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一、教学目标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2.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区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深入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通过对《边城》的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掌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人情风俗,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边城》的电影片段或展示湘西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城》的世界,感受小说中描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2.背景介绍: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边城》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要素,重点探讨翠翠、傩送、天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深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边城》的主题、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学习。

5.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心理、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6.作业布置:课后布置相关作业,例如阅读《边城》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探究《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等,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小说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2.互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心理、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必修五3《边城》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五3《边城》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边城》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边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

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

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

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

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

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眼前的端午节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第4节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第5节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第6节眼前的端午节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

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环境2、通过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分析,加上沈从文生平的了解,去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去感受《边城》里面的各种美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去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心灵美、风景美等各种美2、通过对翠翠的心理和语言描写去分析翠翠这个形象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课文,主动去思考文章脉络,教师加以总结和归纳。

2、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融入《边城》这个世界,掌握《边城》的文章主旨。

3、通过各种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以美为主线来进行《边城》的教学。

教学用具Ppt,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划出不确定或者不认识的字词2、总结文段大意,以作业形式完成二、字词读写掌握安辑(jí):安定和睦茶峒(dòng):多音字,(tóng)崆峒,此发音只用于此,其余都读(dòng)蘸(zhàn)酒蓬蓬铛铛(dāng):金属撞击的声音,铃铛、锒(láng)铛(铁锁链)、锒铛入狱,多音字(chēng)温器,似锅,三足,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阿旁宫赋》杜牧老灌(guàn)河戍(shù):戌(xū)横戍(shù)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róng)戊戌,天干地支,戍守边,驻守戎兵器武器傩(nuó)送氽(tǔn):潜泳的意思小鞶(pán)鼓踹(chuài)水:踢碧溪岨(jū)悖(bèi)时欺侮(wǔ)喧阗(tián):声音大而杂。

书面上的文言词语。

阗:充满镇筸(gàn)兵士:自明代闻名,满清绿营中一枝独秀,镇压太平天国时驻守长沙镂空(lòu):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和文字棕榈(lǘ)角隅(yú):同角落,更狭窄,更压抑之感槌(chuí):敲打用具,古同“捶”,敲打俨(yǎn)然:1形容整齐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2形容庄重、严肃闻之俨然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3已然;简直就是某物她今天的样子好漂亮,俨然从童话里走出的公主!喽啰(lóu luo):占有固定地盘的强人部众,现在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沅(yuán)水拮据(jié jū):原指鸟类衔草筑巢,鸟足劳累,现指缺少钱,境况窘迫怏怏(yàng yàng):不服气或者闷闷不乐的表情扩展:泱泱(yāng yāng)泱泱大国深远广大的样子稀罕(xī hǎn)(口语常读作xī han):稀奇罕见,方言:谁稀罕你,喜欢不感兴趣攀引:等同于攀援,谓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嗤(chī):轻蔑地笑睨(nì):斜着眼睛看糍粑(cí bā)堡子(bǔ):有围墙的村镇,多音字(bǎo)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堡垒、地堡(pù)多用于地名,同“铺”,十里堡(bǔ)堡子、瓦窑堡三、导入1、《边城》介绍:在文学上有个说法就是西方和中国都有两座城,西方有狄更斯的《双城记》,那里的双城是法国大革命中重要的两座城市,巴黎和伦敦;而中国的双城却是两部作品,分别是钱钟书的《围城》和今天我们就要学到的沈从文的《边城》。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文学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2.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小说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材、主题和艺术特色。

二、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故事梗概,梳理主要情节。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母亲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主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课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翠翠的性格特点。

二、案例分析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翠翠母亲之间的关系。

2.探讨翠翠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

第三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场景描绘、人物塑造等。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的关系。

第四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

2.分享讨论成果,探讨作品对命运的诠释。

第五课时1.回顾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作业布置第六课时1.学生分享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

2.选取优秀读后感进行点评。

二、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三、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边城》,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边城》这部小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后加强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边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内容分析::《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 学情分析::《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苗族。

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十四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

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

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

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高二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必修五《边城》教案

高二必修五《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4.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翠翠、傩送、翠翠父亲等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3.领悟小说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相互关系。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

二、课堂讲解1.分析翠翠的形象:a.翠翠的性格特点b.翠翠与父亲、傩送的关系c.翠翠的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关系2.分析傩送的形象:a.傩送的性格特点b.傩送与翠翠、翠翠父亲的关系c.傩送的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关系3.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a.翠翠父亲的性格特点b.翠翠父亲与翠翠、傩送的关系c.翠翠父亲的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关系4.理解小说主题思想:a.小说反映了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b.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c.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相互关系。

