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 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作者:未知作者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兵败身亡。
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领吴军在夫椒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个关键时刻,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决定向吴国求和。
勾践派文种前往吴国,向夫差请求讲和。
文种向夫差陈述了越国的困境,并表示越国愿意向吴国称臣,每年向吴国进贡财宝和美女。
夫差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越国的请求。
但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必须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
夫差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拒绝了越国的求和。
勾践得知吴国拒绝求和后,决定与吴国决一死战。
他召集了越国的大臣和百姓,向他们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
勾践表示,越国之所以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自己的过错。
他承诺,今后一定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带领越国人民重新崛起。
越国的大臣和百姓被勾践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越国的复兴而努力。
勾践回到越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首先加强了对越国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鼓励越国人民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
为了激励自己,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越国的耻辱。
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再次向吴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482年,勾践率领越国大军进攻吴国。
吴国军队在越国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夫差被迫求和。
勾践没有答应夫差的求和请求,而是继续进攻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勾践在越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投降或逃跑,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越国的复兴。
同时,勾践灭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勾践在越国失败后,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越国的综合实力。
勾践灭吴翻译文言文

越王勾践,吴越之战,越国屡遭败绩,国势日衰。
勾践知吴国强大,非一日可灭,遂生久远之计。
乃向吴王夫差请和,愿称臣纳贡,以保越国不致灭种。
吴王夫差,恃强凌弱,欣然允之。
遂罢兵,越国得以喘息。
勾践归国,与众臣谋曰:“吴国虽强,吾国虽弱,然吾有卧薪尝胆之志,必当报仇雪恨。
”遂令群臣各司其职,整治国政,操练兵马,暗图复仇。
勾践本人,苦心孤诣,卧薪尝胆,以示决心。
日暮黄昏,勾践于室内燃薪,夜以继日,不问寒暑。
尝胆者,以苦胆置之床头,每日饭前,取而尝之,以示不忘国耻。
群臣见之,无不感奋,皆效仿之。
越国君臣,内外兼修,国力日增。
勾践又访求贤才,如范蠡、文种等,共谋国是。
勾践知吴国将有内乱,遂遣使者潜入吴国,散布流言,离间吴国内部。
吴王夫差,沉湎酒色,不理朝政。
宠臣伯嚭,专权跋扈,排斥异己。
勾践乘机,遣刺客刺杀伯嚭,吴国朝政大乱。
吴王夫差,怒而伐越。
越王勾践,亲率精兵,迎战于檇李(今江苏无锡)。
两军对垒,越国将士,英勇奋战,大败吴军。
吴王夫差,仅以身免,逃回吴国。
吴国君臣,惧怕越国,纷纷请和。
勾践不允,遂发兵伐吴。
吴国屡战不胜,国力大损。
吴王夫差,被迫求和,勾践不予理睬。
勾践,遂围攻吴国都城姑苏。
吴王夫差,困守姑苏,粮尽援绝。
勾践乘机,遣使诱降吴王。
吴王夫差,无奈降越。
勾践,以仁德之心,待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感激涕零,遂发誓不再与越国为敌。
勾践,遂放吴王夫差归国。
吴王夫差,归国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
然吴国君臣,忘乎所以,复萌旧志,欲报越国。
勾践,早有防备,遂发兵灭吴。
吴王夫差,兵败被擒,羞愧自尽。
勾践,遂灭吴国,实现了报仇雪恨之愿。
越王勾践,以智勇之才,卧薪尝胆,终成春秋一代霸主。
盖勾践灭吴之事,千古流传,成为后世忠臣义士之楷模。
夫吴越之争,亦为春秋之末,诸侯争霸之缩影。
勾践灭吴,实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大壮举。
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

