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背后的沉寂与焦虑——论世纪之交以来的新诗境遇

合集下载

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一)

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一)

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一)【内容提要】世纪初的中国新诗,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表现为消解深度与重建新诗的良知并存,灵性书写与低俗欲望的宣泄并存,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并存。

世纪初的中国新诗的发展态势,既折射出百年新诗的曲折历程,又预示了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大致走向。

我们不必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传统面前妄自菲薄,中国新诗的薪火将在新的世纪得以延续。

【摘要题】思潮与流派【正文】永不休耕的土地里只有一个女人挎着篮子默默播撒种子这是青年诗人蓝蓝近作《现实》中的诗句。

我摘引在这里,觉得这三行诗不仅是蓝蓝的自我抒怀,更可以把它看成是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守望者的集体塑像。

无庸讳言,在全球性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诗歌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诗人已从中心走向边缘。

但是,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的诗的传统的国度,诗的火种却不会轻易地灭绝。

不仅是那些坚持终生写作的老诗人,而且一批批的中青年诗人,依然在诗歌的土地上耕耘着,默默地播撒着诗的种子。

世纪初的中国新诗,并没有枯萎、凋零,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

要对这种态势做一全景式的描绘是比较困难的,这里仅就笔者观感所及,把这种态势概括为三句话:消解深度与重建新诗的良知并存,灵性书写与低俗欲望的宣泄并存,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并存。

消解深度与重建新诗的良知并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工具理性泛滥,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盛行,社会上形成某种“价值中空”。

面对这种价值虚无主义,一种把诗歌视为个人的语言狂欢的看法在年轻人中很有市场,一些人不管现实,不管读者,只管自顾自地跳着自己的孤独的小步舞。

还有些人在写作中寻找刺激,游戏人生。

这形形色色的观点,均可以归结为对诗的人文理性内涵和诗性内涵的消解。

而且直到世纪初,这种消解深度的作法在诗坛上仍有相当的市场。

有位诗人在网上宣称诗歌只不过是语言游戏:“尽管会遭到多数人,主要是那些精神和心灵卫士的批驳,我仍固执地将诗歌看作一个不附带任何价值目的的游戏。

新世纪诗歌:活力大于危机

新世纪诗歌:活力大于危机
个人锋芒
121
新世纪诗歌:活力大于危机
王士强
近年来,关于新世纪诗歌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的态
势,它似乎恰如狄更斯所说既处于“最好的时代”也处
于“最坏的时代”:有的人认为当今的诗歌处于最好的
时期,是新诗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阶段,也有人认为
当今的诗歌失去读者、自说自话、一塌糊涂,甚至已无
存在的必要。这两种观点均具代表性,各有其理由与
接近了“多元”。联系新时期的诗歌发展来看,1980 年
力与创造性之具体表现约略述之。
代的诗歌很大程度上是群体性、宣告式、概念化的,更
1.网络快速发展所催生的自由
网络快速发展所催生的自由、
、开放态势
开放态势。
。对于
多是在时代共名、时称得上一个
所理解和借鉴的东西很难保证不是表面、皮相、一知
3. 本土性
本土性、
、现实性
现实性、

“ 中国性
中国性”
”增强
增强。
。 自进入新时
期以来,中国新诗一直有一个“世界”
“西方”的背景,
“与世界接轨”是其隐在而挥之不去的最为严重的焦
虑之一。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朦胧诗”
“第三代诗”到
90 年代的“个人化写作”,这一焦虑大致说来都是存在
的文化思潮,在当时的语境中也是具有启蒙主义性质
缓和停滞的过程。在新世纪诗歌中,现代性价值理念
重新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极大改变了新诗的
再度受到了重视,诗歌的现代性程度再度显著提升,
质地、内涵和面貌,使其重新回归艺术发展之正途。
写作主体具有更为明显的公民意识,许多的诗歌作品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也存在着堪称严重的问题,其
包含了对于社会的关切和对于人的关怀,有着明显的

