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模型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几何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探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常见几何体的特点。
正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物体。
它的每个面都是平整的,并且所有的面都相等,每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体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常被用于建筑、立体拼图等领域。
长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都是矩形的几何体。
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书桌、电视机、冰箱等。
圆柱是一种具有两个平行且相等的圆底的几何体。
底面上的圆与侧面成直角,它的形状特点使得它可以用来储存液体或者承载重物。
圆柱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球是一种具有无限多个点到某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立体几何体。
它是三维空间中唯一完全对称的几何体,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
球体常用于运动、游戏和天体物理研究等领域。
通过分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定义、形状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四种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领域,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这四种几何体的性质与特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介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然后,文章将分别在第二、三、四和五部分详细探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定义、形状特征、基本性质和应用领域。
每个部分将先介绍几何体的定义和形状特征,然后讨论其基本性质和应用领域,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几何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逐步了解不同几何体的概念和形状特征,进而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实际应用。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几何体之间的特点,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和相互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领域及实际意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领域及实际意义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形状,它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一、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座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往往可以由这两种几何形状组成。
例如,我们常见的房屋一般都是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屋顶的斜面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此外,建筑工程中的柱子、墙体等也常常采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力和结构强度。
二、包装和运输行业中的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包装和运输行业中极为常见。
以纸箱为例,它通常是由折叠起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构成的。
这种包装方式既方便存储和运输,又能保护商品不受损坏。
在物流领域,运输容器如集装箱也采用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货物装载能力和运输效率。
三、数学和几何学中的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几何学中常见的立体形状,它们在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
数学家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研究,深入探索了其特性和性质。
在几何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参数计算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计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几何形状。
四、图形图像的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图形图像的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三维图像的建模和渲染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常被用于表示物体和场景。
通过对其参数和属性的控制,可以构建出逼真的三维图像。
此外,在计算机游戏和虚拟现实等领域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常被用作场景的基本构建单元,为游戏体验和虚拟交互提供了基础。
五、教育和学习中的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教育和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它们常作为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参数,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和计算能力。
同时,基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长方体的应用与解决问题

长方体的应用与解决问题长方体是立体几何中的一种常见形状,它具有许多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长方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介绍如何用长方体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一、建筑领域在建筑领域中,长方体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设计和规划。
例如,一栋大楼可以被看作是由许多长方体组成的。
建筑师可以根据长方体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取。
长方体还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与建筑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设计一个室内空间时,需要考虑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确定能够容纳多少人或物体,并提供舒适的空间。
二、物流与储存在物流与储存领域,长方体被广泛运用于货物的包装和仓储系统。
许多物品都有规定的长方体包装尺寸,以便于运输和储存。
货柜、包装盒等都是长方体形状,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物流效率。
长方体的体积概念在货物运输中也非常重要。
物流公司需要计算货柜或运输工具的容积,以确定能够装载的货物数量。
同时,物流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如何避免货物变形或损坏等。
三、数学和几何学在数学和几何学中,长方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长方体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空间几何学的概念。
经典的数学问题之一是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体积则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这些计算公式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房屋建筑、油箱容量计算等领域。
四、工程和制造业在工程和制造业中,长方体常常用来设计和制造各种产品。
比如,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可以用来包装和运输物品;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机器可以用来生产和加工工件。
工程师和制造商需要考虑长方体的尺寸、材料和结构,以满足产品的要求和功能。
他们也需要通过长方体的计算来确定各种参数,如强度、刚度等。
五、生活实际问题长方体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在家居装修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房间的体积,以确定购买适合的家具和装饰品。
此外,长方体的概念也可以应用于食品加工、药品配方等领域。
立体几何篇(球、三视图)

