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6(小脑、间脑)
小脑和间脑 课件

维持平衡 调节眼外肌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协调姿势反射
四、小脑病变和临床联系 (一)小脑扁桃体疝
(二)原小脑综合征 (三)新小脑综合征
小脑扁桃体疝
课堂小结
一、小脑的外形和分区 小脑的分区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了解) 四、小脑病变的临床联系
第四节 间脑 Diencephalon
球状和栓状核
顶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
功能: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调节肌紧张
3. 新小脑(大脑小脑)
绒球 小结
前面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蚓垂 蚓锥体
(二)小脑的分区※
1.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
2.旧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蚓、半球内侧部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半球外侧部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一)小脑核※:
顶核 fastigial nucleus 球状核 globose nucleus 栓状核 emboliform nucleus 齿状核 dentate nucleus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终板 视交叉 垂体
下丘脑沟 中脑被盖
乳头体 漏斗 灰结节
下丘脑主要和核团
室旁核 视前核
视前内侧核和 视前外侧核 视上核
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体核 弓状核
四讲:间脑、小脑和端脑

和端脑
第一页,共34页。
间脑(jiānnǎo)的分部
• 背侧丘脑(qiūnǎo) • 后丘脑(qiūnǎo) • 下丘脑(qiūnǎo) • 上丘脑(qiūnǎo) • 底丘脑(qiūnǎo)
第二页,共34页。
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wài cè)核
三叉丘系
脊髓(jǐ suǐ)丘系、内侧 丘系
岛叶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尾状核头
内
背侧丘脑
囊
(qiūnǎo)
(n
与
è i 豆状核
ná
nɡ
)
豆状核
皮质(pízhì)
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皮质辐射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听辐射
视辐射
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后,病人 (bìngrén)的表现:
右侧内囊(nèi nánɡ)膝部
右侧皮质核束
左 侧 (zu ǒ cè)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间脑、小脑 和端脑。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1、第一躯体
No 运动(yùndòng)中枢(4、6区)。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运动(yùndòng)精细
程度有关。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感觉敏感程度有关。3、听觉中枢(41、 42区):颞横回。4、视觉中枢(17):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二) 。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投 射 系
第八页,共34页。
新小脑(与大脑 (dànǎo)联系)
旧小脑(xiǎonǎo)(与脊 髓联系
第九页,共34页。
古小脑(与前庭(qiántíng)蜗 器联系)
医学检验系统解剖学16-间脑端脑

底丘脑核
上丘脑 epithalamus
学习要求
1. 掌握间脑的位置及分部。 2. 掌握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其位置。 3. 掌握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 4. 了解背侧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和联络性核团(核团名称)。 5.掌握下丘脑的位置、重要纤维联系,了解其功能。 6.掌握后丘脑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和机能。
端脑
端脑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
➢ spinal cord ➢ brain stem ➢ cerebellum ➢ diencephalon ➢ telencephalon
midsagittal view
不同物种与人脑的比较模式 图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 央
大脑纵裂
沟
大脑半球
外
侧
沟 外侧面
沟顶 枕
VA
DM LD
(腹前,腹中间,腹后)
LP
中线核群、板内核群
VL
பைடு நூலகம்
VP
Pul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VPM) 腹后外侧核(VPL)
Dorsal Thalamus
If the Cortex Is the Boss, the Thalamus Is an Excellent Secretary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群 联系广泛,维持清醒 中线核群
腹后核(VPL、VPM)
特异性中继核团
传入
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
腹前核、腹中间核
传出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三叉丘系的纤维、孤束核味觉纤维
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的下部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纤维 以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小脑