沉沦、挣扎、救赎——对新世纪中国诗坛诗歌写作现象的考察

沉沦、挣扎、救赎——对新世纪中国诗坛诗歌写作现象的考察
个之最— —规模 最 大 、 诗人 最 多 、 区域 覆 盖 面最 广 ;07年 20
9月, 第三届广州珠江( 国际) 诗歌艺术节上 , 自北京的诗 来
人臧棣获得了“ 珠江诗歌大奖” 20 年 l ;0 8 0月, 中国李 白诗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 新世纪文学 ” 肇始的时间, 笔者认为应
沉 沦 、 扎 、 赎 挣 救
歌节在马鞍山市隆重 ̄
; 0 8月, 2 9年 o 第二届青海湖国际
JI 1 诗人对此应提高警惕” , @。小资写作者们越来越多地在
文字 中卖弄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写作技巧 , 他们懂得如何去
诗歌节举办 , 诗歌节的主题是“ 现实和物质的超越 , 诗歌与 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 …… 如此眼花缭乱 、 目不暇接的诗歌奖与诗歌节真 的反映
们在文章中普遍将 新世纪 文学发生的时间定在 20 00年。
以时间概念对文学史的划分在中国文学界特别是现当代文 学乃是一种传统, 比如 11 99—14 99命 名为 中国现 代文学 , 14 99以来被称为 当代文学 , 如此划分显然新世纪文学亦在 当代文学范畴之内。当代文学在时间上是一个向后延宕且 现在无法断定其归宿的文学史阶段 , 先不说 当代文学概念
代社会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对文学 有着深刻的影响。20 03年在中国人思想意识里有众 多不
能回避的话题:A S S R 事件 、 美伊战争 、 孙志刚事件……这些 事件的后遗症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
方式 , 在经济领域掀起了消费热潮 , 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中国 民众深层次的心理意识造成了难以言说的影响。并且一些 潜隐的具有新特质 的文学现象在 20 年以后逐 渐蓬勃壮 03
新世 纪 文学 的缘起

迷乱的文坛与喧嚣的话语批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困惑与反思

迷乱的文坛与喧嚣的话语批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困惑与反思
突 破人 性 的禁 区 , 腻地 描 写 了人 的丰 富 而复 杂 的 内心世 细 界 。然 而 成 就 更 为 明 显 的却 是 诗 歌 , 代 诗 人 在 诗 歌 内 容 上 当 对 历 史 反 思 和 艺 术 个 性 化 方 面 做 了 有 益 的探 索 。在 有 关 个
齐 声高 喊 , 手写 我 口, 我 说尽 风 花雪 月之 事 , 现 才子 佳人 再 之 天赐 良缘 : 又一群 文学才女登 台开始鼓 吹“ 身体叙 事 ”“ 、私
人 话语 ” 那 是一 派文 学 大家 故作 沉 思状 掀 翻历 史 , 天长 : 仰
叹 , 时不予 我。喧 嚣之 中还不 时有评 论者 加入其 中 , 开 叹 眉
眼笑 ,
瞠 目结 舌 。 而 脑 海 中 打 一 问 号 : 不 是 鲜 活 的 “ 坛 双 簧 进 这 文
声 嘶力竭 地喊 号子 的报场者 。” 后甚 感形 容之 妙 , 妙惟 听 惟
到 了一 段新 的历 程 , 们称之 为当代文 学。这段 文学历程 大 我
致 经 历 了 十 七 年 文 学 (9 9 1 6 年 )“ 革 ” 年 (9 6- 14 - 9 6 、 文 十 16 - -
肖, 音容笑 貌传神之极 。把我们 文坛上 的一位位 “ 文学明星 ” 请 上台去 , 请他们各 显其才 。 这是一 群所谓 “0 的年轻派 , 8 后”
沙始得 金” 没有在我们 这个时代 出现 。大浪消退后 留在沙 并
滩上 的依然是满 目黄沙 。 或许是吾 辈愚拙 , 目不识 金”但 是 “ , 到 了普 天之 下 民众都 无法 确认文 学 的存在 时 ,我 们又该 何 去何从 呢 ?有 位老 一辈 的文学研 究者 沉痛 地说 :当代文 坛 “ 就如一 台戏 , 台上 , 来来往 往 , 鼓并 响 , 锣 你方演 罢我登场 ; 台 下 , 熙攘攘 。 头攒 动 , 熙 人 嘻谑声 满场 , 杂其 间的还 有那些 夹