立体几何篇(空间球专题)空间球:三个重要的模型三个重要的技巧三个重要的模型1、正方体模型2、正四面体模型3、长方体模型1、正方体模型正方体的常用结论(假设边长为a )(1)外接球a r 231=,棱切球a r 222=,内切球a r 213= (2)最大投影面积为23a ,最小投影面积为2a2、正四面体正四面体的常用结论(假设边长为b )(1)任何一个正四面体都对应一个正方体且a b 2=(2)外接球即为正方体的外接球b a r 46231==;棱切球即为正方体的内切球b a r 42222==; 内切球半径为外接球半径的31,b r r 1263113== 等体积331431r S h S V ••=•= h r h r 434113=•= 3113=r r b h 36= (3)正四面体的高等于b 36,且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定值(正四面体的高) (4)正四面体对棱互相垂直,对棱之间的距离为b 22; (5)最大投影面积为221b ,最小投影面积为242b例1、正三棱锥ABC S -的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如果F E ,分别为AB SC ,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EF 与SA 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已知ABC S -是一体积为72的正四面体,连接两个面的垂心F E ,,则线段EF 的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方体模型长方体的常用结论(c b a ,,为长方体的长、宽、高)(1)三边两两垂直或三面两两垂直,即称“墙角”可补成对应长方体,体对角线即为直径,即有22224R c b a =++;(2)具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即为球的直径。
例3、(辽宁高考)已知点D C B A P ,,,,是球O 表面上的点,⊥PA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的边长为32正方形,若62=PA ,则OAB ∆的面积为___________例4、(浙江高考)如图,已知球O 点面上四点D C B A ,,,,⊥DA 平面ABC ,BC AB ⊥,3===BC AB DA ,则球O 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4、空间球的三个重要的准则1、外接球的球心在底面三角形的外心向上作的垂线;2、常用垂径勾股定理;3、内切球常用等体积;4、复杂的可以建系求解。
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新教材分析素材 新人教A版必修2

人教B版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第一章教材分析与建议一.《课程标准》关于《立体几何初步》的表述及教学要求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说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
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立体几何初步部分,学生将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
学生还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要求:空间几何体〔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平面的基本性质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平面的基本性质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平面的基本性质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介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形状。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
一、长方体长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的几何体,每个面都是一个长方形。
它的特点是长度、宽度和高度都不相等。
长方体的面包括一个底面、一个顶面和四个侧面。
底面和顶面是平行的长方形,而四个侧面则是矩形。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底面的面积乘以高度来得到。
它的体积公式为V = lwh,其中l代表长度,w代表宽度,h代表高度。
长方体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建筑领域中,长方体是常见的建筑物形状,如房屋、大楼、仓库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长方体的应用,比如电视、冰箱、书柜等物品都有长方体的外形。
此外,长方体在数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立体几何中计算体积、表面积等。
二、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的几何体,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
它的特点是长度、宽度和高度都相等,即每个面的边长相等。
正方体的面包括一个底面、一个顶面和四个侧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边长来得到。
它的体积公式为V = a^3,其中a代表边长;表面积公式为S = 6a^2,其中a代表边长。
正方体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建筑领域中,正方体常被用作建筑设计的基本元素,如方形建筑、广场雕塑等。
在数学中,正方体也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常用于计算体积、表面积等。
此外,正方体在游戏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如骰子、立方体谜题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在形状上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几何体中的重要代表。
长方体的特点是长度、宽度和高度不相等,而正方体的特点是长度、宽度和高度相等。
它们的应用也有所不同,长方体常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而正方体常用于数学、游戏设计等领域。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形状。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长方体的特点是长度、宽度和高度不相等,而正方体的特点是长度、宽度和高度相等。
它们在建筑、数学、产品设计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空间坐标系与空间坐标系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有答案

空间坐标系与空间坐标系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有答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1,为了确定空间点的位置,我们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正方体为载体,以O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A,OC,OD′的方向为正方向,以线段OA,OC,OD′的长为单位长,建立三条数轴:x轴、y轴、z 轴,这时我们说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点O叫做坐标原点,x轴、y 轴、z轴叫做坐标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zOx平面、yOz平面,通常建立的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即右手拇指指向x 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二.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空间一点M的坐标可用有序实数组(x,y,z)来表示,有序实数组(x,y,z)叫做点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M(x,y,z),其中x叫做点M的横坐标,y叫做点M的纵坐标,z叫做点M的竖坐标[例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M(6,-2,4).[例2] 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BC|=b,|CC1|=c,将此长方体放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不同位置(如图3),分别写出长方体各顶点的坐标.变式1:棱长为2的正方体,将此正方体放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不同位置,分别写出几何体各顶点的坐标。
2.底面为边长为4的菱形,高为5的棱柱,将此几何体放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不同位置分别写出几何体各顶点的坐标。
