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摘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于商周时代,经过多代的发展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典,自然哲学和医学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发扬。
本文以五行学说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相关内容,探讨五行学说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和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价值。
【关键词】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古代医学;现代医学【正文】一、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先民们,其原始形态主要关注自然的闪电、雷声、火光、行星等自然现象,不久之后又加入了人的五官、五脏、五腑等华夏文化思想,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原始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制约、变化关系等,这五种物质被看作是构成自然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五行学说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应用于医学、天文学、建筑学、农学等众多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典,自然哲学和医学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发扬。
在《素问五运大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关系的观点,认为五行物质与人体五脏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关系是健康与疾病的关键。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包含了中医整体性、生命表现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五脏与五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了五脏被五行所制、各以所藏为用的理论,并指出每个器官如有失调会影响相应的五行属性使患者出现某种疾病。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脏的关系是:肝通脾、脾通肺、肺通心、心通肾、肾通肝。
这种相互联系,是中医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五行与疾病在《素问·水热穴论》这一篇对经络证候全面讨论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震、肾散五脏之气流通状况与经络循行的关联和作用,指出五行关系不良易导致疾患,这些疾患在五行的权衡组合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肝木制肺金失治、脾土不纳水湿、心火炎上热盛、肺震不能收敛、肾散乱而不藏等,如此疾病种种表面不同,其病因必然存在相应的五行不足或超生。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
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
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
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
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
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
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是五方观念的产生;形成于西周时期,五行的概念出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及五行阴阳配合的说法;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作咸,火作苦,木作酸,金作辛,土作甘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木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五谷由五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划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即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火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要以理解为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作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的五行可表示如下: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即五行是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内容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各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
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气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看五行学说

p o n u i e a f id J . ib t s 1 9 , 6 (1 : r i s l nmi o n d m[ 】D a ee , 9 7 4 1)
1 7 5 1 7 2 2 - 3 .
[ ] D u k r D . n a c n i c e c f r h t e t 7 r c e J E h n i g n r t n a t n o t e r a — i i
能的影 响, 引发酮症 酸中毒 、 低血糖 、 继发性 失效 以及虽然
血 糖 控 制 较 好 但症 状 改 善不 理想 或 并 发 症 仍 可 出现 等 。与 西医相 比, 中医 的 降糖 作 用 慢 , 作 用 持 久 , 其 在 改 善 糖 但 尤 尿 病 患 者 的 临床 症 状 、 治 并 发 症 方 面 有 其独 特 的 疗 效 。 防 因 此结合传 统 医学对糖尿 病病 因病机 的认识 , 求 从肾 、 力 从
医学 已有 多种抗糖尿病药 物, 使医者能从微观 角度针对诸
因进 行 调 治 , 其 副 作 用 亦 不 可 忽 视 , 但 如有 些 药 物 对 肝 肾功
[】 邵加庆 , 6 杜宏 , 萍, 胰 岛局部 肾素 一血管 紧张素系统 的 顾 等.
阻断对胰 岛口细胞结构和 功能的影 响[ 】第十 一次全 军 内 G. 分泌代谢病学术 大会论 文汇编 , 0 8 24 2 0 : 0.
为水 。, ’ 在这段话里把“ 五行 ” 六气 ' 与“ , 看成“ ’ 神 ’ 在天在地的 ]
不 同表现 形式 。《 内经》 五行 ” 五运 ” 中“ 与“ 均为木 、 、 、 火 土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人的机体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人类精神机体一有象必定有体,解象须先知体。
我们明白阳光,是因为我们了解太阳;我们明白琴声,是因为我们了解钢琴;我们明白像片,是因为我们了解相机……然而,我们明白从我们人类身上产生出的诸多现象吗?大到我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小到眼下你我正在做的事情:(此时)我在写这本书,(在另一个此时)你在读这本书。
的确,是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一切,是人类中的你我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但是,是我们人类身上的什么创造了这一切、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是我们身上的生理生命吗?许多动物有着与我们人类一样的生理生命,它们却创造不了这一切、做不了这样的事情;同样,我们人类身上的生理生命也创造不了这一切,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答案是:是我们人类身上的精神生命创造了这一切,是你我身上的精神生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精神病学,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讲,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已产生很久,到现在已颇具规模。
但是,精神病学却是空中楼阁,因为,它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具体地问,精神病是产生自我们人类身上的什么地方呢?不可能产生自我们的生理机体,因为那就属于生理疾病、属于医学研究的范围了。
精神疾病只能产生自我们人类身上的精神机体。
那么,如果不了解我们精神机体的正常情况,怎么能了解它的病变情况呢?论说起来,精神机体是体,精神疾病不过是象而已。
与此相对的是,在人的生理机体的研究方面,生理学是研究其正常情况的学科,医学是研究其病变情况的学科,医学必须而且只能以生理学为基础。
同样,在人的精神机体的研究方面,精神病学是研究其病变情况的学科,它必须而且只能以一门研究其正常情况的学科为基础——这门学科大体上应该被称作“精神学”,还有待我们去创立。
在创立这门学科之前,我们应该先探明人的精神机体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结构、性能及运作方式等。
