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过年习俗

合集下载

温州的特殊风俗

温州的特殊风俗

温州的特殊风俗
哎呀呀,咱们温州呀,真是有好多特别的风俗呢!比如每年的春节,咱们家里可热闹了,爸爸妈妈忙着做年饭,我呀,也帮忙挂灯笼,噼里啪啦的,好开心哦!我们温州人过年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要吃一种叫“汤圆”的东西,哦不是一般的汤圆,是甜的、咸的都有,里面包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呢,像是花生、芝麻、甚至是咸蛋黄!
哇咧,还有呢,我们这儿过春节时,会有一个传统叫“打糕”,是用米做的,打呀打的,咚咚咚,好像小鼓声一样,打出来的糕特别软,大家一块儿吃,味道超级棒!
我们还会去“庙会”,哇,那地方好热闹呀,哩哩啦啦的,有好多小摊,卖糖葫芦和小玩意儿,转呀转的,像小车车一样。

我最喜欢的是看庙会里的舞龙舞狮,好像龙真的要飞起来了,吼吼吼,吓得我都忍不住捂住眼睛,可又忍不住偷偷瞄一眼,好神奇呀!
哇,我说的这些是不是很有趣呀?希望大家也能来温州,和我们一起感受这些特别的风俗,嘻嘻~
—— 1 —1 —。

温州的过年风俗

温州的过年风俗

温州的过年风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从冬至开始,温州人就纷纷筹备各种年货,像晒酱油鸡、酱油肉,炊松糕等等。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

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

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

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

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增]��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

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

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

温州过年的风俗作文

温州过年的风俗作文

温州过年的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温州也有许多独特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温州人称之为"小年"。

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卫生,贴对联和春联,准备年货,以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许多家庭还会包水饺或馄饨,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夜是传统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式讲究,寓意吉利美好。

比如有鱼、发菜、年糕等,分别代表年年有余、发财好运。

午夜时分,全家人一起燃放爆竹,驱逐旧年的邪运,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温州人起个大早,要先"开笥财神",打开家里最大的储物柜,这是为了祈求来年有好运气。

随后,大家会身穿新衣、敬酒、吃年糕,亲朋好友也会相互拜年。

中午时分,男主人会挂出写有"旺"字的红布,寓意来年"旺旺来"。

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凝聚了温州人追求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也彰显了浓郁的年味与温馨祥和。

温州春节的风俗

温州春节的风俗

温州春节的风俗
习惯:
1、闹年:温州习俗是所有老少男女并肩跳“跳腰舞”,祝福大家事事如意。

2、凑歌:男女聚到一起,唱着“温州凑歌”听者催促,作词只能以宜人的字眼把相关的往事的叙述添上去。

3、宴席:在春节期间,很多家庭会举行宴席,互相庆祝新春佳节,这也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风俗习惯。

4、春联:每家每户除了悬挂春联以表达对新春美好祝愿外,还会在天花板上写上对家人与朋友祝福的内容,送上祝福语。

5、送礼:在温州新春来临之际,要送礼丰厚,象征着对亲朋好友的爱意。

大多数时候,收礼者会把礼物“献丑”,表达对亲朋朋友的感谢之情。

温州小年的习俗

温州小年的习俗

温州小年的习俗文章目录*一、温州小年的习俗 *二、温州人小年的禁忌*三、温州小年的来历温州小年的习俗1、温州小年的习俗1.1、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因为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1.2、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各家各户都在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1.3、贴春联贴春联过年的一种普遍习俗,温州也不例外。

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

1.4、分岁酒俗称摆分岁酒,。

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为讲究的一餐,一般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欢快异常。

1.5、捣年糕又称“捣糖糕”,糯米掺籼米后,加红糖或白糖调色,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再放入不同的印模里,压出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等具吉祥图样的甜年糕。

2、温州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1、永嘉米糖米糖又名麦芽糖。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头巷尾常常能听到挑着担儿的打糖客的叫卖声:“铜丝箍,布帐钩,猪头骨,破布末,打糖打‘大粒’”。

农村逢年过节,米糖常被作为馈赠亲朋的礼物。

米糖制作相当费工、费时、费力,最快也得花上个3-5天。

2.2、怀溪番鸭怀溪番鸭烧制技艺是平阳县历史悠久、颇具知名度、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食品烹饪技艺。

怀溪番鸭不仅色鲜、味美可口而无腥味,而且是一种温补肾阳、保肝益智的进补食品。

2.3、顺溪黄年糕顺溪黄年糕,亦称“顺溪黄稞”,是富有特色的传统年糕,历史悠久,明洪武年间开始流传,在顺溪代代流传至今。

2.4、平阳九层糕九层糕,也叫九重糕,色味俱佳,寓意“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是非常受平阳人喜爱的小吃。

每年农历七夕节前,平阳人有做九层糕的习俗。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温州过小年,民间传统活动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象征全家团圆的拜年庙会、守岁的家宴、祈福的过年灯会、喜迎灶王爷的家乡舞、年终凶猛的乱棍舞等。

