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及其影响与演变

合集下载

第22章凯恩斯学派凯恩斯之后的发展要点

第22章凯恩斯学派凯恩斯之后的发展要点

第22章凯恩斯学派凯恩斯之后的发展要点凯恩斯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学派别,主要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原理和实践。

凯恩斯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学派也逐渐发展变化,并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分支和理论,下面将介绍一些凯恩斯学派发展的重要要点。

1.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变种。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并主张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干预。

与传统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私人部门的作用,相对较少强调政府干预。

2.新教育派:新教育派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凯恩斯主义的变种。

新教育派主张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来解决经济问题,并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凯恩斯主义的变种。

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试图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

它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但也认为市场可能存在失灵,并主张政府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

4.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别。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来自供给端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减税、去除市场壁垒和限制政府干预来促进经济增长。

他们强调供给侧和市场自由化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学派经历了多次改变和发展。

虽然不同的分支和理论存在一些差异,但凯恩斯学派始终坚持经济政策的积极干预和政府的责任。

对于当前的经济问题,包括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等,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讲,是不得不读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中的经典。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被凯恩斯大师的思想所折服,这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

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封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二、凯恩斯主义的成功《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摘要:凯恩斯于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式创立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极大影响。

但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内在的不足开始显现,并在其后十余年间遭到冷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凯恩斯学说自身的革新与完善,凯恩斯主义重新又得到了重视。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市场机制一、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深受斯密——马歇尔传统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能一改先辈们极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传统,而代之以政府干预的主张和学说,是很不容易的,事实上,凯恩斯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疑虑,对传统经济学的信奉,都远远超过了他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在凯恩斯的著作里发现了许多矛盾,他的著作也以晦涩难懂著称。

凯恩斯的学术活跃时代,正是英国经济长期慢性萧条时期。

此时的英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居民消费不足,社会弥漫悲观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家却致力于恢复金本位制,结果对内造成持续的通货紧缩,对外造成英镑坚挺,大大损害了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经济和民气的萎靡使得英国政界和学界部分人士试图走出一条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路,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空前的大萧条,残酷的现实加快了凯恩斯学术创新的脚步,1936 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凯恩斯主义正式诞生。

与通常的印象相反,不是凯恩斯经济学拯救了大萧条,而是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经济学。

当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时,在自救本能的驱动下,各资本主义强国纷纷采取行动,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来拯救本国经济,最有名的就是美国和德国。

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罗斯福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事实上,他和凯恩斯只见过一次面,并且彼此之间都没有给对方留下太好的印象。

与罗斯福的新政相比较,英国政府的动作显得缓慢而迟疑——这无疑会令凯恩斯痛心疾首,而当时在美国和德国进行的热火朝天的公共工程建设对拯救经济的明显作用显然增强了凯恩斯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信心。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创立。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的大萧条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根据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建议并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决定着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私人部门的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是不可靠的,因此需要政府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他提出了“总需求保持平衡”的观点,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通过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来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增加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也提倡政府的积极调控,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应该减少支出以防止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形成阶段、中期的发展阶段和后期的争议阶段。

在初期的形成阶段,凯恩斯主义主要是通过凯恩斯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获得认可。

这本书于1936年出版,对当时的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相等”的观点,说明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货币供应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了经济衰退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的建议。

在中期的发展阶段,凯恩斯主义逐渐被各国政府采纳,并在战后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代表性应用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和英国的“福利国家机构”,这些政策都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凯恩斯主义还在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在后期的争议阶段,凯恩斯主义遭到了批评和挑战。

一方面,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长期中会引发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并且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也与凯恩斯主义背道而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的生平及其对经济学所做的贡献。

一、生平概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883年出生在英国剑桥市的一个学者家庭。

他在剑桥大学接受教育,并在那里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

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经济学教授,并多次在英国政府及国际经济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可能陷入停滞状态,并认为政府应当采取干预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以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1. 总需求决定经济活动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总需求,而不是供给。

