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调度论文完整版
电梯调度算法研究

电梯调度算法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特别是高层以及智能建筑不断涌现,因而垂直运输工具电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当前人们对电梯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单台电梯无法满足人们需要,因此在楼层间往往设置多台电梯,为了减少能力损耗以及缩短人们等待的时间,因此本文深入分析电梯调度算法,采用优化控制策略从而优化多台电梯的协调运行,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本文首先阐述了乘客对电梯群控系统的要求,电梯群控系统的特征,如非线性、不确定性、多目标以及扰动等特性,针对电梯的特征,详细分析了电梯群的控制模式。
然后统计了一段时间的客流状况,从而完成整体流量状况的预测,根据预测情况优化了电梯调度算法,该算法是在多目标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函数,通过权值的设定,突出不同目标在不同交通模式下的要求。
最后通过仿真的方式,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针对电梯群控系统的复杂特性,设计了相应的调度算法。
通过设计的调度算法能够很好的提高整个系统特性。
关键词:电梯群控,调度算法,多目标规划,仿真分析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 引言 (3)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第二章电梯群控系统的特征分析 (5)2.1 乘客对电梯群控系统的要求 (5)2.2 电梯群控系统的系统特性 (5)2.2.1 非线性 (5)2.2.2 不确定性 (5)2.2.3 多目标性 (5)2.2.4 扰动性 (6)2.3 电梯群的控制模式 (6)第三章多目标规划电梯调度算法及仿真分析 (7)3.1 多目标规划电梯调度算法分析 (7)3.1.1 多目标规划建模 (7)3.1.2 多目标规划调度算法实现 (8)3.2 仿真分析 (10)3.2.1 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10)3.2.2 电梯运行仿真分析 (12)第四章总结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调度优化算法研究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调度优化算法研究电梯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人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上下楼方式。
然而,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调度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难题,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来提高电梯调度效率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调度优化算法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梯调度的基本原理。
电梯调度是指根据楼层乘客人数和乘坐方向来决定电梯的运行方向和时间,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电梯的运行时间。
传统的电梯调度算法主要考虑乘客的数量和乘坐方向,但是忽略了乘客的心理需求和电梯的耗能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将引入模糊控制理论。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和模糊算法的控制方法,它能够将不确定的因素考虑进来,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在电梯调度中,我们可以将乘客的心理需求和电梯的耗能问题通过模糊控制进行建模和优化。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模糊控制系统的模糊规则库。
模糊规则库是由一系列的if-then规则组成的,每条规则都包含一个模糊条件和一个模糊结论。
在电梯调度中,模糊条件可以是乘客数量和乘坐方向的模糊集合,模糊结论可以是电梯的运行方向和时间的模糊集合。
通过分析历史调度数据和乘客行为,我们可以获得一系列的模糊规则,从而建立模糊规则库。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模糊推理和模糊控制。
模糊推理是指根据模糊规则库和当前的模糊条件,通过模糊运算和模糊推理方法得到模糊结论。
在电梯调度中,我们可以根据乘客数量和乘坐方向的模糊集合,通过模糊控制算法计算出电梯的运行方向和时间的模糊集合。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模糊推理方法将模糊集合转换为具体的数值,从而得到电梯的运行方向和时间。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模糊优化和模糊调度。
模糊优化是指根据模糊结论和模糊控制目标,通过模糊规划和模糊搜索方法得到电梯的最优运行方案。
在电梯调度中,我们可以根据模糊结论和电梯的运行方向和时间,通过模糊优化算法优化电梯的调度策略,从而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电梯的运行时间。
电梯优化调度

电梯优化调度在如今的高楼大厦中,电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如何实现电梯的优化调度,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早高峰时段,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写字楼,却发现电梯前挤满了人,每一趟电梯都满满当当,自己需要等待好几分钟才能挤进去。
又或者在商场里,购物的人们因为电梯的不合理调度,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上下楼的过程中,这无疑会影响到大家的体验。
那么,什么是电梯优化调度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合理地安排电梯的运行方式和停靠楼层,使得电梯能够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要实现电梯优化调度,首先需要对乘客的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
