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白话文解

合集下载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方式,起源于明朝,其理论基础源于道家和中医思想。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篇关于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要领的文章,被誉为太极拳的圣经。

以下是太极拳论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我柔自如,人摆我粘,我拽而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不以动急而忘动,不以静缓而忘动。

意动则身随,手动则心静。

升降开合,相辅相成。

虚空无为,消息相因。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内外合一,身心合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是一种利用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理论指导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的方式。

运动时,动作要分动静,静止时要合阴阳。

运动不能过激或过缓,要随遇自如。

对方刚劲时,我变得柔缓,对方柔缓时,我变得刚劲。

不能像躁急一样过分追求动作,也不能像迟缓一样过分放松。

心意一动,身体就会随之而动,手动心静,升降开合,相互协调。

身体虚空无为,意念消息相通。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在身体和心理的修炼中,要内外合一,身心合一,了解对
手,百战不殆。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释】此句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

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义存焉!但“无极而生”句,显然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一致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但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着重点就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领域中,同时也运用“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如此而已。

至于《太极拳论》开篇这一句话的来源,当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张宝银用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张宝银用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张宝银用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宝银用白话解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帮助太极拳初学者更好的理解。

太极,由无极而来。

无极,原先什么也没有。

太极有了阴和阳,但阴阳混在一起不可分开。

太极说大就大,大到无限大;说小就小,小的不能再小了。

太极拳随对方变化而变化,一点儿也不顶、不撞、不碰、不抗;一点儿也不离、不丢、不弃、不跑。

人家是硬,咱是软;在自己顺顺当当的时候,一定要和对方“粘”在一起,不要让对方逃跑离开啊!对方动作快点儿,咱千万不要落后,也要动作快点儿;对方动作慢点儿,咱千万不可着急,也要慢点儿。

太极拳千变万化,一定要掌握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先力求多多知道一些变化的具体方法,祖师爷叫作“着熟”;再通过推手练功,求得身上的感觉、感知能力,祖师爷叫作“懂劲”;而后逐步求取全身的感应、反应、适应能力,祖师爷叫作“神明”。

这三步曲是太极拳修炼的必经之路。

按照祖师爷的理论,太极拳推手练功夫,首先必须明确并掌握“四大要领”:(一)身体必须中正,想像自己的“头”顶住了天;(二)意想腹部,好像有一团十分令人舒服的“气”,而且流到身体各个地方去;(三)必须牢牢记住时时注意,身体不能前俯,不能后仰,不能左歪,不能右斜;(四)身体要如同影子一样让对方看得见,抓不住,找不到,摸不着。

太极拳推手练功夫,必须知道下列“六项要求”:(一)对方向我左边来,我的左面就不见了;(二)对方向我的右边来,我的右面就没有了;(三)对方想往上行,我毫不阻拦他,而且帮助他;(四)对方想向下行,我任由他,并积极协助他;(五)对方要向前进,我帮他修好路,让他畅通无阻;(六)对方想后退,啊,是好朋友,对于您的走,我恋恋不舍,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您走啊!太极拳推手练功夫,蝇虫想落在我身上吗?那可不行,我身体是空气,没有你落脚的地方,请另寻高就;羽毛想加在我的身上吗?那也不行,我是阳光,没办法接受你,请你另找地方。

我神奇、巧妙、灵空、虚无的无穷变化,您是不会知道的,但对于您,我很熟悉您,了解您,您是我的知心朋友,是我的知音和知己。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第六篇太极拳名义说原文: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

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白话译文:拳术以太极命名的原因,应该是古时候必定有深明太极哲理的贤者,根据人体上下前后左右的生理状态,通过使手足旋转的运动形式,来探索太极大道所蕴含的奥妙,设立名义定为规矩。

可以说这种义理很是精确,遵循的方法也极为严谨。

原文: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亡,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白话译文:但是后来学习拳术的人,不遵依古传的师训,不是狂妄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真传”,就是片面的追求与自然常规不相符合的东西,已偏离了自然大道正途。

所以说现在想找到一个能够作到刚柔相济无过与不及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能持正不偏,刚好能和太极大道哲理相符的学者,就非常难了。

