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区级课)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区级课)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著名文学家,三人 世称“三苏”。
写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和朋友游庐山时所作,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 了五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也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缘”书写时左上边 撇折和横撇相接。
侧庐缘
测一测:
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句“ 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
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 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庐山在苏轼眼中是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在李白眼中是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眼中是——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眼中是——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烽(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全部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全部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有《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元二使安西》、《竹枝词·其一》、《竹枝词·其二》等。

具体如下:
1.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全诗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

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作。

全诗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诗人王维作。

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 《竹枝词·其一》:唐代诗人刘禹锡作。

全诗为: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7. 《竹枝词·其二》:唐代诗人刘禹锡作。

全诗为: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获取更多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题西林壁》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3.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定期组织古诗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理。《题西林壁》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作。本案例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古诗中汲取智慧,传承文化,培养品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古诗之美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融入生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
本案例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创意解读、创作诗歌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现了知行合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目录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1)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一 (3)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5)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6)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7)二、辨字组词。

(7)三、理解诗句。

(7)一、MÙ√YÍN√XIÁNG √ (8)二、屏幕日暮吟诵拎水山峰锋利 (8)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8)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9)四、学习古诗《雪梅》 (12)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二 (15)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7)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8)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20)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21)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25)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 (26)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26)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6)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27)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31)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35)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37)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 (37)一、画面引入新课 (40)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40)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0)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42)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43)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43)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44)四、小结学法 (44)一、新课导入 (45)二、学习古诗 (46)三、拓展延伸 (47)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小学时期的古诗就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步,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精品]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9课题西林壁》课件(PPT 可编辑版)

[精品]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9课题西林壁》课件(PPT 可编辑版)
谢谢观看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 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 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 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 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横看:从正面看。 岭:山脉。 侧:从旁边看 诗的大意: 从正面看是蜿蜒的 山岭,从旁边看是 险峻的高峰。
题西林壁
诗题:题目,交代了诗
的主要内容。是苏轼与友 人参寥子同游西林寺时题 写在寺壁上的作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tí 题 lú 庐
cè 侧 yuán 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 巨大影响。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
总体印象: 雄伟壮观,千姿百态。
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 那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下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请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
启发是( c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 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 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 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指庐山。
诗的大意:

只是因为我人身处

在庐山之中。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导读这首诗是作者借看庐山风景对人生经历所包含的哲理作了精深的小结。

题西林壁①〔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③,只缘身在此山中④。

注释: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②岭:顶端平长有路可行的山。

峰:顶端尖峭难以攀登的山。

③不识:不能认识,辨别不清。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与形状。

④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

这里指庐山。

古诗今读: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各山峰高耸,从远近高低看庐山又各不相同。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处在庐山之中。

读背韵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读背技巧:借景议论法前一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句描写景象为主,为下面议论奠定基础。

先“横看”后“侧(看)”,这是人们观看的习惯;对句讲述道理为主,因为“横看”视野开阔辽远,所以“远”字在前,这样理解记忆,前四字就不会错背为“高低远近”了。

如果有一点平仄的常识,还可从“平平(横看)”对“仄仄(远近)”的韵律着手记住。

后一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句先说“不识……”这一结果,对句解释“不识……”的原因。

这样的倒置因果句式,也是为了押韵的关系。

此外,这一联写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局外人更加客观正确。

这两句诗还可理解为作者身在官场,往往看不清官场的黑暗无道,常常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莫名其妙的处罚。

本联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道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3.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五言或七言绝句,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如意象、对仗等,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4.家长协助孩子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特点,增进同学们对古诗及诗人的了解。
5.分组进行课后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哲理,下节课由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等,并了解其文化背景。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品读和解读技巧。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简单的赏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掌握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简单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一是诗句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鉴古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5)拓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古诗知识,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巩固所学。
3.课后作业设计:
(1)熟中的哲理。
(3)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将古诗中的哲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诗歌记录下来,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会讲
我能流利地讲讲诗句 的意思。
我读你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诗,你了解庐山了吗?谈一谈
• 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 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不同的姿 态,要是站在庐山之中,我们就不能 看清庐山的全貌。 • 正如一句成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 要想看清它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 全面地看它。
齐读古诗
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大小练习册第5课练习
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题西林壁
• • •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从正面看庐山像绵延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 山像险峻的山峰, •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 从高处看,从低处看,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 • 不了解庐山真正的样 子, • 只因为人们站在这座 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写在西林壁上的诗
关于题壁诗
题壁诗在宋代盛行是因为雕 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 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 作品的途径之一。 题壁诗简单易行,把作品写 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路人过 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作者知多少
苏轼,宋朝人,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 放派代表之一。
你们觉得庐山像什学家
•( )
•(√) •(√)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 出各种美妙的姿势。 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 诉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
面对这位“艺术家”与“哲学家”, 大家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读?
•浪漫
•理智
(读出惊奇) (读出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