这就像是天气预报一样,我们需要知道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多少人会在哪些楼层上下电梯。
通过安装在电梯内的传感器以及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到乘客的出行规律。
比如,在写字楼里,早上上班和下午下班的时间段,乘客流量会明显增大;而在商场中,周末和节假日的客流量通常会比平日更多。
有了对乘客流量的预测,接下来就可以制定相应的调度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分区运行。
将高层建筑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部电梯负责特定的区域。
这样可以避免电梯在不同区域之间频繁穿梭,减少运行时间。
比如,一部电梯负责低楼层,另一部负责高楼层。
另一种策略是目的层调度。
乘客在进入电梯前,就通过触摸屏输入自己要到达的楼层,电梯系统会根据所有乘客的目的地,智能地安排电梯的停靠顺序。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中间停靠的次数,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除了以上策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部电梯的协同运行。
例如,当某一部电梯的乘客较多时,其他电梯可以自动调整运行路线,前来分担客流。
在电梯优化调度中,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当有残疾人、孕妇或者携带重物的乘客时,电梯应该优先为他们服务。
又或者当发生紧急情况,如火灾、地震等,电梯需要能够迅速切换到应急模式,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
关于电梯的毕业论文

本文介绍的是电梯PLC控制系统的一种。
电梯是垂直方向的运输设备,是高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设备。
它靠电力拖动一个可以载人或物的轿厢,在建筑的井道内导轨上做垂直升降运动,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多,住房越建越高,控制电梯运行的PLC系统也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达到电梯运行的“稳、准、快”的运行目的。
该系统主要由PLC和逻辑控制电路组成。
其中包括交流异步电动机、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发光指示器和变频器组成为一体的控制系统。
本机控制单元采用以三菱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对机器进行全过程控制。
整个系统通过PLC以及逻辑控制电路对电梯的升降,加速,减速,平层,起动,制动进行控制。
其结构简单、运行效率高、平层精度高、易于理解与掌握。
目录论文摘要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电梯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实际上电梯是根据外部呼叫信号以及自身控制规律等运行的,而呼叫是随机的,电梯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式的控制系统,单纯用顺序控制或逻辑控制是不能满足控制要求的,因此,电梯控制系统采用随机逻辑方式控制。
目前电梯的控制普遍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微机作为信号控制单元,完成电梯信号的采集、运行状态和功能的设定,实现电梯的自动调度和集选运行功能,拖动控制则由变频器来完成;第二种控制方式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取代微机实现信号集选控制。
从控制方式和性能上来说,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国内厂家大多选择第二种方式,其原因在于生产规模较小,自己设计和制造微机控制装置成本较高;而PLC可靠性高,程序设计方便灵活,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所以现在的电梯控制系统广泛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实现。
电梯是将机械原理应用、电气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系统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及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和技术集于一体的机电设备,它是建筑物中的永久性垂直交通工具。
电梯控制毕业参考论文

目录摘要 (3)第1章前言 (5)1.1课题的必要性与发展概况 (5)1.2方案选择 (5)1.3系统硬件设计 (5)第2章电梯概述 (6)2.1电梯的起源与发展 (6)2.2国外电梯的情况 (6)第3章 PLC的发展 (7)3.1 PLC的定义 (7)3.2 PLC的发展阶段 (7)3.3 PLC发展趋势 (8)3.4 PLC的基本结构 (9)3.5 PLC的工作原理 (10)第4章电梯模型PLC控制系统设计 (11)4.1电梯的类型 (11)4.2电梯的构造 (11)4.3电梯的控制要求 (11)4.4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11)4.5电梯模型PLC控制系统设计 (12)4.6 PLC的选择 (13)4.7 I/O分配表 (13)第五章PLC系统软件设计 (14)5.1电梯上行控制 (14)5.2电梯下行控制 (14)5.3梯层显示 (15)5.4梯形图 (15)参考文献 (22)结束语 (23)致谢 (24)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应用越来越广。
