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要点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要点消化道出血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大部分人听到它,还会出现恐慌和担忧,其实消化道出血并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属于消化道疾病的症状。
人体的消化道指的是从食管到肛门这一全部通道,不论是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多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消化道出血时能够正确应对。
1.什么是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具体指的是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其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类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肠、食管、胆管以及胰管等部位的病变出血,还有为空肠吻合术引发的出血,若根据病因可以将分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和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而下消化道出血则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下的出血,其中至回盲部的出血称之为小肠出血,回盲部以远为结直肠出血。
近年来随着对小肠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小肠出血已经逐渐从下消化道出血中独立出来了。
1.对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对于消化道出血会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将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慢性隐性出血、慢性现行出血和急性出血,短时间内患者的消化道大量出血,会导致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严重时身子会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数显需要排除凶险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对于这类情况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需要迅速采取干预措施,以免患者在短期内出现失血性休克,这也是临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临床在处理消化道出血时需要对患者的出血的轻重缓解程度进行精准的判断,然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1.病因的判断不同部位发生消化道出血后,其处理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部位的快速判断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情况。
在判断患者出血部位时,除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还需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的判断,若时间比较紧迫,医生可能来不及作出判断时,需要先排除常见的凶险性出血,然后在逐个排查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引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现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的出血。
它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腹痛症状之一,也是一种危险的情况。
约15%的急诊就医原因是因为上消化道失血。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输液、输血、内镜检查或外科手术,所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症状和体征上消化道出血可引起大量异色便、呕吐物和黑便。
患者可能出现呕血、恶心、上腹部或胃部疼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体检时,患者可能有低血压和心跳快的情况出现。
诊断方法医史收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相关疾病、药物过敏情况和家族病史。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患病的程度和病因。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内脏出血的原因。
这是通过插入一根灵活的小型摄像头管子,从肛门处进入结肠,然后沿着肠道向上移动到胃部。
其它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指示进行其他检查。
例如,胃镜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血液测试。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通常依赖于出血的原因和出血量的多少。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初步处理停止出血停止上消化道出血可能需要在医院或急诊室进行,开始时是通过补充体液和输注血液来维持血压,这可以缓解头晕或失去意识的症状。
制定计划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然后制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
非手术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上消化道出血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
这些方法包括:内镜止血使用内窥镜定位撕裂或溃疡部位,并使用夹子或方法进行止血。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缓或停止出血,并促使溃疡或出血部位愈合。
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止血药。
手术治疗在某些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一般用于非出血性溃疡,如胃泌素瘤或酒精性肝病。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症状。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拯救患者的生命,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本文提供了一些常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因此,在实施任何治疗方案之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消化道出血治疗课件

03
血管造影:了解消化道出血的血管病变情况
04
CT扫描:了解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以及周围组织病变情况
目录
01. 消化道出血概述 02. 消化道出血诊断 03. 消化道出血治疗
消化道出血定义
01
消化道出血是指消化道内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从消化道内流出
02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溃疡、肿瘤、血管畸形、感染等
03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包括呕血、黑便、腹痛、头晕、乏力等
04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有关
实验室检查
01
粪便隐血试验:检 测粪便中是否存在
隐血
02
03
血管造影检查:观 察血管病变情况,
判断出血原因
04
血常规检查:观察 红细胞、血红蛋白、
血小板等指标
消化道内镜检查: 观察消化道内出血
部位和原因
影像学检查
01
消化道造影:了解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02
内镜检查:直接观察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03
肿瘤:胃癌、肠癌 等
04
血管畸形:血管瘤、 动静脉畸形等
05
外伤:消化道穿孔、 外伤性出血等
06
其他:药物、感染、 过敏等
临床表现Biblioteka 呕血、黑便: 消化道出血的
主要症状
贫血:消化道 出血导致血液 流失,引起贫
血
腹痛:消化道 出血引起腹痛, 可能与出血部
位有关
发热:消化道 出血可能引起 发热,与感染
消化道出血分类
01
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
02