10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旧小脑(脊髓小脑)
由前叶和后叶的蚓垂、蚓锥体 和及相关的顶核与球状核和栓 状核构成。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传入的 颈肌、四肢肌腱的本体感觉冲 动。 脊髓小脑的传出纤维经顶核、 球状核和栓状核离开小脑。小 脑蚓部发出纤维至顶核,中继 后投射到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 状结构,通过前庭脊髓束及网 状脊髓束,至脊髓,调节躯干 肌和肢带肌运动时的张力,维 持身体平衡和姿势。此部损伤 时,运动变得笨拙而不准确, 可能出现共济失调、辨距不良 等。
11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新小脑(大脑小脑)
即新小脑,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 相关的齿状核构成,参与随意运 动的发起、计划和定时。此部皮 质接受来自对侧脑桥核,经小脑 中脚进入的纤维,此纤维是小脑 最大的传入纤维。脑桥核接受大 脑皮质广泛区域,如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的投射信息。此部皮 质外侧部发纤维至齿状核,齿状 核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交叉,一 部分经丘脑腹外侧核中继后至对 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形成大脑皮 质—小脑皮质环路;另一部分经 对侧红核中继后至下橄榄核。其 主要功能与四肢的精细运动和协 调有关。此部损伤表现为肌张力 低下、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 如:指鼻不准,轮替不能等现象。
(2)小脑皮质的纤维联系
小脑的传入纤维有苔藓纤维和攀缘纤维。 苔藓纤维:粗,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 苔藓纤维 橄榄小脑束、脑桥小脑束。 攀缘纤维:细,主要起于下橄榄核,从 攀缘纤维 髓质穿过颗粒层,攀缘梨状细胞的树 突进入分子层,与梨状细胞的树突棘 形成突触,对梨状细胞有强烈的兴奋 作用。1条攀缘纤维可与10~15个梨状 细胞接触。 小脑皮质有5种神经元,只有颗粒细胞为 兴奋性。 小脑皮质的2种传入纤维均为兴奋性。 小脑皮质类似大脑皮质指挥下的1台计算 机,对大脑皮质发来的的信息进行记 忆、储存、计算,又经过背侧丘脑核 反馈到大脑皮质运动区。
小脑间脑端脑

间
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端
脑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解剖 小脑+间脑

3、上丘脑: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松果体 缰三角 丘脑髓纹 缰联合 后联合 内分泌腺
与边缘系统 的活动有关
丘脑髓纹thalamic medullary stria
缰三角habenular trigone 缰联合habenular commissure 松果体pineal body
4、Hypothalamus 下丘脑
The Cerebellum小脑
一、Position
位置
位置:位于颅后 窝,脑桥与延髓 背侧,藉三对小 脑脚与脑干相连
Cerebellum
二、External features形态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三、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髓质 小脑核:齿状核 四、 小脑的功能 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 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2、Metathalamus 后丘脑
Medial geniculate body (MGN) 内侧膝状体 与听觉传导有关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外侧膝状体 (LGN)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视觉传导有关
body 内侧膝状体 medial geniculate body
5、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底丘脑核 subthalamic nuc. 红核 黑质
背侧丘脑
Third ventricle第三脑室
位置
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 之间的矢状窄隙
连通
第三脑室→中脑水管 → 第四脑
河北医科大学 解剖与组胚教研室 陈海英
一、Position位置
神经解剖学实验四:小脑、间脑

