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合集下载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目录第一节:生化检验1.谷丙转氨酶(ALT)2.谷草转氨酶(AST)3.转肽酶(GGT或r-GT)4.碱性磷酸酶(ALP)5.乳酸脱氢酶(LDH)6.总胆红素(TBIL)7.直接胆红素(DBIL)8. 间接胆红素(BIL或T-D BIL)9.总蛋白(TP)10.白蛋白(ALB)11.球蛋白(GLO)12.白/球比值(A/G)13.血糖(GLU)14.羟丁酸脱氢酶(α-HBDH)15.肌酸激酶(CK)1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7.尿素氮(BUN)18.肌酐(CR)19.胆碱酯酶(CHE)20.尿酸(UA)21.血清胆汁酸(TBA)22.甘油三酯(TG)23.总胆固醇(TC)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载脂蛋白A(APOA1)27.载脂蛋白B(APOB)28.钾(K+)29.钠(Na+)30.氯(Cl-)31.钙(Ca2+)32.镁(Mg)33.无机磷(磷) (Pi)34.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35.淀粉酶(AMY)36.糖化血红蛋白(HbA1C)37.血清腺苷脱氢酶(ADA)38.血清单胺氧化酶(MAO)39.血清5′-核苷酸酶(5′-NT)第二节:免疫检验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2.类风湿因子(RF)3.乙肝两对半4.乙肝前S1抗原检测(Pre-s1Ag)5.甲肝检测(抗HAV-IgM)6.丙肝检测(抗HCV-IgG)7.梅毒检测(TRUST试验)8.HIV抗体筛检(ELISA法)9.结核杆菌抗体试验(胶体金法)10.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血清学检测11.肥达氏反应1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1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T3)14.甲状腺素测定(T4)15.促甲状腺激素测定(TSH)16.甲胎蛋白检测(AFP)17.癌胚抗原检测(CEA)18.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PSA)19.EB病毒检测20.解脲支原体检测21.衣原体检测22.抗弓形虫抗体测定23.抗风疹病毒抗体测定24.巨细胞病毒(HCMV)测定25.抗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测定第三节:血液常规检验1.红细胞计数(RBC)2.血红蛋白测定(Hb)3.白细胞(WBC)检验4.白细胞分类(DC)5.血小板(PLT)检验6.红细胞比积(HCT)检验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1.网织红细胞(Ret)计数12.红细胞沉降率(ESR)13.凝血四项(PT、APTT、TT、Fbg)14、地中海贫血筛查试验1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16、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检测:17、骨髓细胞检查:18、疟原虫检查(涂片法)第四节:尿液常规检验1.尿颜色2.尿透明度3.相对密度(尿比重)4.尿酸碱度5.尿蛋白(PRO)6.尿酮体(KET)7.尿葡萄糖(GLU)8.尿胆红素(BIL)9.尿胆原(UBG)10.尿亚硝酸盐(NIT)11.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BIO)12.尿白细胞(LEU)1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HCG)14.尿淀粉酶(U-AMY)15、尿蛋白定量第五节:大便常规检验第六节:脑脊液检验第七节:浆膜腔积液检验第八节:关节腔积液检验第九节:前列腺液检验第十节:精液检验第十一节:阴道分泌物检验第十二节: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第一节生化检验1、谷丙转氨酶(又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0-42U/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2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2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一.肝功能:( TBIL. DBIL.IBIL. TP. ALB. GLB . A/G. ALT. AST . GGT .ALP. PAB. TBA)(一)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1.7-22.1umol/L)(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7umol/L和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1.7-15umol/L):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

血清总胆红素和以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的为溶血性黄疸,例如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等;血清总胆红素和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为梗阻性黄疸,例如胆石症,尿胆原可呈间歇性减少或消失,如为肿瘤压迫所致,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皆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等(二)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65-55.0g/L 1.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见于A.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

B.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数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A.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储留。

B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

C.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

以白蛋白下降最为显著。

D.蛋白质丢失,严重灼伤,大出血,肾病综合征等。

(三 )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0-55.0g/L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并非蛋白质绝对量的增加。

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白蛋白降低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原因相同。

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灼伤时血浆大量丢失。

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白蛋白的丢失和肾病时尿液中的丢失。

(四)球蛋白GLB 正常参考值20.0-30.0g/L球蛋白浓度增高1.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疟疾等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骨髓瘤和淋巴瘤。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
7、α-L-岩藻糖苷酶(AFU)测定的临床意义 动态观察对诊断原发性肝癌、估计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AFU在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时均轻度升高。对于原发性肝癌 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二)血浆蛋白质代谢的检查
TP、ALB、A/G测定的临床意义
1.1急性肝损伤早期或局灶行肝脏损伤等轻度肝 损害时,ALB正常或轻度下降,而GLB可轻度升 高,TP和A/G均可正常;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 显下降。 1.2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 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A/G比值下降。A/G比值倒置提示肝功能严重损 害。 1.3肝外疾病:TP或ALB减少主要见于肾病综合 症、大面积烧伤;球蛋白增加见于自身免疫性 疾病SLE、多发性骨髓瘤等。
7 血清GGT升高主要见于胆汁淤积和肝内占位性病变;与ALP相比,其优点是骨 病时不升高。
5410~32000U/L
pChE
假性胆碱酯酶
(一)血清酶测定
1
急性肝炎:无并发症的病毒性肝炎不会引起pChE水平下降,坏死性肝炎时 pChE会随病情下降。
2 慢性肝炎:pChE的活性可以反映肝实质功能和蛋白的合成,主要在于监测。
肝功和心肌酶项目的临床意义
汇报人:XXX
科室名称:XXX