3. 在棱长均为2a的正四棱锥P-ABCD中,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1)写出正四棱锥P-ABCD各顶点坐标;(2)写出棱PB的中点M的坐标.解:连接AC,BD交于点O,连接PO,∵P-ABCD为正四棱锥,且棱长均为2a.∴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且PO⊥平面ABCD.∴OA=2=PA2-OA2=2a2-2a2=2a.以O点为坐标原点,OA,OB,OP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1)正四棱锥P-ABCD中各顶点坐标分别为A(2a,0,0),B(0,2a,0),C(-2 a,0,0),D(0,-2a,0),P(0,0,2a).(2)∵M为棱PB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M(0+02,2a+02,0+2a2),即M(0,22a,22a).[例3]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2,1,4).(1)求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2)求点P关于xOy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3)求点P关于点M(2,-1,-4)的对称点的坐标.[解](1)由于点P关于x轴对称后,它在x轴的分量不变,在y轴、z轴的分量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对称点为P1(-2,-1,-4).(2)由于点P关于xOy平面对称后,它在x轴、y轴的分量不变,在z轴的分量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对称点为P2(-2,1,-4).(3)设对称点为P3(x,y,z),则点M为线段PP3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x =2×2-(-2)=6,y=2×(-1)-1=-3,z=2×(-4)-4=-12,所以P3(6,-3,-12).变式:1.写出点P(6,-2,-7)在xOy面,yOz面,xOz面上的投影的坐标以及点P 关于各坐标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解:设点P在xOy平面、yOz平面、xOz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为点A,B,C,点P关于xOy平面、yOz平面、xOz平面的对称点分别为点A′,B′,C′,由PA⊥平面xOy,PB⊥平面yOz,PC⊥平面xOz及坐标平面的特征知,点A(6,-2,0),点B(0,-2,-7),点C(6,0,-7);根据点P关于各坐标平面对称点的特征知,点A′(6,-2,7),B′(-6,-2,-7),C′(6,2,-7).2.在棱长都为2的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正三棱柱ABC-A1B1C1各顶点的坐标.[正解] 取BC ,B 1C 1的中点分别为O ,O 1,连线OA ,OO 1, 根据正三棱柱的几何性质,OA ,OB ,OO 1两两互相垂直,且 |OA |=32×2=3, 以OA ,OB ,OO 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5所示,则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3,0,0),B (0,1,0),C (0,-1,0),A 1(3,0,2),B 1(0,1,2),C 1(0,-1,2).三.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1) 直线l 上的向量e 以及与e 共线的向量叫做直线l 的方向向量.(2) 如果表示非零向量n 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那么称向量n 垂直于平面α,记作n ⊥α.此时把向量n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2. 线面关系的判定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e 1=(a 1,b 1,c 1),直线l 2的方向向量为e 2=(a 2,b 2,c 2),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1=(x 1,y 1,z 1),平面β的法向量为n 2=(x 2,y 2,z 2).(1) 如果l 1∥l 2,那么e 1∥e 2⇔e 2=λe 1⇔a 2=λa 1,b 2=λb 1,c 2=λc 1. (2) 如果l 1⊥l 2,那么e 1⊥e 2⇔e 1·e 2=0⇔a 1a 2+b 1b 2+c 1c 2=0. (3) 若l 1∥α,则e 1⊥n 1⇔e 1·n 1=0⇔a 1x 1+b 1y 1+c 1z 1=0.(4) 若l 1⊥α,则e 1∥n 1⇔e 1=k n 1⇔a 1=kx 1,b 1=ky 1,c 1=kz 1. (5) 若α∥β,则n 1∥n 2⇔n 1=k n 2⇔x 1=kx 2,y 1=ky 2,z 1=kz 2. (6) 若α⊥β,则n 1⊥n 2⇔n 1·n 2=0⇔x 1x 2+y 1y 2+z 1z 2=0. 3.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1)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范围: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π2.②向量求法:设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为a 、b ,其夹角为φ,则有cos θ=|cos φ|.(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①范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π2. ②向量求法: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的法向量为u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θ,a 与u 的夹角为φ,则有sin θ=|cos φ|(3) 二面角①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0,π]. ②二面角的向量求法:(ⅰ) 若AB 、CD 分别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 与CD 的夹角(如图①).(ⅱ) 设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β的两个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如图②③).题型1 空间向量的基本运算[例1]已知空间三点A(-2,0,2),B(-1,1,2),C(-3,0,4).设a =AB →,b =AC →.(1) 求a 和b 的夹角θ;(2)若向量k a +b 与k a -2b 互相垂直,求k 的值. 解:∵A (-2,0,2),B(-1,1,2),C(-3,0,4),a =AB →,b =AC →, ∴a =(1,1,0),b =(-1,0,2).(1)∵cosθ=a·b |a ||b |=-1+0+02×5=-1010,∴a 和b 的夹角为arccos ⎝ ⎛⎭⎪⎫-1010. (2)∵k a +b =k(1,1,0)+(-1,0,2)=(k -1,k ,2),k a -2b =(k +2,k ,-4),且(k a +b )⊥(k a -2b ),∴(k -1,k ,2)·(k +2,k ,-4)=(k -1)(k +2)+k 2-8=2k 2+k -10=0,解得k =-52或2.题型2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例2 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 和矩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AB =2,AF =1,M 是线段EF 的中点.求证:(1) AM∥平面BDE ;(2) AM⊥平面BDF.证明:(1)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C∩BD=N ,连结NE.则N ⎝ ⎛⎭⎪⎫22,22,0,E(0,0,1),A(2,2,0),M ⎝ ⎛⎭⎪⎫22,22,1.∴ NE →=⎝ ⎛⎭⎪⎫-22,-22,1,AM →=⎝ ⎛⎭⎪⎫-22,-22,1.∴ NE →=AM →且NE 与AM 不共线.∴ NE∥AM.∵ NE 平面BDE ,AM 平面BDE ,∴ AM ∥平面BDE.(2) 由(1)知AM →=⎝ ⎛⎭⎪⎫-22,-22,1,∵ D(2,0,0),F(2,2,1),∴ DF→=(0,2,1),∴ AM →·DF →=0,∴ AM ⊥DF.同理AM⊥BF. 又DF∩BF=F ,∴ AM ⊥平面BDF. 题型3 空间的角的计算例3 (2013·苏锡常镇二模)如图,圆锥的高PO =4,底面半径OB =2,D 为PO 的中点,E 为母线PB 的中点,F 为底面圆周上一点,满足EF⊥DE.(1) 求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 (2) 求二面角F-OD-E 的正弦值.解:(1) 以O 为原点,底面上过O 点且垂直于OB 的直线为x 轴,OB 所在的线为y 轴,OP 所在的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0,2,0),P(0,0,4),D(0,0,2),E(0,1,2).设F(x 0,y 0,0)(x 0>0,y 0>0),且x 20+y 20=4,则EF →=(x 0,y 0-1,-2),DE →=(0,1,0),∵ EF ⊥DE ,即EF →⊥DE →,则EF →·DE →=y 0-1=0,故y 0=1.∴ F(3,1,0),EF →=(3,0,-2),BD →=(0,-2,2).设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角为α,则cos α=⎪⎪⎪⎪⎪⎪⎪⎪EF →·BD →|EF →||BD →|=47×22=147. (2) 设平面ODF 的法向量为n 1=(x 1,y 1,z 1),则⎩⎪⎨⎪⎧n 1⊥OD →,n 1⊥OF →,即⎩⎨⎧z 1=0,3x 1+y 1=0.令x 1=1,得y 1=-3,平面OD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3,0).设平面DEF 的法向量为n 2=(x 2,y 2,z 2),同理可得平面D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1,0,32.设二面角F-OD-E 的平面角为β,则|cos β|=⎪⎪⎪⎪⎪⎪n 1·n 2|n 1||n 2|=17=77.∴ sin β=427. (翻折问题)例4. (2013广东韶关第二次调研)如图甲,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已知∠A=45°,∠C =90°,∠ADC =105°,AB =BD ,现将四边形ABCD 沿BD 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DC(如图乙),设点E 、F 分别为棱AC 、AD 的中点.