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1.《诗经》又名诗三百,共311篇。
按照音乐类分为三种,分不是风、雅、颂。
共有15种国风,举出其中五种:周南、召南、邶、卫、王。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诗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2.楚辞的代表作者是屈原,除了《离骚》之外,屈原创作的楚辞有《九章》、《天咨询》。
名:屈平,字:原楚辞作家除了屈原,还有宋玉,他的作品有《九辨》、《风赋》。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4.最早的一部国不体史书《国语》:5.先秦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
6.先秦时代最富有诗意的哲学著作《庄子》。
7.先秦时代认为集大成思想家:荀子。
8.汉大赋的闻名作家除了司马相如以外,还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9.奠定汉大赋作品基础的是《枚乘》的《七发》。
10.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古诗十九首》喻为五言诗之最。
1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作者是孟浩然12.汉赋在进展过程中记忆了三个时期:XXX赋、大赋、抒情小赋。
其中张衡的一篇《归田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
13.魏晋的诗人喜爱谈玄讲道,他们谈论的主题有三玄,这三玄分不是《老子》、《庄子》、《周易》。
二、默写: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别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胖脓,命曰腐肠之药。
(七发)。
3. 《终南不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4.《咏史》左思皓天舒白日,灵境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脚万里流。
5.《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别关怀。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咨询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诗歌第一章上古歌谣第一节上古歌谣一、基础知识(1)《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4)《周易》《贲(bi)卦》六四爻辞:“贲如,皤(po)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反映原始社会的抢婚习俗。
(5)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的《弹(dan)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猎歌,表现了先民从制造弹弓到打猎的生活情状。
二、简答1、举例说明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上古诗歌的表达形式是载歌载舞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初民该如何表达情感呢?《毛诗大序》解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尚书·尧典》云:“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确实具有初民生活的踪影:手握牛尾边舞边唱,或是带着各种野兽的标志,模仿野兽的动作,随着敲击石器的节奏而手舞足蹈,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三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内。
2、《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先秦文学《诗经》篇鬥&时代:305+6西周初-春秋中叶作者:社会多阶层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IA)容无关联的兴句《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
(季隗、怀赢、崔抒)2.善于叙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U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
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
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己,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语录体:《论语》(《老子》)对话式的论辨体:《孟子》、《庄子》论文体:《荀子》《韩非子》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一)杂剧的体制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
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4.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
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南戏的体制元戏剧活动形成为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为杭州第一章关汉卿二、《窦娥冤》(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二)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二、《单刀会》与《西蜀梦》第四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二、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场上之曲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善于设置悬念第二章王实甫和《西厢记》二、崔张故事的演变(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绪论1. 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散文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神话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汉散文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
」《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汉代诗歌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诗经》篇目&时代:305+6 西周初-春秋中叶作者:社会多阶层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内容无关联的兴句《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
(季隗、怀嬴、崔杼)2.善于叙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口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
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
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语录体:《论语》(《老子》)对话式的论辨体:《孟子》、《庄子》论文体:《荀子》《韩非子》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孟子: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保民而王。
散文特点长于论辩。
文章笔锋犀利,步步紧逼,而且笔端情感充沛,极有气势。
善于随处取譬,巧妙地、深入浅出地论理。
语言富于文采,既严谨又流畅,既雄放又委婉,有纵横家风格。
道家《老子》《庄子》庄子思想(1)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政治主张:不为(3)处世哲学:处于材与不材之间(4)人生理想:逍遥游《庄子》的艺术特征: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3.寓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
楚辞诗体——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及后来汉代部分作家用上述诗体所写的一批诗作。
作品集——西汉末刘向对诗作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离骚》《离骚》反映的思想1.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
