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2.教学器材:录播教室;3.教学课件:PPT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3.画家名字,哪个国家?4.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一)格尔尼卡的故事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年4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后来毕加索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初中美术人美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格尔尼卡(壁画)《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人美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格尔尼卡(壁画)《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课题 年 级 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课型
《格尔尼卡》 欣赏评述
课时 1 课时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 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 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 1937 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 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 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 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 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 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 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 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 声、建筑倒塌声、战
么样的场面?
争场面等)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 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教学目标
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 ( 西 班 牙 画 家 毕 加 初步了解毕加
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 索) 激发兴趣 “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
索和《格尔尼 卡》作品。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 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 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七年级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七年级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过程一)首先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在东北松花江上》,听完后请大家谈谈歌曲中传递了哪些信息?生:回答师: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

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一)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二)画面内容分析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生1:乱。

生2:丑。

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生1:人。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

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

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

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师屏幕展示《格尔尼卡》)生观看并踊跃发言。

师总结:这幅画给你们的感觉是,乱、灰色、恐怖、害怕。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时,你们是不是也很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

请你们自己去把你们的疑惑解开吧,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好吗?生看书,师板书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

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

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
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

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师屏幕展示《格尔尼卡》)
生观看并踊跃发言。

师总结:这幅画给你们的感觉是,乱、灰色、恐怖、害怕。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时,你们是不是也很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

请你们自己去把你们的疑惑解开吧,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好吗?
生看书,师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主探究。

5分钟后学生举手发言。

师提问总结并板书;《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二、创作背景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

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我们无法再现当时格尔尼卡的轰炸场面,但是通过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格尔尼卡人们的遭受到的恐慌和灾难。

联想:师语言引导,911恐怖袭击也只是倒了几座楼,而格尔尼卡确是整个城市成为了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就象我们现在这样安静祥和的工作学习,突然头顶上空飞机轰鸣,爆炸声不断响起,身边的人们被炸飞,头顶的高楼在倒塌,人们在惊慌的逃跑,可是,无论跑到哪里都是倒塌,轰炸,死亡,鲜血,火光。

大地在颤抖,在痛苦的呻吟。

(此处配以背景音乐,师语调低沉缓慢的引导学生联想)
我们在重新仔细认真的看这幅作品,《格尔尼卡》看看是不是就是我们脑海中的被轰炸城市的画面。

三、师生共同赏析,讨论
师提出问题: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你认为,这些形象代表了什么?
学生安静思考1分钟后讨论回答,师总结
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被刺伤,发出嘶鸣。

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

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

(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
教师补充精讲
通过我们的分析,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画家真了不起,把我们想象中的战争场面描绘如此震撼,可是。

你知道吗。

画家当时并没有经历格尔尼卡的恐怖轰炸,那他是如何画出来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的呢,毕加索有句名言,你知道吗?此处,师停顿一下,等待学生共同说出“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对象”。

那你知道画家毕加索有什么样的经历能使他画出作品的吗
生回答,师总结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认识毕加索我们认识了画面的内容,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画家呢。

你所了解的毕加索是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看书(自主探究)2分钟。

学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讲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
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

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

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并总结出来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出示图片:在1937年12月13日,在中国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正震惊中外的事件,下面是当时报纸登出的照片,说真的。

作为老师,我不想让你们看到这样的照片,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又必须知道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静静看着,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些什么。

看完这些图片,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愤怒的,而且,直到现在,日本还在极力的推脱和掩饰自己的罪行,同学们,虽然1937年那个年代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但任何一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掉历史,请同学们拿起我们手中的画笔,就象毕加索那样,以《南京》为题,让我们用我们的思想和画笔来记录南京惨案吧!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南京》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绘画,师巡回指导。

七、作品展评!课堂小结。

八、课外拓展
(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课堂拓展: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以及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能够关注时事,了解并能够运用美术中的绘画元素创作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