原文: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

白话译文:不过我想古时候能够发现并阐明太极道理的圣贤,只有羲皇和禹王因为在他们治理天下的时候,出现了昭示大道本原的河图和洛书,就是明确的证据。

原文: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

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

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

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得之五行相生相克者,引以为佐证。

其泛滥肤浅,亦不过古人之糟粕已耳。

白话译文:可惜我的学问知识太浅,不能详尽察知河图洛书所蕴含的奥妙,况且古书中所藏自然大道,往往与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不一样,很难阐述明白,所以我在讲述拳学义理时,对于河图洛书还无法说明白其中的一句话。

只能从羲皇和禹王根据河图洛书所载而演绎出的阴阳八卦六爻的错综变化及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引源导流,作为辅助的证明来说明拳道的理义,其实是很肤浅的,不过是得到了古代圣贤的糟粕而已。

原文:杂乱无章,随意采择,于图书生生大数之序毫不相似,况其内之精华者乎?虽然,亦不必泥。

通俗解读王宗岳《太极拳论》

通俗解读王宗岳《太极拳论》

通俗解读王宗岳《太极拳论》不少人,在解读、分析《太极拳论》时,不是立足于《太极拳论》真正内涵层面上,契合太极拳技击真功夫的出发点来演绎的!恰恰是窃取道家的道意和断章取义地、盗用易经和周易的“太极”的字眼,全凭个人天花乱坠的想象力,用肤浅的、不着边的、充满诗情画意、赞美词、堆积起来,来演绎简陋的“太极”,以致来替代“太极拳论”。

他们根本不理解传统太极拳,也根本没有通读过易经和周易,可以讲他们对易经和周易,一窍不通!却装出一副太极拳行家、不可一世地指手画脚,天南地北地胡说八道!到头来,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东郭先生而已!其实,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只字没有任何解读“太极”的文理字行!完全用文言文,步步深入、似如剥茧显蛹。

实实在在的从实战的技击层面上,字字句句,清晰、明亮地阐述了传统太极拳的真谛、精髓。

可以讲面面俱到、无所不及地剖析了传统太极拳的运行轨迹,堪称是一篇经典的传统太极拳拳论著作!《太极拳论》,顾名思义就是对太极拳运行轨迹与精湛的内涵,进行论述的经典著作,完全围绕太极拳的技击主题,层层剥离,精细解读。

全文丝毫没有涉及到“太极”的任何理念,与“太极”不存在点点滴滴的相关!仅仅是对太极拳拳术、拳理的阐述!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太极拳论》文言文和白话文

《太极拳论》文言文和白话文

太极拳论》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现代文版本太极,从无极中产生,是动静转换的契机,是阴阳变换的母形。

一动就分出太极,一静就合为无极。

(凡举动)都不能太过或是不到,(动作)随着(对方肢体的)弯曲伸展而弯曲伸展。

对方刚硬我方柔软被称之为“走”,让对方处于不利的姿势而我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被称之为“粘”。

(对方)动作快,(我方)就用快动作接应。

(对方)动作慢,(我方)就用慢动作跟随。

即使动作千变万化,而道理是唯一贯穿的。

从招式(动作)熟练渐渐领悟懂得劲路,从懂得劲路逐步达到意念清明。

(太极拳的精妙)不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是不可能明白并贯通身体意念。

(运用太极拳时)头部正直而自然地向上顶起,意念沉在丹田部位。

身体不歪斜摇摆,失去中正。

身体的中心要掩藏起来,似有还无,忽隐忽现,不让对手知道。

(与人对手时),我左侧的肢体如果微感力量来袭,就立即将左侧的肢体力量隐去变虚;我右侧的肢体如微感力量来袭,就立即把右边肢体力量隐去变虚,使对方力量落空无法攻击。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武艺之末也。

太极拳论{原文}:未有天地以前,太空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

无极而太极。

太极者,天地之根(HAI),万物之原始也。

解:由于太极处处分虚实----即阴阳,而我国的阴阳学说是由太极图而来的。

同时,我国古代学者,是用太极学说来解释宇宙和地球的起源,所以在太极拳的论文中,便先讲太极的由来。

这一段原文是说:在天地未形成以前,大宇宙是完整一体的,这各状态叫无极。

经过不知多少年后,地球在宇宙中诞生,绕着太阳运转,球表面有阴有暗,这种状态叫做太极,它是由无极演变而成的。

经过亿万年后,地球上有了大气层,天地分明,生命也随之出现,所以说太极是地球的根本,也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开端。