(1) 求证: DC⊥平面ABC ; (2) 求BF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3) 求二面角B -EF -A 的余弦值.解:(1) ∵ 平面ABD⊥平面BDC ,又∵ AB⊥BD,∴ AB ⊥平面BDC ,故AB⊥DC,又∵ ∠C=90°,∴ DC ⊥BC ,BC ABC 平面ABC ,DC 平面ABC ,故DC⊥平面ABC.(2) 如图,以B 为坐标原点,BD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下图示,设CD =a ,则BD =AB =2a ,BC =3a ,AD =22a ,可得B(0,0,0),D(2a ,0,0),A(0,0,2a),C ⎝ ⎛⎭⎪⎫32a ,32a ,0,F(a ,0,a),∴ CD →=⎝ ⎛⎭⎪⎫12a ,-32a ,0,BF →=(a ,0,a).设BF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θ,由(1)知DC⊥平面ABC ,∴ cos ⎝ ⎛⎭⎪⎫π2-θ=CD →·BF →|CD →|·|BF →|=12a 2a ·2a =24,∴ sin θ=24.(3) 由(2)知 FE⊥平面ABC, 又∵ BE平面ABC ,AE平面ABC ,∴ FE⊥BE,FE⊥AE ,∴ ∠AEB 为二面角B -EF -A 的平面角 .在△AEB 中,AE =BE =12AC =12AB 2+BC 2=72a , ∴ cos ∠AEB =AE 2+BE 2-AB 22AE ·BE =-17,即所求二面角B -EF -A 的余弦为-17.课后巩固练习:1.(2013·江苏卷)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 1B 1C 1-ABC 中,AB ⊥AC ,AB =AC =2,A 1A =4,点D 是BC 的中点.(1) 求异面直线A 1B 与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2) 求平面ADC 1与平面ABA 1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解:(1) 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则A(0,0,0),B(2,0,0),C(0,2,0),D(1,1,0),A 1(0,0,4),C 1(0,2,4),所以A 1B →=(2,0,-4),C 1D →=(1,-1,-4).因为cos 〈A 1B →,C 1D →〉=A 1B →·C 1D →|A 1B →||C 1D →|=1820×18=31010,所以异面直线A 1B 与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1010.(2) 设平面ADC 1的法向量为n 1=(x ,y ,z),因为AD →=(1,1,0),AC 1→=(0,2,4),所以n 1·AD →=0,n 1·AC1→=0,即x +y =0且y +2z =0,取z =1,得x =2,y =-2,所以,n 1=(2,-2,1)是平面ADC 1的一个法向量.取平面AA 1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0,1,0), 设平面ADC 1与平面ABA 1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θ.由|cos θ|=n 1·n 2|n 1||n 2|=29×1=23,得sin θ=53.因此,平面ADC 1与平面ABA 1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53. 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D 、E 分别是AB 、BB 1的中点,AA 1=AC =CB =22AB.(1) 证明:BC 1∥平面A 1CD ;(2) 求二面角DA 1CE 的正弦值. (1) 证明:连结AC 1交A 1C 于点F ,则F 为AC 1中点. 又D 是AB 中点,连结DF ,则BC 1∥DF. 因为DF 平面A1CD ,BC 1平面A 1CD , 所以BC 1∥平面A 1CD.(2) 由AC =CB =22AB 得AC⊥BC. 以C 为坐标原点,CA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设CA =2,则D(1,1,0),E(0,2,1),A 1(2,0,2),CD →=(1,1,0),CE →=(0,2,1),CA 1→=(2,0,2). 设n =(x 1,y 1,z 1)是平面A 1CD 的法向量,则⎩⎪⎨⎪⎧n ·CD →=0,n ·CA 1→=0,即⎩⎨⎧x 1+y 1=0,2x 1+2z 1=0.可取n =(1,-1,-1).同理,设m 为平面A 1CE 的法向量,则⎩⎪⎨⎪⎧m ·CE →=0,m ·CA 1→=0.可取m =(2,1,-2).从而cos 〈n ,m 〉=n·m |n||m|=33,故sin 〈n ,m 〉=63.即二面角D-A 1C-E 的正弦值为63. 3. (2013·重庆)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 中,PA ⊥底面ABCD ,BC =CD =2,AC =4,∠ACB =∠ACD=π3,F 为PC 的中点,AF ⊥PB.(1) 求PA 的长;(2) 求二面角B-AF-D 的正弦值.解:(1) 如图,连结BD 交AC 于O ,因为BC =CD ,即△BCD 为等腰三角形,又AC 平分∠BCD,故AC⊥BD.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AP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OC =CDcos π3=1,而AC =4,得AO =AC -OC =3.又OD =CDsin π3=3,故A(0,-3,0),B(3,0,0),C(0,1,0),D(-3,0,0).因为PA⊥底面ABCD ,可设P(0,-3,z),由F 为PC 边中点,得F ⎝⎛⎭⎪⎫0,-1,z 2,又AF →=⎝⎛⎭⎪⎫0,2,z 2,PB →=(3,3,-z),因AF⊥PB,故AF →·PB →=0,即6-z 22=0,z =23(舍去-23),所以|PA→|=2 3.(2) 由(1)知AD →=(-3,3,0),AB →=(3,3,0),AF →=(0,2,3).设平面FAD 的法向量为n 1=(x 1,y 1,z 1),平面FAB 的法向量为n 2=(x 2,y 2,z 2).由n 1·AD →=0,n 1·AF →=0,得⎩⎪⎨⎪⎧-3x 1+3y 1=0,2y 1+3z 1=0,因此可取n 1=(3,3,-2).由n 2·AB →=0,n 2·AF →=0, 得⎩⎪⎨⎪⎧3x 2+3y 2=0,2y 2+3z 2=0,故可取n 2=(3,-3,2).从而向量n 1,n 2的夹角的余弦值为cos 〈n 1,n 2〉=n 1·n 2|n 1|·|n 2|=18.故二面角B-AF-D 的正弦值为378.4. (2013·连云港调研)在三棱锥SABC 中,底面是边长为23的正三角形,点S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O 恰是AC 的中点,侧棱SB 和底面成45°角.(1) 若D 为侧棱SB 上一点,当SDDB为何值时,CD ⊥AB ;(2) 求二面角S-BC-A 的余弦值大小.解:以O 点为原点,OB 为x 轴,OC 为y 轴,OS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知∠SBO=45°,SO =(0,0,0),C(0,3,0),A(0,-3,0),S(0,0,3),B(3,0,0).(1) 设BD →=λBS →(0≤λ≤1),则OD →=(1+λ)OB →+λOS →=(3(1+λ),0,3λ),所以CD →=(3(1-λ),-3,3λ). 因为AB →=(3,3,0),CD ⊥AB ,所以CD →·AB →=9(1-λ)-3=0,解得λ=23.故SD DB =12时, CD ⊥AB. (2) 平面ACB 的法向量为n 1=(0,0,1),设平面SBC 的法向量n 2=(x ,y ,z),则n 2·SB →=0,n 2·SC →=0,则⎩⎨⎧3x -3z =0,3y -3z =0,解得⎩⎨⎧x =z ,y =3z ,取n 2=(1,3,1),所以cos 〈n 1,n 2〉=3×0+1×0+1×112+12+(3)2·1=55. 又显然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故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的大小为55. 5. 在直四棱柱ABCD-A 1B 1C 1D 1中,AA 1=2,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E 、F 分别是棱B 1B 、DA 的中点.(1) 求二面角D 1-AE-C 的大小; (2) 求证:直线BF∥平面AD 1E.(1) 解: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相应点的坐标分别为D 1(0,0,2),A(1,0,0),C(0,1,0),E(1,1,1),∴ED1→=(0,0,2)-(1,1,1)=(-1,-1,1),AE →=(1,1,1)-(1,0,0)=(0,1,1), AC →=(0,1,0)-(1,0,0)=(-1,1,0).设平面AED 1、平面AEC 的法向量分别为m =(a ,b ,1),n =(c ,d ,1).由⎩⎪⎨⎪⎧ED 1→·m =0,AE →·m =0⎩⎨⎧-a -b +1=0,b +1=0⎩⎨⎧a =2,b =-1,由⎩⎪⎨⎪⎧AC →·n =0,AE →·n =0⎩⎨⎧-c +d =0,d +1=0⎩⎨⎧c =-1,d =-1,∴m =(2,-1,1),n =(-1,-1,1),∴cos m ,n =m·n |m |·|n |=-2+1+16×3=0,∴二面角D 1AEC 的大小为90°.(2) 证明:取DD 1的中点G ,连结GB 、GF.∵E 、F 分别是棱BB 1、AD 的中点,∴GF ∥AD 1,BE ∥D 1G 且BE =D 1G ,∴四边形BED 1G 为平行四边形,∴D 1E ∥BG. 又D1E 、D 1A 平面AD 1E ,BG 、GF 平面AD 1E , ∴BG ∥平面AD 1E ,GF ∥平面AD 1E.∵GF 、GB 平面BGF ,∴平面BGF∥平面AD 1E. ∵BF 平面AD 1E ,∴直线BF∥平面AD 1E.(或者: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来证明直线BF∥平面AD 1E ,亦可)6. (2013·苏州调研)三棱柱ABC -A 1B 1C 1在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 =2,AC =4,A 1A =是BC 的中点.(1) 求直线DB 1与平面A 1C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 (2) 求二面角B 1-A 1D-C 1的正弦值.