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1.(孟子的)“养气”说2.(袁宏道的)“性灵”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刷焉。
……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
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自考(本科)2018.10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练习【2018.10】1.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观点的是 A.荀子 B.庄子C.孔子D.老子 【答案】C2.下列选项中,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A.知人论世B. 兴观群怨 C. 大象无形D.天人合一【答案】A3.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 A. 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B. 文学为政治服务 D. 文以明道 C. 文学是对现实、自然界的模仿 【答案】A4.对于文学作品功用的认识,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这一说法的是 A.《文心雕龙》B.《左传》 D.《论语》 C.《毛诗序》【答案】D5."文以气为主"的提出者是 A.王充B.王国维C.曹植D.曹丕 【答案】D 6.陈子昂反对诗歌创作中的六朝余风,提出"风骨兴寄"主张的作品是 A.《与元九书》B.《诗格》 C.《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D.《诗式》【答案】C7.下列选项中,属于李清照批评观点的是A."味外之旨"B."词别是一家"C."尚于作用"D.“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答案】B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出者是A. 白居易B. 元稹C. 杜甫D.李白【答案】A9.《沧浪诗话》的作者是A. 欧阳修B. 严羽C.苏轼 D. 王安石【答案】B10.下列选项中,属于元好问诗论著作的是A.《论诗绝句三十首》B.《滹南诗话》C.《瀛奎律髓》D.《宋元戏曲考》【答案】A11.下列理论家中,论戏曲主"本色"的是A. 朱权B.何良俊C.李开先 D.李贽【答案】B12.下列批评家中,认为艺术作品应该以"意、趣、神、色"为主的是A. 沈璟B.李贽C.方回 D.汤显祖【答案】D13. 清代诗论中,"格调说"的提倡者是A.王夫之B. 沈德潜C. 钱谦益D.顾炎武【答案】B14.《原诗》的作者是A.叶燮B.顾炎武C. 黄宗羲D.王士祯【答案】A15. 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是A."意境说"B."境界说"C."天才说"D."气象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16.下列选项中,对"兴观群怨"说的理解,正确的有A."兴观群怨"是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和“知人()”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
”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止乎()”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钟嵘的《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
文已尽而意有余,()也;因物喻志,()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也。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论。
7.教材指出:严羽在他的论诗著作《》里以禅喻诗,借用佛教禅宗的话语,提出了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说。
8.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说,这一理论观点成为后来的公安派“”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9.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者”即创作客体与“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0·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钟嵘的)“滋味”说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
共20分)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日:“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原名《诗三百》,被尊称为“经”是在A.晋代以后 B.汉代以后C.唐代以后 D.六朝以后2.以“中和之美”为文学观的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3.首先用“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矣”来赞美屈原的是A.刘安 B.司马迁C.班固 D.王逸4.王充《论衡·超奇》篇的内容主要是A.对作品的品评B.对作家的品评C.对文学史的梳理D.对古代文论的总结5.《诗式》的作者是A.皎然 B.司空图C.钟嵘 D.刘勰6.陈子昂所讲的“兴寄”是指A.高兴时有所寄托B.兴致上来时有所寄托C.托物起兴D.用写实的手法表达某种意思7.最早的论诗绝句出自A.陆游 B.元好问C.杜甫 D.严羽8.《曲律》的作者是A.徐渭 B.沈C.王骥德 D.汤显祖9.提倡“童心”说的是A.王士祯 B.李贽C.袁宏道 D.李渔10.反映汤显祖戏剧理论主要观点的作品是A.《诗归序》 B.《序山歌》C.《曲律》 D.《答吕姜山》11.《花部农谭》是一部专论A.地方戏曲的著作B.昆曲的著作C.京剧的著作D.南戏的著作12.强调戏曲“宾白”的是A.李渔 B.王骥德C.沈 D.汤显祖13.提倡“格调”说的是A.翁方纲 B.袁枚C.袁宏道 D.沈德潜14.提出“小说界革命”的是A.梁启超 B.章炳麟C.鲁迅 D.王国维15.《艺概》的作者是A.徐渭 B.沈德潜C.王骥德 D.刘熙载16.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说的是A.姚鼐 B.方苞C.刘大櫆 D.刘熙载17.提倡“意象”与“韵味”的是A.苏轼 B.皎然C.司空图 D.司空曙18.清代常州词派主张A.清空 B.雅正 C.寄托 D.风骨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9.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的是。
20.道家文论中的崇尚自然观,是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B )A、自然朴素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诗人之赋丽以则,词(辞)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法言》)C、班固D、刘安3、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A、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C )A、《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5、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B )A、诗品B、《文心雕龙》(刘勰)C、原诗D、文赋6、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C )A、王充B、陆机C、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D、刘勰7、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B )A、文学创作过程B、文学鉴赏过程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D、观察事物的过程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他用的词是“境思”,传本有用“意境”的)的是(A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B、皎然《诗式》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不著(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C )A、《与李生论诗书》 B 、《与王驾评诗书》C、《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B )(教材252)A、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B )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B、苏轼C、韩愈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B )A、《答谢民师书》B、《论诗绝句三十首》(即《论诗三十首》)C、《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西)汉,诗必盛唐"的是(A )A、前后七子(王世贞)B、公安派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D )A、陆游B、袁宏道C、梁启超D、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D)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这段话的作者是(A )A.