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方面加以引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篇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68d6e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c.png)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第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就是给了考生一个背景材料,不限定话题,但考生要做的是从所给的材料中准确地概括出一个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快速正确审题、立意是在写作材料作文中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前功尽弃。
如何审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抓中心话题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但作为考场作文,不是写什么都可以,按出题者的意图,作文范围会有一定的指向性。
所以考生一定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中心话题去写作。
举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从材料来看,审题的突破点在于爸爸回答汉克“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关键词:“保护弱小”。
所以,本篇文章最佳的立意是以“保护弱小”这中心话题展开。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以下的立意: 1.保护弱势群体,对贫弱同情悲悯;2、矜悯孤弱,3、心怀的人是幸福的4、能力有多大,护弱的责任有多大5、你、我、他,人人都可以成为护弱的天使一些学生过于关注汉克最后的举动,或者关注汉克保护的对象,没全面理解材料,抓住中心话题,将材料理解为是保护大自然,保护植被,热爱生命(这种立意仅仅体现了材料最后一句话,不能体现父、母、哥和汉克之间的爱护)等,甚至有学生为了让立意出新,反弹琵琶,剑走偏锋,将立意确定为“弱者”不“弱”,“弱者”也可以强大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7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7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1】秋天,不像春天那样万紫千红,也不像夏天那样生机盎然,更不像冬天那样粉妆玉砌,但是也有她独特的美。
秋姑娘挎着五彩缤纷的化妆盒,来到了田野里。
一阵风吹过,稻子此起彼伏地摇动起来,跳起了金黄的波浪舞,稻穗沉沉的低下了头,正笑眯眯地对秋姑娘说:今年真是个大丰收年呀;秋姑娘来到玉米地里,她给玉米换了身金装,玉米高兴地把长长的水袖挥舞在空中,亭亭玉立迎风微笑;秋姑娘来在大豆地里,她给大豆抹上绿油油的水粉,大豆开心的笑鼓了肚子,有几粒种子扑通直蹦向泥土,在土里开始生根发芽呢;秋姑娘又来到高梁地里,高梁们马上换上火红的外套,羞答答地垂下头,那些饱满的硕果里,却掩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秋姑娘来到果园,她给桔子涂上了黄澄澄的水粉,桔子便熟透了,挂在树上像一盏盏小灯笼,照着小蝴蝶回家的路;她给石榴换上红通通的纱巾,石榴兴奋地把肚子撑破了,露出了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儿,让人垂涎三尺;她给梨儿织出金黄的礼服,梨儿赶紧穿上新衣,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宝葫芦……秋姑娘来到树林,告诉树叶宝宝,你们的树妈妈要过冬了,快下来吧!树叶宝宝不肯下来,想为妈妈尽最后一份孝心,但是,他们坚持不住,仍然飘飘扬扬的落了下来,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又像一只只受伤的小鸟,他们盘旋着,向妈妈留下安慰的话话:明天春天,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
妈妈含着泪水,微笑着点点头,心里感叹着: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但愿你们过得更好!秋天是一个收获的美丽季节,我喜欢粉红的石榴;金黄的稻子;飘飞的叶;怒放的秋菊,我喜欢美丽的秋天,我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收获了许多许多!冬天已经过来了,我期待着明年另一个收获的季节!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2】秋天,你有着美丽的景色。
还带给我们香甜的果实。
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果园里,那沁人心脾的味道扑鼻而来。
红彤彤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儿,红扑扑的。
一串串紫的发亮像美丽的宝石的葡萄,也长成了香甜的果实。
还有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和例文

材料作文一:试题1:材料:有位神父在非洲传教时,看到乡村的妇女都背着沉重的木头艰难前行,而她们的丈夫最多持一根手杖,远远的走在前面。
根据当地人的观念,为丈夫负重是女人的荣耀。
神父为此深感不安,他决定引进独轮车解决这个问题。
他就买了200辆独轮车送给她们,几周后神父发现这里没人使用独轮车。
他不解地问:“你们怎么不用车呢?”一个女人回答说:“要是我们把这车上装满木头,在全背在身上,那实在太重了”。
根据上述材料,自我提炼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分方案:构思一:立意:有创意才够味框架:从思考人生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开头:开篇点题,举出古今中外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如此。
例如: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发明创造者、文学创作者、政治思想者,无不是以非凡的创造力誉满全球,由此可见,为人为事为文为官,有创意才够味!主体:分三段。
第一段用一个小女孩在火车上做试验被打仍坚持自己的做法和爱迪生的事例,证明观点。
第二段用自己现实生活的感受,证明观点。
第三段联系当今社会的各种情况,并把“国家发展的成功比作一条大海,那么汇成这条大海的一点一滴便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
”再次证明自己的观点。
结尾:独句成段,再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构思二:立意:生于“守旧”,死于创新框架: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开头:从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提出创新的重要性。
然后笔锋举出反面的例子:因为创新而造成失败,形成悬念。
主体:用实践调查小组为切入点,对上述的例子进行分析,指出失败的原因。
接着,在说明什么样的创新才是正确的创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创新。
最后,再指出“生于守旧,死于创新”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对待创新。
构思三:立意:由非洲女人说开去框架:写一篇随感。
开头:从材料引出父子非洲女人的思维的机械定格现象。
并且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主体:由非洲女人背木头联想到教育的改革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思维,指出不能因为我们原来是如何做,现在仍然要如何做的危害性。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在写作文时,审题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那么,如何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作文的要求。
有些作文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为了引导我们思考、展开话题的。
我们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抓住其中的重点,从而确定自己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材料。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联想、拓展,找出与材料相关的话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
比如,如果材料是关于环保的,我们可以从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方面展开思考,写出一篇有关环保的作文。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审题立意的深度和广度。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不仅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题目的要求,还要思考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题目的内涵。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拓展思维,找出更多的写作思路。
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思想性、有深度的好作文。