他指出,如果总需求不足以刺激经济活动,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因此,政府应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 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提高总需求。

此外,凯恩斯还提倡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以确保货币供应量适应经济的需求。

3. 经济波动的调节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调节经济波动。

他提倡在经济繁荣时期采取抑制性政策,以避免过度投资和通胀。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应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

三、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几个重要影响:1.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发展。

凯恩斯的理论对当时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并激发了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的研究。

2. 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凯恩斯的观点使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得到认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经济政策和理论的影响。

一、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简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凯恩斯主义,他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并且在衰退期间会存在失业问题。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时期,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复苏,因为企业和个人会缩减支出,导致需求不足。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即总需求中货币支出部分对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干预方面。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并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以提高总需求。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通过减少公共支出和增加税收,以控制通货膨胀。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通过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提高总需求。

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此外,凯恩斯主义也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凯恩斯批评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供给决定需求,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他指出,需求不足是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供给不足。

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率增加”的概念,强调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首次引起广泛关注,并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出了重要观点。

凯恩斯主义强调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始于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书。

该书中凯恩斯质疑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波动,政府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从而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即总消费和总投资需求的总和决定了经济活动水平。

在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接受。

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和创造就业机会。

这种措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革命”,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管理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演变。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加剧,凯恩斯主义遭受了来自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批评。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政府干预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主张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批评使得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市场自由化成为主导理念。

政府开始推行结构性改革,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尤其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得到了广泛实施。

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重新受到关注。

许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解决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方面更为合适。

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其反思

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其反思

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其反思作者:刘诗颖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08期摘要:自从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后,凯恩斯主义就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流派开始登上了世界经济学历史的舞台。

凯恩斯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极大影响。

但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内在的不足开始显现,并在其后十余年间遭到冷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凯恩斯学说自身的革新与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出现,新凯恩斯主义经过不懈的努力重新又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文章通过对凯恩斯主义在美国一路兴衰的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反思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以期通过这种对比找出其中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关键内容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通胀;克林顿经济学;中央政府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深受斯密——马歇尔传统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自出现之时就开始了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之间的争论。

凯恩斯的学术活跃时代,正是英国经济长期慢性萧条时期,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居民消费不足,社会弥漫悲观情绪,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家致力于恢复金本位制,结果对内造成持续的通货紧缩,对外造成英镑坚挺,大大损害了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29年,劳合乔治在大选中提出通过公共工程建设来增加就业、振兴经济的方案,凯恩斯立即与汉德森合写了一本小册子《劳合乔治能做到吗?》,对劳合乔治的方案表示支持。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凯恩斯主义正式诞生。

1948 年,年轻的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第一版,通过将马歇尔的微观分析与凯恩斯的宏观分析相结合,萨缪尔森建立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它标志着整个经济学的中心已从几百年来的英国转移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凯恩斯主义也将在这里展现它的辉煌和荣辱。

