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律诗

合集下载

古朗月行古诗的内涵意思

古朗月行古诗的内涵意思

古朗月行古诗的内涵意思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悽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的前四句。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
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

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李白五言律诗鉴赏

李白五言律诗鉴赏

李白五言律诗鉴赏李白五言律诗鉴赏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五言律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典型的唐律。

李白诗才奔放,适宜于纵横错落的歌行句法。

碰上律诗,就象野马被羁,只好俯首就范。

这首诗是他的谨严之作,风格已逼近杜甫了。

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开头二句就写明送别之地。

北郭东城,不宜死讲,总在城外山水之间。

看到这种修辞方法,不必提出疑问:到底是在东城呢,还是在北郭?反正你可以体会作东北郊,也就差不多。

如果作者说北郭南城,或西郊东野,那就该研究一下了。

第三句紧接上文,点明题目,底下即承以“孤蓬万里征”一句,说明这位朋友是孤身漂泊,远适异乡。

可见主客双方,都不以此别为乐事。

萧士赟注此句云:“孤蓬,草也。

无根而随风飘转者。

自喻客游也。

”(见《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他说此句是作者自喻客游,大误!被他这样一讲,这首诗变成“别友人”而不是“送友人”了。

这一联诗句,从思想内容来讲,是一个概念,或说二句一意:我们在此地分别之后,你就象蓬草似的飘零到远方去了。

上句与下句连属,都不能独自成为一个概念。

但从句子形式来讲,它们是很工稳的一对。

词性结构,毫不参差。

它们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也是一副流水对。

不过,“一为”对“万里”,也有人认为不够工整。

“为”是虚字,“里”是实字。

凡词性不同的对仗,例如以状词对名词,象“云雨”对“长短”之类,又如这一联的以虚字对实字之类,晚唐以后的诗人都尽量避免。

宋人称为这是犯了“偏枯”之病。

但在初、盛唐诗中,经常可以见到,当时不以为是诗病。

“浮云”、“落日”一联是即景抒情。

友人此去,成为万里孤蓬,他的心情,岂非宛如眼前的浮云;送行的老朋友,对此落日斜阳,更有好景不长、分离在即之感。

李白的八句七言

李白的八句七言

李白的八句七言
1.【问题】李白的八句七言
【答案】下面是整理出的李白的八句七言律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1.《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鹦鹉洲》唐朝·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3.《别匡山》唐朝·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4.《题东溪公幽居》唐朝·李白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5.《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朝·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关于李白的五言律诗三首

关于李白的五言律诗三首

【导语】李⽩的诗,⽆论在数量或质量上,以乐府歌⾏为主。

其次是古体,其次是绝句。

五、七⾔律诗⽌能挂在最后。

下⾯就给⼤家分享下关于李⽩的五⾔律诗三⾸,欢迎阅读! 《送友⼈》 青⼭横北郭,⽩⽔绕东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浮云游⼦意,落⽇故⼈情。

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典型的唐律。

李⽩诗才奔放,适宜于纵横错落的歌⾏句法。

碰上律诗,就象野马被羁,只好俯⾸就范。

这⾸诗是他的谨严之作,风格已逼近杜甫了。

诗是为送别友⼈⽽作,开头⼆句就写明送别之地。

北郭东城,不宜死讲,总在城外⼭⽔之间。

看到这种修辞⽅法,不必提出疑问:到底是在东城呢,还是在北郭?反正你可以体会作东北郊,也就差不多。

如果作者说北郭南城,或西郊东野,那就该研究⼀下了。

第三句紧接上⽂,点明题⽬,底下即承以“孤蓬万⾥征”⼀句,说明这位朋友是孤⾝漂泊,远适异乡。

可见主客双⽅,都不以此别为乐事。

萧⼠赟注此句云:“孤蓬,草也。

⽆根⽽随风飘转者。

⾃喻客游也。

”(见《分类补注李太⽩诗》)他说此句是作者⾃喻客游,⼤误!被他这样⼀讲,这⾸诗变成“别友⼈”⽽不是“送友⼈”了。

这⼀联诗句,从思想内容来讲,是⼀个概念,或说⼆句⼀意:我们在此地分别之后,你就象蓬草似的飘零到远⽅去了。

上句与下句连属,都不能独⾃成为⼀个概念。

但从句⼦形式来讲,它们是很⼯稳的⼀对。

词性结构,毫不参差。

它们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天涯若⽐邻”同样,也是⼀副流⽔对。

不过,“⼀为”对“万⾥”,也有⼈认为不够⼯整。

“为”是虚字,“⾥”是实字。

凡词性不同的对仗,例如以状词对名词,象“云⾬”对“长短”之类,⼜如这⼀联的以虚字对实字之类,晚唐以后的诗⼈都尽量避免。

宋⼈称为这是犯了“偏枯”之病。

但在初、盛唐诗中,经常可以见到,当时不以为是诗病。

“浮云”、“落⽇”⼀联是即景抒情。

友⼈此去,成为万⾥孤蓬,他的⼼情,岂⾮宛如眼前的浮云;送⾏的⽼朋友,对此落⽇斜阳,更有好景不长、分离在即之感。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引古诗“浮云蔽⽩⽇,游⼦不顾返”,为此⼆句作注释,很容易迷惑读者。