解:(1) 由题意,A(0,0,0),B(2,0,0),C(0,4,0),D(1,2,0),A 1(0,0,3),B 1(2,0,3),C 1(0,4,3).A 1D →=(1,2,-3),A 1C 1→=(0,4,0).设平面A 1C 1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n ·A 1D →=x +2y -3z =0,n ·A 1C 1→=4y =0.∴ x =3z ,y =0.令z =1,得x ==(3,0,1).设直线DB 1与平面A 1C 1D 所成角为θ,∵ DB 1→=(1,-2,3),∴ sin θ=|cos 〈DB 1→·n 〉|=3×1+0×(-2)+1×310×14=33535. (2) 设平面A 1B 1D 的一个法向量为m =(a ,b ,c). A 1B 1→=(2,0,0),∵ m ·A 1D →=a +2b -3c =0,m ·A 1B 1→=2a =0,∴ a =0,2b =3c.令c =2,得b ==(0,3,2).设二面角B 1A 1DC 1的大小为α,∴ |cos α|=cos|〈m ,n 〉|=|m·n||m|·|m|=|0×3+3×0+2×1|13×10=265,则sin α=3765=345565.∴ 二面角B 1A 1DC 1的正弦值为345565.7. (2013·南通二模)如图,在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 1B ⊥平面ABC ,AB ⊥AC ,且AB =AC =A 1B =2.(1) 求棱AA 1与BC 所成的角的大小;(2) 在棱B 1C 1上确定一点P ,使二面角P -AB -A 1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255.解:(1) 如图,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2,0,0),B(0,2,0),A 1(0,2,2),B 1(0,4,2),AA 1→=(0,2,2),BC →=B 1C 1→=(2,-2,0).cos 〈AA 1→,BC →〉=AA 1→·BC →|AA 1→|·|BC →|=-48·8=-12,故AA 1与棱BC 所成的角是π3.(2) P 为棱B 1C 1中点,设B 1P →=λB 1C 1→=(2λ,-2λ,0),则P(2λ,4-2λ,2).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 1=(x ,y ,z),AP →=(2λ,4-2λ,2),则⎩⎪⎨⎪⎧n 1·AP →=0,n 1·AB →=0.⎩⎨⎧λx+2y -λy+z =0,2y =0.⎩⎨⎧z =-λx,y =0.故n 1=(1,0,-λ),而平面ABA1的法向量是n2=(1,0,0),则cos〈n1,n2〉=n1·n2|n1|·|n2|=11+λ2=255,解得λ=12,即P为棱B1C1中点,其坐标为P(1,3,2).近六年高考题1. 【2010高考北京理第16题】(14分)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CE⊥AC,EF∥AC,AB,CE=EF=1.(1)求证:AF∥平面BDE;(2)求证:CF⊥平面BDE;(3)求二面角A-BE-D的大小.【答案】设AC与BD交与点G。
2024年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8

2024年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8.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最新考纲 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2.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1.四个公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位置关系的分类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定义:设a,b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b′∥b,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π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三种情况.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两种情况.5.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概念方法微思考1.分别在两个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为异面直线吗?提示不一定.因为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分别在两个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或相交.2.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吗?提示不一定.如果这两个角开口方向一致,则它们相等,若反向则互补.题组一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α,β有一条公共直线a,就说平面α,β相交,并记作α∩β=a.(√)(2)两个平面α,β有一个公共点A,就说α,β相交于过A点的任意一条直线.(×)(3)如果两个平面有三个公共点,则这两个平面重合.(×)(4)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5)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6)若a,b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且a⊂α,b⊂β,则a,b是异面直线.(×)题组二教材改编2.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1C与EF所成角的大小为()A.30°B.45°C.60°D.90°答案C解析连接B1D1,D1C,则B1D1∥EF,故∠D1B1C即为所求的角.又B1D1=B1C=D1C,∴△B1D1C为等边三角形,∴∠D1B1C=60°.3.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E,F,G,H分别是棱AB,BC,CD,DA的中点,则(1)当AC,BD满足条件________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2)当AC,BD满足条件________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答案(1)AC=BD(2)AC=BD且AC⊥BD解析(1)∵四边形EFGH为菱形,∴EF=EH,∴AC=BD.(2)∵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EF=EH且EF⊥EH,∵EF∥AC,EH∥BD,且EF=12AC,EH=12BD,∴AC=BD且AC⊥BD.题组三易错自纠4.α是一个平面,m,n是两条直线,A是一个点,若m⊄α,n⊂α,且A∈m,A∈α,则m,n的位置关系不可能是()A.垂直B.相交C.异面D.平行答案D解析依题意,m∩α=A,n⊂α,∴m与n可能异面、相交(垂直是相交的特例),一定不平行.5.如图,α∩β=l,A,B∈α,C∈β,且C∉l,直线AB∩l=M,过A,B,C三点的平面记作γ,则γ与β的交线必通过()A.点AB.点BC.点C但不过点MD.点C和点M答案D解析∵AB⊂γ,M∈AB,∴M∈γ.又α∩β=l,M∈l,∴M∈β.根据公理3可知,M在γ与β的交线上.同理可知,点C也在γ与β的交线上.6.如图为正方体表面的一种展开图,则图中的四条线段AB,CD,EF,GH在原正方体中互为异面的对数为______.答案3解析平面图形的翻折应注意翻折前后相对位置的变化,则AB,CD,EF和GH在原正方体中,显然AB与CD,EF与GH,AB与GH都是异面直线,而AB与EF相交,CD与GH 相交,CD与EF平行.故互为异面的直线有且只有3对.题型一平面基本性质的应用例1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和AA1的中点.求证:(1)E,C,D1,F四点共面;(2)CE,D1F,DA三线共点.证明(1)如图,连接EF,CD1,A1B.∵E,F分别是AB,AA1的中点,∴EF∥BA1.又A1B∥D1C,∴EF∥CD1,∴E,C,D1,F四点共面.(2)∵EF∥CD1,EF<CD1,∴CE与D1F必相交,设交点为P,如图所示.则由P∈CE,CE⊂平面ABCD,得P∈平面ABCD.同理P∈平面ADD1A1.又平面ABCD∩平面ADD1A1=DA,∴P∈直线DA,∴CE,D1F,DA三线共点.思维升华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1)证明共面的方法:①先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其余的线(或点)在这个平面内;②证两平面重合.(2)证明共线的方法:①先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再证其他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②直接证明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特定直线上.(3)证明线共点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先证其中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其他直线经过该点.跟踪训练1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G ,H 分别在BC ,CD 上,且BG ∶GC =DH ∶HC =1∶2.(1)求证:E ,F ,G ,H 四点共面;(2)设EG 与FH 交于点P ,求证:P ,A ,C 三点共线.证明(1)∵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EF ∥BD .∵在△BCD 中,BG GC =DH HC =12,∴GH ∥BD ,∴EF ∥GH .∴E ,F ,G ,H 四点共面.(2)∵EG ∩FH =P ,P ∈EG ,EG ⊂平面ABC ,∴P ∈平面ABC .同理P ∈平面ADC .∴P 为平面ABC 与平面ADC 的公共点.又平面ABC ∩平面ADC =AC ,∴P ∈AC ,∴P ,A ,C 三点共线.