电梯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工具,其设计要求稳定性、安全性及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梯的要求的也相应提高,电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国产电梯多为继电器和PLC控制方式,本次设计的软件控制部分由Verilog来实现,研究、分析电梯的逻辑关系,进而实现控制。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提高了电梯的控制水平,并改善了电梯运行的舒适感,使电梯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电梯硬件描述语言编译仿真Abstract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icroelectric technique , technology of the computer and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exchange frequency conversion and adjust speed technology and already enter a brand-new era, its application is wider and wider. The lift is the vertical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of the modern skyscraper, its designing requirement stability , security and high. Living standard constant to raise with people, requisition for lift too corresponding to improve, the lift has got the fast development, the domestic lift of our country is mostly relay and PLC control method, the software designed this time is controlled some to realize by Verilog, the logic relation of studying , analysing the lift , and then realize control. Through rational choice and design , have improved the control level of the lift , has improved the comfort that the lift operates, make the lift reach the comparatively ideal control result.Keywords: lif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Compiler Simulator第一章前言1.1课题的必要性与发展概况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电梯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梯调度中的智能算法研究与优化

电梯调度中的智能算法研究与优化摘要:电梯系统在现代城市交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乘客的乘梯效率和舒适度,电梯调度算法的研究和优化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电梯调度中的智能算法,并通过优化算法提出一种可以衡量多个因素的电梯调度策略,以提高电梯系统的性能。
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建筑高度的增加,电梯作为人们日常交通的必需品变得越发重要。
然而,电梯的调度和管理问题也因此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旨在提高电梯系统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传统的电梯调度算法往往只考虑到乘客的等待时间,忽视了其他影响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智能算法来优化电梯调度策略。
一、电梯调度中的问题1. 电梯调度的复杂性电梯调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
在一个多层建筑中,存在多个电梯,每个电梯可以在不同的楼层停靠,乘客在不同时刻登上或离开电梯。
因此,如何安排电梯的运行轨迹和停靠楼层,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电梯的空闲时间,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 传统调度算法的局限性传统的电梯调度算法主要基于“先来先服务”或“最近先服务”原则,即优先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或离电梯最近的乘客。
然而,这些算法无法考虑到乘客的等待时间分布、电梯的负载均衡、电梯停靠次数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智能算法在电梯调度中的应用1.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原理的优化算法,通过设计适应度函数、交叉和变异操作等,来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演化的过程。
在电梯调度中,可以将电梯的运行轨迹和停靠楼层看作一个个体基因,通过遗传算法优化个体的适应度,以得到最优的电梯调度策略。
2. 禁忌搜索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是一种基于邻域搜索的优化算法。
在电梯调度中,可以将每个电梯的运行轨迹和停靠楼层看作一个邻域解,通过禁忌搜索算法搜索邻域解的最优值。
该算法可以综合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电梯的负载均衡、电梯的空闲时间等多个因素,以得到更优的电梯调度方案。
三、优化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为了提高电梯调度系统的性能,我们根据多个因素设计了一个综合性能指标,并将其作为优化算法的目标函数。
电梯群控系统调度策略研究论文

04
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度策略优 化
遗传算法简介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原理 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 程中的遗传机制和选择、交叉、变 异等操作,寻找最优解。
VSLeabharlann 遗传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并行性和 鲁棒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优 化问题,如函数最优化、生产调度 、图像处理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度策略优化方案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电梯群控系统调度策略研究论文 电梯群控系统概述
