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 增加,光合速率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 料之一,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植物已 经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状态。此时,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不会进一步提高光
03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01
02
03
04
吸收光能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 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水光解
水在光合作用中被分解为氧气 和还原氢。
碳固定
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被固定 为葡萄糖。
能量转化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葡 萄糖中。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01
02
03
有机物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 反应之一,它为地球上的生物提
供了食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 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保
障。
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氧化碳吸收
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 并将其转化为三碳化合物。
有机物合成
在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与水 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
光照
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照能够 激发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产 生能量。
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葡 萄糖,是植物体内其他有 机物的前体。
氧气
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是 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来源。
能量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 学能,储存在葡萄糖中。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光照
二氧化碳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照强度和 持续时间对光合作用的速率有显著影响。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重要的生理现象。
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相对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水平。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实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
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水平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水平。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气氛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实行(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实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即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课件:专题7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有机物通过叶脉中的 筛管 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氧气通过叶片的
气孔 散失到空气中。
19
考点二 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实质、意义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1、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 2、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制造有机物) 3、能量变化: 光 能→化学能 。(储存能量)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 食物来源 。因此,绿色植物是 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 。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产生 氧气 ,维 持了生物圈中的 碳—氧 平衡。
三、训练与提高
4.番薯根长得肥大,其中所含的大量淀粉是由( D ) A.叶制造后由导管运输来的 B.番薯根自身合成的 C.番薯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D.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考点二 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实质、意义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 叶绿体 ,利用 光能 ,把 二氧化碳 和
6、(2021广东)如图表示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
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枝条上两个果实A、B的长势是( A )
A.A长B不长
B.B长A不长
C.AB一样长
D.AB均不长
31
易错点拨
1. 植物在光下的三大生理活动示意图:
(1)若④是二氧化碳,①是氧气,则图中表示的是 光合作用;③是从导管运输的水;②是制造的 有机物,从筛管运出。
②产生氧气 ④产生有机物 B. ②③ D. ②④
( B )1.(2021·苏州)我国政府提出 2060 年前实现碳 中 和 ,即 通 植 树 造 林 、节 能 减 排 等 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 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
4.“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B.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D.只产生氧气,不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的光合作用
5.“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盛有
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的作用是( B)
知识点二:呼吸作用 1.公式: 有机物 能量
2.意义 (1)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2)少部分能量转变成 热能 散发出去。 3.应用 (1)促进呼吸作用:田间松土,农田排涝等。 (2)抑制呼吸作用:贮存蔬菜、水果和种子等。
部位
条件 原料 产物 能量 转变
(2)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并产生热量
现象:将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的种子的瓶内,蜡烛会 立刻熄。灭 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吸收 氧气 。 现象:如果把温度计放在甲、乙两瓶中,甲瓶温度示数 升高。 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时产生热量。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产生淀粉)”实验的叙述,
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的
碳-氧平起衡到了重要作用。
(5)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延长光照。、增加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
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光照前用黑
纸片遮盖叶片时,需要注意的是 ( C)
A.将叶片的上下表面全部对应遮盖 B.遮盖叶片的上表面 C.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 D.遮盖叶片的下表面
A.运走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 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 D.检测是否合成叶绿素
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原理应用)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二、学情分析
本章,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圈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抽象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生动的实例、形象的模型、互动的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原料和产物及其在生物圈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绿色植物为切入点,提问学生:“为什么绿色植物能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
2.知识讲解与互动探究相结合:在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结合实验现象和模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能量转化过程。
3.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
4.小组合作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原料和产物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掌握。
初中生物人教七年级上册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和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能力方面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四、教学准备:课件,演示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问: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绿叶在光(淀粉)。
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答:光是绿叶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
问:实验还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植物细胞所需要的有机物是自己制造的。
板书:光有机物引言: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复习,回答,概括结论。
倾听思考,阐述想法。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概括结论。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讲: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科学家都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合教材、课件,展示经典实验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活动一】: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阅读海尔蒙特实验过程的资料,课件展示思考题。
1.分析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2.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呢?3.想一想,水是对实验产生作用的唯一因素吗?海尔蒙特以小组为单位,对经典实验进行分析讨论。
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是否忽略了什么?【活动二】:课件展示普里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
七年级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xūyào)水的实验?
