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分析
中央电大开放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_0607

乎仍然没有说透。( 分) 5
( ( 风骨》 篇中说 :诏张述情, 二) “ 必始乎风 ; 沉吟铺辞 , 莫先乎骨 。“ ”结言端直 , 则文骨成焉 ;
意气骏爽, 则文风清焉。可以看出, ” 刘姗的“ 固然是文意, 风” 但不是一般的文意或内容, 而当是 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 而“ 固然以文辞为本, 却也不是一般的文辞, 而是一种精要劲 健的语言表达。( 分) }
人了一步, 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文学觉醒。( (参见《 1分)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刘解《 “ 文心雕 龙》 选录” )
7 48
三、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2分. 1 ) 共 0分
1 U - A . 2 I . 3 3 . 4 U . }C .
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这就是说要求( ” A 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想象 .
B .行文 自然 , 形象描写“ 随成
D.行文委婉曲折 含蓄蕴藉 , , 有言外之意
虽与 日月争光可也 。这几句话 , ” 教材注释说 : 据班固《 离骚序》 叙述 , 谓出 自( ) 。
A 刘安《 . 离骚传》
} 3 .班固《 汉书 ・ 贾谊传 》 C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史记 ・ D .贾谊《 吊屈原赋》 3 与谢 民师推官书》 .苏轼在《 中说 : 诗文创作应该“ 如行如流水 , 初无定质, 但常行 于所 当
74i f
提出诗歌要有“ 神韵” 的古代诗论家是( A.钟嵘 C .严羽
) 。 } 3 .司空图 D.王士慎
认为小说有熏、 刺、 浸、 提的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的小说理论家是(
A.李蛰 C .梁启超 得 分 评卷人 四、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每小题 t o分 , 2 共 0分) B .金圣叹 D .李渔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1.(孟子的)“养气”说2.(袁宏道的)“性灵”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刷焉。
……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
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1.(孟子的)“养气”说2.(袁宏道的)“性灵”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刷焉。
……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
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试卷及答案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我善养吾。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教材指出:《庄子》书中提出了“”、“”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赋,三曰比,四曰,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而末异”。
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教材认为: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农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与,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论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取境”有、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教材指出: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三是讲“”,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教材指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修诗“大都独抒,不拘。
”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2、(王夫子的)“现量”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阳货》:“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A、辞达而已矣B、尽美矣,又尽善也C、思无邪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A、“劝一而讽百”B、“主文而谲谏”C、“怨而不怒”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解析

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
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2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题题库及答案

XXX大学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题题库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考试填空题总复习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论选读(⾃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说明:此科⽬,是本⼈汉语⾔⽂学专业⾃考的最后⼀科,已经顺利的⾼分通过。
在此,⼗分感谢那些在⽂库⾥⾯提供资料的朋友。
我曾在⽂库找寻找关于此科的有关资料,但是甚少,特别是适合准备⾃考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
为此,通过⾃学为此科的课后习题整理出⼀分答案,仅供参考。
此⽂献所有内容全部为本⼈键盘敲打,存在个别错字,⼗分抱歉。
准备此⽂献的⽬的,主要是回馈⽂库,再者为那些⾃考线的同学提供⼀点点的帮助。
祝⼤家考试顺利。
第⼀章先秦⽂学理论1、简述先秦⽂学理论概况。
答:⾸先,先秦⽂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出来,散⽂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们对⽂学本⾝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化领导出现了“诸⼦横议,百家争鸣”的⽣局⾯,学术思想⼗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
2、《尚书·舜典》关于“诗⾔志”的⼀段⽂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诗⾔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的内⼼思想感情活动。
把⼈“藏在⼼⾥”的志意、意念⽤语⾔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三⽅⾯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种和谐统⼀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格。
⽂学史上的意义:朱⾃清先⽣指出“诗⾔志”是中国古诗论“开⼭的纲领”,说明这⼀理论在中国⽂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l分,共20分)1.先秦时期,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和《》。
2.《庄子·外物》篇说:“言者所以在,得而忘言。
”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主张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四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它们是《典论·论文》、《文赋》、《》和《》。
5.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为主干,同时要“润之以”,只有二者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6.“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唐代诗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自居易的《与元九书》。
7.唐代司空图的“四外”说是指“外之致”、“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公安派”的诗论家袁宏道提出了“独抒,不拘”的文学主张。
10.清代诗论家王士稹提出了“”说,沈德潜提出了“”说。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共10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2.(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
共20分)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
诗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矣。
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或认以为真,则两家之集,宜塞破屋子,而何以仅存若干?且可精选者,亦不过十之五六。
人安得恃才而自放乎?(袁枚《随园诗话》)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2.对上面这段文字进行文学理论上的评述。
(提示:要求说明它提出了什么文学理论观点,有什么意义和缺陷等)四、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 ”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_____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________________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_______ 而绮靡”,“赋________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_ ”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_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与元九书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_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_________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_________ ”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_______ 。
尽得__________ ”。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__________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1 、(庄子的)“虚静”说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 ‘尽美矣,又尽善也"B ‘思无邪"C ‘尽美矣,未尽善也"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这段诗论出自()。
A 《论衡·艺增》B 《孟子》C 《史记·屈原列传》D 《毛诗大序》3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 陆机B 钟嵘C 皎然D 司空图4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A 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B 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C 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D 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5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
A 谢榛的《四溟诗话》B 李贽的《童心说》C 王士贞的《艺苑卮言》袁宏道的《序小修诗》四、翻译题( 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 ?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 、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2 、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3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复习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 、发愤著书3 、止乎礼义4 、缘情体物5 、诗经楚辞6 、气盛言宜不平则鸣7 、白居易与元九书8 、别是一家9 、清空意趣10 、独抒性灵性灵11 、一字风流12 、境界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1 、(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 1 分)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 2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 2 分)2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 1 分)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它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 1 分)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 3 分)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 、 B2 、 D3 、 D4 、 C5 、 A四、翻译题( 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
真是这样吗 ? ( 2 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
( 2 分)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 3 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
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 1 分)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 5 分)《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 15 分)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
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 5 分)2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 7 分)《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剪裁、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
( 9 分)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
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
( 9 分)3 、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
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 5 分)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
《沧浪诗话·诗辨》说:“乎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