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观沧海》【】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朝代】唐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后,布谷鸟钟,我听见你经过五条溪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主旨,体会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欣赏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并学会如何把握诗歌的意象。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验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四首

1.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 常规,“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 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正 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 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结合;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 苦。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 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 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的重要著作。
久远。
1、试分析诗歌所体现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 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 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 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人赞叹佩服!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 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
的情 怀。
B. 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 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 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 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 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 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 的诗人。
欣赏图片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古诗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 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 近这战场开放了。
深层悟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 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 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 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 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花之艳丽战争之 残酷)
人教版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一些必背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部分必背的古诗词: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 《赤壁》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联读诗歌
2. 花中语。 (思考《江南逢李龟年》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诗中“落花”与“故园菊”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感时花有语。 要求:任选下面的一个选项,把自己换位到诗中“花 ”的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参考小贴士和赏析短文, 发挥想象,可从听觉、视觉等感官出发,以诗中“花 ”为第一人称,通过补全独白的形式,来诉说诗人内 心的情感。
联读诗歌
小结
自然万物,都可能成为诗人心绪的一个出口,另 一种或悲戚、或唯美的化身,或是作为一种特别的存 在,与诗人的心紧密相连。诚如诗中的“落花”,它 凋零,却失零落之美,把诗人的今昔慨叹演绎得伤感 而不失节制;那“故园菊”仍不负秋阳地盛放,又何 尝不是一种希望。
背诵诗歌
准确、有感地背诵四首诗歌。
联读诗歌
(1)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从两 位老者的对望中飘落,他们默然伫立,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轻拂过 诗人沧桑甚至带着病色的面庞,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读诗歌
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 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_____(描绘月色), 真是 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益:
联读诗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结
月本无情,但在古典诗词中,它随着诗人的心境 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情,月成为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的朋友,情感的代表和寄托,也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我们在古诗词中,应注意它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巧妙呼 应,相信我们能更好地走进这些诗歌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半边,半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倒映入 流——流动
发——出发
向——驶向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④(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 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 州驶去了。
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 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 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 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 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花之艳丽战争之 残酷)
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 平的渴望。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杜甫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 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 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 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逢:相逢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 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 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 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 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 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 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 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 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 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 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 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 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 大的诗人。
欣赏图片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几度:几次 闻:听到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君:指李龟年。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岑参
五言绝句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 边塞诗人,南阳人,岑参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 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 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 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 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怜惜 傍:靠近
佛川 教省 名, 峨 山是 眉 之我 山 一国 位 四于 大四
峨眉山
欣赏图片
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羌(qiāng)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