梁启超B.李渔C.金圣叹D.刘熙载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B.《毛诗大序》C.刘安《离骚传》D.司马迁《报任安书》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A.进行艺术构思B.确立中心思想C.铸造文章语言D.驰骋艺术想象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C.苏轼的“枯淡”说D.王夫之的“现量”说1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C )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意在言外”B.批评宋代一些诗语言枯寂、淡乎寡味C.指诗歌作品在平淡中包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D.批评宋代一些诗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16、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B )A.元好问B.严羽C.张炎D.李清照17、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A )A.《姜斋诗话》B.《诗广传》C.《明诗评选》D.《古诗评选》18、教材认为:王夫之诗学理论的“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传统诗论中的(A )A.“即兴”B.“比兴”C.“意境”D.“神韵”19、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B )A.近代的王国维B.近代的梁启超C.清代的李渔D.清代的金圣叹20、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D )A.“肌理”说B.“性灵”说C.“神韵”说D.“格调”说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是(AC )A.教化说B.文气说C.竟境说D.神韵说E.兴趣说二2、荀子开后世(CDE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征圣、A.自然B.文质C.明道D.征圣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ABCDE )A.《墨子》B.《庄子》C.《荀子》D.《尚书》E.《左传》4、扬雄提出的有关“赋”的主要观点有(ABCD )A.赋是“童子雕虫篆刻”B.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C.“诗人之赋丽以则”D.“词人之赋丽以淫”E.赋的风格“文质彬彬”5、下列篇章中属于刘勰“文之枢纽”的有(CD )A.《明道》B.《原圣》C.《辨骚》D.《宗经》E.《序志》6、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AC )A.以意逆志B.品第高下C.知人论世D.神韵说E.文质彬彬7、道家的哲学思想在(AD )等方面影响后世的文学思想。
A.自然朴素B.审美态度C.政治教化D.得意忘言E.文质相称8、《文心雕龙-风骨》中的"风"指"情",而"骨"则指(ABE )结合而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A.事义充实B.条理连贯C.瘠义肥辞D.丰藻克瞻E.文辞精炼9、中国文论在儒道互补中发展,一般来说,儒家文论较多讨论(AE )问题。
A.文学的社会作用B.自然平淡的风格C.艺术思维的规律D.文与质的关系E.作家的道德修养10、钟嵘认为五言诗的源头有(ACE )A.《楚辞》B.《大雅》C.《小雅》D.汉乐府E.《国风》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以意逆志"说:"以意逆志"说:这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抠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2、“神韵”说:“神韵”说: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
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如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天边的山水景象。
3、“不平则鸣”说:“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4、“讽谏”说:“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此点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还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
5、“自然英旨”说(“直寻”)说:“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答:(1)他的“怨刺”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2)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历史上许多进步作家真实情况的总结,也是对自身创作的真实性体会,对后代受迫害下进行文学创作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3)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创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原则。
2、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答: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务必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结构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
3、结合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准确理解评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慷慨歌谣绝不传”一诗的思想观点。
答:元氏论诗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出于这种审美标准,组诗第七首对北朝民歌《敕勒歌》也给予了高度的褒美:“慷慨歌谣绝不传,穹?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从元氏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氏崇尚的一一种天然本色之美,是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清新之美,元氏的这种观点也是对当时诗坛上雕琢文字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
寄寓着深深的针砭时?之用心,同时从元氏对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评论中,还可看出其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认为诗歌要有一种挟风带气的阳刚之美。
4、刘熙载《艺概》说:“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
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又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就这两段话,谈谈刘熙载的文艺辩证思想。
答:《艺概》有许多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提法,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就寓含着以具体表现抽象的辩证法思想。
再如:“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着于一偏。
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结实”和“空灵”是一对矛盾,但韩愈之文,则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统一体。
这里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B卷(课程编码0081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B )A.“疾虚妄”说B.“发愤著书”说C.“养气”说D.“讽谏”说2、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3、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D )A.钟嵘《诗品》B.刘勰《文心雕龙》C.陆机《文赋》D.曹丕《典论•论文》4、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B )A.《诗品》B.《诗式》C.《诗仪》D.《诗格》5、(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