最后,审题立意要与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结合。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类型、体裁,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使审题立意与写作要求相一致,确保作文的整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审题立意这一环节,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材料作文(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要求: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立意解读: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
材料从飞机及机场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问题具有思辨性。
“行为”词典解释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写作时,“行为”可以引申,可以具体化,如“勤奋苦读”是行为,“踏实苦干”是行为,“执着追求”是行为,“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是行为,;反之,“懈怠懒散”是行为,“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亦是行为,“位置”词典解释为:“(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2)地位。
”从材料中看,正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分别处于“头等舱”“经济舱”,由此,写作时,“位置”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社会评价等。
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行为影响了位置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他的位置、成就、社会评价等等。
(二)位置影响了行为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处其位、身处其境时,会影响他做事的方式及行动,正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从辩证的角度考虑,位置与行为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所选立意属于以上三种情况之一的都是切合题意的较佳立意;如果所写内容只涉及“行为”或“位置”的一个方面,却没有涉及“行为”“位置”的关系的,属于基本合题,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另起炉灶的,则属于跑题。
具体要求:关于议论类文章1. 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的议论类文章,可以按45-47分档次赋分。
作文审题立意(优秀范文五篇)

作文审题立意(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作文审题立意作文审题立意【“立意深刻”考点应对策略】首先,作文要做到立意“深刻”,首先要立意高远,落笔细微。
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来揭示不平凡,这是实践“深刻”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的“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
“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
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命题的虚实进行虚实间的相互转化。
其次,要将话题放到人生背景下思考。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着考生的主观世界。
面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还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乐观积极地正视,还是悲观消极地躲避;是患得患失,只顾自己,还是胸怀大局,兼顾大家,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反映他们是否品学兼优。
如果我们在作文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多关注家国天下、人间冷暖、历史民族、文明文化、生活生命,就能使作文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写出更为深刻的文章来。
第三,要做到思想闪光,逻辑严密。
好文章需要一定的份量,这份量应当来自于扎实的语言功底与深沉的思想的相互碰撞。
有了语言,有了思想,何愁没有展现个性的天地?与具体的形象之美一样,抽象的逻辑之美同样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
在写作时,若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也就离“深刻”更近一步。
第四,文章要积淀厚实,意境深远。
一篇“深刻”的文章离不开厚实的文化积淀。
在积淀的基础上,可以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可以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也可以对经典与传统作出理性的审视。
好的文章应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应能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追求深远悠长的意境是写作的一个高境界,它不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而是可遇可求的。
【各类作文审题立意指津】(一)话题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构成。
高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高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第一篇:高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把握材料全局,理解材料的整体立意。
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抓住片言只语不放,这样,很容易跑题。
高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
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
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
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
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
”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提示】:阅读材料,我们会找到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
”擦亮你心灵的窗子,你会发现更真实更精彩的东西在闪闪发光,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不是可以直视的,要用心去发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擦亮窗户就是擦亮眼睛、擦亮心灵。
擦亮心灵的窗户,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是你没看过的。
擦亮你的窗子。
这是一个比喻型作文,我们应善于从喻体中发现本体,然后通过联想类比,这样才能打开思路。
这里的窗子并非只是实指的窗子,而有更深层面的意义,是非物质化的心灵、认识、修养类的窗子。
隔着物质的窗子看世界有时会很不分明,很不清楚;隔着心灵上的窗子更会让心迷失方向。
这个话题可以写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可对于自己的问题或错误往往看不到,因此别让灰尘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擦亮窗子可以使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因此多找到自身的不足,检讨一下自己,而不要一味地怪罪别人。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
材料作文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考试中的分值也非常重,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必须要掌握好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的方法,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本文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让考生在面对新题型时,能对新材料作文有更好的解读。
首先,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考生要学会审题,尤其是正确理解题目后再开始准备文章。
审题包括识别主旨、抓住新题型、总结题目要求及回应材料所给。
其次,要学会正确立意,立意是文章的核心,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一切文字表达的行文都要以立意为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
再次,要学会素材的解读,材料的核心思想与背景,是文章展开的重要素材。
考生要学会善于从材料中挖掘出相关的话题,并将其与主题完美结合,给文章增添灵活性,实现文章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此外,要学会认真审核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推敲文章的层次,将文中的素材、例子按照逻辑情节来展开、考生要仔细编排文章的内容结构,防止文章偏题,不能紧扣主题,也不能失去完整性。