二以上我们不过是用两个方面的事实说明精神机体在我们人类身上的存在。
的确,如果我们身上不存在这样一个机体,我们人类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岂不是至今还在森林里光着屁股采摘野果吃!其实,我们人类关注这个机体已很久了,几乎可以涵盖人类认识自身的整个过程。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的开题报告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的开题报告1.背景介绍: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被广泛用于医学、天文学、农业等各个领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在其中五行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阐释。
本文将探讨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其与古代医学合流的过程。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转化、抑制、生克,形成了一种生命之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被用于古代医学中,将人体、疾病与自然界的五行联系在一起,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和治疗方法。
3.《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五行学说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例如,在五脏之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疾病的分类治疗中,也将疾病与五行联系在一起。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五行学说的生克、相依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将其与脏腑功能相联系,为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的合流:五行学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古代医学的基础性理论之一。
古代医学家将五行学说与自己的医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有关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论: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与《黄帝内经》的合流促进了古代医学的发展。
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的关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原创版)目录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念与重要性2.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3.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联4.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影响5.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文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揭示了人体器官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它们之间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被称为母子关系。
五行的基本概念分为相生和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其次序是:木火土金水。
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其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认为,肝属木,开窍于目,肝不好的人眼睛容易干涩;心属火,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会影响中枢神经,导致吐字不清;脾属土,开窍于口,脾不好的人会影响胃口和消化;肺属金,开窍于鼻,肺不好的人呼吸容易不畅;肾属水,开窍于耳,肾不好的人容易出现耳鸣等症状。
五行学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衡与失调两个方面。
当五行相互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状况良好;而当五行失衡、相互制约时,人体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就是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询问病史以及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五行失衡的情况,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患者出现肝火旺盛的症状,中医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以达到调整五行平衡的目的。
总之,中医五行学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皇帝内经中的两种五行模式

古人对五这个数字特别的重视,习惯把事物分为五类,此种以五为分类的方法广泛的运用于各个方面,古人的这种习惯最终凝成了五行学说。五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讲五行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就是视五行为五种基本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再一层意思就是五行不再是单纯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成了一种抽象的命名符号,同时对五行的相互关系作了规定。从现在诸多学者对于五行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来看:五行的地位是平等的,其相互关系主要就是生克关系。然而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内经》中对于五行关系的认识断非如此。
人们广泛的将五行与天地间的事物进行对应与关联,在春秋时代可以说十分的流行,如《左传》所载之材料就甚多。诸如五色、五侯、五声、五教、五美、五恶、等等。这些以五数组的事物,都与五行联系了起来。其他的如《管子》、《国语》亦是如此。
2.1五行与方位配属
在五行与众多事物相关联比附中,五行与方位及四时的配属,显得尤为重要。五行与方位的配属起源很早,大约于殷朝人们已经将东南西北与木火金水相配,其后又将中央与土相配。起初土木火金水是作为百神之一,与日月气风等神平列,后来殷人将之与方位相联系,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神话传说东方有一脚汤谷的地方,生长一株扶桑树,又称若木,十个太阳都居于此树之上,故若木成为了东方的象征,被尊为东方大神。太阳落于西方,衰亡萧杀之象,与金的形杀联系,金神就主管了西方。越往南,气候越炎热,人们认为有一火神居于南方。而北方寒冷水结为冰,冰还可化为水,就认为北方有一水神。中央与土相配,与偶像崇拜有关,《礼记·表记》中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土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是在地上起坛礼拜的象征,也就是社,成为国家的象征。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的中商肯定是位于中央的,中央配土是自然的。如此一来就使得土木火金水从诸神中得以独立出来,自成体系。五行一词首出于《尚书·洪范》,但是为什么称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呢?五行的行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四达通衢,在甲骨文中写作“”,正是中央至四方之意,这就很明显的表明五行最初的含义,除含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意思外,亦同时蕴有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含义,又或者说五行一词自产生之初,木火金水土就同时蕴有了关联东南西北中的意思,所以说五行与方位的关联对五行自成体系是一个促进,他是五行学说自身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
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
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
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
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
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
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
这就是中医所独有的“气”文化。
《黄帝内经》中采用巨幅篇章内容来阐述众天文地理、气候物候、历法节气等理论目的也恰在于此。
最后,因历史局限性原因,古人眼中的这些联系,在今日看来实属不智,理应舍弃。
刘丰润老师《再读黄帝内经》中的这种中医理论认识方法,理性客观,值得称赞。
同时,也希望广大中医人士可以客观的看待中医历史,切莫盲目以现代生理发现生搬硬套解读中医。
西医不承认中医,中医良莠不齐的根,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