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 完整版课件PPT

中药 完整版课件PPT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 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还有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 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枸杞
明目
补气,治疗疲乏,体虚头昏,体制虚弱
东北
人参
陈皮
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可以泡水,入药
黄连
解毒
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鱼腥草, 以其具 有浓烈 的鱼腥 气味而 命名。
清热解 毒,利 尿,消 炎
产地在甘肃,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为什么叫中药?
中药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使用的,所以叫中药。西药 就是平常的药丸,是外国人西方人最早发现的,流传到 我们这里,以前没有西药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生病了都 是吃中药的。我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我们要感到 很骄傲哦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看一下制药的过程。

中药PPT精选课件

中药PPT精选课件

44

五 中药的性能

性——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
性 能
经、升降浮沉、毒性。
(药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苦寒。

性 归经——心、胃、大肠经。

升降浮沉——沉降。
吸收,外用少刺激。
32
火制:
清炒——便于粉碎、缓和药性,便于

有效成份的煎出。或增强收

敛止血作用。

减少药物刺激性,增效。
固体辅料炒

使药物酥脆易煎便服。
33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炙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中药理论

俗语云:“识医不识药,

十医九不着”
⑶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⑷ 在现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6
三.学习《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 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人功,卒无裨益。” 《千金翼方》
21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贮藏中药,由于药材受外界因素和 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质变后 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可 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甚至产生 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牙龈肿痛-凉膈散 3活血逐瘀
a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桃仁、 红花、穿山甲 –下瘀血汤
b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赤芍、当归、桃仁 -复元活血汤
c血瘀经闭-桃核承气汤
医学课件
36
4清热解毒 • 痈疮肿毒、丹毒 • 肠痈腹痛-大黄牡丹皮汤 • 烫火伤-配地榆、麻油外敷 • 5清泄湿热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消食积(全 消)
开胃健脾、散寒解 表
6 ~ 15
鸡内金
甘,平
消食积(全 消)
医学课件
开胃健脾、涩精止 遗、散结石
3 ~ 10
22
六催吐药
凡具催吐功效,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 作用,祛除胃内容物或毒物的药物称催吐 药或涌吐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宿食停胃或误食毒物。 本类药物全部具有毒性,只能短暂使用, 中病即止,不可连服。
医学课件
37
大黄
[用法用量]煎服 3~10克 攻下通便用生 大黄,后下。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黄,止血 用大黄炭,同煎。
2散寒解表 用于食滞伴有感冒者
3止泻 治食积腹泻神曲炒焦用,
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炒焦
[用法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 医学课件
17
医学课件
18
麦芽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胃、肝经。
医学课件
19
麦芽
[功效主治] 1消食健胃 能助消化淀粉类食物,以面 食类为主,与神曲、陈皮同用。小儿消化 不良、吐乳、疳积用之。 2回乳 用于妇女断乳,以生麦牙60~120 克煎服。 3疏肝行滞 用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 心包经。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课件ppt

中药课件ppt
中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营养神经、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 病。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如丹参、川芎、葛根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药在预防保健及康复中的作用
01
02
03
中药的预防作用
中药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 能,增强抵抗力,可用于 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
中药过程中出现的,因此需要密切观察。
中药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保障
•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产地# 中药课件
04
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1 2 3
感冒
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等常用于治疗感冒,这 些药物具有发汗解表、退热等作用,能够有效地 缓解感冒症状。
中药的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药的传统文化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药的理论 和实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 行、脏腑经络等。
中药的文化传承与弘扬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药文化,中国政府和民间 组织积极开展中药文化传承活动。例如,建 立中药文化博物馆、开展中药文化宣传教育 、举办中药文化节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 识中药文化。

中药在海外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中药在海外市场的应用
近年来,中药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 注。据统计,全球中药市场年销售额已 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欧洲、日本等 发达国家对中药的需求日益增长。
VS
中药在海外市场的推广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药在海外市场的应用, 中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开展中药的海外推广 活动。例如,通过在海外建立中药生产基 地、开展中药临床试验、注册中药产品等 方式,提高中药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和接 受度。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巴豆
辛,热;有大毒 胃大肠肺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牵牛子 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 1、用于水肿,臌胀 2、用于痰壅喘咳 3、用于热结便秘,食滞等 4、用于虫积腹痛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心肝肾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 2、用于虚热证 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4、用于疮痈,肠痈
赤芍 苦,寒 肝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1、用于血热之斑疹、吐衄 2、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用于目赤肿痛
水牛角 苦咸寒 心肝胃 清热凉血 解毒消斑 1.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衄 3.疮痈,喉痹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蒲公英 苦甘寒 肝胃 清热解毒 利湿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蚤休 苦微寒有小毒 肝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鱼腥草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
成书于1977年
《 中 华 药 海 》 载 药 约 8000 种 , 成
书于1984年
《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本 草》等成书于1998年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二部为西药,每5年出版1次。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15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20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矿物:大多可随时采收。
“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
11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 成书于开元年间 (公元713年~741 年),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 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证类本草》又名《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500多种,药后 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 价值。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
1593),成书于明代(于1552~1578年 间 ),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 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 突出贡献。
13
《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
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成书于1935年,药物辞典类大型工具书。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 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 注意区别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 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 产生。
10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 其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 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人功,卒无裨益。” 《千金翼方》
21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贮藏中药,由于药材受外界因素和 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质变后 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可 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甚至产生 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神农本草经》)
3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指
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
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
制品和生物制品)
草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
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4
二 .学习《中药学》的重要性
中药理论

俗语云:“识医不识药,

十医九不着”
⑶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⑷ 在现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6
三.学习《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 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7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19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植物类: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

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8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9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成书
于约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种,首创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1.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论治:理、法、方、药
2. 药是治病的武器,是方剂学和临床 各学科的基础。
⑴ 与中医基础学的关系:
中基:脏腑 寒热 表里 虚实 痰
中药:归经 四气 升降 补泻 化痰
五色五味入五脏 浮沉
5
⑵ 与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辨证、立法

组方
临床实践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 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 有法。”

《本经》
16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
品种、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
地药材”(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 而效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 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 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
中药
1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药 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普遍。 物 动物 的 矿物 来 化学制品 源 生物制品

2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

源的特点。
中药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
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17

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
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 术、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 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
18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 量最高时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