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化学试题

2018-2019学年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化学试题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化学试题★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 的名称为鉝.关于293116Lv 的叙述错误的是A. 原子序数116B. 中子数177C. 在第ⅥA 族D. 核电荷数293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子符号X AZ 中,X 为元素符号、Z 为质子数、A 为原子的质量数,据此分析回答。

【详解】A 项:293116Lv 中,原子序数=质子数=116,A 项正确; B 项:293116Lv 中,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3-116=177,B 项正确; C 项:293116Lv 位于第七周期、第16纵行,为第ⅥA 族,C 项正确; D 项:293116Lv 中,核电荷数=质子数=116,D 项错误。

本题选D 。

2.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A. Ba(OH)2B. CaCl2C. H2SO4D. NH3【答案】A【解析】【分析】首先判断该化合物的类型,然后再分析含有化学键的类型;【详解】A、Ba(OH)2为离子化合物,含有化学键为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故A符合题意;B、CaCl2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故B不符合题意;C、H2SO4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故C不符合题意;D、NH3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段考试题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段考试题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段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2.中国古代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如耧车、曲辕犁、风力水车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农耕技术缺乏进步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生产工具比较落后D.小农经济较为分散3.在清代前期上海地区出现了“其女子多勤苦织纴,篝灯燎火至达旦不休,终岁生资悉仰给于织作”,“妇女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农业B.自然经济已逐渐走向解体C.妇女参与生产提高了自身地位D.女性屈从于夫权饱受盘剥4.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该表能够说明( )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5.1832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

结果,在官府的干预下“起获夷书,咨请军机处,恭呈御览”,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

这表明( )A.渔户企图勾结西人牟利B.官府积极维护主权C.传统观念影响中外交往D.君主牢牢掌控臣属6.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7.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使得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早在16世纪初,欧洲人就已经知道中国的茶叶了,在之后的两百年里,喝茶在西方都没有风行起来,但18世纪开始却在一个偏远的岛国成为了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流行风尚。

对英国茶叶消费飞速增长的原因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工业污染迫使人们改变了饮水习惯B.广阔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C.清教徒运动促使人们崇尚节俭生活D.以枪炮为后盾冲破中国的海禁政策参考答案:A2.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参考答案:D3.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参考答案: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项错误;“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与材料“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相符,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C4.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习惯法的出现使得贵族不能随意损害平民利益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C.帝国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D.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参考答案:B考查罗马法的历史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材料。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4:0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谙语。

这些诸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2.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A.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右图为新中国1952-195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变化柱状图。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一五计划”的实施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4.1956年,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5.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

毛泽东表示可以试验。

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的农村,贵州4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A.农村中“左倾”思想得到纠正B.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6.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18-2019学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铁犁牛耕的产生B.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 单位产量的提高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答案】D【解析】左图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右图是曲辕犁,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D正确;A是春秋战国时期;B属于小农经济,并没有改变;C中粮食产量无从体现。

2.下列引文中,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即土地归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土地归周王所有,故A项正确;“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CD项错误。

3.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C. 均有无而通万物D.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答案】B【解析】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C.均有无而通万物,反应的是商业的发展。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反应的是纺织业的发展;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故此题应选B项。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 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C. 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D. 目的是少投入多产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不难发现A C两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B项是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三者表述正确符合史实,而D项说法错误,少投入多产出不符合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特点。

5.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唐代”,BC出现在汉朝,D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应用于农业生产,排除BCD。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8学年第二学期广东二师附中中段测试高一级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二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考试科目、班级和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在答题卡相关的区域内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符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给监考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 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主体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藉田”和“亲蚕”两种仪式,反映了在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之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A项正确。

题干提到历代延续周朝的仪式,不在于强调周代制度被继承或制度变迁缓慢,而是农桑传统在延续,排除BD。

题干没有涉及商业,因此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 皇权专制B. 等级观念C. 自然经济D. 社会习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不同,男耕女织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不同,在礼教上确立了夫为妻纲的夫权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本因素是自然经济决定的。

2018~2019学年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解析版)2019年7月(必修二)一.单项选择题1. 由于通讯和广播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A. 质量可以不同B. 轨道半径可以不同C. 轨道平面可以不同D. 速率可以不同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有几个一定:定轨道平面、定轨道半径(或定高度)、定运转周期等,了解同步卫星的含义,即同步卫星的周期必须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它所受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也就是合力要指向轨道平面的中心.通过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通过已知量确定未知量.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质量可以不同,故A 正确;因为同步卫星要和地球自转同步,即这些卫星ω相同,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22Mm G m r rω=,因为ω一定,所以r 必须固定,故B 错误;它若在除赤道所在平面外的任意点,假设实现了“同步”,那它的运动轨道所在平面与受到地球的引力就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上方同一轨道上,故C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运转速度为v =,由于同步卫星轨道半径是一定的,所以速率也不变,D 错误.2.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牛顿首先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B.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C. 卡文迪许首先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数值D. 牛顿首先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答案】C【解析】【详解】A项: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故A错误;B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故B错误;C项: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使用价值,故C正确;D项:亚当斯和勒威耶发现了海王星,克莱德g汤博发现了冥五星,故D错误。