亡灵的声音——王家新诗歌创作中影响的焦虑

亡灵的声音——王家新诗歌创作中影响的焦虑

《 回答》 一诗 中, 王家新写下 了这样 的文字 : “ 回 要 答一首诗 , 需要写出另一首/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回答一 首诗竟需要动用整个一生/而你 ,一个从不那么勇敢的 人/也必须在这种回答中/经历你的死 , 你的再生。” 王家
新 一 直 深 信 他所 回答 的不是那 些 已经 逝 去 的伟 大 诗人
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两个灵魂之间神圣的生死对话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向雪分飞相隔短暂的佳节圣诞暴风雪后漫天遍地的银装素裹也是王家新用一生穿越的风雪世界时间快速流动后噪杂紊乱的节日列表




翟 月琴


王家新诗歌创作 中“ 影响的焦虑”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文艺学专业 . 江苏 南京 2 10000)
摘 要 : 继膝脆诗 后 , 中国诗坛 又 出现 了一批 优 秀 的诗人 , 中王 家新 作 为第三代诗人 的 中’ 一直保持 其 坚, 着对 当下诗歌发展方向的思考 ,并率先意识到第三代 诗 人 当 中普遥存 在 的 “ 影响 的 焦虑 ” 一现 象, 他 的 这 在 诗论和诗歌创作 中进行 了大量的阐迷。本 文正是本 着 王 家新的诗学观点 , 从生命意识 的影响、 汉语创作的焦 虑和互文探 索的转向三 方面进行探讨 , 以揭 示这种“ 影 响的 焦虑”在 王 家新 以至整个 第三代诗 人诗歌 创作 中 的 意义 。 关键 词 : 王 家新 第三代诗 人 影 响 的 焦虑 互文
诗句。
王 家新说过 , 是帕斯捷尔纳 克的《 日瓦格 医生》 唤 醒 了他 的写作意识 ,帕斯捷尔 纳克作为前 苏联 的著名 作家 , 他像挥之不去的影子跟随着王家新 的诗歌创作 , 在 精神 的伟 大苍弯上 留下刻印 ,不能到你 的墓地 献上 “ 一 束花/却 注定要 以一生 的倾 注 , 读你 的诗/ 以几千 里风 雪 的穿越/一个节 日的破碎 . 和我灵魂的颤栗” ( 王家新 。 《 帕斯捷尔纳克》 两个灵魂之间神圣的生死对话 , ) 是帕 斯捷尔纳克的《 白雪分飞》 相隔短暂的佳节圣诞 、暴风 ( 雪后》 漫天遍地 的银 装素裹 , 是王 家新用一生 “ 也 穿越” 的风雪世界 、 时间快速流动后噪杂紊乱 的节 日 列表 , 这 两重声音此起彼伏地交织着构成诗篇 ,带着一身雪的 寒气 , 披着一抹震颤的触动 , 轻抚着墓碑 上的尘埃 。帕 斯捷尔纳克在前苏联革命动乱时期成 长起来 ,却 以其 强势 的情 感 和内心世 界站在历 史风暴 之外 ,抒写 大 自 然 的美和生命的力量 , 然而却 被一些批 评家指责 为“ 脱 离人 民” 。1958年《 日瓦格 医生》 获得诺 贝尔奖 , 因为 却 公众 的反对声音而拒绝 了领奖 。在王家新看来 , 帕斯捷

众声喧哗中的繁荣与现代性的焦虑——对五年来文学理论发展的印象式扫描

众声喧哗中的繁荣与现代性的焦虑——对五年来文学理论发展的印象式扫描

众声喧哗中的繁荣与现代性的焦虑——对五年来文学理论发展的印象式扫描作者:范玉刚来源:《中国储运》 2018年第4期近五年来,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文化领域呈现蓬勃跃发之势,文艺越来越成为文艺发展的能动性力量,不断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文艺创作大丰收,文艺批评兴盛,文艺理论建设更是取得长足发展,甚至呈现出爆发式扩张,各种理论话语、理论主张悉数登场,但在众语喧哗的背后亦有着理论原创的苍白和体系追逐的焦虑。

