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民族历史文化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论文范文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论文范文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答复这个问题,只有根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擅长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
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
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存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那么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
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
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
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
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
中国家谱文化起源

中国家谱文化起源家谱软件宗旨百姓家谱网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掘家谱文化资源,促进宗族文化发展,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 家谱起源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国家有关族谱家谱的编志文献

国家有关族谱家谱的编志文献一、毛泽东关于搜集家谱、族谱的论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主席一九五七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圹大会议上谈到历史问题时对家谱的论述。
二、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国档会字(1984)7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我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挡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
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能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
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
特此通知。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三、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谱范文(精选五篇)

家谱范文(精选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家谱范文(精选五篇)家谱范文(篇一)谱序泱泱华夏、民族之源、文明昌盛。
【全优设计】(山东专用)2017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规范练34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新闻阅读(二)

专题规范练34 新闻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8分)修谱之风盛,寻根情结浓——《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任思蕴《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
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
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
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
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是正史,如《史记》《汉书》《二十五史》等,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
例如,现在孔子家谱已经编到八十几代,记载着世界各地两百多万人的人口信息,规模庞大。
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
《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
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但是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
因为客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
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种,其中80%是近五十年编修的。
国有史而家有谱

国有史而家有谱作者:鲁朝阳肖承清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01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优良家风家训对国家进步、社会安定、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国受惠于这种家国并举的理念,形成了“国有史而家有谱”,重视家谱修撰与传承的文化传统。
今天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牒类文献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悠久的谱牒修撰传统中国具有悠久的谱牒修撰传统,甲骨文文献中就有对殷王世系的列举以及祭祀祖先的祭祀谱。
其后,商周时代有金文谱牒。
铁器出现后,石刻成为可能,至汉代,刻有家族世系、成员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的碑谱已十分流行。
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是谱牒学的黄金时代,其时谱牒具有“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等衡量士族标准的社会政治功能。
宋代以后,科举取士成为仕途的主流,国家不再编修谱牒来区别门第,高官名宦私自修撰家谱。
朱熹说“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这一观念对南宋以后续修家谱的风行影响颇大。
明清以后,普通老百姓也开始修谱,谱牒文献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登峰造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纷纷成立家谱研究会组织,召开家谱学术研讨会,在民间掀起了编修新家谱的热潮。
二、谱牒文献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言:“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史书、方志、谱牒,是中国传统史志体系最为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国家、地方、家族三个层面,对今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利用这三方面的史料已基本可以完整清晰地构建起社会实际运行的系统结构。
王鹤鸣在《中国家谱通论》中说:“家谱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凡本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地迁徙、人口流动、山川形胜、族产名迹、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均有详略不等的载述。
家谱的正确编写方法

家谱的正确编写方法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重要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宗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也是保存家族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载体。
编写家谱需要严谨的方法和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详细介绍家谱的正确编写方法。
一、确定编写家谱的目的和范围编写家谱的目的可以是为了寻根溯源、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也可以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规划家族事务等。
根据目的的不同,家谱的编写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家谱只追溯到其中一代的直系血亲,有些家谱还会包括旁支亲属的世系关系。
二、收集家谱资料2.可以到国家档案馆、图书馆、文献馆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档案,尤其是古代家族编撰的家谱和族谱。
3.如果家族有祠堂、纪念馆、家族博物馆等,可以前往查阅相关的家谱、文物和图片资料。
三、初步整理家谱资料1.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首先确定最早的祖先,然后按照世代关系逐步展开。
四、编写家谱正文1.标题部分:包括家族的名字,以及家谱的名称。
可以根据家族的重要历史人物或地点来命名。
2.祖先介绍:从最早的祖先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每位祖先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籍贯、身份、事迹等。
3.世系图:世系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将家族的世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婚姻关系等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后人查看和理解。
可以用横竖连接线、不同线型等来表示不同的关系。
4.个体介绍:对于重要的家族成员,可以逐一介绍其生平、成就、事迹以及对家族的贡献。
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如科技、文学、军事等,来介绍家族成员的特长和专长。
5.附录:如家族规章制度、家族成员的名人录、族谱等,都可以作为附录附在家谱正文之后。
家谱通常会很长,所以编写目录和索引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目录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每一代祖先的名字,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索引则可以按照姓氏、字号等关键词进行分类,方便读者快速。
六、审校和修订1.进行反复校对,确保家族血统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尽量避免错误和遗漏。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方案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方案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一直是汪氏族人们非常关注和重视的家族文化遗产,其涉及到家族历史、族谱架构、人物传记、分支繁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维护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为了编撰一部质量更高、更全面、更准确、更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汪氏族人们在长期搜集和整理家谱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完成了《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方案》。
一、编修背景和目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家族之一,汪氏自古以来就有着宏大的家族体系和深厚的家族文化积淀。
然而,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经济的变迁,汪氏族人分布于各地,家谱资料也分散于各处,使得家族的文化属性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为了维护和传承家族文化,促进汪氏族人的互动与联系,编纂一部精细的通宗世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方案的出发点在于,旨在完善汪氏族谱的建构,彻底消除谱系上的歧异,使汪氏的家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充分展现汪氏文化特点和内涵。
具体目标则包括:1、升华家族信仰。
将家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弘扬汪氏家族精神,彰显家族传统文化,增强族人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扩大家族影响。
通过世谱的编纂和推广,宣扬汪氏文化特点和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汪氏文化,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3、激励家族后人。
通过家族历史和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的描述,激励家族后人学习家族先贤的道德和事迹,潜移默化地引导族人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个人形象和文化内涵。
二、编修内容和方法1、编修内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编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族历史的研究和整理。
通过对汪氏族谱的整理和梳理,了解汪氏家族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后续内容的编纂和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族谱架构的设计和优化。
对已经收集到的各类数据和谱系进行比对和整理,清晰明确地表述出中华汪氏这一共同体的完整结构和成员,构建一张路线清晰、结构科学、完整正确的汪氏族谱。
(3)成员档案的建立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