肝功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肝功的临床意义
前言
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 儿童时期肝脏储备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患病 时易合并肝功能障碍。因此,肝功能化验是 临床最常做的检查之一,属疾病诊疗常规检 查项目。另外,肝脏富含多种生化代谢酶, 如丙氨酸转氨酶等,肝细胞病变时,会释出 至血液循环,故可用以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

常见临床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标本采集

常见临床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标本采集

血糖类—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疗 1、GLU: 空腹GLU≥7.0mmol/L、服糖2h后GLU≥11.1 mmol/L) 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可能需要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服糖后峰值增高并后移) 诊断两种糖尿病早期病变: 空腹GLU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伴服糖2h后GLU 7.8~11.1 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
hsCRP主要用于诊断 和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发展
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各种炎症过程、组织坏死与
组织损伤(如外科手术后) 及其恢复期的筛检、监 测、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
5~160mg/L 常规CRP(低水平区灵敏度较差)
0.5~200mg/L 全程CRP=hsCRP+常规CRP (增强了临床高CRP标本的检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低值的灵敏性,更利 于动态监测) 三者检测血中相同的物质 (物质的唯一性,仅是检测方法和范围的差异)

关于是否使用75%乙醇或其它消毒剂的问题
一、家庭测试:不建议使用任何消毒剂,只要清洁采血部位即可 原因: 1、由于使用一次性安全采血针,一人一针,且血糖试纸也是一次性的, 血糖测试过程中不会发生与其他患者交叉接触血样 2、 有机溶剂或是强氧化性的物质,可能会干扰反应进而导致血糖测 试结果发生偏差甚至错误 3. 局部疼痛加剧甚至伤口会难以愈合 二、医院测试:一般有关于消毒管理规定,我们推荐采用极易挥发完全的乙醇溶液 进行消毒工作,待采血部位完全干燥后进行相应的血糖测试操作。
• 这种“双重目标”的治疗概念已经被引入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中
hsCRP的临床应用
1. 对健康人群首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 把hsCRP纳入常规的胆固醇筛查: 1)、提高对心血管风险预测的水平,而不再单独依 赖于LDL-C的预测 2)、hsCRP浓度的升高可以筛选出胆固醇水平正常 ,但未来心血管病事件的高风险无症状者

生化检测项目

生化检测项目

CK-MB 临床意义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价值。

骨骼肌中CK-MM占绝大部分,CK-MB<3%;心肌是人体唯一含CK-MB最多的器官,CK-MB占15%~40%;脑组织中主要为CK-BB,胃肠道平滑肌也是富含CK-BB的组织。

因此不同的组织受损、坏死,血清中就有不同的CK同工酶增高。

心肌梗坏死血清中CK-MB升高是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确认有无心肌坏死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对于心电图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再发性心肌梗死,血清中CK-MB升高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6小时CK-MB即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峰值,如无并发症3天后回复至正常水平,若有并发症,如梗死延展,则酶不下降。

若梗死再次发生,已趋下降的CK-MB会再次升高,酶活性曲线形成马鞍形。

CK-MB 可以诊断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也适用于早期诊断,其临床特异性高于肌红蛋白,在不同时间重复此项检测有助于确诊AMI ;溶栓治疗90 分钟后,测值增加4 倍,提示梗阻的血管再灌注成功。

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CK-MB 增加,数月后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都明显高。

另外,骨骼肌损伤时,测值也会升高,因此询问病史和观察症状很重要。

CRP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早于1930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CRP的检测在八十年代以前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大量应用于临床。

但由于过去CRP的检测方法较为落后,假阳性和假阴性很高,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价值,而逐渐被临床所忽视。

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更新,测定CRP的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

使CRP 在临床应用领域大大增加。

其在医学上的价值正得到广泛验正和承认。

各项化验指标及意义(1)

各项化验指标及意义(1)

一、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或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因心肌细胞坏死时释放出心肌内多种酶,因此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评价溶栓后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1)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于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即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到高峰,3~5天即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患者CK增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CK-MB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且具有较高特异性。

CK-MB一般在AMI发病后3~6小时增高,16~20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基本一致。

另外,溶栓蛋白CK-MB高峰时间前移,提示溶栓成功、血管开通。

(2)其他心肌损伤,如心绞痛、心包炎、心脏手术、射频消融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和全身性惊厥时CK增高,主要以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为主。

