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论语》读后感2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
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论语》读后感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
第一,做人要正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共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吗?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中学(精选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中学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许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
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怪,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盼望被了解,却不指责别人的不了解。
君子假如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简单使自己误会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
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悲伤埋怨,但是应当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会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苦恼,从而指责对方心胸狭窄,相互指责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非常亲近的好挚友关系渐渐疏远。
假如在冲突发生的时候,进展换位思索,从对方的角度去思索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宽恕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埋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情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挚友小吉是组长,她安排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爱做,早上,小吉安排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非常生气,反对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日换一下任务,必需听从安排!”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挚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非常不安适。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篇1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
老师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如果,当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这些不是我们想要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足以见孔子的勤奋。
《论语》读后感(11篇)

《论语》读后感(11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
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
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
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
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
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
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
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
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
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
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
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论语》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范文10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范文10篇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论语》读后感范文一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论语读后感简短精彩7篇

论语读后感简短精彩7篇《论语》读后感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
《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
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
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
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
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
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
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论语读后感篇二《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所编,虽说是两千多年前所编的,但还是让世界、让人民,更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
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
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
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
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
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论语》一书都是写做人的道理,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有些人学而不厌,谦和待人。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读后感尚帅艺
《论语》就像一杯耐人寻味的香茶,越品读就越能体会出文言文之间蕴藏的知识。
走进了《论语》这本书,我看到了万人师表、学识渊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给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记载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论,围绕着“仁”这个主题编制的。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起着很大的进步意义。
《论语》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典范,而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开始。
《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第一,以学为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现在的一些学生把复习甚至于学习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费时间的事情。
但是你如果把学习看做是一场游戏,我和你之间的学业上的较量!
我读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应该取长补短,应该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张大勇
今天我和我妈妈去书店看了一本书,书名叫论语,是李耳和孟子的名人名作。
我叫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回家后,我看了这本名叫论语的书。
觉得内容十分精彩,我觉得这是一本教育人的书。
看到书里面有好多语言,比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几句话让我永生难忘。
看完这本书,我被书里面的文字所吸引,让我懂得要尊老爱幼。
让我受益匪浅,我今后应该继续看这些书。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书都是写做人的道理,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有些人学而不厌,谦和待人。
”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做人只要行为正当、品格高尚就好,还有要以德服人,心胸宽大。
《论语》这本书真不错!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讲述孔子学生的语言、行为的一本书,非常著名。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干什么事都不要太冲动,要再三思考。
我们的智慧还比不上孔子,所以遇事还是考虑再三为好。
读了这本书,感觉好象在古代一样,满脑子都是孔子、贡子、颜回、冉求等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朗读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孔子,最大的感触就是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一些人就像颜回一样勤奋好学,有一些人就像宰予一样在课
堂鼾声如雷。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
论语里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第一句诗里我感受到了:”每个人都应该像上面的那句诗一样,在每个小测验的时候都应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级来。
“
从第二句诗里我感受到了:”复习过知识的时候,我会感到很高兴,有和我一样的人来了,我也很快乐。
别人不理解我,我不怪他(她)们,不也是好人吗?“
从第三句话里我感受到了:”为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力呢?和朋友有没有诚实呢?每天有没有复习功课呢?“
从这几句诗里我想我们每天都应该好好学习功课。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写的。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欢的是这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了又常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还有就是”见贤思齐“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齐,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学习。
读了《论语》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识。
我以后要多读一些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的卫祖国做贡献。
《论语》读后感林之骄
暑假我在家读了《论语(二)》,刚开始我一点也不懂,在爸爸妈妈解释下我渐渐地懂了一点。
主要意思是说:“古代圣人孔子教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
”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孔子说:“我们跟父母相处,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的劝说。
即使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还是要态度恭敬,不能生气,不能怨恨。
”我是个乖巧小孩,每次爸爸妈妈教育我的时候我都很难过也很生气。
想到这些再读读《论语》里的教导,我真后悔呀,父母都是为我们好!以后我要听父母的话,认真学习,和爸爸妈妈做永远的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书都是写做人的道理,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有些人学而不厌,谦和待人。
”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做人只要行为正当、品格高尚就好,还有要以德服人,心胸宽大。
《论语》这本书真不错!
论语读后感
这几天,我每天的读书时间,都捧着《论语》。
以前从《唐诗三百首》中阅读到了优美的诗句,从《三字经》和《弟子规》中学到了最基本的礼仪,现在从《论语》中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说到《论语》大家肯定就会想到古代人摇头晃耳读着“之、乎、则、也”。
我现在才知道古人能用几个简短的字句表达出丰富的意思。
《论语》里面的小故事更是让我百看不厌。
有“张检之俭”、“知错就改的乐羊子”、“郑板桥”、“孔子拜师”等等。
《论语》这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啊!
《论语》读后感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议,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子张说:“读书人遇到危险便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严肃恭敬,沮丧时考虑悲哀那也可以了。
”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有成就的人?”孔子郑重指出三点:“‘见利思义’见到财利,首先要想想是否合乎道义;‘见危授命’,遇到危险时,要用于为正义事业献身,不怕牺牲;‘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长时间遇到困难或与人有旧约,不忘当初的诺言。
孔子又问那一条重要,子路回答:”‘见危授命’只有面对困难,不拍牺牲,才自然会‘见
利思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同学听子路的回答,很激动,不由自主地报以掌声。
这句论语告诉我们人生要做到三点“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三点,才能做到一个有成就的人,特别是见危授命遇到危险时,要用于为正义事业献身,不怕牺牲,就像黄继光,邱少云等人一样,为国家而牺牲,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见利思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