勾践曰:“吾闻吴王夫差暴虐无道,夺我越国,使我父子分离,家破人亡。
今吾欲报仇雪恨,愿诸君共商大计。
”大夫范蠡进言:“王勿忧,臣闻吴王好大喜功,轻视天下,吾等当先忍辱负重,积聚国力,待时机成熟,一举而灭吴。
”勾践从之,遂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范蠡辅佐勾践,广纳贤才,内修国政,外结盟友。
勾践身先士卒,与民同甘共苦,越国渐趋富强。
越王勾践闻吴王夫差骄纵,不修边幅,遂遣使通好,欲以和亲之策,缓兵之计,待我越国养精蓄锐,再图大举。
吴王夫差大喜,不疑有他,遂纳越女西施,以为己妻。
西施入吴,巧言令色,迷惑吴王,使其沉迷酒色,荒废国事。
越王勾践见吴王夫差懈怠,遂与范蠡密谋,选精兵五千,夜袭吴国。
吴王夫差毫无防备,大败而归,吴国陷入混乱。
越王勾践乘胜追击,再遣使者至吴,请吴王夫差归国,若不从,将发兵灭吴。
吴王夫差惧怕,欲求和,但越王勾践严词拒绝。
勾践曰:“吾国破家亡,非一日之功,今得吴国,必当报仇雪恨。
吴王若欲求和,须献上吴国宝物,以示诚意。
”吴王夫差无奈,只得献上宝物。
勾践收受宝物,仍不罢休,再遣使者至吴,要求吴王夫差亲自前来请罪。
吴王夫差惧怕勾践,只得亲至越国。
勾践设宴款待,宴后命人将吴王夫差囚禁于馆舍,待时机成熟,再行议和。
吴王夫差在越国囚禁期间,深感悔恨,遂向勾践请罪,愿献上国土,以求赦免。
勾践曰:“吾非报仇不可,然吴国百姓无辜,吾不忍见其受苦,可令吴王回国,但须留吴国精锐之师,以备不时之需。
”吴王夫差回国后,感念勾践之恩,遂与勾践结为兄弟,共守吴越之盟。
勾践亦念及吴国百姓,遂放吴王夫差归国。
吴王夫差归国后,痛定思痛,整饬国政,励精图治。
越王勾践亦勤于国事,两国和睦相处,边境安宁。
然而,吴王夫差心中仍有不甘,暗中策划报复。
勾践闻之,知吴王夫差仍怀野心,遂密令范蠡,加强边防,以防吴国突然袭击。
果不其然,吴王夫差暗中勾结外敌,企图一举攻破越国。
勾践早有准备,与吴王夫差决战于江边。
两军对垒,越军勇猛异常,吴军节节败退。
勾践灭吴翻译及赏析

勾践灭吴翻译及赏析《国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日:“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日:“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日:“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豁,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豁谏日:“豁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灭吴翻译: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于是对三军发出号令说:“不论是我的父老兄弟或我国君的同姓,只要能够帮助我出谋献计并且击退吴国的人,我将与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上前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冬天就要储备细葛布。
旱时就要准备舟船,涝时就要准备车辆,用来等待缺乏时使用。
即使没有四邻各国进犯的忧虑,但是文臣和武将这类人,不可不培养,以备选择录用啊。
这就像蓑衣斗笠,天一下雨,人们必定要用它。
如今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了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谋臣,只怕太迟了吧?”勾践回答说:“只要能听到您大夫的话,怎么会太迟呢?”握住他的手并和他商量起复国大计来。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
吴王夫差想听从文种的话与他讲和。
伍子胥进谏道:“不能这样做!吴国与越国,是互相仇视、互相敌对、互相征战的国家呀;三江环绕着吴越两国,两国的人民没有迁移的地方。
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
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勾践与吴王夫差,因越国曾助吴国攻齐,结下不解之缘。
然夫差不念旧情,反起贪欲,屡次侵伐越国。
勾践屡败,心灰意冷,欲与范蠡、文种共谋退敌之策。
一日,勾践与范蠡、文种商议曰:“吾国虽小,然民风淳朴,地形险要。
今吴王夫差骄奢淫逸,不修边幅,吾欲借此机会,一举灭吴,以雪前耻。
汝等有何良策?”范蠡对曰:“吾闻吴王夫差有三大过:一、宠信谗臣,疏远忠良;二、荒废政事,不理朝政;三、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若能利用此三点,必能灭吴。
”文种附和道:“吾等当内外夹击,内外交困,吴国必败。
”勾践闻言大喜,遂命范蠡、文种分别负责内外事务。
范蠡潜入吴国,结识吴国忠臣伍子胥,共同商议灭吴之策。
文种则在国内,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加强国防。
范蠡与伍子胥密谋,利用吴王夫差贪图享乐之心,设宴款待吴王,使其沉溺酒色,荒废政事。
同时,范蠡还派间谍潜入吴国,散布谣言,挑拨吴国内部矛盾,使吴国日益衰败。
文种在国内,实行一系列改革,使越国国力日盛。
他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发展农业,保障粮食供应。
越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转眼间,十年过去,吴国国力大减,而越国则日益强盛。
勾践认为时机成熟,遂下令出兵伐吴。
范蠡、文种各领精兵,分头进攻。
吴王夫差得知越国来犯,慌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
伍子胥力主出战,然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
吴军士气低落,越军趁机发起猛攻。
勾践亲率精锐,攻入吴国都城,夫差被迫退守姑苏。
越军围困姑苏,吴国百姓苦不堪言。
夫差无奈,向勾践求和。
勾践见吴国已经衰落,遂答应夫差的要求,但要求吴王降服,成为越国属国。
夫差无奈,只得屈辱地接受勾践的条件。
吴国从此沦为越国属国,勾践实现了雪耻之愿。
而范蠡、文种则因功被封为大夫,辅佐勾践治理国家。
勾践灭吴,不仅是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警示后人、劝诫君臣的教科书。
勾践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终成一代明君,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佳话。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1《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勾践灭吴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勾践灭吴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勾践灭吴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
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
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
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