题型二判断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例2(1)若直线l 1和l 2是异面直线,l 1在平面α内,l 2在平面β内,l 是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l 与l 1,l 2都不相交B .l 与l 1,l 2都相交C .l 至多与l 1,l 2中的一条相交D .l 至少与l 1,l 2中的一条相交答案D 解析由直线l 1和l 2是异面直线可知l 1与l 2不平行,故l 1,l 2中至少有一条与l 相交.故选D.(2)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E ,F 分别在A 1D ,AC 上,且A 1E =2ED ,CF =2FA ,则EF 与BD 1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但不垂直B.相交且垂直C.异面D.平行答案D解析连接D1E并延长,与AD交于点M,由A1E=2ED,可得M为AD的中点,连接BF并延长,交AD于点N,因为CF=2FA,可得N为AD的中点,所以M,N重合,所以EF和BD1共面,且MEED1=12,MFBF=12,所以MEED1=MFBF,所以EF∥BD1.思维升华空间中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主要是异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异面直线可采用直接法或反证法;平行直线可利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公理4及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垂直关系往往利用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的性质来解决.跟踪训练2(1)已知直线a,b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内,则“直线a和直线b相交”是“平面α和平面β相交”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若直线a和直线b相交,则平面α和平面β相交;若平面α和平面β相交,那么直线a 和直线b可能平行或异面或相交,故选A.(2)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棱C1D1,C1C的中点,有以下四个结论:①直线AM 与CC 1是相交直线;②直线AM 与BN 是平行直线;③直线BN 与MB 1是异面直线;④直线AM 与DD 1是异面直线.其中正确的结论为________.(注: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序号都填上)答案③④解析因为点A 在平面CDD 1C 1外,点M 在平面CDD 1C 1内,直线CC 1在平面CDD 1C 1内,CC 1不过点M ,所以AM 与CC 1是异面直线,故①错;取DD 1中点E ,连接AE ,则BN ∥AE ,但AE 与AM 相交,故②错;因为B 1与BN 都在平面BCC 1B 1内,M 在平面BCC 1B 1外,BN 不过点B 1,所以BN 与MB 1是异面直线,故③正确;同理④正确,故填③④.题型三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3(2019·青岛模拟)如图,在底面为正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A 1=2AB =2,则异面直线A 1B 与AD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15B.25C.35D.45答案D 解析连接BC 1,易证BC 1∥AD 1,则∠A 1BC 1即为异面直线A 1B 与AD 1所成的角.连接A 1C 1,由AB =1,AA 1=2,易得A 1C 1=2,A 1B =BC 1=5,故cos ∠A 1BC 1=A 1B 2+BC 21-A 1C 212×A 1B ×BC 1=45,即异面直线A 1B 与AD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45.引申探究将上例条件“AA 1=2AB =2”改为“AB =1,若异面直线A 1B 与AD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910”,试求AA 1AB 的值.解设AA 1AB=t (t >0),则AA 1=tAB .∵AB =1,∴AA 1=t .∵A 1C 1=2,A 1B =t 2+1=BC 1,∴cos ∠A 1BC 1=A 1B 2+BC 21-A 1C 212×A 1B ×BC 1=t 2+1+t 2+1-22×t 2+1×t 2+1=910.∴t =3,即AA 1AB =3.思维升华用平移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三个步骤(1)一作:根据定义作平行线,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二证:证明作出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三求:解三角形,求出所作的角.跟踪训练3(2018·全国Ⅱ)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棱CC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A.22 B.32 C.52 D.72答案C 解析如图,因为AB ∥CD ,所以AE 与CD 所成角为∠EAB .在Rt △ABE 中,设AB =2,则BE =5,则tan ∠EAB =BE AB =52,所以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52.立体几何中的线面位置关系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图所示,四边形ABEF 和ABCD 都是梯形,BC ∥AD 且BC =12AD ,BE ∥FA 且BE =12FA ,G ,H 分别为FA ,FD 的中点.(1)证明: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2)C ,D ,F ,E 四点是否共面?为什么?(1)证明由已知FG =GA ,FH =HD ,可得GH ∥AD 且GH =12AD .又BC ∥AD 且BC =12AD ,∴GH ∥BC 且GH =BC ,∴四边形BCHG 为平行四边形.(2)解∵BE ∥AF 且BE =12AF ,G 为FA 的中点,∴BE ∥FG 且BE =FG ,∴四边形BEFG 为平行四边形,∴EF ∥BG .由(1)知BG ∥CH .∴EF ∥CH ,∴EF 与CH 共面.又D ∈FH ,∴C ,D ,F ,E 四点共面.素养提升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在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中有很多的不同,借助确定的几何模型,利用直观想象讨论点线面关系在平面和空间中的差异.1.四条线段顺次首尾相连,它们最多可确定的平面个数为()A .4B .3C .2D .1答案A 解析首尾相连的四条线段每相邻两条确定一个平面,所以最多可以确定四个平面.2.a ,b ,c 是两两不同的三条直线,下面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是()A.若直线a,b异面,b,c异面,则a,c异面B.若直线a,b相交,b,c相交,则a,c相交C.若a∥b,则a,b与c所成的角相等D.若a⊥b,b⊥c,则a∥c答案C解析若直线a,b异面,b,c异面,则a,c相交、平行或异面;若a,b相交,b,c相交,则a,c相交、平行或异面;若a⊥b,b⊥c,则a,c相交、平行或异面;由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知C正确.故选C.3.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l,A∈α,B∈α,AB∩l=D,C∈β,C∉l,则平面ABC与平面β的交线是()A.直线ACB.直线ABC.直线CDD.直线BC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D∈l,l⊂β,所以D∈β,又因为D∈AB,所以D∈平面ABC,所以点D在平面ABC与平面β的交线上.又因为C∈平面ABC,C∈β,所以点C在平面β与平面ABC的交线上,所以平面ABC∩平面β=CD.4.如图所示,ABCD-A1B1C1D1是长方体,O是B1D1的中点,直线A1C交平面AB1D1于点M,则下列结论正确是()A.A,M,O三点共线B.A,M,O,A1不共面C.A,M,C,O不共面D.B,B1,O,M共面答案A 解析连接A 1C 1,AC ,则A 1C 1∥AC ,∴A 1,C 1,A ,C 四点共面,∴A 1C ⊂平面ACC 1A 1,∵M ∈A 1C ,∴M ∈平面ACC 1A 1,又M ∈平面AB 1D 1,∴M 在平面ACC 1A 1与平面AB 1D 1的交线上,同理A ,O 在平面ACC 1A 1与平面AB 1D 1的交线上.∴A ,M ,O 三点共线.5.(2017·全国Ⅱ)已知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C =120°,AB =2,BC =CC 1=1,则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32 B.155 C.105 D.33答案C解析方法一将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补形为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如图①所示,连接AD 1,B 1D 1,BD .图①由题意知∠ABC =120°,AB =2,BC =CC 1=1,所以AD 1=BC 1=2,AB 1=5,∠DAB =60°.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知BD 2=AB 2+AD 2-2×AB ×AD ×cos ∠DAB =22+12-2×2×1×cos 60°=3,所以BD =3,所以B 1D 1=3.又AB 1与AD 1所成的角即为AB 1与BC 1所成的角θ,所以cos θ=AB 21+AD 21-B 1D 212×AB 1×AD 1=5+2-32×5×2=105.故选C.方法二以B 1为坐标原点,B 1C 1所在的直线为x 轴,垂直于B 1C 1的直线为y 轴,BB 1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②所示.图②由已知条件知B 1(0,0,0),B (0,0,1),C 1(1,0,0),A (-1,3,1),则BC 1→=(1,0,-1),AB 1→=(1,-3,-1).