一、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兴衰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经济又有放缓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外援助来增加政府开支,但是美国财政赤字开始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3
毕业以后,凯恩斯经过文官考试,到印度
事务办公室工作了两年(1906—1908)。 1909年,凯恩斯回到剑桥大学担任教职。他
以《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作为中心教材,讲授
正统的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这个原理在当时很 少有人精通。1911年,凯恩斯接替埃奇沃思 成为《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年,凯恩斯
出版第一部著作《印度的货币和财政》。 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h
14
3、《工业复兴法》 ( 1 9 3 3 .6 .1 6)
《全国工业复兴法》 是罗斯福“ 新政” 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通货膨胀和赤字开支政策 的延伸和落实。通货膨胀与赤字开支政策解决 的是政府是否大力花钱的问题,而工业复兴法 案解决的是如何具体花钱的问题,其主旨即为 扩大就业,减少工时和提高工资,并为一系列 公共工程提供资金。
h
11
四、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 主张 国家干预。他曾多次批评 自由放任主张,认为在自 由放任条件下,投资引诱不足,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很 快, 而利率由于制度和心理的因素不能以同样速度 下降, 就业和生活标准不能达到生产技术所能提供 的合理水平。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要求政府扩大职 能。凯恩斯所指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 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的职能,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达到家部分的通过税制,部分的通过限定利率, 部 分的通过其他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影响。
h
16
六、本轮金融危机下各国的救市行动
1、巨额的财政刺激计划。
在市场能自动对经济调节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对经济进行干预。在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对市场进行 了积极干预,2008年10月美国设立7000亿美元的不 良资产救助计划,此外还包括1490亿美元的减税计 划,为避免经济衰退加剧和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美 国政府相继又推出两大救市方案 。财长盖特纳于 2009年 2月10日宣布了总额高达2万亿美元 ,核心为 拯救深陷困境的银行的“金融稳定计划”。与此同时, 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13日通过了7870亿美元经济刺 激计划 。
h
15
4、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罗斯福是荷兰后裔,但他本人不是凯恩斯主 义者。 他是一个受正统教育长大的乡绅,传 统思想影响很深,保守意识浓厚。
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 论》 发表于1 9 3 6年,在美国广泛传播是193 8年以后的事,而罗斯福的“ 新政” 早在193 2年就提出,1933年就付诸实现,1936年就已 显见成果。
h
17
日本 政府先后在2008年采取了“紧急综合 对策”、“生活对策”和“紧急经济对策”的 措施,共投入财政资金12 .4万亿日元,又与 2009年4月出台了刺激消费的政策,追加15. 4 万亿 日元 的政府投入 。
2008年11月5 日,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 十项措施,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来加快民生工 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一举成名。此后,凯恩斯在著述、政务、教学、
经营等众多活动中穿梭、奔忙。他还经常在 BBC等媒体上露面。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 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h
4
h
5
二、凯恩斯的主要著作
凯恩斯著有十余本书和大量文章。 1、 《印度的货币和财政》(1913) 2、《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3、《概率论》(1921) 4、《货币改革论》(1923) 5、《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 6、《货币论》(1930) 7、《通向经济繁荣之路》(1933) 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h
18
2、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干预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利息 率,并通过对利息率的控制来对整个宏观经济 的波动起到熨平的作用。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 采取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及相应 的政策手 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干预。
h
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流派演变
h
20
一、新古典综合派主流经济统治地位 的确立
h
6
h
7
h
8
三、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 而就业 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认为, 资本主义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 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三 大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 对资本未来收益 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作用的结果。
h
9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收入和就业水平是 由总需求决定的。总需求可分为两大类: 消 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失业 现象, 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消费不足或投资 不足所致。
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而作用,有效需求 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从 而出“富裕中的穷困”的矛盾现象。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扩大社会需求, 具体讲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 只有政府干预 经济, 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h
10
在短期内,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社会均能 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当社会 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的变动,使供求 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就是“凯恩 斯定律”,是有效需求原理的核心。
第六章 凯恩斯主义及其影响与演变
h
1
第一节 凯恩斯的学说及其实践
h
2
一、凯恩斯的生平简介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 —1946)与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一起并 称为经济学说史上三位泰斗。他出生于英国剑 桥。父亲是剑桥大学的注册主任和知名的经济 学家和哲学家。母亲曾担任剑桥市市长。凯恩 斯在接受了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 育以后,还师从 G.E.Moore学习哲学、 A. N. Whitehead学习数学、马歇尔学习经济学。
h
12
五、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凯恩斯 学说的实践印证
1、赤字开支政策
h
13
2、通货膨胀政策
通货膨胀,是罗斯福“ 新政”的又一决定 性措施。政府应实行通货膨胀,大量印发纸币, 以救济失业者,兴办公共工程。
然而,“新政”初期实行的是紧缩通货, 减少而非增加货币流通量 ,尚未采取大量增 加政府开支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恢复。罗斯福 曾提出,对于“ 新政” 可以采取“试试看” 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