电梯群控系统的定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调度策略,以达到最优的运行 效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在电梯群控系统调度策略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考虑电梯故 障、维修等因素对调度策略的影响,未来可以进一步 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缺 乏实际的运行数据验证,未来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合 作,获取真实的运行数据,进一步验证和优化调度策 略。
调度算法
指用于决定电梯在何时停靠在何楼层的算法,是电梯群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 分。
电梯群控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效率
通过智能调度,减少电梯 的空闲时间,提高运行效 率。
提高乘客满意度
通过优化调度,减少乘客 等待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
节能环保
智能调度可以减少电梯的 能耗,实现节能环保。
电梯群控系统的分类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电梯群控系统调度策略对于提高电梯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调度策略 能够有效地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缓解电梯的负载压力,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电梯调度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电梯调度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经是我们每天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电梯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然而,现在的电梯调度算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探讨电梯调度算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应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背景介绍电梯调度算法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电梯的运行,使其能够按照一定的算法和规则运行,达到更加高效和人性化的运行方式。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电梯调度算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电梯已经具备了智能控制、网络监控等功能,电梯调度算法也已逐渐成为电梯设计和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二、电梯调度算法的分类目前,电梯调度算法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1. 基于传统控制理论的算法这种算法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控制理论,采用经典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其特点是控制效果较为稳定,但常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调试才能精确掌握。
2. 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梯制造厂商开始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进行电梯调度控制。
这种算法能够自适应环境变化,最大化电梯的效率,提高穿梭效率和运行安全性。
但其缺点是,经验不足的人员很难通过简单的述职来做出决策,需要对算法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提高运作效率。
3. 基于模型预测的算法这种算法主要依靠复杂的数学模型,通过预测电梯载客量和人员流动情况等信息,自动控制电梯的调度运行。
其优点是能够高度智能自适应,能够适应不同时间和载客量的变化,但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预测和学习,需要借助大量的计算设备和软件工具。
三、电梯调度算法的应用电梯调度算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电梯调度优化电梯调度算法主要用于控制楼层间电梯运行的优化,使得电梯能够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并降低乘客等待时间。
通过增加和调整电梯的载客量,调整电梯的速度,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载客量和运行环境。
2. 校园电梯控制升级对于高校等机构来说,采用电梯调度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校园电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使学生出行更加方便和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控电梯调度方案优化的建模研究摘要随着城市中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作为垂直运输工具的电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为满足楼内交通的需要,一座大楼往往安装多台电梯;尽管如此,上下班高峰时期的电梯仍然异常拥挤,且乘梯人员的侯梯时间往往较长;而大楼的物业管理方考虑到自己的成本问题,并不会增加电梯数量。
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最优电梯调配方案,对于改善乘梯人员的乘梯环境,降低物业方的管理成本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某商业中心写字楼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的电梯调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获得合理的优化方案。
