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基于吉林省内高校的调查
关于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财务处紧扣“筹好钱、用好钱、管好钱”工作职能,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我省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提高各级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促进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采取收集资料、征求意见、座谈论证等方式进行。
调研成果以形成调研报告及出台政策文件的形式展示。
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近年来我省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取得的成效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省级统筹,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稳定增长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提高绩效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切实打好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的“组合拳”,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好财力保障支撑。
(一)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大幅提高。
2017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x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x亿元。
2012-2017年五年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分别达x%和x%,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费增长最快、增加最多的时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最强的时期。
2017年,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幅处于x%之间,在全国和中部省份中排名不断提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的硬实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日臻完善。
着眼于长效机制建立,推动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和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
义务教育建立完善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经费保障机制,省以上资金强力保障。
每年各级财政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稳定60亿元以上。
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分别建立了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目前公办幼儿园年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不低于500元,公办普通高中年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省辖市本级不低于1000元、县(市、区)不低于800元。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建立了生均财政拨款制度,目前中职(含技工学校)年生均拨款水平为x元,高职(含技师学院)和本科高校年生均拨款水平为12000元。
教育经费管理与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教育经费管理与学校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而教育经费的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记录,我们深入了解了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教育经费来源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学生学费、社会捐赠等。
其中,政府拨款是最主要的来源,但仍存在着拨款不足、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经费紧张,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2. 教育经费管理调研发现,教育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资金使用不透明和浪费现象。
其次是管理人员能力不足,部分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
此外,教育经费的审核和监督机制亟待加强,以防止腐败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3. 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调研显示,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有些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偏向办公购置和维护等后勤事务,而对师生的教育教学支持不足。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对教育经费管理与学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 改善教育经费来源机制,提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并完善拨款分配机制,确保经费能够适当、公平地流向各学校。
2.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的规范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3.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其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的专业水平。
4. 鼓励学校改革教育经费使用机制,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5. 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的公开制度,加强学校财务公开,增加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问责。
教育经费保障工作专题调研调研报告

教育经费保障工作专题调研 - 调研报告 -文章导读:我市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及管理使用中,认真落实“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投入责任,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经费,通过合并、改造、置换、扩建、新建等多种途径,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
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更好地促进党的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使人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提质增效年”活动,今年上半年,行政事业审计科组织力量对我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
学前教育多元发展,义务教育巩固发展,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目标得到较好推进。
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属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2000年开始,我市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陆续开始,到截止2022年,我市共撤并中小学552所,其中撤销中小学295所,创建寄宿制学校201所。
全市中小学总数由原来的1590所调整为1074所。
“十五”末全市共有在校学生31.8万人,其中小学生15.7万人,初中生10.5万人,普通高中生5.6万人。
在职教职工21020人。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总投入543648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拨款422592万元,较“九五”期间增长18.22%。
“十五”期间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普通小学为2542元,较“九五”期间增长24.6%;初中生为3105.97元,较“九五”期间增长14.7%;普通高中1917.6元,较“九五”期间增长9.6%;职业高中3312元,较“九五”期间增长5.8%。
普通高中经费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X省214所公办普通高中的调查

; 6;!
重点高中 6@ !9@ $!: 9# "<# ; :66
:$
:#
;:
!<
一般高中 6$ !"# $<6 ;" #"< " 9<6
9!
:#
;"
!#
;I城市与县镇 # 农 村% 之 间 的 比 较& 从 "#!9 年 城市高中与县镇#农村%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 费的比较数据可以 看出 # 如 表 :% ' @9 所 城 市 高 中 生均公共财 政预算公 用经费 支 出 为 ; <:" 元' !;6 所县镇#农村% 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 出为 ; ;"$ 元' 两者相差 !"; 元&
年份 "#!< "#!: "#!9
合计 <<3<; :#3<# :;3;;
表 "="#!<)"#!9 年 K省公办普通高中支出情况统计表
人员经费 占比 公用经费 占比 基本建设 占比
"93#@ :63@e !@36: <#3"e
#3"@
#39 e
;"3$< 9:3<e !9366 ;;3:e
#3";
与全省差值
! 9$" ! :@9 ! "6: ! ##6 5<"$ 5@"# 56!< 56$# 5! ":< 5! 9;@
"I不同类别之间的比较& 从 "#!9 年重点高中, 一般高中与省级示范性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 经费的比较数据可以看 出 # 如 表 <% ' ;6 所 省 级 示 范性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 ; 6;! 元( 6@ 所重点高 中 生均公共 财政 预 算 公 用 经 费 支 出为 ; :66 元' 与省级示范性高中相差 "<; 元& 6$ 所一般 高 中 生 均 公 共 财 政 预 算 公 用 经 费 支 出 为 " 9<6元' 与省级示范性高中相差 ! !6; 元' 与重点 高中相差 $<# 元&
经费保障调研报告