下消化道出血:空肠、回肠、结肠等部位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病症,因其病因复杂和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其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其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诊治能力和提供患者的医疗服务。
1 引言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急疾病,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是紧急性的情况,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
如何及时诊断、治疗是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本文将重点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2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包括胃肠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等,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表现,积累在胃肠道内的血液被呕出口,一般呈新鲜红色。
•黑便:胃肠道出血堵塞在肠内长时间,长期接触肠壁产生化学反应而变黑。
•腹痛:由于胃肠道内的血液和物质的刺激,引起腹痛或不适。
•休克:由于失血过多,使身体处于一种低血容量状态,从而导致休克。
3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因症状复杂而难以确定,因此诊断十分关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3.1 病史询问和体检对病人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检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体检可以清楚的了解呕出物的颜色和数量等信息。
3.2 外科手术通常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或病因比较明确而不适宜用药或其他保守治疗时,可以选择手术,因手术的确诊精度、控制出血量等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3.3 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是最常用的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方法之一。
它可以快速而准确地确定出血的部位,及时提供治疗建议。
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观察到出血的部位、程度和病变的类型等细节。
3.4 放射学检查放射学检查分为动态血管造影及同位素扫描两种方法。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2.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低血容量状态、保持水电解负衡、纠正失血性休克等,以维持体内血流灌注。
3. 止血治疗: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采用内镜疗法(如内镜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血管介入治疗(如经血管介入栓塞术)、手术治疗等方法,以尽早止血。
4.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病情,可采用胃肠道保护药物、抗酸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以减少胃肠道损伤和控制病情发展。
5. 预防再次出血: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改善生活方式等,以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
总之,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出血部位和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止血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情复发率。
临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诊断、紧急处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

临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诊断、紧急处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器官出现病变导致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发生的空肠上段出血亦属此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一旦患者失血较多很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部分患者伴低热(不高于38.5℃);实验室检查见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血尿素氮上升。
1.呕血和(或)黑便: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甚至为鲜红色伴血块。
黑便或出现柏油样便(黏稠且发亮),如果出血量大,粪便可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应注意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
2.急性失血所致表现:出血量>400m1.时可出现头晕、心悸、出汗、乏力、口干等症状;出血量>700m1.时上述症状显著,并出现晕厥、肢体冷感、皮肤苍白、血压下降等;出血量›1000m1.时可产生休克。
3.发热及氮质血症: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出现低热,一般情况下热度不高于38.5℃,常持续3~5So氮质血症:血液蛋白在肠道内分解吸收一肠源性氮质血症;出血致使循环衰竭,肾血流量下降一肾前性氮质血症;持久和严重的休克造成急性肾衰竭一肾性氮质血症。
4.血常规变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但失血急性期,血细胞和血浆等量丧失,体液暂未进入血管,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指标可无变化)病情危重紧急处置1.首先评估危险程度:①意识评估:首先判断意识,意识障碍既提示严重失血,也是误吸的高危因素。
②气道评估:评估气道通畅性及梗阻的风险。
③呼吸评估:评估呼吸频率、节律、做功及血氧饱和度。
④循环评估: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末梢灌注情况。
⑤GBS评分当存在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误吸、活动性出血或GBS>1中任意一项,应考虑为危险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急诊诊治。
GBS≤1提示极低出血风险,几乎全部可在门诊进一步诊治而不需急诊诊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论文)2000字简介: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诊断1. 病史采集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用药史以及饮食习惯等情况,尤其要询问上消化道疾病的既往历史。
需要关注的症状包括呕血、黑便、口腔、鼻腔出血等,同时需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有需要进一步鉴别。
此外,还需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呕血量、呕血频率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腹部压痛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
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肝脾大小、肝区压痛等症状,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解暴素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指标的检查。
这些检查的结果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出血量。
4.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可以直接观察出血源和病变部位,建议在患者稳定后进行检查。
内镜检查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检查范围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胆道、胰腺等,可以诊断出多种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等。