限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较基础(jīchǔ)和实 验器材,我们只做理论上的推导
结论(jiélùn)
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guòchéng)可表示
二为氧:化碳 +光水 (èr yǎng huà tàn)
能量:光能——化学能,而且贮藏在有机物 中。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阳光(yángguāng) (光能)
有机物(化 学能)
水
二氧化碳 (èr yǎng huà tàn)
光合作用
(guānghézuòyòng)
氧气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 要
供生物呼吸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谢谢 指导 (xièxie)
有机物(淀粉)+氧
气
叶绿体
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主要包含(bāohán)了以
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制 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发生了物质 转化;另一方面,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 里的化学能,实现能量的转化。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光合作用 的表达式 (guānghé-zuòyòng)
通过上面的实验已经知道了光合作用在阳 光下能生成淀粉和氧气,那么光合作用还需要 (xūyào)二氧化碳吗?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xūyào)二氧化碳的实验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èr yǎng huà tàn)
二
A
氧
化
吸碳
收
剂
(èr yǎng huà tàn)
二
氧
释 放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Image
12/12/2021
第十六页,共十六页。
C.不扔垃圾
D.多植草坪多种树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3.光合作用(guānghé-zuòyòng)的C场所是( )
A.绿叶
B.叶片
C.叶绿体
D.叶肉细胞
4.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 C
A.溶解淀粉
B.将淀粉煮熟
C.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D.使淀粉分解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5.光合作用(guānghé-zuòyòng)进行的时C 间是( )
A.白天
B.白天和黑夜
C.有光时
D.黑夜
6.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
中一昼夜,目的是( )A A.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B.使叶肉中的淀粉到叶片上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到叶肉细胞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7.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将一棵柳树幼苗栽入装有
12/12/2021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百多年以前,有位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支 燃着的蜡烛,放进玻璃罩里,由于蜡烛燃烧不断消耗氧气,一会的功夫,罩里的氧气耗尽
No (hào jìn),蜡烛便熄灭了。可是,当他在玻璃罩下放上一棵长满绿叶的薄荷,并受到阳光的
第三节 绿色植物(lǜsè zhíwù)的光合作用
第一页,共十六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
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
我给她说要爱护花草,因为花草和我们一样都是珍贵的生命。
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给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
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能从老师讲的这个小故事中提出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吗?学生提问,略。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总结:人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外界摄取的,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吗?这是一个生物学问题。
怎样研究呢?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二、实验探究出示课件: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
2、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
然后让学生假设。
如果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
(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
鼓励学生。
)3、制定计划:思考:首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合理的实验思路。
针对假设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对照的是什么条件?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答:光是对照的条件,是研究的变量。
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1)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
(2)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
(3)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学生答:选择第三种方案。
尽量让学生解释选择的原因。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以及单一变量的设计原理,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是要研究的条件不一样。
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条件是“光”。
第三种方案中一片叶子的两个部分是变量最少的,所以选择第三个方案。
4、实施计划:尝试合作通过合作尝试小实验来验证淀粉遇碘变蓝,同时使学生学会相互配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小实验---淀粉的检验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观察面包颜色的变化。
(由组长指挥,实验员进行操作。
纪录员纪录。
)现象描述: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这个方法验证淀粉的存在。
(2)小组讨论:a.绿色的叶影响观察淀粉的变蓝,怎样把绿色处理掉?b.实验前应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处理?通过组长的领导,小组看书讨论解决。
然后选择小组进行发言。
脱色,是为了避免绿色的存在影响观察滴碘后变蓝的淀粉。
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烧,因此将叶片进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热,确保实验的安全。
暗处理,是为了清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
经过暗处理后的植物叶片内基本上不含淀粉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叶片从新开始制造淀粉进行验证。
教师对实验提出要求:(1)课前实验小组的同学已经对叶片进行了暗处理,同学们在将叶片上的黑纸片摘除时用笔划出遮盖的范围。
实验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点燃用火柴,熄灭用灯帽。
如不小心,酒精灯翻倒着火,不用慌张,用教师准备的湿毛巾盖住即可。
由小组长看着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组内实验。