一、拜年庙会温州过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年庙会,即“入福神宫”。

拜年前,主路灯会出现多彩的“金贴”,个个灯光闪烁,颇具视觉刺激。

小孩子妈妈们会精心帮他们打扮,衣着整齐的小孩子们,手拄着勺子,伴着对灶神的歌谣,拜年庙会热闹非凡。

到了拜年庙会,守岁的家宴也随之展开。

拜年���会上,会有各种面食、蔬菜、水果等食物摆放,住家为迎众里灶,香火迷人,分福气洒入众家,活色生香。

拜年庙会期间,各家里会安排贴春联、悬灯笼等活动,酝酿一富足多彩的年庆气氛。

二、守岁的家宴家宴是守岁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过小年的内容之一。

来宾可以先在家里拜访家人,再前往比较远的亲人前去朝拜,在一起品尝家宴,一家人欢喜、润物无声。

温州守岁家宴,一般会集客于家中,客人有上大人、同龄人和小孩,都是童叟无欺的热烈气氛,彼此面对也夹杂着知心的笑脸和拥抱。

家宴菜肴也是精致考究,不乏有“机腹”、“青醋鱼”等新鲜小吃,夹杂着酒和水果等,一家人會吃着宴客大餐,聊着家里的事儿,传达着一份家庭关系的可贵和温暖。

三、祈福的过年灯会灯会是过小年最富有盛情的活动,被业界称之“故乡新灯”。

每到小年,温州夜晚会挂上彩灯,银装素裹的街道似乎更加华丽动人,当地人会买一枝“新灯”,祈愿家庭幸福安康;许多商铺也会利用节日的气氛,装饰“开门红”,以吸引来访者。

小小灯会期间,节庆非凡,街道灯柱灯笼,映衬着激昂的音乐,小孩子们手拿着新灯、走街串巷,祈福收货,庆祝幸福欢腾。

同时,还有庙会上彩旗高扬映衬上空,好开心的气氛驱走了一切烦恼。

四、喜迎灶王爷的家乡舞温州过小年,还会有一种独特的家乡舞活动,叫做喜迎灶王爷。

排练的舞蹈持续几个星期才告完毕,揭开舞台帷幕,便是静谧宁静的家乡舞,整个场地座无虚席,在激昂奔放的舞曲中,节拍高低抑扬,前纵后衝之势,使人情不自禁跟着节拍起舞,现场好似一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大歌台,灿烂夺目,别有一番另人动容的效果。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九月初九重阳节,为登高节日。男男女女 登上山巅,饱览秋色、各家还制作登糕馈 赠外与儿童。登糕谐“登高”,也称作 ‘重阳糕”,意含步步高升。糕为米制, 由大小不一圆形糕垒塔状,上插米塑戏曲 人物和金旗银花,为儿童所喜爱。
冬至吃汤圆
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 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 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 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 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 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 说法。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一。由于二十四 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 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 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 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 密切的关系。
贴对联
送灶神
• 腊月廿三四晚上,各家送灶神上天、是夜 也称“小年夜”、送灶神时,在灶头放水 果、糕点与麦芽糖,请灶神“上天言好事, 落地保平安”、麦芽糖是必备供品,说灶 神嘴被粘住,不会说人家坏话。祭后糖果 分给儿童、此俗已废。
分岁· 守岁· 压岁
• 农历岁末,俗称‘“三十日”、外出者即千里迢 迢也回乡与家人团聚。晚祀祖,摆分岁酒,即年 夜饭、菜肴主富,有芋头、鱼(都含“年年有余” 意)、年糕;十冷盆盛于红高脚碗内,表示“十 全十美”、这夜居民住舍各处遍点红烛、油灯称 作“岁灯”、家长给幼辈分压钱(也叫压祟钱), 置于枕下。纳福避邪、晚间全家大小围坐灯前, 谈笑嘻戏以“守岁”。至午放“关门炮”。 70年代后期电视机普及各户,守岁改为观赏电视 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温州人的风俗

温州人的风俗

温州人的风俗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北枕雁荡山,南濒东海,东南与台州毗连。

温州古称“永嘉”,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温州的民风淳朴,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的传说。

温州人在过去一年中都有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大年三十。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因为饺子又叫“交子”或“岁交”,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而且饺子馅要做得非常好才行,因此每家每户都会做饺子馅。

不过吃到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哟!
温州人在大年三十吃饺子的时候会包一些硬币在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会在新一年里生活得更加美好;而没吃到硬币的人也不会气馁,因为在新一年里他们也有福气吃到了饺子。

温州人还会包很多很多的小动物在饺子里:有老鼠、小猪、小狗等等……这些小动物都是寓意着来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而温州人最喜欢包给小孩子们吃了。

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是家里最有福气的人,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小孩子在新一年里可以聪明伶俐。

温州人除了这些有趣的风俗外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人过年习俗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

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时最讲究吉祥。

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

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

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

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

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初始主要是为了驱除疠疫,也就
是驱逐瘟神疫鬼。

到了宋代才有今天的除旧之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便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春节已经沦落到需要保卫的境地?这话听起来就透着股辛酸劲。

但在与圣诞的街头狂欢或“情人节”满大街都是兜售玫瑰的节日气氛比起来。

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人从感觉上倒真有几分难以适宜的落差感。

记得幼时,平时最盼的就是过年,那意味着有鞭炮放、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花、有春节晚会看!当然还有父母操持满汉全席般的整桌大鱼大肉。

吃、喝、玩、乐犹如暴饮暴食般的畅快淋漓,那种蓄谋已久的能量释放、那种昏天黑地的幸福充盈感,过年呀,那代表着多么美好的记忆呀!
曾几何时,我们的年味确实淡了,鞭炮不让放街头冷清了、望穿秋水的夹沙肉吃起来也有些腻口了、走东蹿西或迎来送往中总是在彻夜的棋牌娱乐后让人感到节日的疲惫、就连最吊胃口的春晚也让人看后大叹“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尽管总总不如意让春节味如鸡肋,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仍是,在外的游子会在这天选择一定要与家人团聚,商场可以在其他节日推迟营业时间但春节这天就必须要提前下班,因此只要这份神圣感和期待一天不消亡,那我们的春节就还没到需要保卫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