{原文}:“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解:练太极拳,与练其他拳种不同,首先在于不用力,因为不用力方可使全身轻灵自如,练拳时还要注意使前后各式动作连接起来,比来绵绵不断地练下去,不可中断,这样才能使周身灵活无滞,气血畅通。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解:练拳时随着动作的变转虚实,一面使气下沉,一面使气保持动荡状态,以易于调用;也就是使气上下自如,不可屏住气,因为屏气则动作就僵硬不自然,气也不易调动;同时,神意要专一不可散乱,使气随神意而行,贯串在外部动作上,动作自能圆活,这时务要使三者相辅而行,不可有缺此少彼或相互不连贯的地方,更不可有突出或凹下的地方,困为不论是动作的凹凸或神气的盛衰,都容易为人所制。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解: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达踵,即是能使气上下无间的周流全身。

在需要的时候,其根由脚而达于腿、腰、顶,以臂腕手指,这乃是一气的完整。

比如推手时以手发人而跌出,其力并非尽手指之力,乃是发于脚。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1736---1795年)。

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

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

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

”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

同时著有【打手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

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

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

【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译文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

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

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

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

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

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

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接应;对手动作慢来,我就顺应缓慢而相随。

对抗机势虽然瞬息万变,其着势也多种多样,但应对的理法是一致的,不变的。

劲力的规律蕴藏在着势之中,只有熟练地掌握每一着势,才能逐渐领悟到劲力的规律。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达到应运自如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

如不经历长期的刻苦练习而达到着势纯熟的程度,是不能通然开窍而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的。

颈部放松,头部端正。

腹部松驰,内气下沉于丹田。

运动时身体的重心要稳定,力求平衡。

身体的虚实转换须层次分明,富有节奏并要迅速和隐蔽。

对手在我左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右侧,左侧呈虚的姿态;对手在我右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左侧,右侧呈虚的姿态。

以高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提升到最高位;以低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俯降到最低位,总之不给对手留有超过我之高位或低位的机会和条件。

向对手进击,应以连续性攻击为最好,不给对手还手和喘息的机会;而退守时,决不恋战,退得越快越好,不留给对手连续攻击的可能。

进击程度的把握,应依据机势变化而定,如不利于我继续进击时,哪怕多加一只羽毛的长度都将为过。

而退守之快就连苍蝇瞬息着落的机会都不应有。

我的着势和意图是隐蔽的,对手无法知道,而对手的情况我却了如指掌。

凡在对抗中常胜不败者,大都是应用了这些计谋和手段。

拳术有很多门派,着势也各有区别,但不外乎都是以力量和速度作为制人取胜的前提和条件的。

力量大优势于力量小,动作慢不及动作快,这些只是人体自然条件的本能作用,与劲力的规律及使用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四两拨千斤”是以小胜大的例子,这显然不是靠所谓力大取胜的。

再看年迈的老人能够抵御众人的情形,依靠单纯的快又怎能做得到呢?!身体站立要象秤杆(称东西时)那样匀衡平稳,身体运动起来要象车轮那样圆活自如。

身体的重心偏沉于一侧便于机动灵活;身体的重心落实于双脚即为双重,灵活受限,反应迟滞。

每见到那些下了多年苦功而不能化解来力的人,大都是一开始就被对手牵制住,从而丧失了主动和灵活,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虚实转换的原理以及双重之病所带来的危害。

要想避免双重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粘是为了化走来力,而化走来力则须由粘来完成,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这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

只有懂得阴阳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及变化,才能懂得劲力的原理和规律。

而后在劲力规律的指导下,拳术就会越练越精;再加以思考和总结,劲力的使用就会逐步达到随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了。

太极拳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主旨,即以“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后发先至”为其行拳准则。

这是“舍己从人”之策。

但有很多人以我为主,拼力抢先,硬打硬进,虽然这些同是技击之术,但这种“舍近求远”与“舍己从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辨明。

这就是关于太极拳原理的论述。

三、解析【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一书。

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这里的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古人认为:阴阳是人体内在之本,主宰人体的生命运动,人体的肢体运动归源于人体内在的阴阳运动。

二者即为表里。

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体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

《太极十三式歌》中“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说的就是中医学说中人体阴阳本位的所在。

