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四上 语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四年级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游山西村

四年级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游山西村

八校课改集体备课模板学校:河口镇第四中心小学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 5.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主备人甘蜜参备人执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我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重难点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具体流程复备栏预学案【自主学习】附《一课一案创新导学》第5课第14页。

导学案【导入新课】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合作探究】1、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结合你的理解,说说古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充分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美丽风景,体会诗人的心境。

3、《游山西村》中的“莫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足”字写出了农家的特点?【达标检测】附《一课一案创新导学》第5课第16页。

【整理总结】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________。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 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 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考: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叠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一重重山,
一道道水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 隐( 隐藏 ) 绿( 绿色 ) 稳( 安稳 ) 侧( 侧面 测( 测量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指腊月酿 的酒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四年级上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四年级上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 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 自己在庐山之中。
古 诗 散 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 如何?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 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 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 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 生出许多希望。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 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 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 门。
题 西 林壁
滨江小学
黄秋慧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上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

四上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译文: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险峻的山峰;远看、近看、从高俯瞰,从低处仰看,景色各不相同。

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注释:题:书写、题写;西林壁:西林寺的墙壁;横看:正面看;
面目:面貌;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诗中指庐山;
题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注释:山西村:村庄名;腊酒:诗中指每年农历十二月酿的酒;
足:足够;豚:小猪;足鸡豚:指农家人待客热情豪爽;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晚春田园杂兴(其三)》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5课《古诗两首》复习检测一、给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二、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代诗人所写。

前两句,后两句。

2.《游山西村》是代诗人所写。

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水复”对“”,“疑无路”对“”。

五、读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做一做。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 ( )A.早晨B.中午C.夜晚2.诗中“翠”的意思是( )A.翠鸟,鸟名B.绿色的硬玉,翡翠C.绢3.“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别致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说的是诗中哪两句的意思?参考答案:一、B D C二、略三、略四、 1.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宋,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 1.C 2.C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 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 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 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 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 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 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 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 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 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 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 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 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 上一页 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 界。
游山西村
• 陆游
11/3/2018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 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 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 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 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 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 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 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 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 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 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 著作 《剑南诗稿 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 》《沈园》 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 11/3/2018 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11/3/2018
11/3/2018
陶渊明与陆游当时写下 《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 》这两首诗时都以弃官。但 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可看出,陆游仍然希 望为国效力;而淘渊明则钟 意于田园生活,钟意于与世 无争、自给自足的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2.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
五、朗读悟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
2.一级标题后用顿号,如:“一、”,二级标题后无标点,如:“㈠”,三级标题后用点如:“1.”
学习
重点
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自主
阅读
篇目
《千纸鹤》相关篇目:《法布尔的故事》和《红蚂蚁》
前置
学习
1.读熟两首古诗,利用书中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书写生字。
2.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3.搜集关于三首古诗词作者的资料及创作背景。并搜集类似的古诗词。
三、学习前两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4、指名展示?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第五小学四年级组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5.古诗两首
主备人
课时数
2课时
课型
精讲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自读自悟,读懂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笔顺。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诗三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诗、正音。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感知到庐山之美,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板书
设计
所见
题西林壁
明理
情意真、
游山西村风景秀、
民风淳、
再来游
安全提示
教后
反思
备注:1.正文文字为宋体小四号,文本行距为固定值18磅,双面打印。
二、初读诗文,指导写字
1、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3、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介绍诗人
1、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四、学习后两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读写
训练

试着把你喜欢的其中一首古诗写成小短文。
导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