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 边城 教案 (1)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边城(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边城(1)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3..理清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作为农村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所处的环境落后,阅读后形不成自己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缺少鉴赏能力,好的阅读习惯没养成,所以我们通过课内阅读的学习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小说情节,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学时重点:了解作者及小说情节。

学时难点: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们一同走进风景优美,人性质朴的湘西边远小城,感受原汁原味的自然美.相信同学们会有不少收获,尤其在物流横流的今天,人人追求金钱至上,.相比之下,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二,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案(系列一)
(5)翠翠爱二老,那二老爱翠翠吗?何以见得。
(6)猜想一下,翠翠的爱情结局会是怎样的结局?自作一首诗歌表达。
3、导做:自读课文,用心品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谈谈你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
小结: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第二 赏析文章
学做思一、分析边城的风情美
1、导学: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景物描写
内心刻画
文化内涵
学做思三:初步感悟文章
1、导学:速读课文,分析情节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1)本文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描写与叙述的?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围绕端午节;
第三节:第三个端午节,听鼓声,说民俗;
第四节:第一个端午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佬傩送;
第五节:第二个端午节,上一年,巧遇大佬天保;
2、导思: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 ,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 ,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 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当天 ,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大佬 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
第六节:迎婚送亲渡河,勾起翠翠心思。

人教版《边城》教案

人教版《边城》教案

人教版《边城》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兴趣,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学生分享对小说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作业:1. 预习小说第一章。

2. 思考小说主题和人物关系。

第二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第二章的情节发展。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细致阅读第二章。

2. 分析第二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1. 学生分享阅读第二章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引导讨论第二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分析第二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作业:1. 预习小说第三章。

2. 分析第二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细致阅读第三章,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第三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阅读第三章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引导讨论第三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3. 分析第三章中的人物关系和发展。

作业:1. 预习小说第四章。

2. 分析第三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第四章: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意义。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2. 教师引导讨论小说的主题意义。

3.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作业:1. 预习小说第五章。

2. 思考小说的主题意义和象征元素。

第五章:综合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综合理解小说的前五章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小说整体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把握能力。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 边城1-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  边城1-人教版

《边城》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翠翠这一形象2理解翠翠朦胧的爱情3在翠翠的朦胧的爱情探究人物的命运4理解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1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翠翠这一艺术形象2 深入走进翠翠的情感世界,明白汪曾祺评说翠翠的爱情是“一串梦”的意味。

课时:一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由李商隐的爱情诗二分析形象:1通过对节选的分析,了解翠翠人物形象。

明确:内心孤独、纯真可爱、腼腆而多情.2汪曾祺说过:“翠翠的爱情是一串梦。

”,你如何认识翠翠的爱情?(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理又吃惊又害怕。

为何有吃惊又害怕呢?揣测翠翠的心理。

吃惊的是:在此遇到了茶峒有名后生傩送,这或许让她感觉有点意外,这有点让她吃惊,吃惊的是居然自己还骂了傩送。

害羞的是:骂人了自感觉不好,并且骂人的事还让其他人知道了。

(2)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沉默”只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

说明爱情已经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3)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来媒人,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了。

”前一句祖父夸奖顺顺一家,但漏说了二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

所以问了这一句”一家人…“言外之意:祖父你没说全。

后一句祖父替大老翠翠来做媒,但因喜欢傩送,故以话来堵塞爷爷。

(4)“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

”这句话让爷爷琢磨不透。

翠翠是他人口中得知二老在青浪滩。

于是青浪滩和傩送二老便产生了关系。

青浪滩和那个思念之人一下子烙印在脑海里。

但凡与思念人有一丝一毫的联系的事物,她都会印在心里,就像这青浪滩。

评:翠翠的爱,如碧溪岨溪上的生成的薄雾,弥漫在她心间;也如那碧溪岨里的清波,荡漾在脑海里,它们就那么悠悠地拴着翠翠,如同花朵悠悠地开着,越开越大三作者的创作动机四小说的主题五练笔:“翠翠,我想对你说”。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教学设计(美的享受悲的深思)课件(1)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教学设计(美的享受悲的深思)课件(1)

悲 其实他有些忧愁, 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
一切全像那个母亲, 而且隐隐约约便感
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美丽总是愁人的,然而 这“愁”又能激发诞生命之美。
像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
祖 到这件事便闭口不ຫໍສະໝຸດ 。父 之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 转着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
忧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
薄雾,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
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什么方面有
命 运 之
个疙瘩, 解除不去, 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 陷入一种寻思里去, 隐隐约约体会到一 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 到这里时, 他笑了, 为了畏惧而委曲笑了。
整体感知
《边城》共二十一章节,课文节选原文 的第三至第六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出每章节的内容。
美丽总是愁人的。
品读鉴赏
边城之美——美在何处?
美在风景,美在风俗,美在人情。
《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 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汪曾祺
品读鉴赏
边城之愁——愁在哪里?
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好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鉴赏边城之美; 2、揣摩细节,体会隐伏之悲。
新课助读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疆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 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 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 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不过一切皆得在一份时间中变化。这 一家安静平凡的生活,也因为一堆接连而 来的日子,在人事上把那安静空气完全打 破了。

新课改必修五《边城》教案

新课改必修五《边城》教案

新课改必修五《边城》教案教案:《边城》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新课改必修五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茶洞渡口的社会风情和自然风光,通过少女翠翠和青年船夫翠翠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体会作者的艺术手法。

3. 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难点: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边城》、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茶洞渡口的风光美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湘西边陲小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教材《边城》,了解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关系。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重点解析自然风光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5.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关于《边城》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边城》1. 故事背景:湘西边陲小镇茶洞渡口2. 人物关系:翠翠、翠翠、黄世仁、杨妈等3. 艺术特色:自然风光描写、人物心理刻画4. 人性美:善良、纯真、悲剧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边城》的故事情节。

(2)分析《边城》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自然风光描写或人物心理刻画,并阐述其艺术效果。

(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的理解。

2. 答案:(1)《边城》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茶洞渡口的社会风情和自然风光,通过少女翠翠和青年船夫翠翠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为文章各部分拟写小标题。

2.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内容。

学习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五.快速浏览全文,给各部分拟写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六.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

“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

”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七.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

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八.赏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

“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

”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

“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第三部分内容。

2.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学习过程:
一.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

提示:有两层意思。

“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

“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二.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三.本文第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学生议论后作答)
四.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五.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

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

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

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

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

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

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

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

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

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