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合集下载

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B.B.道库恰耶夫之后,许多土壤学家对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成土因素学说的内容。
二、主要成土因素
(一)母质因素(parent material)
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不断地同生物圈、水圈、大气 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或交换过程中产生的。 “血缘”关系;(骨架、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 母质影响土壤元素的环境背景值; 与母质的差异随风化程度、成土过程及成土年龄而增强。
➢ 低温条件下,风化过程和生物过程微弱,母质以物理风化为主,多为碎 屑状原生矿物。
影响物质淋溶过程;
➢ 土壤化学物质的迁移状况也取决于水热条件 。 ➢ 土壤颜色亦因土温或气候带的温差而不同。在冷(0℃~8℃)湿(干燥
度<1)带,土色以灰为主;在暖热(15℃~22℃)半湿润(1<干燥度 <3.5)带,常呈棕色至褐色;在湿热带,土色常呈赤色、棕红色或黄色。
蛇纹岩发育的土壤含Ni 600—5000mg/kg;花岗岩、砂岩上 发育的土壤仅含Ni 4—8mg/kg;而片麻岩、安山岩、闪长岩上 发育的土壤Ni背景含量居中。
我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
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 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残积母质),并以红色风 化壳分布最广。
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是 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运积母质)。
成土所需时间;成土速率 紫色砂岩:十几年 俄罗斯平原;3000年形成40cm厚土层
全球一些地区土壤形成速率
(六)人为因素(human)
BUT。。。 各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一的,总会有主导因素
THANK YOU!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H.M.西比尔采夫(1895年),根据土壤地理的分布特点,把土壤划为 三个土纲:显域土(Zonal)、隐域土(Introzonal)、泛域土 (Azonal)的概念。这个概念以后由J.梭颇带到我国,对我国30年代 的土壤分类产生了影响。至今,地带性概念或理论仍是许多分类体系 的思想基础。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
素向地表富积,形成了肥沃的表土。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植物合成有机体,以 残枝落叶和根系凋落 物的方式提供土壤有 机质;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 破碎并分泌有机酸, 促进土壤的形成和结 构的发展。
(右图为天然林)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由北向南 的森林分布规律为:
针叶林 针叶阔叶混 交林 落叶阔叶林 落叶+常绿阔叶林 常 绿阔叶林 雨林季雨 林
母质因素
1.概念:岩石风化物或堆积物
2.类型
冲积母质
残积母质 坡积母质 水 洪积母质
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
运积母质 风 黄土母质
沙丘 冰川 冰积母质
地心引力 重积母质
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在母质被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中对成土过程 施加影响。归纳为:
– 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 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 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 候、土壤水运动特 征,土壤水热状况
6.2~6.6 土壤形成的气候、 对土壤发育 的影响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1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6.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6.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6.2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
程度。
(六) 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 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 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 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四)地形因素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 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 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 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三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 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 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 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 到风化淋溶 。
生物小循环 ,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 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 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 溶性有机物。
∏为土壤; K为气候; Γ为岩石; P为地形; T为时间; O为生物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 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 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3 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 断地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 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是土壤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土壤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探讨影响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五个方面。

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温度、光照、风和大气气体等。

降雨量和温度是气候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降雨量越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越高,对土壤形成有重要作用。

温度则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强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生物因素指的是对土壤形成有影响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活动作用,包括分解和腐殖作用;二是生物群落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可以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结构。

母质指的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

母质可以是岩石、矿物质、沉积物等。

母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成分组成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地形因素是指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的土壤性质和成分组成也不同。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文循环方面。

时间因素是指土壤形成和演化所需要的时间。

时间因素对土壤的成分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影响。

土壤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时间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成土因素学说是对土壤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在实际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谈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就不得不提到俄国土壤学家库恰耶夫的贡献。

其守本着“以地面和地貌作为土壤形成条件的优先考虑,以地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它改变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大大提升了当时土壤学的发展。

首先,库恰耶夫认为,地貌是发育形成土壤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原因,而不同的
地貌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土壤形成。

其中,地势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不同的地势条件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发展水平也不相同。

此外,库恰耶夫认为,气候因素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的气候条
件下的土壤的发展速度和形成程度不同,因此,气候条件也是改变土壤形态的重要因素。