扫描五年来的文艺理论发展,一言以蔽之,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正以其理论自觉性的姿态,走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途中,可谓喧嚣中的繁荣与发展中的焦虑并存。

所谓繁荣是指文论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并呈现某种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自觉,所谓焦虑是指中国文艺理论在现代性追求中存在某种“强制阐释”“民族主义心态”以及文论话语体系建构中的浮躁。

一、文艺理论在众声喧哗中的繁荣五年作为一个时段,放在历史的长河几乎是不可捕捉的一瞬间,但这五年之于中国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指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因而其意义非同凡响,甚至有着划时代的标志性意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驶入了伟大民族复兴的快车道,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彰显出时代的新气象。

作为从事文艺理论及文艺批评的研究者,我们都是从历史走来,深刻感知着时代的脉搏,以亲历者、参与者,某些话题的主要探讨者的姿态,来回顾这五年文艺理论的发展,自然有着切肤的感受。

诗文评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学感知世界、洞察现实的一种文化方式,对理论发展回看式的印象扫描,固然有着种种缺陷和挂一漏万之可能,但它依然有着某种管中窥豹的真实性、启示性。

总体上说,当代文论在众声喧哗中呈现繁荣之态,理论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这些成就不单纯是成果数量的增多和理论观点的众语喧哗,而是呈现出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以下诸多话题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值得我们进一步好好品味和总结提炼。

喧哗与躁动

喧哗与躁动

喧哗与躁动作者:杨徐嵘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4期摘要: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都是以一种“语言反叛”的先锋姿态登上文坛。

相对于朦胧诗所引发的喧哗效应,“第三代诗歌”的表现就仿佛是躁动不安。

本文试图从二者的语言风格入手,比较两个诗潮所引发的不同的读者接受效应。

关键词: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语言风格;读者接受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9-02《今天》的朦胧诗为80年代的当代诗歌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并且被逐步确立为新时期的诗歌传统。

从有别于当代前三十年诗歌主流的“异端”思潮到成为当代诗歌复兴的标志,一路走来其间除去朦胧诗人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文学界和整个社会的回应。

从这一新的诗潮浮出地表开始,对于朦胧诗“懂”与“不懂”,“古怪”与“不古怪”的争论持续不休。

然而就在这一声一浪的文学论争中朦胧诗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时期的地位。

“朦胧诗”本就是一个贬义的命名,其“朦胧的飘忽不定的形象, 闪烁的怪诞的思想, 扑朔迷离的诗意,不可捉摸的让人不懂的诗句”①曾一度让一些沉不住气的批评者急着要出来“采取行动”加以“引导”②。

1980年4月在南宁召开的以新诗现状和展望为主题的“全国诗歌研讨会上”,朦胧诗人的创作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南宁会议后不久,那些将在朦胧诗人的创作中看到了当代新诗繁荣前景的评论家们开始撰写文章支持这一诗歌潮流,其中“三个崛起”③的文章将朦胧诗的出现视为一种新的崛起的美学原则。

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定性,无疑是对朦胧诗的艺术尝试给予的最大肯定。

对于朦胧诗这样带有先锋意味的文学思潮,在其转化为常态和主流的过程中,读者的接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朦胧诗最初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它十分的晦涩和怪癖的语言让人似懂非懂,半懂不懂。

对于这样的阅读体验,前文已提到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读者反应:惶惶不安的诗评家认为诗歌要出乱子了,而心怀希望的批评家却看到了新诗的未来。

【高中议论文阅读】《“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阅读答案及解析

【高中议论文阅读】《“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阅读答案及解析

【高中议论文阅读】《“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阅读答案及解析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罗振亚①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

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及物性”与当下诗歌的境遇罗振亚①诗歌的逐步完善是新世纪文坛不争的事实。

只有诗歌本身的内部重建努力才足以令人兴奋。

空前活跃的民间期刊和网络平台推动了写作和交流方式的前所未有的转变,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大多数诗人都有意识地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挖掘和创造各种艺术可能性,提高诗歌的品味,尤其是“及物”明智的策略选择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调整到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

甚至可以说,它是新诗在新世纪转型的最重要动力。

②说到“及物”,它的起源仍然很坎坷。

二十世纪8020世纪中叶以后,许多先锋诗人出于对意识形态写作和宏大叙事的厌恶和回避,把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于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从而导致诗歌创作的迅速繁荣和衰落。