3.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变化的物理量是( )A. 速率B. 速度C. 加速度D. 合外力【答案】B【解析】【详解】A、物体既然做曲线运动,那么它的速度方向肯定是不断变化的,但是速率不一定变化,所以速度一定在变化,故A错误,B正确;C、平抛运动也是曲线运动,但是它的合力为重力,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是不变的,故CD错误。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高一下学期中段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高一下学期中段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禹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中段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 祈盼“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B符合题意,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2. 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 火耕B. 耜耕C. 牛耕D. 铁犁的运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牛耕,有利于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 o ABD都是人力,不符合题意“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3.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曲辕犁镂车二牛一人耕作法铁犁冠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唐代”,BC出现在汉朝,D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应用于农业生产,排除BCD曲辕犁,是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

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

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4.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A. 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 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 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ABC三项均说法正确,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历史科期末测试学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这里的“新敌人”是指A. 美国B. 德国C. 苏联D. 日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B、D两项;二战结束前后,英国与美国始终是盟国,排除A项;但二战结束前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开始了“冷战”。

2.20世纪60年代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A. 不结盟运动兴起B.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C. 中国重返联合国D.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故A项正确;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不属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故B项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故C项排除;欧共体是经济区域组织,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6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解题的关键。

3.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是指A. 美国B. 欧盟C. 日本D. 俄罗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一超”是指美国,故A项正确;欧盟、日本和俄罗斯属于“多强”,故BCD项排除。

4.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A. 玉米B. 番薯C. 辣椒D. 水稻【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的培植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玉米、辣椒、番薯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即新航路开辟后。

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错误。

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居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在纺织等行业开始超过官营并成为主导是在A. 宋代中期B. 元代后期C. 明代中期D. 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民营手工业在纺织等行业开始超过官营并成为主导,故C项正确;AB项早于C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

6.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A错误;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民营手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超过官营手工业,故BC都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白银流通、商品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一处对外通商。

这一处是A. 上海B. 泉州C. 宁波D. 广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答案为D。

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1492年,率领船队到达美洲的欧洲航海家是A. 哥伦布B. 达·迦马C. 迪亚土D. 麦哲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到达美洲,故A项正确;达•迦马率领船队到达印度,故B项排除;迪亚士到达好望角,故C项排除;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故D项排除。

9.曾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A. 西班牙B. 英国C. 法国D. 荷兰【答案】B【解析】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故ACD错误,B项正确。

10.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A. 15世纪B. 16世纪C. 17世纪D. 18世纪【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正确;AB项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C项是荷兰,排除。

11.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是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荷兰D. 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海上马车夫”“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排除;英国在18世纪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排除。

【点睛】“17世纪”“海上马车夫”“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是关键信息。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创新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是A. 美国、德国B. 俄国、日本C. 英国、法国D. 德国、法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科学技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故A项正确;俄国和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或同时进行,故B项排除;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故C项排除;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故D项排除。

【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关键信息。

13.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任总统是A. 罗斯福B. 林肯C. 胡佛D. 柯立芝【答案】C【解析】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缓解,故C项正确。

罗斯福是胡佛之后上台。

林肯是内战期间执政。

柯立芝是大危机之前执政。

故ABD三项排除。

14.罗斯福新政突出的特点是A. 自由放任为主B. 重商主义C. 加强国家干预D. 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指的是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新政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因此罗斯福新政突出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选项正确;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改变以往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选项错误;重商主义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19世纪后成长为自由贸易,因此这时期不是重商主义,故B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计划经济,故D选项错误。

15.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 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 全面开展开荒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苏俄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前线红军粮食问题,实行余粮收集制,A正确;粮食税是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B错误;广泛建立集体农庄是1929年才实行,C错误;全面开展开荒运动是1955年赫鲁晓夫改革时期,D错误。

16.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A. 1917年B. 1921年C. 1936年D. 1945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故B项正确;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发,故A项排除;CD项是斯大林体制,排除。

17.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 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 片面发展重工业C. 企业自主权过大D. 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例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就是问题之一,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偏重重工业而非偏重农业和轻工业,故A项错误;企业自主权是过小而非过大,故C项错误;地方工业管理权也是过于小,故D项错误。

【点睛】“苏联经济模式”是关键信息。

18.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为15.8万吨,1957年达到535万吨。

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A. 推行土地改革政策B. 实施“一五”计划C. 开展“大跃进”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主要的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如中国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故B项正确;土地改革与中国钢铁产量的提高无关,排除A; 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故D项排除。

【点睛】“1957年”是关键信息。

19.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对当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的会议是A. 一届人大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二大D. 中共十三大【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同年,中共八大召开,对当时国内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认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故B项正确;一届人大召开于1954年。

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于1987年,时间与材料信息都不符合,故排除ACD。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A. 阶级斗争B. 文化建设C. 政治建设D. 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答案为D。

阶级斗争是转折之前的文革的内容,被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A错误。

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轨,但是不是中心工作,BC错误。

2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是A. 安徽、四川B. 湖南、湖北C. 广东、广西D. 江苏、浙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四川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A.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B.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C.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D. 1999年欧元问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故C项正确;A项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排除;欧共体是个经济实体,故B 项排除;D项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

2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趋势,以下经济区域集团组织中跨越多个大洲的是A. 东南亚国家联盟B. 欧洲联盟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亚太经合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包括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等,南美洲的智利、秘鲁等,欧洲的俄罗斯等国家,因此亚太经合组织的跨越洲最多,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故A选项错误;欧洲联盟主要包含欧洲国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属于北美洲国家,故C选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