2.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3.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4.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灵均形象的塑造。
创作方法的突破。
“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刘熙载《艺概·赋概》)表现手法的开拓。
香草、美人意象司马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大量采用楚地方言和联绵词迭词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
《九歌》古曲之名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有一种绮靡感伤的抒情色彩。
秦汉文学汉赋汉代的标志性文体。
今人以为,汉赋的艺术生命力似已微弱构造上的板滞沉重,辞藻的堆砌、壅塞,文字的生僻难懂,都是汉赋明显的缺点。
汉赋在汉代曾有过蓬勃、旺盛的生机,有过空前绝后的辉煌。
发展三阶段(一)初期:骚体赋(二)全盛期:大赋(散体赋)(三)转变期:抒情小赋初期:骚体赋赋作以贾谊的骚体赋为代表。
特点规模大,篇幅长。
句式参差不齐,韵散结合,主客对话虚构夸张的笔墨,精细叙事和描绘汉大赋特点内容上歌颂与讽喻。
特点“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扬雄语)。
(2)结构宏伟,体制庞大。
(3)写法上铺张扬厉。
大赋不重抒情重状物,重铺叙,文采绚烂,语汇丰富。
“赋体物而浏亮”(4)主客问答形式,语言上韵散结合。
汉诗(1)楚歌(2)乐府(3)文人诗乐府民歌作者: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1)产生地域之广。
(2)特征:民间的真实的情感的抒发。
内容写实。
继承《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传统。
叙事性。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作者: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成就与影响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感情真切动人。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以此为创作标准。
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浅近自然,又意蕴丰富。
谢榛“格古调高,句平意远”刘勰称其“五言之冠冕”,钟嵘评其“一字千金”。
史记与汉书《史记》纪传体通史叙事艺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人物性格塑造在故事中完成。
皆能表现人物之特有个性。
有重大场面:鸿门宴、完璧归赵etc.也有小故事:张汤杀鼠、陈胜辍耕etc.人物形象塑造一是人物特立独行、不同凡俗的气质。
李斯、主父偃二是人物多有悲剧色彩。
项羽、韩信、屈原、李广、伯夷三是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人物性格复杂,多层面。
项羽语言1.明白畅晓,“发于情,肆于心”,无束缚,不求四平八稳,仍保有战国散文纵横恣肆的气势。
2.塑造人物所用语言的传神与个性化迁之叙述语言写孔子、伯夷就用庄重、简淡的语言,写屈原多用感叹、悠长的语调,写项羽、刺客,语言则简捷、干脆得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一)史家之绝唱1.创立体例。
清◎赵翼“史家之极则”非凡的史识,不与圣人同是非。
2.“考信”、“实录”的精神。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二)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抒情性鲁迅称《史记》“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一是指《史记》具有诗一般的内在韵律。
二是指司马迁抒写的感愤与屈原相似。
1.诗的内在韵味。
褒贬唱叹中寄寓着司马迁强烈的情感。
如写失败的英雄项羽;写文士亦有英雄豪杰气,如郦食其就是一些次人物,司马迁也倾注了很多感情,如《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中田横五百士。
2.诗的外在韵味。
有许多直接议论、抒情的文字。
引入大量诗赋和民间谚语、歌谣,传中人物即景作歌,增强文章抒情色彩。
语言的抒情性。
汉书“前四史”也称《前汉书》。
《汉书》是奉诏而作的官书,班固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较多,因此批判与颂扬的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标准,书中正统气息较浓。
总结:《汉书》与《史记》各有短长。
论历史观、散文语言,《汉书》逊于《史记》;论体制整齐,为后代法,《汉书》优于《史记》。
《汉书》新特点:1.《汉书》更具历史文献特征。
保存大量诏令、奏议等原始材料,极珍贵。
2.附录了大量辞赋、散文,为研究汉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但也影响集中叙事和塑造人物。
3.第三是比《史记》更重视学术文化。
在人物传记中增学术活动事迹;注重给学者立传;直接论述学术源流。
增《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学魏晋南北朝诗建安风骨:建安文人的作品情调慷慨悲凉,境界苍茫开阔,语言质朴刚健,这些总特征被后人称作“建安风骨”。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太康诗人诗歌特征内容上的拟古,形式技巧上讲究藻饰,风格追求繁缛。
代表作家《诗品·序》称“三张(载、协、亢兄弟)、二陆(机、云兄弟)、两潘(岳、尼叔侄)、一左(思)”。
清以前,人们一直推崇潘陆“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张协)为辅。
”(《诗品》)左思太康最杰出诗人3.艺术特色将咏史与咏怀结合,开“咏怀”先河情调慷慨激昂,文笔矫健雄劲语言简劲,虽有工巧之致但不刻意雕琢陶渊明诗1.陶诗的题材包括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等,然最具特色,最能代表陶渊明思想的是田园诗。
2.陶还有很多诗作是对历史和人生的直接咏叹,可视为咏怀。
平淡之中有沉郁。
诗风1.陶诗从内容说是写个人生活题材,其情感是自然真淳的。
从艺术上说,完全以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3.陶诗在自然平淡中又极富于哲理。
陶渊明的贡献与影响1.艺术上最大贡献:扩大诗歌题材范围,田园诗自成一派。
2.(1)当时作为隐士出名。
见《晋书》、《宋书》、《南史》的《隐逸传》。
《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
(3)唐以后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名至宋而极。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谢客谢康乐“谢公屐”2.谢诗创作的得与失:(1)得:在诗歌语言上创造大量描摹、比喻物状的词汇。
重视声、色的描绘,追求绘画式、音乐式的美感。
讲求对偶。
(2)失:“有句无篇”。
诗中保留着一些玄言佛理,缺乏浑融完整的意境。
词句显繁芜,结构又不太紧凑完密鲍照成就(1)在颜谢富丽风气笼罩诗坛的时代,情感充沛地唱出雄劲的别调。
(2)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
鲍从民间吸取营养,大量写作七言乐府诗,使这种形式大大发展,为盛唐七言歌行的兴盛铺平了道路。
新体诗永明体为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有意识运用声律规律写作的新体诗谢朓“竟陵八友”永明体诗人中最杰出者“大小谢”“谢宣城”贡献(1)创构了融情于景、寄意象外的意境,给盛唐山水诗歌提供了经验。
(2)俪偶精切、音律渐谐的新体诗体制,给唐诗准备了严整成熟的律、绝诗范式。
(3)清丽圆融语言的风格,有助于唐代清新朗润、优美自然的诗风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文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初唐文学通论:中国古代文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基本文学形式在唐代都已出现并迅速繁荣。
诗和文的创作更是取得了高度成就。
作者众多,大师辈出。
初唐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善五律,卢骆擅七言歌行。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1.淡到看不见诗。
2.“语淡而味终不薄”。
3.“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4.“韵高而才短”。
王维题材丰富,体裁亦多样。
五律、五绝造诣最高。
艺术特色画意、禅趣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之异同同:边塞豪迈雄壮七言歌行异:高雄浑悲壮;岑雄奇壮丽高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长于写景,寓情于景高多写实,现实主义;岑瑰奇峭拔,浪漫主义高直追汉魏风骨;岑融汇六朝诗风韩孟诗派与李贺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