因此,在他的创作中,他迷恋纯诗,并经常试图消除社会问题。

”非”诗意因素在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中翩翩起舞,与现实密不可分。

这种追求增强了诗歌的纯洁性和技巧的熟悉性,但过于深奥和超然的引用却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它使诗歌与现实之间的深层对话成为可能。

基于“诗歌的许多缺点,20世纪90“生成的”个人化写作”特别注意“此在”,展示日常生活的情况和体验,并关注“及物”“新世纪的诗歌将作为一个整体继续”及物”然而,诗人们知道,如果诗歌不涉及人类的烟火,就无法谈论它的未来,他们在创作中展现出新的超越性。

③虽然诗人们并不完全排斥先验和永恒的情感因素,但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因素。

”及物”对象的选择是稳定和适当的。

在对典型的、多维的日常情境和体验的有效开启中,它建构了更为扎根的诗歌意象美学,并与当代生活有着更广泛的联系。

不仅琐碎而微妙的日常生活,而且严重而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进入了抒情空间。

由于诗人对直觉和情感深度的超越,许多作品跨越了对象的杂乱和表面,从精神感知的小智慧进入事物的本质根源,闪烁着智慧之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的硝烟 。尽 管存 在粗暴和简单化 的不足 , 这场诗学 冲突 的 意义也还是 显然的 , 他们不是 ‘ 的一代 ’ 掌握着 诗坛权 “ 新 与 力 的‘ 老一辈 ’ 间的 ‘ 父 ’ 之 弑 式的 斗争 , 是 由布 鲁姆所 说 不 那种 ‘ 响 的焦虑 ’ 影 所导 致 的, 是 ‘ 而 同辈兄 弟 ’ 间 的分 立 之
与 斗争 , ‘ 隐杀约伯 ’ 是 该 式的行为 。 ” 如果说 , 盘峰论 争 ” 是世 纪 末 的诗 坛在 沉 默 中的 无 “ 还
了与公开 出版 的诗刊分庭抗 礼的姿态 。其次 , 在上个世 纪末 由出版商 和学 者联合运 作 的颇有 影响 的文学 年度 最佳 选本 中 , 诗也 分到 了一 杯 羹。如 由陈树 才 、 新 宗仁 发 主持 的辽 宁
维普资讯
诗懿理论与砒 评
背 后 的 沉
— —
论 世 纪 之 交 以 来 的