李白七律诗30首

李白七律诗30首

李白七律诗30首
李白,唐朝著名的诗人,其诗歌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情感豪放,表现出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追求。

他的七律诗共有30首,这些诗歌不仅在唐代广泛传播,而且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深远。

李白的七律诗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每句七言。

在表现上则千姿百态,既有抒发个人感慨的,也有歌颂国家风景的,更多的则表现了李白所欣赏的自然景观。

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情感激昂、气势磅礴的七律诗,通过借酒浇愁、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出对于人生的豁达和追求。

而《夜泊牛渚怀古》是一首思古怀人,寄情山水的诗,描绘出当时江南的美景和人文的历史。

而《登高》则是一首感慨人生短暂、志向高远的诗,引人深思。

李白的七律诗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南园十三首》、《杜鹃》、《庐山谣》、《赠汪伦》等等。

这些诗歌既反映出李白对于自然、生命和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出他对于人文历史和社会世态的关爱。

正如李白所说:“吾好古,与人馀,乃尔波荡我心曲。

”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对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追溯,而且也抒发了对于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李白的七律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朝诗歌的盛世,也让我们思考起自己的人生与价值。

李白的律诗作品精选

李白的律诗作品精选

李白的律诗作品精选律诗是格律诗的一大类型,每首诗共有八句,并附带有特定韵脚。

根据每句字数,律诗又可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李白(701年—762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近千首作品中就有许多律诗作品。

现按五律和七律两部分,整理分享其中的部分经典作品。

第一部分五言律诗代表作品赠孟浩然唐·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七唐·李白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千里思唐·李白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折杨柳唐·李白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少年子唐·李白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紫骝马唐·李白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少年行·其一唐·李白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

凤台曲唐·李白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

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

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

心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秋思唐·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古诗咏槿·园花笑芳年翻译赏析

古诗咏槿·园花笑芳年翻译赏析

古诗咏槿·园花笑芳年翻译赏析《咏槿·园花笑芳年》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前言】《咏槿》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3卷第35首。

前两句意为园花虽芳,池草虽艳,但不如槿花能植立于玉阶旁。

末四句意为木槿虽占据玉阶,但生命短促,不如琼枝玉树生命长久。

此诗诗句排列顺序颠倒,可知诗人思绪奔涌、情感炽烈,特别是思绪、情感的跳荡性,都根植了诗人的浪漫气息,给予木槿花以高度讴歌的赞美。

【注释】园花:泛指园中百花。

芳年:美好的年岁。

亦指少年青春,意即为各自的芳年而笑。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艳春色:献艳于春色之中。

婵娟:形容姿容美好的样子。

唐孟郊《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

”芬荣:芳香、繁茂。

夭促:死亡得很快,此喻花落之迅疾也。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

岂若:哪里象。

琼树枝:指名贵花木;玉树之枝。

屈原《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终岁:即终年,全年,一年。

翕赩:光色盛貌。

翕:收敛,聚合。

赩:大红色。

南朝梁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翻译】园花笑在美好的年岁,春光里池草更觉鲜艳。

还不如篱边的木槿花,在玉阶旁姿态如婵娟。

花香草茂生命太短促,花草凋落只在霎那间。

哪里像美丽的玉树枝,一年到头都光彩灿烂。

【赏析】“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的景致。

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写满园花草在李白眼中,都不如木槿,排斥了“园花”、“池草”。

李白再运用拟人手法,把槿花喻意为“蝉娟”般美好的容颜,如婵娟般亭亭而立的槿花将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统统的比下去了,从而使得诗句文采特异、铺陈辞藻,可见奔放不羁的李白对木槿花情有独钟,怜香惜玉也是因花而异。

李白五律全集

李白五律全集

李白五律全集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经过一 冬的巴陵之游又回到了江夏。在这里,诗人览胜访友,一度又恢复了诗 酒放诞的豪情逸致。《鹦鹉洲》就写于此时。此诗借描写鹦鹉洲的艳丽 春景以及古人祢衡的悲惨遭遇,反衬诗人自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 心情。 • 诗写鹦鹉洲,开篇便从鹦鹉入手,“鹦鹉”二字一出,便顿觉颇难收束, 只好一气贯注,旋转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顿住,然而诗已过了半篇。 鹦鹉洲是江夏的名胜,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 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 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 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 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 的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并不是因鹦鹉来过而得名。那么李白诗开篇 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乃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 是指《鹦鹉赋》,而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 用。
•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飞, 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 "双溪“北” 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 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 杂情感。
•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 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 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 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 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 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 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 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 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 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寄崔待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明朝分散敬亭秋。

颈联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 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 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 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 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尾联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 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 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 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 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 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 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 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 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 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 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 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 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 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 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 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 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 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 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 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 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 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 而流。 • 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 谢脁楼。 • 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 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 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 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 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 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 得的佳句。 •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 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 慎微篇》曰:“邪臣之蔽 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 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 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 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 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 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 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 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律诗合集
赠郭将军
将军豪荡有英威,昔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今日相逢俱失路,何年灞上弄春晖。

首联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 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 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 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 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 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 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 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 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 颔联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 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 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 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 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 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 意之时的回忆。
•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 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 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 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 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 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 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 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 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 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 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 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 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 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 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 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 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 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 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 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 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 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入选了唐诗三百首,成为李白入选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 李白最好的七言律诗。 •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 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 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 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 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 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 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 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