(强调组长的责任,以及组内的配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参与探讨。
)注意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注意观察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
(以叶片变黄白色为适宜。
15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分析:由学生进行。
滴碘变蓝的区域(有淀粉)滴碘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淀粉)变蓝的区域(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接受光照)受光淀粉变蓝5、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
光是条件,淀粉是产物。
三、归纳总结动动脑筋:及时强化实验过程和落实结论。
通过把错乱的实验过程的正确排序,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吃透。
由叶片的染色情况分析叶片的受光情况,逆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结论。
学生讨论。
然后回答。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把实验步骤再回忆一下。
(1)请将"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a光照 b酒精去除叶绿素c黑暗放置 d清水漂洗碘液e选择叶片用 f清水漂洗酒精黑纸片遮盖g滴加碘液学生讨论后回答。
不同的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的争论。
最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b-c-a-d-f-g-e。
通过实验的结论,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
(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
)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
(全部不接受光照,没有形成淀粉。
)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
(变蓝的有淀粉,是因为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没有淀粉,是因为没接受光照)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以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计产生大约16亿吨糖类,产生相应的氧气。
养活着地球上其它的生命。
假如绿色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想象?让同学们想象一下。
科学家曾经幻想,假如将来能搞清楚光合作用的机理,然后将光合作用的基因转移到人的头发里,使人的头发中可以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在人的头发上洒一点水,再晒晒太阳,头发中便完成了有机物的制造过程,人类便可以结束吃饭的历史。
这个伟大的设想靠同学们将来能够完成。
四、迁移深化通过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上升一个高度。
1、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从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叶子经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后发现蓝色的深浅不一样。
为什么?2、农民甲为了多收获玉米,于是他在同样的地里种植了比正常情况下多两倍的种子,秋后他能收获多两倍的玉米吗?五、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调动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有成就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知识汇总,质疑,评价。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质疑中的问题提出,由大家一起解决。
最后注重生生互评,量化打分。
第二课时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配以优美的音乐,多媒体展示蓝天、白云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图片。
全世界的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消耗氧气平均为10000吨/秒,而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只占21%,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只能维持3000年,可是,许多年过去了,而大气中的氧含量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呢?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猜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吗?我们应如何证明我们的假设呢?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1、投影小资料: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呈气体状态,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但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恢复燃烧)。
在教师启发下,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
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大胆创新和勇于实践。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尽量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巧妙的设计实验。
请学生总结自己的设计思路:(1)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后,检验气体成分的变化。
(2)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另将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看哪一只先死。
(3)将适量的金鱼藻,放在水中,照光,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是不是氧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请其他同学评价各组的实验设计,并指出设计中的优点、不足,启发学生确立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科学方法。
把各小组两两合并,相互质疑对方的实验设计,相互交流补充,不断完善,不断探讨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最终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设计。
2、教师请两三个实验设计较合理的小组分别详细叙述实验设计,及时肯定学生设计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并鼓励其他同学完善或补充说明:(1)取一株健壮的天竺葵,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取另一同样密封的不放任何枝叶的广口瓶,同时照光,作为对照。
一段时间后,利用燃烧状况相同的两支蜡烛同时放入两广口瓶中,观察燃烧时间的长短,预计盛有枝叶的广口瓶中的蜡烛会燃烧较长的时间,说明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氧气。
(2)取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罩,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罩中,密封,同时,将另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另一个玻璃罩中,密封;两组同时照光,经历足够长的时间,观察两只小白鼠的生活情况。
结果预测:与植物放在一起的小白鼠生活的时间较长,而另一只则首先死去。
说明罩中有植物照光后可进行光合作用,不断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利用;而另一只小白鼠再将玻璃罩中的氧气耗尽后,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