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四首全集
春望古诗——精选推荐

古诗春望是唐朝诗⼈杜甫的⼀⾸五⾔律师。
这⾸诗的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全诗表达了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编为⼤家提供了⼀些优秀的春望古诗相关⽂章,欢迎⼤家欣赏。
春望古诗1 原⽂: 作者:唐·杜甫 国⑵破⑶⼭河在,城⑷春草⽊深⑸。
感时⑹花溅泪①,恨别⑺鸟惊⼼。
烽⽕⑻连三⽉⑼,家书⑽抵万⾦⑾。
⽩头⑿搔⒀更短,浑欲⒁不胜簪⒂。
[1-4] 注释 ⑴春望:春天的愿望。
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两句互⽂。
此处借花溅泪,鸟惊⼼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古时边疆在⾼台上为报警点燃的⽕。
这⾥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⑼连三⽉:连续多个⽉。
⑽家书:平安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⑾抵万⾦:家书可值⼏万两黄⾦,极⾔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⑿⽩头:⽩头发,⽼态。
⒀搔:抓,挠。
⒁浑:简直。
⒂欲:想,要,就要。
⒃簪:⼀种束发的⾸饰。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稀,草⽊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离散鸟鸣惊⼼,反觉增加离恨。
⽴春以来战⽕频连,已经蔓延多⽉,家在鄜州⾳讯难得,⼀信抵值万⾦。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古诗2 《春望》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潸然泪下,内⼼惆怅怨恨,听到鸟鸣⽽⼼惊胆战。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个春天,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春望词四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春望词四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唐代·薛涛《春望词四首》春望词四首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薛涛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唐代·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唐代·郭子仪《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保大舞》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保大舞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睿泽先寰海,功成展武韶。
戈鋋清外垒,文物盛中朝。
圣祚山河固,宸章日月昭。
玉筵鸾鹄集,仙管凤凰调。
御柳新低绿,宫莺乍啭娇。
愿将亿兆庆,千祀奉神尧。
——唐代·鲍君徽《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睿泽先寰海,功成展武韶。
《春望》原文、译文

《春望》原文、译文《春望》原文、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原文、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原文: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古诗四首春望

诗意
《春望》:
❖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 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 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 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品味全诗
❖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
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 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 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 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 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 感极其沉痛。 ❖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 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 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春望》的写作背景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 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 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在灵 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 杜甫从鄜州(今陕西富县) 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 捉住,带到长安。《春望》 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 (757)三月,抒发诗人触 景伤怀、忧国忧民的痛苦心 情。
❖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 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泊秦淮》写作背景
❖ 六朝故都建康(今 江苏南京)城中的 秦淮河一带,是著 名的游览胜地。晚 唐诗人杜牧夜泊秦 淮,听到酒店歌女 在唱陈后主时流行 的歌曲,不禁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 写下此诗,以抒发 心中对世风和时局 的忧愤。
❖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 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 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 多么珍贵!
[春望古诗原文]古诗春望
![[春望古诗原文]古诗春望](https://img.taocdn.com/s3/m/ec376ed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8.png)
[春望古诗原文]古诗春望第一篇古诗春望:杜甫古诗《春望》《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意思: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
眦:眼眶。
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薛涛诗《春望词》四首浅析

成都薛涛研究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征文稿薛涛诗《春望词》四首浅析李秀敏薛涛(770~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女诗人,德宗贞元(785~804)初,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
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王建、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
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她的诗收于《锦江集》,流传至今的尚有90余首。
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
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
对这位唐代著名女诗人,至今成都望江楼公园都尚有薛涛纪念馆、“薛涛墓”、“薛涛井”等景点,供中外游人瞻仰、凭吊、参观呢!其早期作品《春望词》四首又作《望春词》四首: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刘天文先生说这是"薛涛青年时代的作品,典型地不加雕饰地描写了一个少女的的恋情心态"。
(《薛涛诗四家注评说》)是四首联章的五言绝句,抒写的是作者眺望春景而产生的复杂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伤春之感。
钟惺曰:"细讽四时,觉有望字意在。
若率然读去,但知其幽恨,不知其怅叹。
"(《名媛诗归》)这组联章诗作,从第一首到第四首,都是由春景引出心中情思,然每一首所抒发的情感内容又稍有不同,情绪由望春而思到望春而愁直至望春而伤,层层推进。
四首诗读完,一个正值花样年华充满才情的女子,心中带着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却因各种原因求而不得暗自垂泪的画面便可印入眼帘。
黄周星曰:"皆以浅近而入情,故妙。
"(《唐诗快》)第一首描写花开花落,相思不断。
实则花开为实景,花落为虚景。
作者春日里看到花儿盛开,感怀倾慕的人儿在遥远的地方,无法与自己同赏,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又联想到何止是花开不能同赏,就算到了秋天花儿落的时候,我倾慕的人儿也不能来到我的身边。
杜甫写的春望

杜甫写的春望《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作品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白话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
春望
给下列字注音
溅(jiàn)搔(sāo) 簪(zān)笼(lõng) 戍(shù)阑(lán ) 絮( xù)寥(liáo)
古诗四首Biblioteka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
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
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家亡,世事全非。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京城满目萧然,杂草丛 生,一片凄凉,可见无人整治。“国破”二字点明时间。 “山河在”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觉得它依然在。次 句点明季节。诗人眼望中的春城,草木繁茂而又荒芜,可
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寓情于景,以乐景 写哀情:借春天怡人的花朵、悦耳的鸟鸣反衬感伤时事、 旧别家人、忧国思亲的深沉感情
颈联: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一封家信抵 得上万两黄金。
颈联写世人所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 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 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 得,足见思家之苦。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 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在那年代,道 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赏析:“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 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 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 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酒楼 上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 由过去的历史想到当前的现实,写下了这 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背景资料
▪ 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 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 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 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 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 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 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主旨: 《春望》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 中诗人被困长安城是所见、所感 ,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 家的痛苦心情。 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春望之 景,睹物伤怀。后四句抒情:春 望之情,遭乱思家。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 首诗。
▪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理解作者忧国忧 民之情,认识反动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 质。
▪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秦一你 淮下能 河你给 吗所大 ?知家
道介 的绍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 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 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 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 面 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 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 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 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 昂着首 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 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 的人物,便像是下界 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 我们已过了 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 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 的。我们明知那 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 的;但它们经了 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 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 着微风和河 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 于这歌声里了。
尾联: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将要不能插簪子了。
从尾联写诗人所思。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
把忧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 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 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 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 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 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尾联(借搔头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眼 望京城的破败景象,思念远在乡村的妻小,郁结在 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的痛苦心情。
作用:这一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诗人在此 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 诗创造了气氛,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颔联: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听到鸟鸣反 而惊心。
颔联写触景生情(所感),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
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 家事。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花鸟本是 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事,诗人反而对花落泪,闻鸟惊 心,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溅”、“惊”二字 不仅用字 新颖,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赏析:(太平盛世,赏花玩鸟本是赏心悦目之事,但在战 乱年代,花鸟反而令人触目惊心)用拟人的手法表现诗人 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
春望古诗四首全集
古
春望
诗 四
泊秦淮
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诵读欣赏
杜甫(712-770),河南人,是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
现实主义传统,深受民歌的影响,
博取众家之长。杜诗形象地记录了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
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政
治腐败;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
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
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
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
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
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
家、眷恋家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
情感。
春望
首联:国家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