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首先,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就是劳动群众。
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与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灯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其次,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首先通过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设施体现出来,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物质设施,任何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都无法进行,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就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
最后,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又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与完成,必然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就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它就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就就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与一切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 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 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 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 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__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 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 着的群众”。
这两种观点集中反映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 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1.民本论,唯意志论,宿命论 2.唯心史观两个主要缺陷
(1)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注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 程相一致的。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 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 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群众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 群众的 是社会 物质财 富的创 造者
丰收图
人民群众的作用
编钟
人民 群众是 社会精 神财富 的创造 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 群众是 实现社 会变革 的决定 力量
秋收起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专业:姓名:学号: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xx,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
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通常在历史舞台上,人们通常把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是因为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少数剥削阶级掌握经济、政治权利,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
多数人民群众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处于私有制社会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历史的承认。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xx和xx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现在就让我们谈谈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总的来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例如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迫于残酷的剥削压力进行起义,虽没有取得胜利,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又例如清朝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和xx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动摇了xx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
马克辨析题和简答题·

第一章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为活动。
国开2023春《马原》(试卷A)大作业终考任务:,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大作业终考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题要求:1.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
2.考生答题完毕后,可点击保存。
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
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
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1:(1710字)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奋斗、辉煌功绩充分展现了创造智慧和磅礴伟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
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在今年七月一日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通篇贯穿"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是谁创造了历史。
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无几历史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人民群众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那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人不属于人民群众。
这是人民群众的质的规定。
人民群众是大多数人,包括先进的阶级、阶层、集团、广大的劳动人民。
不属于人民群众的人是极少数人。
这是人民群众的量的规定。
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他们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和劳动人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必须吃穿、住、用,这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
满足了人类的吃穿、住、用的需要,使人类得以生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等精神活动。
从事精神活动也需要物质财富作为物质基础,不然精神活动也无法进行。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在生产力中发挥主要力量,创造了物质财富。
使人类得以生存。
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养活了不从事物质生产的、专门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人,还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一切科学理论、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归纳】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必备手册(人教版):考点1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修4)

必修4生活与哲学考点十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纲导学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历史人物。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注意:(1)群众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前提,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它与英雄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2)英雄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下,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它有两种表现:一是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由杰出人物的个人意志决定;二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如上帝鬼神等。
这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3)杰出人物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且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4)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其个人活动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时势造英难”而不是“英难造时势”。
整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世界观: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精选资料】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
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