中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说课稿

初中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选自苏教版《生物学》,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接着“种子的萌发”,继续阐述植株的生长。
要完整理解种子发芽后是怎样形成植株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本节主要阐述地下部分幼根的生长。
根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吸收器官,学生只有了解根的结构,才能理解外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后面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以及其他部分的生长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特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等。
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同时在生活中学生通过种花种草等实践活动,对于植株的生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描述植物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关系。
2.通过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及根尖生长的探究,提升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
3.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渗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过程。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植物根尖的结构及主要功能,根尖的生长与根尖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根尖生长的结构。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利用前面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拿到本节课上来,萌发的种子经过几天之后就长成了幼苗,一边让学生观察一边提出问题: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哪部分先突破种皮?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自然知道胚根先突破种皮形成幼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根上,随后再次提问:它们又是怎样长大的?这与根的哪些结构有关呢?结合设问启发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来。
考点2 植物根的生长-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同步课堂训练题)(苏教版)(解析版)

考点2 植物根的生长一、判断题1.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主要是伸长区。
【答案】×【解析】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是成熟区,因为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是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大大扩大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
2.(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孔镇中学)根不断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答案】√【解析】根不断长长的原因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多;伸长区细胞不断长长的结果,宏观上看根长长了。
3.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视野中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的部位是分生区。
【答案】√【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视野中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的部位是分生区。
4.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特征是向水性、向肥性。
【答案】×【解析】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由于重力作用使根近地的一面生长素浓度高,高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向近地的一面弯曲生长,表现为向下生长即向地性;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的,因此根的向水性,根向土壤肥力多的地方生长是向肥性。
二、单选题5.(北京市延庆区)右图是根尖的结构模式图,根据观察指出下列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A.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属于分生组织B.成熟区的根毛细胞有较强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C.根能不断地向土壤的深处生长只是由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D.分生区不易被土壤等磨伤,是因为有图中[④]根冠的保护【答案】C【解析】根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从根尖向上依次是根冠细胞个体较大起到保护作用;在根冠内侧是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接近正方形,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生区在往上是伸长区,越靠近成熟区的细胞越大,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伸长区向上是成熟区细胞体积也比较大,表皮细胞向外突出的一部分,随着根尖伸长区的细胞不断地向后延伸,新的根毛陆续出现,以代替枯死的根毛,形成新的根毛区,进入新的土壤范围,不断扩大根的吸收面积。
植物根系生长

植物根系生长植物的根系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土壤中,为植物提供吸收水分、养分和支撑身体的功能。
植物的根系生长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
本文将从植物根系的结构、生长过程以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根系的结构植物的根系主要由根尖、根毛、侧根和根茎等部分组成。
根尖是根系的生长点,负责向土壤深处延伸,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毛则是根系表面的细小突起,增加了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侧根是从主根发出的分支,可以增加根系的吸收范围。
根茎则连接着地上部分的茎和叶,起到传递养分和支撑植物体的作用。
二、植物根系的生长过程植物的根系生长主要包括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分化等过程。
根尖是根系生长的中心,根尖细胞会不断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这些新生的细胞会向根尖的两侧不断伸长,推动根系向土壤深处延伸。
同时,这些细胞还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如表皮细胞、木质部细胞等,完成吸收养分和传递养分的功能。
三、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因素1.土壤条件:土壤的质地、通气性、水分和养分含量等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良好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2.光照条件: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3.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体内生理代谢的进行,也会促进根系的生长。
4.植物内部激素:植物体内的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等会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根系的生长速度和方向。
5.机械性刺激:外界的机械性刺激如风力、土壤松紧度等也会对根系的生长产生影响。
四、植物根系的适应性植物的根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系会向更深处延伸,以寻找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在水浸条件下,根系则会增加气孔以提高氧气的吸收。
植物的根系适应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总结:植物的根系生长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苏教版生物七上3.5.2 植物根的生长(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植物根的生长 (二)》教学设计抚顺市第五十中学王新丽《植物根的生长 (二)》教学设计抚顺市第五十中学王新丽●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依据新课程理念,组织学生课前组成团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分析,使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知识,利用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集思广益,达到资源共享。
●教材分析《植物根的生长 (二)》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根尖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根的生长部位”的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根的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明确植物根生长的原因,认识根生长的特性,为学生学习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生物学的热情高,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进行探究活动。
2、学生对根的生长原因了解不多,本节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根尖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说出根尖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
2、教学难点:(1)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
(原因:生活中学生对“植物的根尖”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有些陌生;根尖各部分无明显的界限;“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不能在一课时完成,观察时间较长。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植物根的生长》
称
1.《植物根的生长》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二节,本节课分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学习植物根
尖的基本结构和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本节课在学习
了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基础上,接下来还要学习植物的生 教材分析
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理解根生长的原因。
1.植物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进一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 教学目标
力。
3.形成关心植被,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上看,学生们已掌
握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资源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他
学生学习能 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生活中接触过的植物
一系列问题时,以 4 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可以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高他们观察、思考、解决问
题得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 [设计实验]:取一株幼根长约 2cm 的蚕豆幼苗(根
较直和粗壮,便于实验和观察)。将根平放,吸去水, 用圆珠笔轻轻地画四条横线(或用黑线轻轻地扎在幼根 上)。测量各部分的长度,填入实验记录表中。再将幼 根培养 24h 后,再次测量各部分的长度,将两次测量结 果进行比较,算出净增加长度。
根尖生长记录表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实验前长度
24h 后长度
净增加长度
课后完成根尖生长记录表,第二节课进行汇报。发 现:越接近根尖处,横线的距离越大,而幼根上部的横 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重点)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重点)
二、教学重点:
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三、教学准备:
1、培养小麦幼根。
2、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导管的模型。
3、FLASH:(1)根尖的基本结构;(2)根的生长;(3)重力对根生长的影响。
4、视频文件:根的生长。
5、用培养皿培养小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
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
上培养皿盖,使根毛大量长出。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一、根尖的结构:由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
观察实验:小麦根尖的结构。
二、根的生长
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2.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征,与植物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选择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结构,由尖端一次向上是()A.根冠、分生区、成熟区、伸长区
B.分生区、根冠、成熟区、伸长区
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D.分生区、根冠、伸长区、成熟区
3.下列结构中,使根不断长长的是
A.根冠和生长点B。
伸长区和成熟区()C.分生区和伸长区D。
根冠和伸长区
探究报告
根的生长部位
1.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的探究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问题,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没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能不能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