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4)表调动的:调、徙、转(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迁”。
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
——《史记屈原列传》罢:免去官职。
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黜:罢免官职。
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史记屈原列传》谪:贬官或被贬。
古代行政级别

古代行政级别古代人所有的职位你都知道吗?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行政级别吗?关于古代行政级别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行政级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行政级别(一)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古代行政级别(二)大致地说,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繁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职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古代官职名称变迁

古代官职名称变迁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官职名称变迁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职名称变迁中国封建王朝官职称谓与变迁【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 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 、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
骨(指退休)、 致仕(指退休)、 下车(刚到
任)、 视事(开始任职)
CHENLI
2
辟:征招授官。例:连辟公府不就。—《张 衡传》
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后汉 书.黄穷传》
事长官。
侍郎、郎中:为宫廷侍卫,CH分ENL掌I 各司事务。
8
中书舍人:掌管起草朝庭诏书的官员。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司狱: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地位仅次于县令。
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主要是掌管典礼、诰敕 起草、史书纂修等官员。 员外郎:一般为闲职,配于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
掾(yuàn )丞、掾吏:(官名,属官通称。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
三司 :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
即太尉(大司马)、司徒、CHE司NLI空。
10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CHENLI
11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 、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 、吾、余、予”四个.
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
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
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CHENLI
13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身份称谓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不同身份称谓的大全吧。
1. 君王,古代君王的称谓有很多,比如“陛下”、“圣上”、“明君”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君王尊崇的表示。
2. 贵族,贵族在古代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们的称谓有“大人”、“公子”、“卿”等,这些称谓都是对贵族身份的尊称。
3. 文官,古代的文官身份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称谓有“大人”、“大夫”、“郎君”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文官身份的尊称。
4. 武官,武官在古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称谓有“将军”、“大将”、“校尉”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武官身份的尊称。
5. 士人,古代的士人地位介于文官和武官之间,他们的称谓有“先生”、“士人”、“秀才”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士人身份的尊称。
6. 庶民,庶民是古代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称谓有“老百姓”、“百姓”、“庶民”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普通人的称呼。
7. 奴隶,在古代社会,奴隶是最底层的人群,他们的称谓有“奴才”、“奴婢”、“奴隶”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奴隶身份的称呼。
以上就是古代不同身份称谓的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不同身份的尊重和区分。
通过了解这些称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称谓,对古代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精编)

登朝:指做朝廷的官。
赴:赴任。
退:辞去或失去官职。如“功遂身退,天之道。”
致仕:①官员退休。②交还官职。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致政:①归还政权。②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二、官职名称
(一)必修书出现的官职
1、“晋侯、秦伯围郑”
假:代理或非正式的官职。如“假司马。”
5、其他
护:统率。
知:主持。
复:指恢复旧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下车 :官吏初到任。如“衡下车(新上任) ,治威严。”
仕宦 :做官。如“仕宦于台阁。 ”
仕官:任官职,做官。
用事:执政,掌权。当权。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赵太后新用事。 ”
赠 :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如“赠太子太保。 ”
才。 ”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 :⑴推荐。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
封 :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
当 :任,充当。如“当侍东宫。 ”
点 :指派。如“可汗大点兵。 ”
男五等, 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 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
赋税。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 都尉, 秦汉时重要的武官名。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 秦与汉初,
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改名为都尉。西汉都尉逐渐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
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 、子、而、乃、若”等七个。其中以“女、汝 、尔、若”四个为常见。
谪:贬官或被贬。如 “予以愚触罪,谪 潇水上。” ——柳宗元《愚溪诗序》
古代重要官职介绍:
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政令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左徒: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的官员。 典军校尉:武官名,统领皇帝卫兵的长官。 刺史、州牧、太守、知府:都是州郡的最高行 政长官。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 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2、古人多用“子、足下、君、公、大王、殿 下陛下(对君王)”尊称别人,相当于“您”。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 子·滕文公下》)
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 同处理事务。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 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 级官员。
都监:掌管州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差使等事务 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 事长官。
②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 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 、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 示代词。
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内阁大学士:主管内阁事务的官员。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为掌管军政、 军赋的副官。 里正、里胥:古代乡官,管理乡里事务。 右拾遗:为朝廷咨询建议官员。 散骑、常侍:都是朝廷议政官。 掾(yuàn )丞、掾吏:(官名,属官通称。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 三司 :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 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 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
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猥、在下”等代 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 、予、其、朕”等六个。其中,常用的是“我 、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 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
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 (4)表调动的:调、徙、转 (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 (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 (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
(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 骨(指退休)、 致仕(指退休)、 下车(刚到 任)、 视事(开始任职)
—《陈情表》
擢: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 京。——《谭嗣同》
简:选取。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
进:推荐、荐举。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 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领:担任,特指兼任。例:顷之,又领益州 牧。——《诸葛亮传》
摄:兼理,代理。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 又如:摄政王
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例:顺帝初,再 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例:衡不慕当 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 迁”。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史记屈 原列传》
罢:免去官职。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
黜:罢免官职。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 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史记屈 原列传》
辟:征招授官。例:连辟公府不就。—《张 衡传》
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后汉 书.黄穷传》
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 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例:永元中,举孝 廉不行。《张衡传》
除:拜官授职。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同“摄”。例: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权:暂代官职。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署:代理,也称“署理”。例:署南平教 谕。——《海瑞传》
放:委任、委派。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
出:调出京外做官。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
侍郎、郎中:为宫廷侍卫,分掌各司事务。
中书舍人:掌管起草朝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司狱: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县丞:为县令的辅佐官,地位仅次于县令。 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主要是掌管典礼、诰敕 起草、史书纂修等官员。 员外郎:一般为闲职,配于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