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合集下载

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

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

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传统节日一般指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

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

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已有一千多年。

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洱河祠"佛都"崇圣寺。

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

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

第一天在大理古城崇圣寺(佛都)附近绕“佛”,第二天在喜洲庆洞(神都)绕“神”,第三天在喜洲河矣城村洱河祠(仙都)绕“仙”。

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发展绕三灵是云南省大理白族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举行的全民性的节日盛会。

这一风俗有悠久的历史,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蛮书》中就记载了绕三灵的早期形态,清代大理地方文献中亦有明确记载,这一节日在白族乡村传承不断。

三灵,指位于大理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神都”——五百神王庙、位于喜洲东部的“仙都”——洱河祠。

“三都”是绕三灵活动的核心区。

相传,绕三灵始于唐代,对此,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曾这样写到: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年季春下浣,男妇坌集,始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男者犹执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专题中国传统节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专题中国传统节日

诗歌训练专题-------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大量的古典诗词中就写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诗歌训练让我们来了解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3、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4、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10、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11、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12、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一、春节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午元旦①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①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1.《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2.下列诗句与《甲午元旦》一诗中尾联所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A.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B.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C.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D.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

3.下列对联不适合作“春联”的一项是A.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B.家居光天化日下,人在春风和气中C.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D.百福尽随新节至,千祥俱自早春来4.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言浅意浓,请以“竟”“催”“倾”中的一词为例,对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二、元宵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 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

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

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摘要: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关键字: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情人节、万圣节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festival i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The origin of the festival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eople's life, it embodies the people's abundant emotion world, for the people to love lif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must start from their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understand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Christmas;Easter;Thanksgiving;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Saint Valentine’s Day;Halloween一、圣诞节(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

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

传统节日介绍

传统节日介绍

传统节日介绍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合的过程。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传统节日介绍相关学问,盼望可以帮到大家!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喧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遵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持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始终沿用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闻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社日节(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寒食节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起先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提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季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中西方节日差异》教案

《中西方节日差异》教案

《中西方节日差异》教案本内容需要三堂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起源方面的差异2)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方面的差异2、能力目标:1)学生有一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能用英文进行简单的交流3、情感目标:根据对中西方节日差异的学习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教学重点1、中西方节日起源及庆祝方式对比2、中西方节日饮食和礼仪对比3、中西方两个最重要节日春节和圣诞节三、教学难点1、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别四、教学内容第一堂课步骤一、介绍中西方节日起源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希望大家喜欢!新春来临,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最近在北京举行,专家们座谈研讨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些主要东西比如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尊重,非常重要,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天地,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现在西方也在探讨人到底怎样的存在才合理。

对于人自身来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重亲情、讲伦理,崇尚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人自身要有一种和谐,并且是天人合一的和谐。

这些观念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这对加强我们新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研究员强调要保护非遗本真,防止异化倾向。

刘魁立说,他过节时对压岁钱、逛庙会、手机短信、春节联欢晚会等思考很深,这些事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变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对人进行控制、进行奴役。

压岁钱现在已失掉原来的祈福去灾本意,不断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对孩子来说,可能在精神上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对全社会来说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刘魁立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都自得其乐,都享受了它给我们的恩惠,但是想想,是不是我们也被绑架了呢?人们在手机短信的群发时可以同时发给许多人,但给每一个人的情感平均有多少?而且,好些年后不会仅仅是短信,还会发视频,直接跟对方讲话。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等于我们在天天听唱片、看光盘,而不到剧场听音乐、看戏,等于我们不会和自己的父母团聚而是视频。

刘魁立说,要认真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要保护它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性质,保护它最重要的功能,不要让它的性质和功能产生非常严重的改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三篇】

中国传统节日心得【三篇】

【导语】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的形成过程,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今的节⽇风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民社会⽣活的精彩画⾯。

今天为⼤家分享了中国传统节⽇⼼得【三篇】,供您参考。

中国传统节⽇⼼得【⼀】 ⽬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除了这四个⼤家熟知的节⽇以外还有很多节⽇,⽐如有:七⼣、元宵、重阳……⽽今天我来为⼤家介绍即将到来的节⽇: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民纪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因顷襄王听信谗⾔⽽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的浪漫主义诗⼈之⼀,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世界⽂化名⼈。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开创了“⾹草美⼈”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的传统节⽇,更有吃粽⼦,赛龙⾈,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传说端午是太阳的节⽇,中国还有⼀个是⽉亮的节⽇,就是中秋。

端午节是在中午过,是驱邪的节⽇。

太阳可以驱邪嘛。

其实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这个节⽇,这是⼀种战⽃的图腾,是向邪恶进军的,艾草代替的是剑。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如⽔漫⾦⼭,⽩娘⼦喝雄黄酒。

这是⼀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

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精神提升了。

本来这是⼀个伸张正义的节⽇,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们对⾃然的恐惧;⽽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泽畔⾏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

这个古⽼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材料10-2 陈凡 22100032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

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

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

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

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

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

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

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

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

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

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

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

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

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 流血。

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个禁忌词, 常用于丧葬礼中。

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它象征纯真、无邪。

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本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下面来比较一下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从来历上讲:春节来历的故事很多,我记得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每到天冷的时候就出来害人,有很多人受到了“年”的伤害。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成功,终于有一个人出来想一个办法:在纸里面包上火药,然后把它用引线点爆。

(也就是我们现在燃放的鞭炮)最后就被炸死,以后人们的生活齐乐融融。

在以后每到天冷的时候人们就用放鞭炮的形式,庆祝打死“年”。

这就是为什么过年,且过年要放鞭炮。

(还有其他很多故事,这只是一个例子)。

而圣诞节的来历就只有一个,就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诞节与春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一个是基督宗教的礼仪传统,一个则是几千年的民间传统。

虽然大家都在这寒冬的季节里创造了一种温馨气氛,在辞旧迎新中寄托着感恩与希望,但是春节和圣诞还是迥然不同的。

从时间上看:西方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早早从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微薄地听到了年的脚步。

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

算一算,四十天。

从象征物看:西方人的年节圣诞树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也就是生命之树,永恒之树,树上挂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基督,整个的寓意具有感恩与希望,对新年的丰收和平安充满期盼。

中国年节的瓶子、苹果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儿孙的绵延,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其全部意义表现了对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的追求。

从表现形式看: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

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

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平日竭力勤俭,年时极尽消费,原因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

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人特别是孩子一年一度憧憬的梦。

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

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中,很多西方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

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

如一些教会的慈善机构大多数为圣诞节购物的人们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景象。

他们通常会站在购物中心和商店外面,为有需要的人募捐。

收集玩具和衣服,作为穷苦家庭的圣诞礼物。

“报佳音”是另外一种能够将欢乐带给左邻右舍的传统方式,尤其是针对那些老人和无法常出门的人,圣诞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互相帮助。

仁爱之家(Habitat for Humanity)则帮助穷苦的人们建盖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

成千上万的西方人除了以金钱支持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之外,他们也献出自己的时间在医院、流浪者之家和学校做义工服务。

从敬拜上来看: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

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

“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

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