最后,要学会检验文章的质量,可以从语言角度、结构角度、衔接角度以及语句角度去检验文章的质量,要求语言表述清晰,结构安排有序,衔接处理得当,而且切不可有重复性,语句要求精准、言简意赅,完整性要够,命题也要满足。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释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审
题立意及素材解读能够使文章更有深度,也是考试的重要要素,考生在准备写作时,要仔细认真地准备,才能够写出完美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方面加以引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篇
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
由于
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
的多样性。
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
许存在的。
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
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
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题旨。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
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
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
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
主题。
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
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
意念”的产物。
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
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
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
移的“制约性”。
如下列一则材料: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
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
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
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
好像是在初中
学过的吧。
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
”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
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
打仗是当兵的事,
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
谈了什么内容。
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
第二个
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
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
为它不关自己的事。
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
能够说出。
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
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
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
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
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
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
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
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
偏题甚至离题。
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
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如1995年高考作文《鸟的评说》(原材料略)。
这则材料就属
于寓义性材料。
从材料本身来看,是说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又鄙视黄鹂……鸟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
地指出了对方所谓的“缺点”。
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仅仅看到这
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鸟们不
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更不懂“众
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
然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之比较,这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
文的依据和基础。
”
《鸟的评说》的寓义还比较容易把握,而下面这则《狂泉》却不是
那么容易把握的。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
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
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
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
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
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
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
国王刚喝
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
大家手舞足蹈,十分
高兴。
对这则材料、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
述出来。
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
又迫使国王发狂。
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
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
由
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
就会改变一切。
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
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
那精神畸
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
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
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因此,我们应对
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
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
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
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
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
于是,总见一
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
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
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
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
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
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
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
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
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
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
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
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总之,审题立意的方式彩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断地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