由此化转为外在形式即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阴阳学说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也是一致的。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指分开、分界。

意指运动时阴阳之间分明的主次关系,即阳为主导,阴为辅助,彼此消长。

静,相对运动而言,是暂时性的。

合,指阴阳之间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而不是合二为一或合归为一体。

阴阳本是矛盾,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中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把“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理解为运动时阴阳分开,静止时阴阳两者就合归于一体,这样就否定了阴阳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于此就没有阴阳可言了。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阴阳学说之根本法则,是阴阳平衡转化规律。

“无过不及”是说动作要适度,不可因过度而破坏平衡。

“随曲就伸”是说平衡的要领和方法。

总之要遵循阴阳平衡转化规律,即在运动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变化和发展。

【刚我柔谓之走】刚,指强力、刚劲。

走,指化走来力、使来力落空。

此句意为不要以强力与对手正面抗衡,应顺势引入来力使其化解;同时也为我防守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是柔的方法和目的。

【我顺人背谓之‘粘’】顺,指顺应、顺随。

背,指被迫、不顺。

粘,指近身、贴靠。

粘法之术是太极拳术中以柔的方式化解来力的方法之一,共“沾粘连随”四法。

这里粘则代表四法,为总称。

粘的目的是为了走,是走的前提,二者为因果关系。

即粘是因,走是果。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拳以他人为中心、以我为顺随既舍已从人的行拳策略,是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之主旨的需要,为其服务。

【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这里的变化指二个方面:一是对抗双方各自所处的形势的有利或有弊,以及主动与被动等变化。

二是对抗双方各自着势的变化。

这两个变化在技击中固然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但不管它如何变化,而太极拳术“以静制动”、“以小胜大”、“后发先至”的行拳策略则不应其变化而变动和改变。

所以动急要急应,动缓要缓随。

太极拳术趁其势借其力、以柔克刚、后发先胜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此。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着熟,指着势和招法的熟练程度。

懂劲,指劲力的规律。

神明,意指象神一样自由自在、出神入化。

贯通,指一通百通、全面通晓。

此句意在告戒:通晓太极拳劲力之路就在于一着一势的勤学苦练和细心揣磨,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除此无其它捷径可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领,指颈部;虚领,指颈部自然放松。

气,指人体内气。

丹田,即穴位,位于人体脐部。

太极拳家认为:“顶劲,头容正直,神贯顶,不可用意,用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领自然之意”(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而气沉丹田,气血将充实于下,下体坚实,重心稳固。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意如译文。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重和右重在此处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身体的重心在左侧或右侧;二是指左侧或右侧的处境重要、紧急;三是左右两侧同时处在不利状态,但相比之下左侧或右侧比另一方更重要。

本文所译概括了这三种含义。

如不加背景而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我左侧的肢体如感重意,就将左侧肢体变虚;我右侧的肢体如感重意,应将右边之重隐去(重心隐不去,只能移到左边)。

显然这种没有前题条件的移来移去的做法是相互矛盾的,没有意义,实际中让人无从理解和操作,这样理解必然是违背原文本意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弥,为满、更加之意。

仰,指身体仰起的姿态。

俯,指身体下低的姿态。

仰和俯是指我的姿态,而不是对手。

不能把此句理解为:对手仰攻而我就升高,对方俯袭而我就落低。

仰攻是从下向上的攻击方式,而我的身体就此升高,那正中对手下怀。

俯袭是从上向下的攻击方式,意为俯冲,而我的身体就此落低,结果必是自投绝境,不打自趴无退路可走,如此拙劣之法不会是原文本意。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指进击、攻击。

长,指攻击的进程。

退,指退却、退守。

促,指短暂、快速。

意如译文。

同样,进与退是接应上文指我的战术策略,而不是对手。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句以比喻的形式对“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行约束和补充。

而这不是说:衡量敌劲轻重的准确性,不可有一根羽毛份量的误差;感觉的敏锐程度,要使苍蝇、蚊虫都落不到我的身上。

因为,如此高精端的拳术技能不仅常人做不到,大师们也做不到,然而即使做到,那么在瞬息万变的技击过程中也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认为此句只在借以形容,这不仅上下语意不对,而且这种不客观不现实的形容即而成为夸张和玄虚,有悖于太极拳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英雄,指长胜不败者,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受尊重和敬仰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