主要分为三个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定合理的模型评价指标;第二个问题:在不考虑写字楼地下部分等前提下,建立早晚高峰期的电梯调度的优化模型,并利用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找出最优方案;第三个问题:将第二个问题中建立的简化模型进一步实际化,以得到尽量符合实际的电梯调度方案。
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乘梯人群和写字楼物业管理两方面的利益出发,选择每台电梯的平均载客量和电梯的总运行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二者权重,建立了综合的评价函数;很多研究高峰时期电梯调度问题的论文使用乘梯人员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作为衡量电梯效率的标准,这样虽然通俗易懂,但他们在计算等待时间时为了简化计算,往往假设乘梯人群同时到达,这与实际不符,且误差较大;本文在假设高峰期内乘梯人群以一定的到达率到达乘梯起点前提下,采用电梯的平均载客量作为衡量标准。
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采用分区调度的方法,将可能的方案按楼层分区的多少(分区数:1~6)分为六类,综合运用各种规划方法计算出每个分区方案中最优的调度方案,再利用综合评价函数对这六个最优的调度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最终的最优调度方案;在计算各类分区方案中最优的调度方案时,本文糅合了理想点法、线性加权法和最大最小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权重将多目标规划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在逐步分区讨论的过程中,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在计算出第k类的最优方案的基础上再计算第k+1类的最优方案;结果发现,在该简化模型的前提下,最优的调度方案是分为六区(具体分区见正文)对于第三个问题,本文去掉了简化模型中“不考虑地下两层”这一假设,并考虑到“应优先满足高层的乘梯人员的乘梯需求”这一实际情况,将简化模型解决的单起点多终点(或多起点单终点)问题扩展为多起点多终点问题,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加入了“优先满足高层的乘梯人员的乘梯需求”这一标准;为解出这一复杂模型的最优解,本文在简化模型的最优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电梯在地下一、二层和地上一层的停靠情况,从而得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优解;结果发现,最优方案为仍分为六个区,每个电梯在一楼和地下一、二层均停。
最后,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群控电梯;分区调度;多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优化模型;遍历搜索;最大最小原则;动态规划;0-1规划目录第一部分问题重述 (3)第二部分问题分析 (4)第三部分模型假设 (5)第四部分定义与符号说明 (5)第五部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 问题(1) (6)2 问题(2) (7)3 问题(3) (11)第六部分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12)第七部分参考文献 (12)第八部分附录 (13)一、问题重述现代高层商务楼一般都配备多部电梯以满足楼内人员的需要。
但在上下班高峰期,仍会造成电梯使用紧张。
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电梯调度方案,安排好各个电梯的运行方式,是大楼物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1基本条件:某写字楼有22层上层建筑,2个地下停车场,6部电梯,每个电梯的容量均为20人。
经调查,该楼各层人数分布如表1。
表1:该写字楼各层办公人数2 问题:问题(1):给出若干合理的模型评价指标来评价电梯调度方案是否合理问题(2):暂不考虑该写字楼的地下部分,假设每层楼之间电梯的平均运行时间是3秒,最底层(地上一层)平均停留时间是20秒,其他各层若停留,则平均停留时间为10秒,电梯在各层的相应的停留时间内乘梯人员能够完成出入电梯。
对此建立数学模型(列明你的假设),给出一个尽量最优的电梯调度方案,并利用所提评价指标进行比较。
问题(3):将在第2问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以期能够尽量适用于实际情况,用于解决现实的电梯调度问题。
二、问题分析及思路流程图(一)问题分析1.问题(1)的分析问题(1)属于模型的评价问题,其意义在于:通过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对建模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优劣的比较,进而找出最大限度满足各方需求的最优方案。
其步骤一般为:首先找出模型的若干评价指标,并将其量化;其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我们要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函数,并通过比较各方案对应评价函数值的大小确定其优劣。
寻找评价指标,一般应从各方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所讨论的电梯调度问题主要涉及到乘梯人群与写字楼物业管理两方的利益,因此评价指标应从乘客和电梯两方面考虑。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有统计平均法,便宜系数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考虑到可行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各评价指标先进行标准化,再按权重相加,最后得出综合评价函数。