经费保障调研报告经费保障调研报告一、目的和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费保障问题。
经费保障是指确保某项工作、项目或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来源和保障措施。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不同领域对经费保障的需求和现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面向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个人,访谈则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了解。
三、调研结果1.各领域的经费保障需求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几个领域对经费保障的需求较为突出:(1)教育领域:学校和教育机构普遍表示,经费保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
(2)科研领域: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的保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希望能够增加科研基金和项目的准入门槛。
(3)社会福利领域:由于社会福利事业的特殊性,社会福利机构普遍表示,目前对经费保障的需求仍然较大,希望能够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
2.现有经费保障情况根据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现有经费保障情况如下:(1)政府层面:政府在各领域的经费保障上已经有一定的投入,但总体来说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上的资金投入还不够。
(2)社会捐款:通过访谈了解到,一些机构和项目依赖社会捐款来实现经费保障。
但是,社会捐款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3)自筹经费:一些机构和企业通过自筹经费的方式来保证运作和发展,但在一些领域,自筹经费的能力较为有限。
四、建议和展望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各领域经费保障的投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上。
(2)鼓励社会捐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捐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3)提供更多的经费保障渠道和机会,帮助个人和机构更好地自筹经费。
(4)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本调研报告仅为初步成果,具体的经费保障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浅析

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浅析【摘要】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而设立的重要政策。
本文从吉林省高校资助政策、资助流程、资助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在这些分析中,我们发现吉林省高校资助政策相对完善,资助流程清晰简单,但在资助效果评估和问题解决上还存在一些挑战。
本文强调了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的运行情况,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政策、流程、效果评估、问题、改进建议、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吉林省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众多高等院校。
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吉林省不断完善高校资助保障机制,为学生提供资助和帮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也成为吉林省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资助政策是指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帮助的政策措施,旨在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困难和生活困难,保障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吉林省高校资助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包括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
这些政策为吉林省高校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资助渠道,有效缓解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吉林省高校资助保障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既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吉林省的高校学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接下来将从吉林省高校资助政策分析、资助流程解析、资助效果评估、资助问题探讨和资助改进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2. 正文2.1 吉林省高校资助政策分析吉林省高校资助政策是为了保障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而制定的。
吉林省完善了高校助学金政策,通过设立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高等教育法》调研报告经费投入与保障情况