小脑、间脑cerebellum and diencephalon实殴一、.观察标本、模型1.在游离完整小脑标本上识别小脑外形,主要沟和小叶从上面观小脑呈中间高两侧低的近三角形,正中为小脑蚓vermis,两侧为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o在小脑外表可见许多平行的浅沟,和沟间的平缓隆起形成的小膀叶片cerebellar folia0在小脑蚓的顶部前方的凹陷处为小脑前切迹anterior incisure.后下方的凹陷为后切迹posterior incisure o前切迹的下方为中央叶central lobule,其两侧相连的半球局部为中央叶冥alar central lobule,形似元宝嵌在前切迹的前上方。
中央叶前方为蚓部最高点称山顶culmen, 两侧连于半球的方叶前部anterior quadrangular lobule^其后可见一呈"V”形的较深的沟称原裂primary fissure,此裂之前的小脑局部为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 of the cerebellum,属于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局部。
原裂以后的大局部小脑为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其茬蚓部的结构顺序为山坡declive>蚓小叶folium达后切迹,继续向前可追踪到蚓结节tuber>蚓傩体pyramis和蚓垂uvulao与各蚓部结构相对应的半球结构分别是,山坡■方叶后部posterior quadrangular lobule;其前方的深沟为后上裂posterior superior fissure,接下来为蚓小叶.上半月叶superior semilunar lobule,其后的深沟为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转向前上方蚓结节■下半月叶inferior semilunar lobule,蚓锥体.二腹叶biventer lobule,蚓垂■小脑扁桃cerebellar tonsiL小脑后叶属新小脑neocerebellum结构。
解剖学《小脑间脑》课件

corpus of cerebellar
Flocculonodular lobe 绒球小结叶
小脑分叶
External features
Three peduncles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connect with medulla and with spinal cord, contain both afferent and efferent fibers
Pineal body 松果体 posterior commissure
后连合
Hypothalamus 下丘脑
Position-lies ventral to thalamus
Boundaries
Superiorly: hypothalamic sulcus Inferiorly:
optic chiasma 视交叉 tuber cinereum 灰结节 Infundibulum 漏斗 mamillary body 乳头体
Epithalamus 上丘脑
Subthalamus 底丘脑
Hypothalamus 下丘脑
Dorsal thalamus 背侧丘脑
Classification of nuclei of dorsal thalamus
Three nuclear group-divided by
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 (内髓板) Anterior nuclear group 前核群 Medial nuclear group 内侧核群 Lateral nuclear group 外侧核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
一、位置:
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二、外形: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隆的部分,靠近枕骨大孔外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三、分叶:
借原裂、后外侧裂,分为:
.
)组成
)
功能: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受损后症状:平衡失调
⑵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是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至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及红核、丘脑腹外侧核等.
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
受损后症状: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
⑶大脑小脑:
传入纤维:在脑桥核中继后的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自小脑上脚传出至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受损后症状:共济失调
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特点:
⑴随意运动不丧失
⑵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⑶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2、原小脑综合征:⑴平衡失调⑵自发性眼震
3、新小脑综合征:⑴肌张力低下⑵共济失调⑶意向性震颤
间脑
一、位置:
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
二、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三、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
1. 背侧丘脑(丘脑)
◇外形
◇位置
◇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
外侧核群背侧组:外侧背核外侧后核
腹侧组: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丘脑枕核
核团分类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
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纤维,传出纤维至皮质下结构(下丘脑、纹状体),参与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构成. •联络性核团
⑶上丘脑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
⑷底丘脑
⑸下丘脑
◇位置及境界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视交叉、漏斗、垂体、灰结节、乳头体
前界:终板
向后:续中脑被盖
◇下丘脑分区及核团
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加压素)、室旁垂体束(催产素)、结节漏斗束(促释放/抑制激素)
室旁核和视上核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漏斗核与腺垂体功能相关。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心: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视交叉上核参与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
四、第三脑室
⑴位置: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⑵境界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前界:前连合和终板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终板视交叉
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前连合
两侧:经室间孔通侧脑室
下方: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室间孔
下丘脑沟
第四脑室
中脑水管
小结
教学内容:小脑、间脑
目的要求:
1. 掌握小脑的位置,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的名称、机能分区的名称,小脑核的组成,小脑的功能;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2. 熟悉小脑的外形,后丘脑。
3. 了解小脑上、中、下脚,小脑的纤维联系,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上丘脑的组成,下丘脑的位置和功能,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联系。
思考题
1. 简述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2. 简述小脑的功能。
3. 简述间脑的分部。
4. 简述后丘脑的组成及功能。
5. 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中腹后核主要接受哪些传入纤维?
6. 名词:小脑扁桃体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