2.问题(2)的分析问题(2)属于简化条件下的调度问题,在查阅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分区调度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针对该题,可以首先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将地上21层(不含一楼)分别分为1,2,3,4,5,6个区六种方案;然后针对各种方案分别计算出其目标函数(各个分区电梯平均载客量中的最大值与电梯总运行时间),并计算在其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小值,从而解出最优调度方案(各区的起始楼层及所用电梯数);最后计算出各分区的最优调度方案的综合评价函数值,并进行比较,找出最终的最优调度方案。
这其实是由6个规划问题组成的最优化问题。
第一,每个小的规划问题,实际上是包含一个最大最小型目标函数的双目标函数规划问题;而多目标规划问题,需要化为单目标规划来解决,主要有理想点法,最大最小法,线性加权法等三种方法,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需要综合利用这三种方法。
首先,借助理想点法的思想,分别独立地算出两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其次,在计算第一个目标函数(各个分区电梯平均载客量中的最大值)的最优解时,需要采用最大最小法;最后,借助理想点法和线性加权法的思想,选择将综合评价函数作为第三个目标函数计算其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值,解出此最优值对应的各区的起始楼层及所用电梯数即为该分区方案的最优调度方案。
第二,对于不同的分区方案,为简化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可以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即先计算出只分为1个区时的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计算2个分区的最优方案,依次类推,得出6种分区方案各自的最优调度方案。
第三,比较6种分区方案各自的最优调度方案对应的综合评价函数值,得出最终的最优调度方案3.问题(3)的分析问题(3)要求将问题(2)中建立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实际化,以期能够尽量适用于实际情况,用于解决现实的调度问题;这属于模型的修改完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将简化模型中比较理想的,与现实相差较大的假设条件放宽或去掉以尽量接近实际情况,并据此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改完善。
问题(2)建立的简化模型中与实际最不相符的假设是不考虑地下两层,实际情况是(对于上班高峰)乘梯人群并不全在一楼乘梯,而是以一定的比例分散在地上1层与地下1,2层;考虑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对于上班高峰)单起点多终点的调度模型修改为多起点多终点的调度模型,并借助0—1规划的思想建立0—1函数决定某台电梯在3个起点(1层,-1层及-2层)的停靠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修改原模型,得出最优解。
问题(2)建立的简化模型中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还有写字楼所有人员均乘坐电梯上楼,而实际情况是低层的工作人员在等待电梯时间过长时,往往选择通过楼梯上下楼,因此,在评价最优方案时,要优先考虑更能满足高层人员乘梯需求的调度方案。
三、模型假设1 假设电梯上行过程中只考虑一楼门口乘客情况,其他楼层的请求暂不考虑。
而电梯下行过程中只考虑所控制楼层需下行的乘客情况,上行请求暂不考虑。
2电梯满载时电梯即自动关门,不考虑认为因素造成关门延时3电梯在这段时间的服务是连续的不考虑因故障停电等因素暂停运营的情况4同一区的电梯是均匀分布在该区所服务的楼层5 假设办公楼里的工作人员都乘坐电梯,不考虑低层人员步行的情况6 假设上班高峰期间,电梯上行只用来将乘客往上层运,电梯下行时空载;下班高峰期间,电梯上行时空载,下行时只用来将乘客往下层运7 电梯单位时间内功耗一定8 其他假设在需要时在文中补充说明四、符号定义及说明I 楼层分区数i 第i区x第i区电梯控制楼层的最低层in第i区电梯控制楼层数il第i区电梯数iN写字楼总人数N第i区办公人数iP第i区乘客平均到达率iP第i区乘客平均到达率最大值mλ第i区乘客到达率it第i区电梯运行周期ik 第k层M k第k层人数()C 电梯容量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问题(1):请给出若干合理的模型评价指标一个合理的电梯调度方案应该既能够满足大楼内人员使用需要,又要降低成本,因此可以从乘客和电梯组两个角度考虑来评价调度方案是否合理。
1乘客角度对于乘客来说,到达目标层用时是影响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而到达目标层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等待时间和乘坐电梯时间。
这两个指标越小越好。
2电梯角度对于电梯来说,一方面电梯利用率应尽可能高,最好每次都达到满载,这样也可避免电梯运转次数,另一方面,考虑成本问题,电梯的运行成本应由电梯需载人数及其到达楼层,电梯运行速度等决定,由于这两点给定,电梯的单位时间功耗一定,因此电梯运行总时间越短越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到评价指标有:乘客等待时间,乘坐电梯的时间,电梯的利用率,电梯运行总时间。
考虑到乘客的等待时间和电梯的运行周期有以及电梯的利用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引入理论电梯平均载客量。
设乘客平均到达率为λ,电梯运行周期为T,电梯容量为C,那么在T时间内到达乘客数为λT,那么理论电梯平均载客量为λT。
若λT>C,必然会有一部分乘客不能坐上电梯,长时间下去会造成乘客在一楼大量积累,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若λT<C,虽然不会造成乘客的大量积累,但是电梯的利用率不高,对于总人数一定的情况,电梯把所有人运到目的层所用次数必然会增加。
因此理论电梯平均载客量λT与电梯容量C应越接近越好,且λT不能小于C,否则会造成电梯的利用率降低。
于是我们可把评价指标化为电梯平均载客量和电梯的运行总时间。
下面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根据分析简化后的指标建立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如下:理论电梯的平均载客量(即在电梯运行周期内到达的人数)与电梯的容量越接近越好,因此,这一指标用理论电梯平均载客量与电梯容量的接近程度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