2.讨论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层内涵。

二、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一、课堂练习1.根据小说内容,分析翠翠、傩送、翠翠父亲等人物形象。

2.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课后作业1.阅读小说《边城》,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第四课时一、课堂分享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读后感。

二、课堂拓展1.介绍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长河》等。

2.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五课时一、课堂复习1.复习《边城》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知识点。

2.回答学生疑问,巩固知识点。

2.强调小说的艺术价值。

三、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边城》,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

学生:2.教师归纳: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

但是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

老师在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

而他所描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动容。

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风俗的代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的美丽吧!二、作者简介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员。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

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代表作。

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诗意的小说,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独特的民风民情。

他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湘西丰富的社会风俗及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建构了美好的“人性神庙”。

《边城》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中,《边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对文学的超越,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2.至于《边城》的写作背景,沈从文在《水云》中曾谈到其创作动机,如幻灯片上所说,社会相对稳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沈从文却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要写一首牧歌,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

沈从文自己官方的说法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自然的人生形式。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牵涉到作品的主题等诸多内容,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深入。

现在请大家从感性的层面看一下沈从文。

3.展示沈从文相关图片及湘西风情图片。

三、课文简介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

与课题相呼应,沈从文所写的是川湘交界处的茶峒人家。

1.提出问题:上次让大家提前阅读课文,字词让大家注意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现在,请一些同学来简单的讲一讲“边城”里的故事。

学生:2.教师归纳:从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有些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文并有所体会,而对课文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要注意了,如果不想去办公室喝茶,以后要按时完成任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主要的故事情节: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两人钟情于彼此。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和黄狗一起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四、文章结构分析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节,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课文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事,文中一共写了三个端午节,但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作的。

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这样的结构。

1.提出问题:这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学生:2.教师归纳: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则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了解了了作者沈从文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总结概括了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接着又探讨了课文特殊的叙述结构,大家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回去再把课文仔细地读一遍,可以试着提炼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翠翠等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环境描写,翠翠等人物形象分析,三美的建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讲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课后有没有及时复习?回去之后认真阅读课文了吗?学生:看样大家都被《边城》吸引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边城》,、感知湘西风俗,体会人性和人情。

二、环境描写1.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把文章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内涵,注意其中的意象。

学生:2.教师归纳:刚才大家找的很全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生活环境的安静。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环境描写、尤其是以环境描写开头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

他笔下的环境是自然安逸与和乐的,是一个抒情的所在。

在《边城》中,场景和景物是与人融为一体,与天地合一的,不仅起到了烘托真善美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是真善美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个体。

而在这自然环境中,当我们看到水、白塔、狗还有船等意象时,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课后仔细思考。

三、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是美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更美好。

想必大家对翠翠、傩送、天保、爷爷等期待已久了。

1.提出问题:你们对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吗?讨论一下,把你们对喜欢的人的分析告诉老师。

学生:2.教师归纳:真的是各有所爱啊,同学们的分析很好,就让老师把这些人物组合起来:翠翠:纯洁善良的少女,感情真挚,情窦初开。

聪慧、矜持又有些倔强。

她十分依恋爷爷,钟情于傩送。

傩送:淳朴、英俊、幽默湘西男子,对翠翠有真挚的爱,对哥哥的死心怀愧疚。

爷爷:待人热情,为人豪爽,工作尽职,淳朴浑厚而且慈祥的老人。

十分疼爱翠翠,但是做事有些游移不定。

天保:正直、善良,为了弟弟离开家乡。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这样的人才能入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说的是“真正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但是,同学们,沈从文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呢?他多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学生:心理描写。

四、湘西风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构“三美”一直是人们解读《边城》的主要方向,具体如下:1.风俗美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端午节。

传统的节日。

官员、士兵和人们一起参加或观赏划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戏曲,划拳行酒。

(2)新年。

军民、官民同乐,没有地位的悬殊、经济的差异。

(3)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如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2.人情美与人性美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军民情邻里情人物情提出问题:同学们,这就是《边城》所描绘的“三美”。

这三美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

可是在这美好之外,你们感受到别的东西没有?是否有孤独、悲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是否令人难过?学生:五、小说主题探讨解读《边城》,人们通常从“三美”着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

这又与沈从文自己的官方表达有关,即老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话没错,它是沈从文全部写作的意图,但却不是《边城》写作的主要动机。

“三美”不过是副产品。

八十年代以来,《边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说、悲剧说、象征说等等。

其实,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自我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是紧密相联的。

在写作风格离时代主流愈来愈远的情况下,他也坚持“抽象的抒情”这一独特的写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