(4)脑血管意外、脑部手术、严重平滑肌损伤如肠梗阻,可见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

(5)甲状腺可抑制CK的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CK可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CK可降低。

(6)剧烈运动后血清CK升高。

2.乳酸脱氢酶(1)LD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及恶性贫血等。

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LD于发病后12~24小时达高峰,并能持续升高达10天。

(2)恶性肿瘤发展到严重阶段LD可升高,肿瘤所致的胸水、腹水中LD可升高。

(3)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膀胱及肾恶性肿瘤时患者尿中LD升高达正常人的3~6倍。

(4)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者,脑脊液中LD升高。

心衰血液检查项目

心衰血液检查项目

心衰血液检查项目
心衰(心力衰竭)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
1. 血常规: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如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若出现异常,可进行相应的补充检查。

3. 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心力衰竭诊断、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若数值偏高,提示可能有心力衰竭。

4. 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有助于判断有无心肌损伤。

5. 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同时可进行pH 值和PCO₂的测定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肺水肿。

6. 凝血功能检查: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
型口服抗凝药,此项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抗凝治疗。

请注意,具体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心肌酶检查项目

心肌酶检查项目

查心肌酶通常是查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项目。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肌红蛋白:查心肌酶首先需要查肌红蛋白,肌红蛋白主要是检查患者心肌细胞损伤相关的疾病,比如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都可以造成患者体内肌红蛋白的升高。

2、肌钙蛋白:查心肌酶还需要检查患者体内的肌钙蛋白项目,此类蛋白是反映患者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是非常有特异性的临床检查,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3、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是一种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类的成分,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已经患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血管疾病等不适,也是心肌酶检查的一种项目之一。

另外,建议患者在查心肌酶时应注意保持空腹,同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等食物,以免影响患者的检查结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梗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清心肌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检测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参考值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5U/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U/L
血清肌酸激酶(速率法)男CK 38~174U/L 女CK 26~174U/L
肌酸激酶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MM >0.95 CK-MB <0.05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免疫抑制法)CK-MB <16U/L 血清乳酸脱氢酶(速率法)LDH 100~240U/L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纤薄脱
法)LDH1 LDH1 0.24~0.34 LDH2 LDH2 0.35~0.44 LDH3 LDH3 0.19~0.27 LDH4 LDH4 0~0.05 LDH5 LDH5 0~0.02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免疫抑制法)LDH1 17~55U/L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3~7天恢复正常。

升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氯丙嗪、鲁米那、利福平后。

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AST提示肝脏病变;
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定诊断,尤其对无黄疸、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增高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疸、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

分析AL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植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棕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

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

心梗时CK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高峰,8~7
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

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AST、AL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4.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测定:CK-MM增高见于:肌病及其他CK增高的疾病,被称为MM型疾病,CK-MB增高见于心面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主动脉瓣手术后、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性肌炎恢复期,主要为心脏受损,被称为MB型疾病。

分析CK的同工酶时应注意:①注意生理性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年青人高于老年人、运动后高于休息时;②MM来内肌肉、MB几乎全来自心肌;③MB 升高对心肌损害是一个特异必指标,能迅速反映心肌受损情况,如心肌梗死后3~4天仍保持高水平,表示心肌梗死继续发展,如下降后又升高,表示原梗死仍在发展,并可能出现新的梗死。

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在心梗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96小时达到高峰,持续10~14天左右。

此外,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肝癌、心力衰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严重缺氧、肺梗塞、肌营养不良、粒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胰腺炎,以及使用吗啡、可卡因、杜冷丁、安妥明、甲基睾丸酮、羧苄青霉素、磺胺甲氧嗪等亦可引起增高。

分析LDH时需注意:①采血时间应在发病1天之后,因为LDH在心梗后增高的时间较GOT 为迟;②红细胞内LDH含量较血清LDH含量高100倍,故应避免发
生标本溶血,一旦溶血,则不能用;③LDH并无特异性,一般用于已确诊病人的病程监护;④对急性心梗病人应将AST、LDH结合起来分析;⑤LDH大于1000,预后不良。

6.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测定:LDH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恶性贫血、克山病等,LDH2增高见于白血病、克山病、肌萎缩等,LDH3增高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和肺癌等,LDH4增高见于转移性肝癌、结肠癌等,LDH5增高见于骨骼肌损伤、外伤、骨折、大手术、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以及心肌梗死伴有循环障碍时。

分析LDH1~5时需注意:①LDH1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在增高的情况下,LDH1大于LDH2,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②克山病时LDH1、LDH2同时增高,可作为其心肌受损的灵敏指标;③可作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接触二甲苯者引起肝损害的鉴定诊断依据,接触二甲苯者LDH4、LDH5同时增高;④肝病的LDH5增高出现在ALT和LDH总活性增高前;⑤心肌梗死时LDH1增高常出现在AST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