5.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胃肠道造影、CT扫描、MRI等多种方法,可以协助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变部位、严重程度以及相关病变。
二、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干预、预防、止血三个阶段。
干预阶段:及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等药物控制酸性胃液分泌,以减轻胃肠道出血的病情。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图文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可能由许多原因导致,例如溃疡、炎症性肠病、癌症等。
能够对消化道大出血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鉴别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相关检查结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病史询问和体检医生会向患者询问一些症状、病史、用药史等等信息,以便确定可能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
医生也会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检查腹部、观察口腔和肛门等。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指标测量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患者失血的程度和该如何采取处理措施。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来确定患者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
例如,医生可以要求患者进行上消化道钡餐、结肠镜检查、胃肠管造影等造影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找到消化道大出血的源头。
处理原则消化道大出血需要紧急处理,下面列出消化道大出血常见的处理原则:保持呼吸和循环稳定消化道大出血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因此需要及时保持呼吸和循环稳定。
医生可能需要给患者输液、输血或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同时,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定治疗的效果。
找到并止血找到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源头后需要进行止血治疗。
医生可以进行内镜下的凝固、夹闭,或进行手术治疗等。
通常情况下,内镜下的凝固、夹闭等处理方法较为安全、有效。
给予支持性治疗在紧急处理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给予患者一些支持性治疗,例如疼痛管理、消炎、促进愈合等。
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制定全面、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获得最佳治疗后,还需要注意身体恢复和预防复发。
对于身体状况较为脆弱的患者,如老年人和孕妇等,消化道大出血更为危险,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候群,可由多种疾病所致。
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韧带,译为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统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新名词“中消化道”改变了对消化道的传统分段概念的认识。
新定义以十二指肠乳头、回盲瓣为标志,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乳头以上)、“中消化道”(十二指肠乳头至回盲瓣)和“下消化道”(盲肠、结、直肠)。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
(3)结肠疾病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
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
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1.常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便常规、粪隐血(便潜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2.内镜检查
依据原发病及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胃镜(食管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结肠镜以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
3.X线钡剂检查
仅适用于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确;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稳定的患者的病因诊断。
4.血管造影
通过数字剪影技术,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外溢的部位。
5.放射性核素显像
近年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法来发现活动性出血的部位。
其方法是静脉注射99m锝胶体后作腹部扫描以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可初步判定出血部位。
6.其他
根据原发疾病的需要,可以选择CT、MRI、CT仿真小肠、结肠造影等协助诊断。
根据原发疾病不同、出血量及速度不同,治疗原则各异。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对症治疗慢性、小量出血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病因)治疗。
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该卧床休息、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
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
(2)补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迅速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防止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低于6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考虑输血。
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3)内镜治疗结肠镜、小肠镜下止血作用有限,不适用急性大出血,尤其对弥漫性肠道病变作用不大。
具体方法有:氩离子凝固止血(APC)、电凝止血(包括单极或多极电凝)、冷冻止血、
热探头止血以及对出血病灶喷洒肾上腺素、凝血酶、立止血等药物止血。
对憩室所致的出血不宜采用APC、电凝等止血方法,以免导致肠穿孔。
(4)微创介入治疗在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出血部位后,可经导管进行止血治疗。
大部分病例可达到止血目的,虽其中部分病例在住院期间会再次发生出血,但其间改善了病人的全身情况,为择期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肠道缺血性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当属禁忌。
一般来说,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动脉置管后不主张采用栓塞止血方法,原因是栓塞近端血管容易引起肠管的缺血坏死,尤其是结肠。
(5)手术治疗在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确的情况下,不主张盲目行剖腹探查,若有下列情况时可考虑剖腹探查术:①活动性大出血并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允许做动脉造影或其他检查;
②上述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但出血仍在持续;③反复类似的严重出血。
术中应全面仔细探查,必要时采用经肛门和(或)经肠造口导入术中内镜检查。
由内镜专科医生进行,手术医生协助导引进镜、并可转动肠管,展平黏膜皱襞,使内镜医生获得清晰视野,有利于发现小而隐蔽的出血病灶。
同时,手术医生通过内镜透照,有时亦可从浆膜面发现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