喧哗与骚动 : 新诗 的外部境 遇
出牢 笼的一 只下 山猛虎 ” 的“ 八六 大展 ” 比, 只有 虎 的外 相 “
形 而缺少虎 的气 势 和力度 ” 回。尽 管如 此 , 甲 申风暴 ” 然 “ 仍 给新 世纪诗坛带来 了一场颇 具声势的诗学风暴 。 世纪之交 以来 的诗评家 除了参与前面 的诗学运 动 , 他们 围绕诗学理论 本身所 引发 的一 系列论争 在文 学评论 圈子 里 同样掀起 了不 小的波澜 , 中主要 有关 于“ 诗有 没有形 成 其 新 自己的传统 ” “ 、 新诗 的标准 ” 以及 最近 引发 的 “ 新诗 二次 革 命” 的大讨 论。 尽管 争论 还 在 展开 , 论 也难 以统 一 , 在 结 但 论 争 中, 对问题本身 的探 讨和认识无 疑是趋于深刻 了。
走 入读者公众 的视 野 , 诗界形成 了相当 的影 响 , 然摆 出 在 俨
公众 意识 支撑之后 的无奈 , 但更 多 的却 是 诗 界对 8 年 代 诗 0 歌急 风骤雨般前进速率 的 自觉 调整。然而 , 沉默之 中的诗 学
趣 味在 迅速地成长 、 分化 , 最终 导致 了 一场声 势浩 大 的诗 学 交锋— —“ 峰论 争” 盘 。对于这 场 论 争 , 文坛 最 初 的反 响 仅 仅是将其 看做诗人耐不 住寂寞的一场名分 与功利之 争 , 我 但 更 宁愿将 它看成是长期 以来新诗诗学趣 味的高雅与 通俗 、 诗
学路 向的向上与趋 下 、 诗学审美 的晦涩与平易 的又一次 间歇
性 的大爆发 。在逐 渐远离历史现场之后 , 我们 的批 评家 现在 也越来越认识 到它所蕴涵的诗学价值 。然 而 , 当时所形成 的
“ 民间” “ 识分 子 ” 大 阵营 的尖 锐 对峙 却 是 前所 罕 见 与 知 两 的, 至今 看他 们各 自编 选 的诗歌 和论争 的文 章 , 能 嗅出历 仍
3 林林总总的诗 歌评奖 .
意爆 发 , 么 2 0 那 0 3年秋 由< 星星》 诗刊 、 南方 都市报 和新浪 网
三方共同发起 的“ 申风暴 ・ 1 纪中国诗歌 大展 ” 显然 甲 2世 则
与轰轰烈烈 的诗歌运 动和 逐渐 升温 的诗 歌出 版市场 相 伴 而生的则是诗 歌奖项 的设 立 。9 o年 代 中前期 的诗 歌评奖
和9 o年代中前期 相 比, 无论 是诗 人 、 评 家还 是读 者 , 批 他们所展开 的富于诗学意味 的运 动都要多得多 , 它们所 激起
的社会反 响也要更大一些 。
专业读者之外的普通大众 的参与恐怕是世纪之交以来
新诗 的最 大 福 音 了。 “ 不 完 全 统 计 , 三 年 ( 2 0 — 据 近 指 02
Hale Waihona Puke 首先 我们看看 主要 由诗人 发起 的诗学运动 。可 以说 , 经 过 了深圳 “ 八六大 展” 的喧闹 之后 ,o年代 的 诗歌 无论 从外 9 部还是 内部 而言 , 都进 入了它的沉寂期 , 我们从 9 o年代诗 人 的一些 诗 学 主 张 也 可 以看 出 来 , “ 如 中年 写 作 ” “ 速 诗 、减 学 ” “ 人写作 ” 等 , 、个 等 这里 当然 有诗 歌失 去 了社 会生 活 与
人 民出版社选 本 、 作荣 主持 的长 江文艺 出版 社选 本 、 韩 张清
华主持 的春 风文艺 出版社 选本 、 王光明主持的花城 出版社选 本 、 诗刊》 < 杂志主持 的漓江 出版 社选 本 、 克等 主编 的 中国 杨 新诗年鉴 等等。众多 的诗 歌年 度选本 为新 诗的 当下 发展 备 了一 份档 案 , 观上也加 快了新诗走 向读 者的步伐。 客
20 0 4年 , 者注 ) 国大大 小 小 的诗歌 朗诵会 累计上 千 场 , 笔 全 且大有方 兴未艾之势 。 ”
2 逐 渐升温的诗歌 出版 .
作 为诗 歌运动 的必 然结果之一 , 便是世纪之 交以来 的诗 歌刊物 的出版 比以前更 加容易 了, 或者说这种相 对的出版热 也对诗歌 运动起到 了推 波助澜 的作用 。 首先, 几个 大型文学 期刊 如 < 民文 学 > < 人 、 上海 文学 ) 、 < 城> < 花 、 北京 文学> 都给 了诗歌相 对较大 的生存 空间 , 等 更 不用说作 为诗歌重镇 的< 刊> < 诗 、 星星>、诗选 刊) < 等刊 物对 新诗 一以贯之 的鼓 吹了。值得指 出的是 , 诗 刊> < < 、 星星> 等 先后 发行 下半月刊 既包含 了谋求 生存 的商业意识 , 同时 也显 示 了争取青年读 者群的艺术努 力。此外 , 大量诗歌 民刊从 容
“ 纪初的 中国新 诗 , 没有 枯萎 、 世 并 凋零 , 而是 呈现 出一 种多元共生 , 众声喧哗 的态 势。 ∞这 是吴思敬 对新 世纪 新诗 ” 本 体所做 的一个诗 学判 断。实 际 上 , 如果 用 “ 声 喧 哗 ” 众 来
形容世纪之交以来的新诗的外部环境恐怕更加确切。
1 更为频 繁的诗学运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