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周汉文论 (3)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3)第三章唐宋文论 (3)第四章金元明文论 (4)第五章清代文论 (4)第六章王国维——古典文论的终结 (5)绪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天人感应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董仲舒。
二、主观题无第一章周汉文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文学作品应该“求真美,疾虚妄”观点的是王充。
2、儒家文论中论述比较多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文与质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提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气”说。
4、《诗大序》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对文学作品功用的总结是诗言志。
6、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词没有一种通达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8、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9、孔子诗论中,对于《诗经》总评是“诗无邪”。
10、被称为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的是《诗大序》。
11、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是老子。
12、论美丑、论文质、论形神属于《淮南子》的论述内容。
13、来自于《吕氏春秋》的思想包括: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适原则;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已”;艺术有“教民好恶、行礼义”的功能;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
14、荀子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说。
15、把赋的创作视为童子雕虫篆刻的是扬雄。
16、孔子的诗论,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兴观群怨”说了,其中“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
17、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一思想的是庄子。
18、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这一思想来自于《吕氏春秋》。
19、先秦对于学《诗》重要性的表述,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最为著名。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_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试卷及答案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我善养吾。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教材指出:《庄子》书中提出了“”、“”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赋,三曰比,四曰,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而末异”。
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教材认为: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农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与,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论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取境”有、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教材指出: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三是讲“”,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教材指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修诗“大都独抒,不拘。
”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2、(王夫子的)“现量”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阳货》:“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A、辞达而已矣B、尽美矣,又尽善也C、思无邪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A、“劝一而讽百”B、“主文而谲谏”C、“怨而不怒”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

论“言〃(简答)★
★
荀子论“言”:特别强调道,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所谓道义。他认为一切言论,但凡符合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但凡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由于对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言〃和政治有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言”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
22.王逸对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简答)★★
王逸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据,论说屈原作品是如何符合经义的。“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西汉中叶以后,儒家思想处
于总揽地位,经书成为衡量一切的最gao准则。班固依托经义来贬低屈原,王逸引经据典来还击,他在(楚辞章句序)中称(骚)为“经”,表现出对(骚)极端的推崇;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榜样,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15.(毛诗序)内容(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1)(毛诗序)主要内容:(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首先,它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25.“文以气为主”
(名词解释)★★★
“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谓“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此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作家各有所长。但过分强调作家的材性,而不懂得作家的风格是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观点不够全面
26.四丕(典论•文章)的文学主张(简答、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答案第一编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孟子2、诗,诗经3、兴,观,怨4、文,质5、以意逆志,知人论世6、(第一个空不填),浩然之气7、气,气8、辞,志9、论其世,知人论世10、庄子,庄子11、自然,人为12、虚静13、得意而忘言,得意忘言14、意在言外二、单项选择题:1.B2.D3.A4.A5.C6.D7.D8.C9.D 10.A第二编两汉一、填空题:1、怨2、报任安书,发愤著书3、天人,古今4、离骚5、毛公,卫宏6、礼义,谲谏7、讽谏8、比,兴,六义9、志,诗10、疾虚妄二、单项选择题:1.C2.B3.D4.C5.B6.D7.C8.王充9.B 10.C第三编魏晋南北朝一、填空题:1、才能,文体2、书论,诗赋3、王粲,徐干,刘桢4、书论,欲丽5、气6、文心雕龙,诗品7、构思8、十,缘情9、尚巧,贵妍10、构思,词藻,音乐11、悲,艳12、道,文13、宇宙万物,文章14、儒,道,佛15、想象16、体裁,才性17、体裁形式,风格特点,才能,个性18、才,气19、繁缛,壮丽20、思想感情,语言表达21、文心雕龙,诗品22、性情,性灵23、自然英旨24、补假,直寻25、滋味,味26、风骨,风力,丹彩27、兴,比,赋28、曹丕,陆机,刘勰,钟嵘二、单项选择题:1.D2.C3.C4.A5.B6.A7.A8.C9.D 10.D 11.B 12.A 13.C 14.B 15.C 16.A 17.D 18.A第四编隋唐五代一、填空题: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2、兴寄,汉魏风骨3、风骨,兴寄4、感遇诗,登幽州台歌5、诗式6、意境7、意,境9、不平则鸣10、气盛言宜,精神11、陈言12、不平则鸣,发愤著书13、皎然,白居易14、与元九书15、为时,为事16、标其目,显其志17、思与境,意境18、神思,境象,(第三个空不填)19、诗品,滋味20、韵,味,象,景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C5.C6.C7.D8.A9.C 10.D 11.A 12.B第五编宋金元一、填空题:1、六一诗话2、道,道3、诗穷而后工4、行云流水,文理自然5、随物赋形6、空静7、论词,别是一家8、破碎,铺叙,故实9、沧浪诗话10、识11、兴趣12、滋味,韵味13、兴趣,音节14、入神,入神15、论诗三十首,戏为六绝句16、心画心声总失真17、豪华落尽见真淳18、词源,论词19、雅正,清空,意趣20、清空,意趣二、单项选择题:1.B2.B3.D4.A5.D6.B7.C8.D9.C 10.A 11.C 12.B 13.A 14.A 15.B第六编明代一、填空题:1、四溟诗话,诗家直说2、情景,情景3、适会4、体,志,气,韵5、兴,趣,意,理6、童心7、发愤,发愤著书8、七子,性灵9、袁宏道,独抒性灵10、擘破玉,打草竿二、单项选择题:1.B2.D3.C4.C5.A第七编清代一、填空题:1、水浒,西厢2、金圣叹3、运事,生事4、人物,情节5、剪碎,凑成6、真实,典型7、妙合无垠,情中景,景中情8、原诗,文心雕龙9、物,我10、事,情,识,力11、识12、带经堂诗话,神韵13、尽得风流14、说诗啐语,格调15、体裁,音节18、性灵,格调16、随园诗话二、单项选择题:1.C2.B3.C4.A5.A6.B7.C8.D9.C 10.D 11.B 12.A 13.D 14.B 15.C第八编近代一、填空题:1、艺概2、文概,诗概,赋概3、文心雕龙4、烟霞,草树5、赋心,诗体6、诗界,小说界7、思想,境界,语句8、新名词9、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界10、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11、理想,写实12、境界13、境界,境界14、无我,有我15、景语,情语二、单项选择题:1.C2.A3.D4.B5.B6.D7.C8.C。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和“知人()”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
”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止乎()”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钟嵘的《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
文已尽而意有余,()也;因物喻志,()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也。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论。
7.教材指出:严羽在他的论诗著作《》里以禅喻诗,借用佛教禅宗的话语,提出了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说。
8.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说,这一理论观点成为后来的公安派“”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者”即创作客体与“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0·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钟嵘的)“滋味”说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
共20分)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日:“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
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
> 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 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
> 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
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
>>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
>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和刘桢。
>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 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 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 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 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 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 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
> 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 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 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
> 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
> 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 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
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 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 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 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
>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
”>>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 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 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 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 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 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
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 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 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
>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
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 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 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
> 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