所以cos 〈AB 1→,BC 1→〉=AB 1,→·BC 1→|AB 1→||BC 1→|=25×2=105.所以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5.故选C.6.正方体AC 1中,与面ABCD 的对角线AC 异面的棱有________条.答案6解析如图,在正方体AC 1中,与面ABCD 的对角线AC 异面的棱有BB 1,DD 1,A 1B 1,A 1D 1,D 1C 1,B 1C 1,共6条.7.(2019·东北三省三校模拟)若直线l ⊥平面β,平面α⊥平面β,则直线l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l ∥α或l ⊂α解析∵直线l ⊥平面β,平面α⊥平面β,∴直线l ∥平面α,或者直线l ⊂平面α.8.在三棱锥S -ABC 中,G 1,G 2分别是△SAB 和△SAC 的重心,则直线G 1G 2与B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平行解析如图所示,连接SG 1并延长交AB 于M ,连接SG 2并延长交AC 于N ,连接MN .由题意知SM为△SAB的中线,且SG1=23SM,SN为△SAC的中线,且SG2=23SN,∴在△SMN中,SG1SM=SG2SN,∴G1G2∥MN,易知MN是△ABC的中位线,∴MN∥BC,∴G1G2∥BC.9.如图,已知圆柱的轴截面ABB1A1是正方形,C是圆柱下底面弧AB的中点,C1是圆柱上底面弧A1B1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AC1与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答案2解析取圆柱下底面弧AB的另一中点D,连接C1D,AD,因为C是圆柱下底面弧AB的中点,所以AD∥BC,所以直线AC1与AD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AC1与BC所成的角,因为C1是圆柱上底面弧A1B1的中点,所以C1D垂直于圆柱下底面,所以C1D⊥AD.因为圆柱的轴截面ABB1A1是正方形,所以C1D=2AD,所以直线AC1与A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所以异面直线AC1与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10.如图是正四面体的平面展开图,G,H,M,N分别为DE,BE,EF,EC的中点,在这个正四面体中,①GH与EF平行;②BD与MN为异面直线;③GH与MN成60°角;④DE与MN垂直.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②③④解析还原成正四面体A -DEF ,其中H 与N 重合,A ,B ,C 三点重合.易知GH 与EF 异面,BD 与MN 异面.连接GM ,∵△GMH 为等边三角形,∴GH 与MN 成60°角,易证DE ⊥AF ,又MN ∥AF ,∴MN ⊥DE .因此正确命题的序号是②③④.11.如图所示,A 是△BCD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1)求证:直线EF 与BD 是异面直线;(2)若AC ⊥BD ,AC =BD ,求EF 与BD 所成的角.(1)证明假设EF 与BD 不是异面直线,则EF 与BD 共面,从而DF 与BE 共面,即AD 与BC 共面,所以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这与A 是△BCD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相矛盾.故直线EF 与BD 是异面直线.(2)解取CD 的中点G ,连接EG ,FG ,则AC ∥FG ,EG ∥BD ,所以相交直线EF 与EG 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又因为AC ⊥BD ,则FG ⊥EG .在Rt △EGF 中,由EG =FG=12AC ,求得∠FEG =45°,即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为45°.12.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底面ABC ,D 是PC 的中点.已知∠BAC =π2,AB =2,AC =23,PA =2.求:(1)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1)S △ABC =12×2×23=23,三棱锥P -ABC 的体积为V =13S △ABC ·PA =13×23×2=433.(2)如图,取PB 的中点E ,连接DE ,AE ,则ED ∥BC ,所以∠ADE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的角.在△ADE 中,DE =2,AE =2,AD =2,cos ∠ADE =AD 2+DE 2-AE 22×AD ×DE =22+22-22×2×2=34.故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4.13.平面α过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顶点A ,α∥平面CB 1D 1,α∩平面ABCD =m ,α∩平面ABB 1A 1=n ,则m ,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A.32 B.22 C.33 D.13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设平面CB 1D 1∩平面ABCD =m 1,∵α∥平面CB 1D 1,则m 1∥m ,又∵平面ABCD ∥平面A 1B 1C 1D 1,平面CB 1D 1∩平面A 1B 1C 1D 1=B 1D 1,∴B 1D 1∥m 1,∴B 1D 1∥m ,同理可得CD 1∥n .故m ,n 所成角的大小与B 1D 1,CD 1所成角的大小相等,即∠CD 1B 1的大小.又∵B 1C =B 1D 1=CD 1(均为面对角线),∴∠CD 1B 1=π3,得sin ∠CD 1B 1=32,故选A.14.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后如图所示,在原正方体纸盒中有如下结论:①AB ⊥EF ;②AB 与CM 所成的角为60°;③EF 与MN 是异面直线;④MN ∥CD .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①③解析如图,①AB ⊥EF ,正确;②显然AB ∥CM ,所以不正确;③EF 与MN 是异面直线,所以正确;④MN 与CD 异面,并且垂直,所以不正确,则正确的是①③.15.如图,正方形ACDE 与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且AC =BC =4,∠ACB =90°,F ,G 分别是线段AE ,BC 的中点,则AD 与GF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答案36解析取DE 的中点H ,连接HF ,GH .由题设,HF ∥AD 且HF =12AD ,∴∠GFH 为异面直线AD 与GF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在△GHF 中,可求HF =22,GF =GH =26,∴cos ∠GFH =HF 2+GF 2-GH 22×HF ×GF =(22)2+(26)2-(26)22×22×26=36.16.如图所示,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 1A ⊥底面ABC ,点E ,F 分别是棱CC 1,BB 1上的点,点M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EC =2FB =2.(1)当点M 在何位置时,BM ∥平面AEF?(2)若BM ∥平面AEF ,判断BM 与EF 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并求BM 与EF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解(1)方法一如图所示,取AE 的中点O ,连接OF ,过点O 作OM ⊥AC 于点M .因为EC ⊥AC ,OM ,EC ⊂平面ACC 1A 1,所以OM ∥EC .又因为EC =2FB =2,EC ∥FB ,所以OM ∥FB 且OM =12EC =FB ,所以四边形OMBF 为矩形,BM ∥OF .因为OF ⊂平面AEF ,BM ⊄平面AEF ,故BM ∥平面AEF ,此时点M 为AC 的中点.方法二如图所示,取EC 的中点P ,AC 的中点Q ,连接PQ ,PB ,BQ .因为EC =2FB =2,所以PE ∥BF 且PE =BF ,所以PB ∥EF ,PQ ∥AE ,又AE ,EF ⊂平面AEF ,PQ ,PB ⊄平面AEF ,所以PQ ∥平面AFE ,PB ∥平面AEF ,因为PB ∩PQ =P ,PB ,PQ ⊂平面PBQ ,所以平面PBQ ∥平面AEF .又因为BQ ⊂平面PBQ ,所以BQ ∥平面AEF .故点Q 即为所求的点M ,此时点M 为AC 的中点.(2)由(1)知,BM 与EF 异面,∠OFE (或∠MBP )就是异面直线BM 与EF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易求AF =EF =5,MB =OF =3,OF ⊥AE ,所以cos ∠OFE =OF EF =35=155,所以BM 与EF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1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模型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陆红力
立体几何中学生最易掌握的简单几何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其简单的几何性质和直观的几何构造已为广大高中生所熟悉,在长方体中适当添加辅助线,不仅可以构建各种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还可以割出像三棱锥、四棱锥、直三棱柱、长方体等,所以在遇到某些点、线、面及空间角和距离的问题时,若能联想并巧妙合理地构造出相关的长方体并加以解决,则能使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更易理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构造长方体 判断位置关系
例1 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1)如果直线a ,b 分别与直线l 平行,那么a //b .