《高等教育法》调研报告经费投入与保障情况《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文件,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对《高等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实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关于经费投入和保障情况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经费投入和保障情况两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一、经费投入情况高等教育经费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当逐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确保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运行的必要经费。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总体规模和比重已经逐年提高。
但是,在具体经费投入的各个方面,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
1.高等教育经费总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的提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二是社会力量的学费和捐赠等自然投入增加。
虽然我国在近年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但相比于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投入和国际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经费投入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大。
2.政府财政投入中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不均衡政府财政投入是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结构来看,发现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在一些“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等重点院校,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投入和保障,但是一些地方和基层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亟需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仍然较少,导致这些领域的发展严重受限。
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是保障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保障措施。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包括了多个方面的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支持、学费收入、赞助特别经费、募捐等自然投入等。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业,教育振兴是国家振兴的标志。
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可以看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中央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
下面我和大家以我区为例,共同探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我区教育经费保障的现状当前我区的教育经费分为学龄前教育经费和义务教育经费。
2006年根据中央政策精神的规定,我区建立了将农村中小学纳入到直接由区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2007年我区取了农村学杂费;2008年我区取消了城市学校学杂费。
我区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优先考虑保障教育经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教育投入增长达到法定要求;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安排落实各级补助资金,形成了以区本级财政保障为主,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补助资金为辅的教育经费财政保障机制。
2008年我区财政支出95224万元,其中教育支出2834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9.77%;2009年我区财政支出101673万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6.77%;教育支出29268万元,加上在2010年支付的绩效工资6947万元,2009年教育支出36215万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27.74%,占财政支出的35.62%,实现了教育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支出,保障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二、当前我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经费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我区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有较大增长,但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定,2012年财政资金对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2009年我区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全区gdp总值3588557万元的1%,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份
表 1 吉林省近 2 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统计
教育经费支出
事业性经费支出
个人部分
公用部分
2009 年
13914.36
13498.21
6507.18
6991.03
2008 年
6594.52
6496.43
3901.34
2595.09
数据来源: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8、2009》
元 基础建设支出
王敏辉
(长春师范学院计划财务处,吉林长春 130032)
[摘 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的扩建,各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凸显不足,因此,高校教育经 费投入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吉林省内高校教育经费情况为例,分析了教育经费投入 的现状及投入不足的原因,并给出了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178X(2012)10- 0113- 03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高等教育招收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培养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但随着高等教育 规模的逐年扩大,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导致了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逐年 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远不及高等教育扩招的速度。财政投入不足和规模扩大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众多高 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短缺、实验仪器数量不足、教学资源陈旧等,从多方渠道获得的教育投入十分有限,远 不能填补资金的缺口。
2008 年 4239295
4197987
3474669
57040
283378 372900
35513
35513
数据来源: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8、2009》
从表 1、2 可见,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 2008 年吉林省招收普通本科、专科 (高
[收稿日期] 2012- 04- 1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科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 185 号)。 [作者简介] 王敏辉(1973-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计划财务处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第 31 卷第 10 期 Vol.31 No.10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年 10 月 Oct.2012
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 ——基于吉林省内高校的调查分析
416.15 98.09
表 2 吉林省近 2 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统计 Nhomakorabea元
年份 国家财政经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教育事业拨款 基本建设拨款 科研拨款 其他拨款 政府用于教育税费 教育附加费
2009 年 5675985
5613354
4292723
157600 476365 686675
48314
48314
2010 年,吉林省全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 (高职) 学生 15.29 万人,在校生 54.44 万人,比上年末增 加 1.34 万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5%[1]。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教学经费投入与 招生扩大存在矛盾。“经费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的‘试金石’,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 学校的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就要看教学经费投入落实得怎么样。”[2] 为此,教育部应把增加教学经费投 入放在首位,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质量。
·113·
职) 学生 15.49 万人,增加 0.80 万人。2009 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 (高职) 学生 15.80 万人,比上年增加 0.31 万人。教育收入与支出不能达到平衡,教育经费紧缺。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 (一) 财政对省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体制在逐步完善,但是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上,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 拨款步伐缓慢。地方高校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重点发展“211 工程”院 校,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还倾向于少数重点院校和学科。吉林省对教育的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接近一 半,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份额却很少。 (二) 吸纳社会捐赠资金不足 地方高校获得的地方捐赠资金很少,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多渠道经费投入体系。名牌重点高校所获得 的多方资助的资金要比地方高校多得多,这说明,社会各界人士看重的是重点院校,而对普通地方院校的 教育投入重视程度不足。 (三) 新校区扩建,债务增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激增,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出现校舍破旧、空间狭小、设施老化的现 象,正常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招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高校选择购地,建设新校区,造 成很多高校都有高额的银行贷款。 (四) 拖欠学费现象严重,导致学费不能弥补教育经费的缺口 学费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是近年来学费标准不断攀升,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居民的经 济承受能力,贫困生普遍出现了拖欠学费的现象。越是教育经费紧张的普通高校,学费拖欠现象越是普 遍,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截至 2009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 2739.5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34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1278.82 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46.7%。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266 元,高额的学费给农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必须缴 纳一定的学费与住宿费,这是缓解经费紧张的需求,也是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学生拖欠学费,学 校背负财政压力,很多地方普通高校都是在负债运行。 三、改善吉林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对策 近年来,吉林省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总量仍然不足,生均教育经费短缺现象没有 得到改善。 (一) 解决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基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地方高校由于“地方性”明显,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的区别。我省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我省地方院校的 发展首先要依靠地方的财政投入,其次是寻找多渠道的财政收入,再次是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节约 开支,降低成本。 1.地方财政投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撑。1999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国家建 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国家应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 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由于高等教育重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侧重的是社会效益,所以一定要保证培养质量。因此地方财 政拨款应是地方高校主要的经费来源。 (1) “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核定 的。包括教职工人员经费、学生奖贷助学金、行政公务费、教学业务费、小型设备费和其他费用等各个项 目 [3]。依据我省的经济发展状况,高校规模不要盲目扩大。政府应根据一定的补偿原则,承担相应的经费 投入份额,使高校能够稳定发展。 (2) 增加专项拨款,缓解高校固定投资压力。“专项补助”是政府考虑 到学校的各种特殊需要而单独拨付的。主要补助内容包括:学校发展需要而增设的新学科、重点实验室 等;师资培训;长期聘请专家及外籍教师等。由于这些项目投资比较大,学校自身无力承担,所以政府应 给予一定的特殊专项补贴。 2.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扩大地方高校收费自主权。高等教育收费是一个敏感问题,也是百姓最关心 的问题之一。收费过高给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收费过低学校教育经费压力过 重,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更谈不上发展。随着物价的上涨,教育成本逐年提高,但是学费标准并未 调整,建议根据经济状况与市场供求关系,适当调整收费标准。不要搞“一刀切”统一收费标准,应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