另外,库恰耶夫还提出,原始物质也是改变土壤形态的另一重要因素。

由于不
同原始物质具有不同的成分,因此,土壤形态也有所不同,其特点会受到原始物质的影响。

最后,人类因素也是改变土壤形态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的开垦,伐木等活动,土壤形态会发生变化,土壤结构会有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土壤发育。

总结来说,库恰耶夫深刻地认识到了地貌、气候、原始物质和人类因素是改变
土壤形态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今天土壤学里一个重要的学说。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土壤与生物 :土壤中常见的重要生物群
小哺乳动物--松鼠、 老鼠、地鼠 昆虫--弹尾虫、蚂蚁 甲虫、蛴螬 食草性 千足虫、木虱 螨类 大型的 蛞蝓、蜗牛 蚯蚓 鼹鼠 昆虫、许多蚂蚁、 甲虫 食肉性 有些螨类 蜈蚣
动物
蜘蛛
线虫 微型的 食肉寄生食草 原生动物 轮虫
木本植物根系 高等植物根系 草本植物根系
5、詹尼 :土壤形成因素既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因,也 不是它的动力,而是决定一个土壤的状态及其历史的 因子,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S=f(cl,p,o,r,t......)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S=f(cl,p,o,r,t......) S=f(p,cl,o,r,t......) S=f(o,cl,p,r,t......) S=f(r,cl,p,o,t......) S=f(t.cl,p,o,r,.....)
西比尔采夫 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 地带性土壤 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 隐地带性土壤 3)泛域土纲(Azonal soil) 泛地带性土壤
4、威廉斯:生物发生学观点 生物主导 人类活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高等植物 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 自然土壤 自然肥力 农业土壤 人为肥力 经济肥力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Soil Forming Factors)
1、法鲁:农业地质发生学派 学) 土壤与母质 (Pedology发生土壤
2、李比希: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库 肥料归还学说
土壤-养分储存
3、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 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引言成土因素学说是指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因和机制,它是土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和时间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

二、岩石母质岩石母质是指土壤形成的最初物质来源,它对土壤性质和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

岩石母质的种类和性质不同,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沉积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多为黏重粘性,而火山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多为轻松疏松。

三、气候气候是指大气环境对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态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蒸发快速,使得土壤中盐分浓度增加,从而导致盐渍化现象。

四、生物生物是指土壤中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分泌物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形态和特征。

动物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结构,例如蚯蚓的挖掘行为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质并释放出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五、时间时间是指土壤形成和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所需时间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在砂岩母质地区,由于风化速度较快,所需时间较短,因此会形成深度较浅、颗粒较大的砂质土壤。

六、总结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和时间是决定土壤形态和特征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了解这些因素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一种土壤形成理论。

他认为,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即气候、岩石类型、植被、地形和时间。

1.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决定了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等条件。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

2.岩石类型:土壤的成分受到岩石类型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含有的矿物质成分是
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岩石上形成的土壤也会有所差异。

3.植被:植被的种类和密度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之一。

植被可以帮助土壤保持水
分,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并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的影响。

4.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状况,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地势等。

地形对土壤
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土壤常常较薄,因为气温低、降雨量少,土壤腐殖质分解速度较慢。

5.时间:时间是土壤形成的最后一个因素。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数
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层较厚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土壤会不断受到
气候、岩石类型、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并逐渐演变成当前的土壤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2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
10
(据沃洛布耶夫,1958)
热带雨林
波哥大草原
内华达山地
积雪
图4-3 不同地带土壤中苜蓿碎屑分解速率的实验模
(据Jenny,1983)
图4-4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
12
(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4-6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
(据Jenny, 1983)
图4-7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15
图4-8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16
(据Jenny, 1983)
mg⋅(m2⋅年)-1
图4-10 河北坝上简育干润均腐土在风蚀过程中的变化图
图4-14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据熊毅,1990)
23
图4-16 地形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据John Gerrard,2000)
27
图4-24 现代农业机器对土壤的影响
38
(据USAD,2002)
图4-25 现代农业耕作土壤景观
39
(据USAD,2002)
图4-26 中国传统农耕施用农家肥的土壤景观
40
图4-27 人类砍伐林木引起土壤侵蚀的景观
41
图4-28 人类过度放牧引起土壤风蚀的景观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