(2)如果直线a 与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b 平行,那么a //β.
(3)如果直线a 与平面β内的两条直线b ,c 都垂直,那么a ⊥β.
(4)如果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a ⊥平面γ,那么β⊥γ.
说明:如图1,以长方形为模型,使得,,AD a BC b ==平面AC 为β,就可否定(2);再使1,,,AB a AD b BC c ===就可否定(3);所以正确为(1)、(4),因为(1)为平行线公理,(4)为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例2 已知 m ,l 是直线,α,β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 若l 垂直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l α⊥.
(2) 若//l α,则l 平行于α内的所有直线.
(3) 若,,m l αβ⊂⊂且,l m ⊥则αβ⊥.
(4) 若,l β⊂且,l α⊥则αβ⊥.
(5) 若,,m l αβ⊂⊂且//αβ,则//m l .
其中正确的是 ,(请将正确命题的序号填上)
说明:如图2,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选1l AB =,平面1DC β=,但1AB 不平行1DD ,易否定(2);选平面1AC α=,平面1,,,AC AB m AD l β===,否定(3);选平面AC α=,平面1111,,,AC AB m B C l β===,否定(5)
;因为(1)(4)分别为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所以选(1)(4).
此类问题是高考常见题型,主要考查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
其解题方法是将假命题举一反例否定即可,而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这种反例很容易找到。
二 构造长方体 求解角与距离
空间角与距离的求解一直是令学生“谈虎变色”的,因为实现空间角与距离的转化是难点。
借助长方体模型则有助于化解这一难点。
例3 若一条直线与一个正四棱柱各个面所成的角都为α,则cos α= . 说明:因为本题是填空题,所以不妨设正四棱柱为一个正方体,而在正方体中与各个面所成角都相等的直线是体对角线,如图,即1CA D ∠是所求的角α. 若令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11
2,3,A D AC ==故111
26cos 33A D CA D AC ∠===,即6cos .3α=特殊化思想是解决本题的捷径。
例 4 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7,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6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 b
的线段,则a b += .
说明 将该几何体放到长方体中(如图),看作对角线
17,AC =正视图投影为16,DC =侧视图投影为1,BC a =俯
视图投影为.AC b =因为
2222222222111112,DC BC AC DC CC BC CC DC BC AC ++=+++++=
所以22
2768,a b +=⨯-=故22
4 2.22a b a b ++≤== 因此,4,a b a b +≤+的最大值为4.
三 构造长方体 计算面积或体积
近年来的高考题中立体几何的填空题多以面积或体积的计算为主,对单纯考查记忆与计算的问题相对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试题。
例 5 在球面上有4个点,,,,S A B C 若,,SA SB SC 两两垂直,且
3,11,4,SA SB SC ===求该球的表面积。
说明 如图,因为,,SA SB SC 两两互相垂直,所以可以相交的三条线段为棱构建一个长方体,该长方体是球的内接长方体,其体对角线的长等于球的直径,设球的半径为R ,易知,222243(11)436,R =++=所以2436.S R ππ==表
本题也可作一变式: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沿高AD 折成直二面角B AD C --,问三棱锥B ADC -的外接球的体积是多少?
当题目中含有“三个平面两两垂直且相交于同一点”或“从同一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相互垂直”时,一般可以构建长方体,相应几何体的外接球直径就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四 构造长方体 突破建系难题
对于立体几何存在性命题的求解,传统教学的纯几何方法技巧性较大、随机性较强,需要多种转化技能,而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把立体几何和向量代数运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通法。
然而某些几何体并不是正棱锥或正棱柱,这给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带来了困难。
注意到某些几何体是由长方体切割而成,若放回到原来的长方体中,则给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带来了便利。
例6 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侧面,ABD ACD 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 是公共的斜边,且3,1,AD BD CD ===另一个侧面ABC 是正三角形。
(1)求证:;AD BC ⊥(2)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ED 与面BCD 成30︒角?若存在,确定点E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说明:(1)作AH ⊥面BCD 于H ,连结,,,BH CH DH 则四边形BHCD 是正方形,且
1,AH =以D 为原点,DB 为x 轴,DC 为y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1,0,0),(0,1,0),(1,1,1),(1,1,0),(1,1,1),B C A BC DA =-=故0,BC DA =则.BC AD ⊥
(2)设(,,)E x y z 是线段AC 上一点,则0,1,x z y =>=平面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0,1,0),(,1,)n DE x x ==要使ED 与平面BCD 成30︒角,由图可知DE 与n 的夹角为60︒,所以
1cos ,cos 60,212DE n x
DE n DE n 〈〉===︒=+则x =则1,CE ==故线段AC 上存在E 点,且1CE =时,ED 与平面BCD 成30︒角。
有些数学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与长方体无关,但如果在解题时能仔细观察,注意到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结构特点,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思维的独创性,构造长方体这个基本图形,可使解题思维简单,解法灵活巧妙。
在立体几何中,构建长方体来解题是构造思想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